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明皇陵

明朝时期朱元璋建于安徽的陵园

  • 中文名:明皇陵
  • 年代: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
  • 地理位置: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
  •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
  • 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 墓主:朱元璋其父(朱世珍)、母(淳皇后)陵墓
  • 所属国家:中国
  • 类别:陵园编号55-10
  • 文物遗存:皇陵石刻
  • 批准单位:国务院
  • 级别批次: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成年代: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 时代:明代
  • 明皇陵介绍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建设沿革

    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

    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明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明成祖下令修缮皇陵。

    永乐六年(1408年),修缮。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再次修缮皇陵。

    永乐七年至十五年(1409年至1417年),明成祖朱棣四次前往谒陵。《大明会典·仁祖陵》条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闰二月、十年九月、十一年八月,又多次修缮皇陵。

    明景泰五年(1454年),明代宗朱祁钰下令修缮。

    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三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下令修缮皇陵。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皇陵已逾百年,陵垣殿守,年久圮坏,于是进行了一次重修。

    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戊寅,明世宗朱厚熜又曾“追号皇陵山名”为翔圣山,并建碑立亭。嗣后,又经过明代历朝皇帝的不断修缮,有明一代皇陵始终保持着宏大的规模。

    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十五年九月、十七年四月、三十三年十月,均对皇陵进行了修理。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

    清朝初期,官府又许民肆意拆除其他房舍,至乾隆时,皇陵建筑尽毁,惟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此后无字碑不知何时倾倒,断成四截,砖石构件,陆续为辛亥革命后定居附近的群众移作他用。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整个陵垣内遗址,为建国前后进入的农民和皇陵农场辟作耕地,部分石像生,“文化大革命”亦惨遭破坏。

    1982年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使周围的环境得到保护。

    1985年起,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会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专业人员,先后对皇陵石刻作全面修复,对无字碑基础清理,并粘接复原。

    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由于风雨侵蚀,有字碑和无字碑风化十分严重。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防止石碑进一步受到伤害,安徽考古研究所按原样恢复了有字碑亭及无字碑亭。

    2015年08月,凤阳县展开对明皇陵石刻保护性修复工作,

    建筑格局

    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皇陵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公里,外为土城,周长14公里。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把陵园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将石刻列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华表置于石兽与石人石马之间。由于陵向坐南朝北偏东,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均是面对北向,且以外城北门为正门,明显的斜向东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进土城正红门,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皇堂、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在这条3.4公里长的中轴线两旁,对称的建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左右两排石像生,皇陵碑和无字碑,东庑和西庑,东明楼和西明楼,东门和西门。陵垣内外的其他建筑,也大体是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

    建筑规模

    皇城

    皇陵修建时建皇城一座,砖垒,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红土泥饬。正殿九间,丹陛三级,黄琉璃瓦、青碧绘彩。金门五间。左右庑,各十一间。燎炉一座。角门左右各一座。后红门五座。碑亭左右各一座。御桥五座,跨金水河。华表并石人、石兽共三十六对,在北城门内,两傍直抵金门外御桥北止。以上俱黄琉璃瓦,青碧彩绘,二十家人户轮流直守。

    砖城

    皇陵建砖城一座,里外砖筑,高二丈,周六里一百一十八步,开四门,俱有楼。城楼四门四座,五间重檐。具服殿六间。膳厨二间。官厅六间。直房为四门直房左右各五间,棂星门外直房左右各十一间。以上俱阜瓦。棂星门三座,绿琉璃饬。红桥共五座。以上十一社人户轮流看守。神厨一座,在北城门外东。二十家厨役人户直守。神厨五门。神库南北各五间。宰牲厨六间。酒房五间。门三间。天池一口。鼓房一间,遇祭支更。斋宫一座,去北城门东北一里,新收入户轮流直日看守。正殿五间。穿堂三间。寝殿五间。膳厨五间。左右庑各五间。红门三间。中门五间。厢房东西各五间。角门二座。直房东西各三间。红桥三座,已阜瓦盖建。混堂一座,去北城门东北二里,新收入户直守。正房五间。水池二座。门一间。

    土城

    皇陵建土城一座,周二十八里,四十四社人户轮流直守,拨设皇陵卫巡绰。正红门三座,在北,向东北。神路长三里,傍植松柏,路达都城,亦设本卫巡守。东西角门二座。官厅二座,即祠祭署衙门,东、西、南门各三间。直房东、西、南门外各三间。下马牌八座,在四门外。铺舍十三座。水关、大水关一座,在土城东北角内,水从此流出入淮。小水关四面共十九座。皇堂桥一座,在大水关之北。外直房四十间,在东角门外,各衙门陪祭官驻马处。

    文物遗存

    皇陵城垣

    土城遗址

    皇陵土城为外城,开六个门,以所朝的方向称东、西、南、北四门,北门东西各有一角门。遗址周长15.44公里。据当地群众反映,抗日战争期间土埂高出周围农田。建国后群众多于此取碎砖,土埂被夷平。今遗址依稀可见。

    砖城遗址

    皇陵砖城为二道城,《凤阳新书》载:“里外砖筑,高二丈,周六里一百一十八步,开四门,俱有楼”。门名以所朝方向,称为东、西、南、北明楼。明亡后,砖城及明楼毁圮,现仅存遗址。

    皇城遗址

    皇城为皇陵最里一道城,《凤阳新书》载:“砖垒,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北城墙正中为金门,五间,南城墙正中为后红门,五座。今门及城墙久毁。

    皇城正殿遗址

    皇城正殿

    正殿又称“祭殿”、“享殿”、“皇堂”。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始建,十二年闰五月丁已落成。《凤阳新书》载:“正殿九间,丹陛三级,黄琉璃,青碧绘彩”。东西庑,各十一间。崇祯八年正月丙寅,毁于兵火。今遗址尚在,仍高出附近地面。西部遗存1.6米和1.3米见方柱础石各1块、螭首石构件1块。原有蟠龙栏杆柱石一个,已运至龙兴寺陈列于《明皇陵文物陈列室》内。

    皇陵陵丘

    皇陵陵丘

    皇陵陵丘位于正殿南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为“翌圣山”。建国后,其上栽的侧柏已经成林。1983年春,县文物管理所于墓道两侧栽植侧柏280株,均已成活。现陵丘为一椭圆形大土堆,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高若冈阜。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在面积1750平方米。

    皇陵石刻

    皇陵石像生

    皇陵石像生列于皇陵砖城北门内神道两侧。为32对,自北向南顺序为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民国22年(1933年)曾对石像生作过一次整修。1对内侍和1对控马人缺头,均从颈端启槽补上,一组石马及控马人身部开裂,也凿洞眼以铁扒加固。“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像生遭到破坏。17对石兽被推倒4对,32条兽腿断缺,4对底座残损,6对石人,1人倒地,1人上部断裂,华表均被推倒,断成2至3截,石马及控马人被砸得残缺不全,仅存1人3马完好。1981年7月、1983年4月和1985年6月相继修复,除1马及1个控马人外,余皆恢复原貌。石像生均系整块石料琢成,质地坚硬,呈黑色,有红筋,皇陵石像生历经600余年,至今石人衣着、扣带、石兽毛发等纤细部分,仍如新刻,极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细。

    皇陵碑

    皇陵碑乃“大明皇陵之碑”的简称。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洪武十一年七月建。该碑由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通高6.87米。历经600余年,仍屹立原处,完好无损。原有碑亭,久毁,柱础石尚在。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全文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和他参加起义军的情况,以及东渡大江,统一全国的简略过程。

    无字碑

    无字碑位于皇陵神道南端东侧,西距皇陵碑50米。因碑面无字俗称无字碑。此碑的形制规格与皇陵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与碑身以榫卯连结,而无字碑却系一整块石料雕成。原有碑亭,久圮。建国前碑已倒卧在地,碑身折断为三截,碑座仍在原位。1983年3月,县文物管理所将碑座向西移位,同年4月配合省文物工作队,清理碑座基础。第一层为承托碑座的四块片石,第二层为石灰沙浆,第三层为胶浆。根据清理情况分析,此碑倾倒原因,系第二层基础密度松散,缺少强度所致。1985年春,碑座复原,同年6月,粘接重新树立。 

    文物价值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文物保护

    1975年10月,国家文物局指派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认为皇陵石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次年,皇陵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9月,又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扶正倒卧的石像生,加固底座,并将通往神道的公路改道。

    1982年,皇陵石刻连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08月,凤阳县展开对明皇陵石刻保护性修复工作,维修保养按清洗—修复—防风化处理等步骤进行,保护性修复所用材料均为对人体、石刻无损害的环保材料。通过此次保护性修复,石刻表面的污染物、氧化物将被全面清除,局部破损处的石刻修复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石刻防风化处理后能有效防范酸雨等污染物的侵蚀。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20日,凤阳县明皇陵景区达到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1]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全年通票价每人30元,对国内外70岁以上 老人、全国残疾人凭残人、现役军人、新闻媒体记者在景区内进行采访、报道的,文学创作人员在景区进行文学创作的持有效证件免费参观。对1.2—1.4米儿童实行半价优惠。

    交通信息

    自驾路线:凤阳县城南7公里,省道307线:明光--亳州;省道310线:凤阳--淮南;省道101线:凤阳--蚌埠;省道209梅市段。县道总大路:总铺--大溪河;县道凤殷路:凤阳--殷涧;县道凤周路:凤阳--周圩。

    公交路线:凤阳汽车站乘往大庙镇班车可到景区。

    主要线路

    皇陵--鼓楼--龙兴寺--明中都皇故城 2.皇陵--韭山洞--狼巷迷谷 3.皇陵--龙兴寺--小岗村。

    明朝陵墓

    名称

    地点

    地位

    明皇陵

    安徽省凤阳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明祖陵

    江苏省盱眙县

    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明孝陵

    南京市玄武区

    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明东陵

    南京市玄武区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皇太子、明兴宗康皇帝)的陵寝。

    明十三陵

    北京市昌平区

    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景泰陵

    北京市海淀区

    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之陵园。

    明显陵

    湖北省钟祥市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参考资料

    [1]安徽:这7家旅游景区被评定为“4A级”.安徽网. [2022-01-0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