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阳江风筝

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 中文名:阳江风筝
  • 代表作:“灵芝”风筝
  • 产地:广东阳江
  • 分类: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 阳江风筝介绍
    阳江风筝是广东地区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鸢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相关内容

    风筝流派

    中国风筝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在 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了风筝的“五大流派”。

    在风筝千年的不断延续之中,在原来的“五大流派”中又产生了“南有 阳江,北有 潍坊”的这样一种形势。

    在国内,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

    历史

    1986年

    阳江首次组织风筝队,代表广东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此后,阳江风筝代表队多次参加全国风筝比赛,至今,共获得全国金牌 90枚。成为中国风筝“南派”之首,与“北派”山东潍坊风筝比翼双飞。阳江风筝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大赛,共获得国际金牌 12枚。阳江的“灵芝”风筝还被评为 世界风筝十绝。

    1991年

    阳江市建成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 12万平方米,可容纳 30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

    1992年

    在阳江举办的重阳风筝节,除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外,还有 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

    1993年7月

    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

    阳江风筝的“龙头蜈蚣”腰节上用带有草根的茎作横担。横担的两端没有羽毛或纸穗,只用自然的草根当作阻尼,每个腰节下面有一纸舌,随风飘动。这种风筝的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按“百足”类动物的生态,从头到身躯、肢爪,形似传神,巨者可达 100多米长。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还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有声有色。这种“龙头蜈蚣”飞起来真如蚊龙出水,神龙飞天一般,可称一绝。

    各地特色风筝

    阳江特色风筝

    阳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是传统中国风筝中一个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独特的品种。而且灵芝风筝上带长弓,紧张藤弦,风吹弦鸣,声传天外,是名副其实的“风筝”。灵芝风筝还有很多变种,如“莲花荷叶”等。 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取材于民间传说 《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

    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

    阳江市由此被称为“城”。

    沙扒重阳风筝

    阳江是著名的风筝之乡,平时重阳节阳江人一般会在鸳鸯湖举行盛大的风筝比赛,但是这种盛会却缺少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里面的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 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由于以前信息技术的落后,很少有人知道地处阳江西南部的沙扒湾对重阳节的狂热程度是何等的热烈,比之于阳江更是有过犹不及。沙扒湾左侧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白额岭,地势150米高左右,正是白额岭占有利于登高的优势,90年代的沙扒湾镇政府每到重阳节都会起到带头大哥的作用组织全镇各级机关、中小学校、企业单位悉数出动举办一年一度的重阳盛会。

    由于举行的风筝比赛有奖金等物质的奖励,因此很多中小学生都很热衷自己亲手制作一只风筝参加比赛,正是热衷于此,当时制作的风筝可谓是百花齐放,种类繁多,时隔多年相信很多人都忘了很多当时很有特色的风筝的名称了(即使当年是个狂热的风筝迷),那时候做风筝所需的材料竹子供不应求,要想买一根很好的竹子要跑到很远的农村去找竹子。由于风筝比赛有规定外观造型的台风要求,很多人都在风筝的棉纸上面画了很多别出心裁的美丽图案。因此制作风筝不仅是要求对削竹子有一定的娴熟技巧,更是考验一个风筝制作师的审美感观要求。技术高超的人制作出来的风筝放上天后是不需要带尾巴的,因为有的人制作的风筝有时会头重尾轻,不带上尾巴风筝就会打筋斗。当然也有人做的会出现头轻尾重的风筝出来,但是很少见,因为头轻尾重的风筝无论风多大是放不上天的。

    记得当时的比赛规定是风筝分:硬翅、软翅两大类。按年率级别又分小学组、初中组、成人组。

    常见的硬翅类风筝有:双桃、灵芝等。

    常见的软翅类风筝有:沙燕、喇叭裤、老鹰等、龙莉、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

    还有怪胎类的风筝有:百足蜈蚣、天女散花、猪八戒、鱼虾蟹等

    在90年代的沙扒,在重阳节前的一两个星期前是每位学生最为兴奋的时候。大家三三两两都各自 组织自己的一小团体商量好AA制合伙买好重阳野炊的美食材料饮料等、各自都会把家里的凳椅桌等搬到白额岭上去,有些人为了占个好位置,一般会提前几天开着自家的小车将家当搬到岭上甚至会与白额岭上面的孤坟陪伴几天。重阳节那天的白额岭上面真是车水马龙,人声吵杂,甚是热闹,幼至刚出生的婴儿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一天都汇集都这个白额岭上,镇上反而是空空荡荡的成了空城计。那一天相信每一个野炊的人旁边多少会陪伴着一座孤坟,但是大家甚至小孩都不会害怕,因为相信先人也会因为这一天人气高涨而高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记忆永远的停留在每个沙扒人的心目中,沙扒镇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加 上如今的镇政府和中小学校对于如今的问责制度的恐惧以及沙扒渔业经济日益低下,因此如此盛会没一行政单位愿承担组织责任和赞助。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如今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天津软翅风筝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乌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凤凰组成“百鸟朝凤”等。

    在放飞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儿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嘻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结合,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方便。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鹞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可见放风筝活动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4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