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绛州鼓乐

山西新绛县地方流行的锣鼓乐

  • 中文名:绛州鼓乐
  • 别名:绛州大鼓
  • 批准时间:2006年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遗产编号:Ⅱ-57
  • 申报地区:新绛县艺术类型民间音乐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 绛州鼓乐介绍
    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沿革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

    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渐繁衍而来的晋国鼓乐在绛州土地上世代相传,造就了鼓乐艺术——绛州鼓乐。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君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名闻天下,远播四方,有“秦筝晋鼓”的说法。受汉代鼓吹乐的影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器的不断传入,唐时的绛州鼓乐不管在乐器种类上还是在演出形式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对绛州鼓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百戏、社火在晋南一带的盛行,也给绛州鼓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绛州鼓乐不断走向鼎盛。绛州鼓乐初为当地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及各种民间社火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杂戏、秧歌,火树银花”“每逢赛事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等记载。

    新绛,古称绛州,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三晋文化宝地,被称为“中国鼓乐之乡”。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

    “鼓乐是每年农民丰收后,当地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喜悦的艺术形式。”古时,人们通过擂鼓鼓舞士兵士气,在民间,鼓乐同样广泛。尤其在新绛,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等,都离不开鼓乐。[1]

    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是流行于新绛的锣鼓乐、吹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绛州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据库。

    创作背景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还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作品鉴赏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歌唱题材

    绛州鼓乐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

    艺术种类

    绛州鼓乐有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大类,其中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风格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它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

    常用乐器

    绛州鼓乐常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小鼓、大鼓、花盆鼓、战鼓,以及拍板、梆子和铜制响器镗锣、大锣、大钹等,表演时依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往往对乐器做出不同的组合。

    表演形式

    绛州鼓乐的表演形式除领奏、对奏、齐奏外,还有不同组合的交替变化和独奏华彩部分等。

    演奏技巧

    绛州鼓乐常用的敲击技巧就“鼓”而言,有击鼓边、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磨鼓钉等。就“槌”而言,有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朓、槌相移等,演奏技术的发掘可谓全面深入。

    艺术特色

    1、绛州鼓乐充溢着爆发力和阳刚之气的节奏性配乐。

    2、绛州鼓乐刚劲铿锵、雄浑浩荡的军魂和气势远非其他小情调的音乐作品可以比肩。

    3、绛州鼓乐有独特的美感和动律。以打击乐器构成的音响结构坚实硬朗,层次分明。

    4、轻重交替的鼓点清晰稳健,逐段变快变强,其中既有对力度的精准控制,又做到了力量与豪情的尽情释放。蕴含着丰沛的力量、速度、气势和空间感。

    5、风格单纯凝炼,立意高远,以小见大,具有干脆利落的顿挫感。

    6、绛州鼓乐以鼓为主,鼓的形制各异,演奏手法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7、锣、铙、钹的加盟,以及在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方面所赋予的各种艺术处理,使单纯以打击乐器为唯一表现手段的锣鼓乐不仅具有气势恢宏、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且还能做到题材丰富、表情细腻,达到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统一。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

    作品影响

    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北路有《件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

    绛州是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此诞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

    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

    这是一首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历史传承

    传承价值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绛州鼓乐

    传承状况

    能传唱绛州鼓乐的老艺人先后谢世,绛州鼓乐传承面青黄不接,亟待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7月24日,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研习交流活动在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擂鼓开营。来自香港的百余名青少年将在有着上千年鼓乐历史的新绛,寻根探鼓、以鼓交友、传承文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获得“绛州鼓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鼓乐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21年11月,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2]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4月15日,201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大剧院进行。绛州鼓乐,为劳伦斯开场。

    2018年2月,绛州鼓乐首次登上孟加拉国舞台。

    参考资料

    [1]绛州鼓乐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1-06-08].

    [2]山西绛州鼓乐入列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今日头条. [2021-11-2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