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六朝青瓷

“六朝”时期产于江南的青瓷器

  • 中文名:六朝青瓷
  • 产地:越窑 瓯窑等
  • 性质:器件
  • 初始年代:汉代
  • 类型:陶瓷
  • 六朝青瓷介绍
    六朝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瓷器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产地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主要是近、现代考古和文物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通过窑址调查和科学发掘逐步了解和认识的。关于六朝青瓷的窑口,虽然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但是经过近几十年的调查与发掘,其来龙去脉已基本清楚了。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越窑、瓯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最为著名。

    越窑

    越窑,又称“越州窑”,因其地唐代属越州而得名。创烧于东汉,至北宋时期逐渐衰落。其名始见于唐代文人的记载,如有“茶圣”之誉的唐代大文豪陆羽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就有“碗,越州上……”的记载。三国吴时越窑属会稽郡管辖,窑址主要分布在宁波、余姚、上虞、绍兴、萧山一带。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致密,胎色青灰(类似现代优质青砖);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为深绿色,色泽纯正;胎釉结合紧密,无开片,釉不易剥落。其代表作品有浙江慈溪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东晋青瓷蛙形尊(图1)。此尊高19.7厘米,口径16.1厘米。造型为直口、圆腹、平底。肩部前后左右分别贴塑蛙首、蛙尾和四肢。蛙首突起,双目圆睁,有咄咄逼人之势;四肢弯曲,呈跃跃欲跳之态。充分表现出六朝时期越窑工匠高超的捏塑技艺。

    瓯窑

    “瓯窑”的名称出现在清代。清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就有“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之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瓯窑的烧造历史东汉——宋。三国时属临海郡永宁县。窑址分布于今温州市的永嘉、乐清、瑞安等地。瓯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不及越窑细腻,胎色较白,白中带灰;釉层较薄,透明度高,釉色淡青或青中带黄,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有细小开片,釉易剥落。瓯窑精品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晋青瓷牛灯(图2)。该灯胎色灰白,施青釉,釉色青中带黄,釉面有细小开片,胎釉结合还比较紧密。高13.4厘米,底径17.5厘米。灯座呈浅盘形,灯柱上塑有一黄牛。牛作匍匐状,双眼、嘴部点褐彩,双目炯炯有神。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瓯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上乘佳作。

    婺州窑

    “婺州窑”一词最早见于《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的烧造历史也是东汉——宋。三国时属会稽郡管辖,孙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窑址分布在今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武义、东阳、义乌四县。婺州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比较粗糙,胎色浅灰;釉色为淡青色,亦有青灰或青中泛黄者;釉层厚薄不均,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釉面密布细小开片,裂纹处往往有奶黄色结晶析出。代表作品是金华市博物馆藏的西晋青瓷狗盆。

    洪州窑

    洪州窑之名也是出现在唐人的文献中,如《茶经》就称:“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从饮茶的角度对唐代的洪州窑瓷器颇有微词,但是洪州窑的烧瓷历史却也可以上溯到六朝时期。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丰城县曲江公社罗湖大队发现了六朝至唐代的青瓷古窑遗址。三国时丰城属吴国的豫章郡。洪州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胎色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色有青绿、米黄或黄绿等,釉面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够紧密,釉易剥落。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晋青瓷鸡首壶,是洪州窑的典型器:壶高29.6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12.5厘米。造型为盘口、长颈、削肩、平底。颈部饰有两道凸弦纹,肩部附一对竖耳,前后分塑鸡首和鸡尾,腹部刻有双勾仰覆莲瓣纹。

    岳州窑

    岳州窑,因窑址在今天的湖南省湘阴县,所以又称“湘阴窑”。烧造历史西晋——五代。还是《茶经》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从这段文字看,陆羽对唐代的岳州窑还是比较推崇的。岳州窑创烧于西晋,其时地属荆州长沙郡管辖。岳州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比较细腻,釉色青黄,多开片,釉层厚薄不均且易剥落。岳州窑青瓷传世作品较少,最为典型的器物为1958年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一批青瓷俑。根据造型不同可分为对座文吏俑、持刀俑、执盾俑、骑马俑、骑马乐俑等。

    六朝青瓷的其它窑口还有浙江的德清窑,江苏宜兴的均山窑(又称“南山窑”),福建的怀安窑、瓷灶窑,四川的邛崃窑,山东淄博的寨里窑,等等。

    造型

    圆器——盘、碗、壶、罐、钵、四系罐、唾壶。

    动物造型——青瓷羊、狮形器、熊形灯、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虎子、蛙盂、兔盂。

    人物造型——男俑、女俑、佛像、仙人。

    六朝青瓷不但产地幅员辽阔,造型也是丰富多彩。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冥器、日用器、陈设器、文房用具等。冥器又称“明器”,是古代人专门用来随葬的用具。六朝青瓷中魂瓶、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属于此类。日用器有盘口壶、钵、四系罐、唾壶以及各式盘、碗之类。香熏、青瓷羊、狮形器等属陈设器。瓷质文房用具出现于六朝时期,瓷砚、水盂、蛙盂、兔盂等都是文房用具。

    魂瓶

    魂瓶是六朝青瓷中最典型的器形之一,也是六朝青瓷所特有的造型之一。因出土时有些还装有谷子,所以又叫“谷仓罐”,也有称之为“堆塑罐”。魂瓶一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堆塑一些丧葬或祭祀场面,有楼阁人物、飞鸟走兽等。在屋宇飞鸟之间还常有五只圆罐若隐若现,中间一只较大,四周四只较小。所以有人认为魂瓶是从五连罐演变发展而来的。魂瓶流行于东吴到西晋时期。魂瓶上的各种造型都是手工捏塑成型,工艺比较复杂。因此都出土于大地主或王公贵族墓葬,是当时江南地区庄园经济、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一个缩影。

    青瓷羊

    青瓷羊,是流行于东吴和东晋之间的六朝青瓷典型器。羊是一种性情特别温顺的动物。羊又与“祥”谐音,所以古代人就用它来表示幸福和吉祥。青瓷羊的造型借鉴于汉代的青铜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青铜羊形灯。关于青瓷羊的用途,目前仍说法不一:一说是照明用的烛台,另一说是盛水用的水注。六朝时期的青瓷羊比魂瓶更加稀少,并且有“绵羊”和“山羊”之分。东吴和西晋时青瓷羊造型丰满圆润,腹部饱满,形体较大,被称之为“绵羊”;东晋时的青瓷羊造型瘦弱纤细,腹部内收,形体较小,下腭还贴塑有胡须,所以被称之为“山羊”。近年来浙江的上虞、宁波、萧山以及广东的潮州、饶平等地纷纷出现仿制的六朝青瓷,收藏家们须格外小心,谨防上当受骗。鉴别真假六朝青瓷应从青瓷的胎、釉、成型工艺等方面入手:

    1.胎:真品一般胎质细腻、坚硬,瓷化程度高,胎壁比较薄,分量也较轻。仿品恰恰与之相反,胎质粗糙、松软,瓷化程度低,胎壁较厚,分量重。

    2.釉:真品一般施釉均匀,釉层较薄,釉色往往青中带黄,常有剥釉现象。仿品施釉厚而不均,常有聚釉现象,釉色青中带灰,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3.成型工艺:真品,圆器拉坯手法娴熟,造型端庄秀丽,胎壁厚薄均匀,底足常有抛物线形的线割痕。青瓷羊、狮形器、虎子等琢器以左右两片手工捏塑后粘贴成型,接缝不明显。仿品,圆器拉坯手法生硬,造型呆板,胎壁厚而不均,底足无线割痕。琢器多用合模范制,有明显的“哈复线”。

    狮形器

    狮形器,又称“狮形水注”或“狮形烛台”,也有人称之为“青瓷辟邪”,是六朝青瓷中又一种独特的动物造型。它的尺寸比青瓷羊要小一些,但数量却比青瓷羊要多一些。造型为昂首、垂尾,背部设有柱形圆孔。下腭的胡须和背部的棕毛均历历在目。根据姿势的差异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较为少见,卧式较为常见。狮形器的腹部两侧大多刻有阴线羽翼纹,少数器物则饰以凸起的勾云纹。

    鸡首壶

    鸡首壶,又称“天鸡壶”。西晋到南朝青瓷中常见的器形之一。它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的,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水具。开始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在盘口壶的肩部贴塑一只小小的鸡头,再在与之相对应的位置贴上鸡尾。因此,早期鸡首壶的鸡头部是封死的,后来为了出水的方便,才在鸡的嘴里开了一个洞,于是鸡首便成了壶嘴。鸡首壶的演变规律是时间越早,壶身和鸡首越短;反之时间越晚,壶身和鸡首就越长。西晋鸡首壶器形较小,鸡首无颈,匍匐于器身,肩部常贴条形双系和模印网状斜方格纹。东晋鸡首壶器形较大,器身浑圆,鸡首加长,肩部贴桥形双系和饰双弦纹或水波纹,鸡尾被上接壶口的圆柄所取代。南朝鸡首壶身首颀长,鸡冠高耸好似雄鸡正在啼鸣,壶身阴刻莲瓣纹是它的又一特色。

    虎子

    虎子,水具。因口部或柄处塑有虎头而得名。虎子起源于汉代,东汉时期就有漆虎子和釉陶虎子。1955年,南京中华门外赵士岗一座三国时期的吴墓中出土了一件闻名中外的青瓷虎子。这件虎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其腹部还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这段文字表明了该虎子的制作时间、地点和作者,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带有铭文的瓷器之一。六朝青瓷虎子有长形和圆形之分,吴、西晋和南朝多为长虎子,东晋则以圆虎子居多。一般来说时间越早,虎头贴塑越明显,东晋和南朝虎子已基本不见虎头装饰了。

    唾壶

    唾壶,又称“渣斗”,是贵族阶层承唾或盛放鱼刺骨渣的用具。六朝青瓷唾壶的器形都不大,但造型和装饰都非常讲究,尤其是西晋时期。西晋青瓷唾壶的肩腹部经常戳印连珠纹和菱形纹,并且还等距离的贴印铺首、佛像、凤凰、辟邪等。东晋唾壶器形稍大,为广口扁腹,一般不加装饰。南朝唾壶腹部更加扁圆,印有凸起的莲瓣纹。

    六朝青瓷的造型还很多,如盘口壶、蛙形水盂、兔形水盂、四系罐、水井、猪圈、狗盆、鸡笼、扁壶、香熏、瓷砚、瓷灶、瓷俑、耳杯、莲花尊以及碗、盘、杯、灯,等等。

    装饰

    作为瓷器成熟标志的六朝青瓷不仅造型丰富多姿,而且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从工艺手法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胎装饰和彩装饰。六朝青瓷绝大多数是用胎装饰,其中有立体的捏塑、浅浮雕状的模印贴塑以及平面的刻、划、压印等手法。彩装饰仅有釉下点褐斑和釉下绘褐彩两种。

    捏塑

    捏塑,又称“堆塑”。是用手工捏塑一些立体的人物、动物以及亭台楼阁等然后粘贴在器体上。如魂瓶上极为繁杂的祭祀场面都是一个一个用手工捏塑成型后再粘贴上去的。再如鸡首壶上的鸡首,蛙形水盂上的蛙头,鸡笼、狗盆、猪圈中的鸡、犬、猪等都是手工捏塑装饰。

    模印贴塑

    模印贴塑,简称“贴花”。是先将小块泥料在模具中成型后,再贴塑于器物的表面。这种装饰手法在西晋青瓷上使用非常普遍。如在唾壶、盘口壶、青瓷钵、青瓷洗、青瓷簋、魂瓶的肩部贴塑的铺首(即兽头)、佛像、凤凰、辟邪和羽人骑兽等都是此类装饰。其中以铺首纹最为常见,其余的佛像、凤凰、辟邪、羽人骑兽等都比较少见。除魂瓶外,一般是在器物的肩部等距离的贴上三个同样的纹饰。亦有极少数例外者,笔者就曾见过一只西晋青瓷唾壶的肩部分别贴有铺首、佛像和辟邪各一,十分独特,应属工匠别出心裁的产物。

    刻划压印

    刻划压印,如果说前两种装饰手法属于立雕和浮雕的话,那么这里这里所要介绍的刻划压印就是属于平面的装饰了。刻划是用极细的竹刀在器物的表面刻划线条和图案作为装饰。如东吴、西晋青瓷羊、虎子和狮形器腹部的羽翼纹,东晋圆器肩部常见的弦纹,南朝青瓷上常见的阴线莲瓣纹等都是刻划装饰。压印装饰由来已久,新石器时期晚期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印纹硬陶,就是一种在器表压印各种几何形纹饰的陶器。东汉到东吴早期青瓷罐上仍然保存着压印的麻布纹装饰;东吴晚期到西晋时期一些盘口壶、鸡首壶、唾壶、青瓷钵、青瓷洗、青瓷簋的肩部或外壁上部常压印有一周斜方格纹,以及青瓷水盂上常见的通体菱形纹饰等,都是从东吴早期青瓷罐上的麻布纹演变而来的。

    点彩和彩绘

    点彩是西晋晚期出现的釉下彩装饰,东晋的青瓷圆器上经常使用这种装饰。多在器物的口沿上用浓重的氧化铁等距离的点上一些褐色斑点,以改变青瓷的单一色调,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彩绘顾名思义是用一些矿物颜料在器物的表面进行绘画,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新石器时代流行的彩陶就是中国最早的彩绘装饰。瓷器上的彩绘装饰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之分。釉上彩是在釉上进行绘画,最早出现在宋代;釉下彩出现于东吴,1983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长岗村一座吴墓中出土了一件十分精美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此壶的出土,标志着彩绘瓷器的诞生。

    综观六朝青瓷的装饰特点,一般来说东吴早期,崇尚简约、朴素,装饰技法简单明快。常见压印和刻划的麻布纹、弦纹、水波纹、叶脉纹以及贴塑的铺首、蛙纹等。东吴晚期和西晋时期装饰技法显著增多,捏塑、模印贴塑、刻划压印应有尽有。常见图案,有捏塑和贴塑的各种人物、动物,如佛像、羽人骑兽、铺首、凤凰、辟邪等;压印的网纹(斜方格纹)、连珠纹和连续的菱形纹饰等等。东晋时期青瓷纹饰又重归简朴,仅有少量的刻划弦纹、水波纹、羽翼纹以及褐色点彩等。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青瓷上大量出现各种莲瓣纹,或刻划,或模印。特别是1972年南京麒麟门外灵山南朝梁代大墓中出土的青瓷大莲花尊,通体模印、多重高浮雕莲瓣纹,巍巍壮观,将六朝青瓷的制作推向高峰。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7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