科学

俱舍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之一

俱舍学派介绍

简介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俱舍宗。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称俱舍师。弘传分新、旧两个阶段。原来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研究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相当隆盛,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弟子慧恺等加以弘传,特别是慧恺的私淑弟子道岳,初习《杂阿毗昙心论》,后弘俱舍,遂由毗昙学转入俱舍学,此为弘传的第一阶段。唐玄奘重译《俱舍论》,其弟子多半从事研习,于是俱舍学又从旧论转到新论。这是弘传的第二阶段。

虽仍说法自性有,但已非原有部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说。在印度,世亲之后尚有德慧、安慧传习《俱舍论》。南朝陈天嘉五年(564),真谛在广州译出此论并随作讲解,弟子录为义疏。两年后再加译讲,陈光大元年(567)写定《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以后其门下慧恺等加以弘传。玄奘早年便在慧恺私俶弟子道岳处听《俱舍论》,到印度后又专为此论问学戒贤、僧称等大德。归国后于唐永徽二至三年(651~652)译出此论30卷,题名《阿毗达磨俱舍论》。随后译出相关的有部论著多种,如《顺正理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等,并同时对弟子加以讲解。玄奘新译《俱舍论》代表了与真谛不同的又一俱舍义学阶段。玄奘门下神泰、普光、法宝对该论各作疏记,世称俱舍三大家。俱舍之学在唐时随法相宗传入日本。

著作

世亲造《俱舍论》。弟子中传他俱舍之学的,首推安慧,著有《俱舍论实义疏》(汉译残本5卷)等,这是印土最初的俱舍师。此外注释此论的,有德慧、世友、称友、满增、陈那等。真谛于陈天嘉五年(564)正月,在广州传译此论,同时作详细讲解,弟子记录成为“义疏”53卷。天嘉七年二月,又应请重译并再讲。光大元年(567)十二月完毕,前后皆慧恺笔受,这就是现行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通称旧论。真谛弟子中弘传《俱舍》之学的,有慧恺、智敫及法泰等,而以慧恺为最。

玄奘求学

玄奘早年也曾在长安从道岳学《俱舍论》,后往印度求法,中余到缚喝国的纳缚(意译新)僧伽蓝,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意译慧性),其人于《发智论》、《俱舍论》、“六足论”等无不通晓玄奘就问《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的疑义,都得到精到的解答。玄奘继又在迦湿弥罗国,听大德僧称(一作僧胜)讲《俱舍论》等,后来更就戒贤论师寻读《俱舍论》决疑。回国后,以真谛所译《俱舍论》“方言未融,时有舛错”,因于永徽二年(651)五月在大慈恩寺翻经院重译此论,沙门无瑜笔受,到永徽五年七月完成,题名《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世称新论。玄奘对于俱舍学说牵涉到有部各种毗昙的许多问题,也沿流溯源加以解决。他从永徽二年到显庆四年(659)间,将与《俱舍论》有关的七论、《大毗婆沙论》先后译出。他在翻译《俱舍论》同时又译批语俱舍论出的《顺正理论》与《阿毗达磨显宗论》,显示了俱舍学说在这二论的批评下,应该多少有所修正。但当时世亲因转入大乘,无意于此,便把这工作留给讲授和研究《俱舍论》的安慧、德慧师弟去做,玄奘受了他们的影响,在翻译中有好些改动。而玄奘门下的新旧两系学者神泰、普光和法宝等对于《俱舍论》译出后,神泰作《俱舍论疏》(简称《泰疏》)、普光作《俱舍论记》(简称《光记》)、法宝作《俱舍论疏》(简称《宝疏》),各30卷,也称俱舍三大家,替代了真谛、慧恺、道岳的旧系统,旧俱舍疏因而失传。但后来《泰疏》残缺,只《光记》、《宝疏》并行,世称俱舍二大疏。

俱舍师

俱舍师的中心教义,是阐明一切色心诸法都依凭因缘而生起,破遣“外道”凡夫所执的人我见,令断惑证理,脱离三界的系缚。他们先把一切色、心、非色非心诸法整理组织为五位七十五法,而说这色心诸法的自体都是实有。但不全同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说;而采取经部的“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说。又说诸法虽然实有,然而三世迁流,有生有灭,现在为生,过去为灭,灭是现在必然的推移,不另外等待因缘,而生就必须有令生的原因,于此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诸法都依凭众多因缘而生起,不能各自单独起作用,因而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体。而所谓我,只是在五蕴相续法上假立,无有实体。俱舍师在这法有我无论的基础上,进而建立有漏、无漏的两重因果论。新旧《俱舍论》译出后,只是师资相承作学术上的研究,并未成立一般所谓宗派。早在唐代,《俱舍论》就由日僧智通、智达(一说道昭)来中国求法,随着法相宗的传习而带回日本,从此他们的法相宗学 人同时兼习此论,同时其他宗派也有传习,甚至建立专宗传承的,为日本古代所谓八宗之一,学者辈出,著作甚多。

宗通与说通

俱舍卷疏俱舍乃是梵语之音译简称,全名为阿毘达磨俱舍。阿毘名对,达磨名法,俱舍名藏,全名为对法藏。对法者乃无漏慧之异名。「对」字有二义:一者对观,谓此论主旨在对观四圣谛意;二者对向,谓此论意对向涅盘。「法」字有二义:一者胜义法,谓涅盘也;涅盘善常,非断灭空,故名为胜;涅盘有实体故,说名为义;胜复兼义,故说胜义;二者法相法,谓俗谛之四圣谛也;相对于涅盘本际之胜义,故名俗谛;四圣谛依蕴处界一切诸法之性相施设,不离蕴处界俗法,故名法相法。行者依无漏净慧为因,能对向涅盘胜义果法,故名对法;或谓依无漏净慧为因,能对观四圣谛法,故名对法。《阿毘达磨俱舍论》者,由是说名「对法论」。此宗依《俱舍论》为宗,故名俱舍宗。此宗兼奉四阿含经为宗旨,傍宗《七论婆沙、阿毘昙心论,杂阿毘昙心论》。

四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七论婆沙者谓:《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发智论》等七论,再加《大毘婆沙论》。《阿毘昙心论》乃由法胜论师就《大毘婆沙论》择要别撰者;其后法救论师又嫌《阿毘昙心论》太过简略,乃为增补成为《杂阿毘昙心论》。后复有世亲论师出世,于回小向大前,专弘此宗,依《杂阿毘昙心论》增订之,造成《阿毘达磨俱舍论》。此宗至此纲宗俱备,世称俱舍宗。

陈文帝时,真谛三藏来华译出《阿毘达磨俱舍论》。唐时玄奘大师初抵天竺,亦曾习此宗法;归唐后重译《阿毘达磨俱舍论》,成为后来中国俱舍宗所依论典。依此宗所依论典,应判此宗属于三藏教,乃小乘佛法;不能弘明四阿含中大乘密意故,以涅盘修证为指归故。

此宗所修为四谛八正及十二因缘法,所证为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解脱果唯具此二,不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及无住处涅盘;唯证二乘菩提果,不证佛菩提果,与般若种智俱不相应,故属小乘教;此是俱舍宗在佛法中之定位。

俱舍论

释迦牟尼佛次第转三次法轮,其中第一转法轮的见解主要以《俱舍论》来衡量,行为以《毗奈耶经》来衡量。处于末法浊世的众生,寿命如此短暂,第一转法轮的经论教义想要全部了达十分不现实,但若能精通《俱舍论》和《毗奈耶经》,则可圆满通达释迦牟尼佛第一转法轮的一切精要。

《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义为对法藏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本论已全面归摄《对法七论》之精华,若认真研习此论,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当于学习了《对法七论》;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作为佛法的根本理论,不论显宗还是密宗,精通此论极为重要。有人认为:《俱舍论》是小乘共同法门,它没有密法那样殊胜,没有必要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法七论》由七大阿罗汉所造,作为圣者撰著的论典,如果不值得凡夫学习,则将成为众人之可耻笑处。而且,这部《俱舍论》是“六大庄严”之世亲论师的论著。世亲论师在佛涅盘以后,对佛法弘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本人能背诵九十九万部般若颂,且得佛陀亲自授记,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我们现在能够闻思这部论典,也是往昔积累了无量福德,与世亲论师具有殊胜的缘分,因此大家应仔细阅读《世亲论师略传》,在相续中对其生起真正的信心,这样对于学习这部《俱舍论》有很大利益,亦一定会得到如佛一般的加持,从而对本论所述内容生起真实定解。《俱舍论》的讲义,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多,在汉传佛教也有一些,但这些注释特别古,读起来晦涩难懂,现在的修行人若想深入研究非常困难,另有一些则十分简单,并未涉及《俱舍论》的真正内涵。

思想概述

四缘:一切被造作的事或物中,都需要借助四类条件才得以生起。

因缘:直接产生自果的内在原因,因中之因,可以解释哲学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现象。

次第缘:人的主观思维活动也是次第进行的,前一个思维念头可以作为后一个思维念头的引导或条件,又称“无间断缘”。

所缘缘:我们所要认识的一切对象。人心必须依靠外部环境才能产生种种思虑作用,但外界环境也会对人心产生限制作用。俱舍师们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增上缘:上述3种缘以外的其他各种有助于(无碍于)事物发生的条件。佛教对增上缘的观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或物对别的事或物(除‘无为法’外)都有增上缘,但增上缘却不对自身产生作用。

六因:简单说来,可以看作是从对四缘的解释过程中而来的。

能作因:一个事或物生成时,任何不阻碍此事物的因素都可以被看作此事物的“能作因”。

俱有因:一个事或物生成时,往往不仅只有一个因素使其生成,而是有多种因素条件共同作用使其生成,这些因素和条件互为“共有因”。

同类因:简单说来,可以看作相同观念、属性的“因”的归类,又称为“自分因、自种因”。

相应因:心理一种认识生起(发生)时,另一种心识也生起,相互联系。

遍行因:让我们产生种种烦恼的各类因素。

异熟因:又称“果报因”,指能导致各种苦乐果报的各种恶善业因。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6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