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地区:湖北 · 十堰 · 郧县
文化遗产名称:郧阳花鼓戏
遗产编号:Ⅳ-11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郧县
遗产级别:省
郧阳花鼓戏是湖北十堰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剧种声腔主要由【琴子腔】、【八岔】组成,所以当地习称其为“二棚子”。并有【买翠花调】、【偷花调】、【观灯调】、【讨学钱调】等小调。
根据艺人追溯和郧县《地方志》佐证,“郧阳二棚子戏”其源流与移民有关,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是流行最兴盛时期。先后流行于鄂西北的郧西县、上津县(现并入郧西县)、均县(现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和房县等地,郧均一带尤为盛行。光绪初年因遭受水灾,大批移民入陕,随着移民变迁流传于陕西商南、雒南一带。1919年前后,郧阳(今郧县)就有9个“二棚子戏班”在鄂、豫、陕、川一带巡回演出,农村小镇的“家园班”亦盛极一时。
郧阳花鼓戏初期均为业余戏班演唱。最早的戏班,可考者为宣统年间的自乐班。箱主王石猴。掌班贾高升,鼓师姓燕,主琴张丑,帮琴汪头。演员则集中了当时名角六斤半、唐大汉、徐子东、郭摆子、孙马娃、李熙凤、党老五、陈苟子、邓兴旺等,他们均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在一地演出多日,戏码不重复。他们的足迹除遍及郧阳地区各县外,更下至老河口,上及陕西白河,远至商洛地区的漫川关、银花等地。艺人中最著名者,当推诨名为四喜的朱自亭。
朱自亭(1904~1971),郧县人,出身银匠世家,先从师刘大保,学唱山二黄,后进自乐班,旦角四行均演唱出色,为观众喜爱,因赠诨名“朱四喜”。他扮演《辞店》《眼前报》《汾水河》《三打黄桂香》诸戏中的小旦、正旦、摇旦、丑旦,观众说:“小旦演得撩人,正旦唱得动人,丑旦丑得喜人,摇旦摇得逗人。”当时乡班艺人大多只知化妆浓艳、服装华丽。朱自亭则讲究化妆与服装相和谐,装扮符合人物的身份气质。他的艺品和艺德均为艺友、艺徒称道,对自乐戏班的团结巩固和艺术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郧阳花鼓戏中,琴子腔的剧目多为梁山调。八岔腔的剧目则以多种花鼓戏演出的剧目为多。彩腔的剧目多为一戏一腔的生活小戏,如《站花墙》《卖翠花》《小两口顶嘴》《二杆子招工》等,乡土气息浓厚。
八岔腔的声腔与其他花鼓戏相似。琴子腔中,生、旦行演唱尾腔用假嗓,高八度落音;老生、丑行则用本嗓,平唱落音。琴子腔正腔板式有慢板、二流、飞板等。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9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