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修真小说

新型小说体裁

  • 中文名:修真小说
  • 外文名:xiuzhenxiaoshuo
  • 别名: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玄幻修真仙侠小说高武小说
  • 类型:新型小说体裁
  • 代表作:《古天演义》
  • 修真小说介绍
    修真类小说题材是从古代游仙,仙侠小说,神魔志怪小说以及近代武侠小说、高武小说发展结合而来,有些夹杂着现实网络流行文化,西方古典文化。

    词语来源

    道教指学道修行,求得“真我”“本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又称修仙、修炼内丹,“借假修真”,当代的道士即修真者。修真方法主要是炼外丹(服食)、炼内丹(精气神),所以有自然内丹和金丹大道一说。传统文化中的金丹并非现在修真小说中所谓的境界。

    网络上通常将修真小说按照涉及的题材分为现代修真小说,古代修真小说,都市修真小说,魔幻修真小说和洪荒修真等。

    代表作品

    1.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此书也作为古典仙侠小说的宗师级别作品)。

    2.萧潜代表作《飘邈之旅》现代修真小说鼻祖,开创了现代修真小说中着重描写修炼境界等级的先河。

    区别

    修真、武侠、仙侠

    仙侠小说又称古典仙侠或者正统仙侠小说,因为网络文化兴起,许多仙侠小说参杂着更神奇的玄幻内容,由此而诞生了仙侠小说的亲兄弟“修真小说”。有些少量的题材甚至无法区别究竟是仙侠小说还是修真小说,也导致常常被互相串称。毕竟世上本无绝对,心中了然就行。

    近代,仙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书中剑仙驭剑腾空,瞬息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们。其中就有古龙、金庸这样的宗师。

    就内容来讲武侠与仙侠区别就在一个“仙”字,他们在侠义的体现上可以说就是同一类书籍。但是武侠小说又分为写实的,拳法、枪法、棍法等传统的十八般武艺的武术类型提倡侠义精神。仙侠小说则比较虚幻的加上剑仙、武功、神仙志怪等元素。

    修真小说与仙侠小说

    修真小说与仙侠小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修真小说——故事一般涉及三界浩劫,涉及仙界魔界,着重修练境界,受飘渺的影响很讲究所谓的金丹期,元婴等境界,会经历金丹、大道、度劫之类的过程。经常出现飞升之类的情节。修真小说喜欢讲究各个修练境界等级,且等级众多。讲究元神、元婴,很喜欢讲到神、魔、仙,很容易出现伏羲,后翌,上古大神的战争,还有创世神。修真小说想像更天马行空,可以杂以穿越、重生、都市、魔幻等,缥缈类的修真;其他剑侠、洪荒、武侠、修行问道几类中的优秀作品,尚能或多或少看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子,尤以最后者为最。(玄幻小说是指魔法类、穿越类、异世界类、西方类等)如:京都狼作品《封天剑传说》;忘语的作品《凡人修仙传》等。

    仙侠小说——主要讲人与修仙的故事,很类似武侠小说风格,很少提到神、魔、仙,也很少涉及到什么天帝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会太多,不会太刻意。仙侠小说着重人之感情,尘世沧桑的描写,他们都强调一个“侠”字,如何行侠仗义。仙侠小说它的思想还体现在“道”,“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侠是对社会的理解,主角如何对尘世的历练,如何大彻大悟,感叹沧海桑田,世间冷暖。这一点以仙剑奇侠传所代表的的仙剑文化极有体验。这种题材还带有一种仙韵,内容中刻画几个不出世的绝世仙侠或者是人间仙境一般的仙山福地,壮丽山河。当然武侠小说也有这个特点,因为二者同源于古代的传奇小说。

    世界观设定

    修真小说的世界观不像仙侠小说那样较为写实,或者仅仅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修真小说的世界观天马行空。犹如浩瀚的宇宙,往往涉及上古大神,三界浩劫,还有奇异大陆,时空穿越,星球大战等等。展现作者无比的想象力。

    以下均为某些小说中的设定,并不涵盖所有小说,仅供参考。

    地点设定

    修真界、灵鬼界、魔界、仙界、妖界、冥界,神界,佛界。

    种族设定

    人、仙、魔、神、兽、佛、灵体、鬼魂。

    修真境界设定

    传统修道小说:

    一说:引气入体炼气化神炼神返虚在这个阶段要度五次小天劫四次大天劫之后炼虚合道成就天仙之位。天仙、真仙、玄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混元大罗金仙。

    二说:炼精化气: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练气化神: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端靖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揲阮乐天、无极昙誓天;炼神返虚: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炼虚合道神人、皓庭霄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三清境:太清仙境、上清真境、玉清圣境、无上大罗天盘古

    奇幻修真小说:

    一说: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每种都有上下之别。天仙、罗天上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仙君、仙帝、神人、天神、神王、天尊、鸿蒙、掌控者。

    二说:开光、灵虚、辟谷、心动、元化、元婴、出窍、分神、离合、空冥、寂灭、大成、渡劫。每一期又分初、中、后三个阶段。灵仙、幻仙、真仙、罗天上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天仙、极仙、绝仙。

    三说:开光、灵虚、辟谷、心动、元化、元婴、出窍、分神、离合、空冥、寂灭、大成、渡劫、飞升。每一期又分初、中、后三个阶段。金仙、真仙、天仙、绝仙、神人、天神、神王、神尊。

    哲学上的修真

    修指修炼,真指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寻求世界本来,寻找内心真我的哲学过程。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道教理论基础

    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渡劫,在每一个时期的修真小说里,天劫也就是雷劫,都是修士必须经历的一关,度过雷劫,肉身灵魂均得到升华,修为得到进步,甚至飞升得到。

    现实修真门派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现实修真

    一:修真门派

    中华从上古至今有八十余修真门派,流传至今多已没落,解放后,修真界以全真教分支“龙门派”及“正一派”为目前最大的两个门派,其它如武当三丰派,华山派等等二十余家现存于世。

    二:丹道简介

    通过烧炼“汞铅”,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术,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精”、“气”、“神”。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真实效果则无法评判。

    三:修真方法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

    修真方法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

    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文化困境

    无人领导改革

    一个宗教盛行久了以后,必然会产生一些糟粕与包袱,所以常常必须注入新血轮或加以改革,才能使它适应时代而历久而弥新,也使它的理论及传教方式,愈来愈完善。举例而言,佛教由创立于印度,而能成为今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实是不断地摄取别人的长处以为己有。小乘的佛教倡无常、苦、空、无我,是以出世为主的宗教;到了大乘,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土文化影响,大量吸收魏晋玄学的道体论思想,开始转变而主张常、乐、我、净。到了唐代,又转而为崇坛好祀的密宗,深入于凡民求财治病的平常生活中。到了民国后,西风东渐,传统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佛教的太虚法师便在民国二年,大力倡导佛教革命,从教义、组织、财产等方面着手,主张人间佛教,摆脱了佛教只重出世(死人)的宗教,转而为活人的宗教。这些转变虽逐渐使得佛教成为非佛教的佛教,在当时也都招来了强大的反对与争斗,但却使佛教因此而能生存下去。太虚的佛教革命,对佛教的贡献不可谓不大。现在详加说明如下:

    太虚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980)十二月,十六岁出家。在清末民初时,当时的社会巨变,西洋风潮大量涌入,达尔文进化论盛行,太虚学佛之余,深感社会民俗的巨变,也领悟到佛教改革的必要。清末之时,太虚即常与革命党人相往来,民国成立后,太虚便主张佛教革命,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太虚于上海八指头陀追悼会上倡导:

    「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但这样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佛学丛报》丑诋为妄人邪说,视之为陷害释迦牟尼的提婆达多;文云:「太虚和尚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本报按:佛教革命之名词,发现不久,度亦妄人之邪说耳!若大庭广众之间,明目张胆,放言高论,则未免肆无忌惮矣!然即如某僧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亦唯第二条财产问题,尚有讨论之余地。若第三条之牵涉学理,窃恐非自命新佛之提婆达多从地狱复起不可!至第一条之组织革命四字,则不但无理由之可言,且并逻辑亦不可解矣!」

    太虚的改革主张,虽然一开始即遭受到来自佛徒自身的攻击,但太虚依然不变初衷,陆续于《佛教月报》发表《致私篇》、《宇宙真相》、《无神论》等文章,否定造物主,也否定灵魂说,以为「无神即无造物主,亦无灵魂,而一切皆以无为究竟者也。」太虚将佛教看做是无神论之宗教,而「无为」一词,用的更是道家语。可以看出在教义的解说上,太虚和传统说法是有所差别的。太虚更在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撰《整理僧伽制度》,所建立的佛教组织架构,颇类似西方天主教组织模式,主张政教分离,「分教所、教团、教籍、教产、教规,分别为之议制度,实行集产制。」并撰《人乘正法论》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道德规范,拟以此深入民间,改良社会。逐渐把佛教出世间变成世间化。民国九年(一九二0年)二月,太虚创办的《海潮音》杂志创刊号开始发行;《海潮音》杂志为佛教的重要刊物,太虚利用它来倡导自己的改革主张,曾用本名或笔名在此刊及不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太虚本人培养出不少学生,其学生也感染了太虚的革命热忱,为了要达到改革佛教的目的,不断和当时广大守旧僧众相斗,其间不惜语出偏激之言。在太虚所辖的佛化新青年会发动激烈的改革运动时,曾对印光等类的传统僧人,散发传单,予以攻击,并称印光为「第一魔王」。

    太虚学生宁达蕴、张宗载等佛化新青年会将印光、谛闲说成是大魔王;太虚的学生大醒称印光、谛闲是「猪头长老」,称王一亭、黄涵老为「蛆虫居士」;用词都是极为苛虐,令人惊心动魄。我们由印光信中所说「其传单有三数千言」,且太虚弟子将印光等僧人称为「魔王」、「猪头」,可以想象彼时佛教改革派攻击传统僧人的激烈情形。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乘蜕变成大乘时,传统的小乘佛教和改革的大乘佛徒间激烈的论辩,交相攻击,甚至杀戮等情形。其后虽然大乘胜了,然而小乘的教义教理依旧被吸收,并保留了下来,小乘、大乘由矛盾对立,而终归于统一。同样的道理,现代化的改革派佛教虽然随着时局的变改,而取得了胜利,但以印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他们所坚持的传统修持法门,尤其是专心于念佛等简单易懂的往生净土法门,也被现代佛教所吸收并宏扬。上面详述太虚的佛教革命,主要的是用来看出一个宗教的改革历程是艰辛困苦的,但却又是不得不如此。反观道教,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求仙之说战国时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间较大的改革有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谦之改良了科仪、金(宋)时王重阳创全真道;这些变革都不如佛教的大。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来,并无新的重大改革出现。尤其民国以后,整个社会思潮及社会形态,在西方的冲击下,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西新旧各种宗教纷陈并起,道教并无调整自己的脚步来适应它,也没有完密的教团组织、布道方式,无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争,因而逐渐丧失了它的信众,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没有有力的人士领导道教改革有关;底下再略举数项,论述其主要式微原因于下:

    重术轻学,信徒的素质难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仪,可以长达三天三夜;但要他讲经说法,则难以启口,也难以维持半个小时。「学」与「术」严重失调。今日在台湾许多宫庙的住持,不仅看不懂道经,甚至误把佛经当道经来诵念。宫庙的住持及信众,普遍存在素质低落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形成,虽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庙重「术」不重嘉言录》,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觉寺印赠等书,《印光法师文钞》是收集印光文钞最全的书,后来台中莲社亦予出版,而不收录此信,殆出自于为贤者讳的心态。印光受到太虚学生的攻击,不止一次,印顺《太虚大师年谱》民国十八年条云:「时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复某居士书》,痛斥大愚。」可见除佛化青年会的传单外,太虚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击过印光。

    「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术」是指科仪、风水、占卜、命相。「学」是指对经书道理的阐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非常重视俗称「山」、「医」、「命」、「相」、「卜」等五术。山(仙道),指静坐、炼气、养生、药饵、灵修等。医(医疗),指针灸、方剂、推拿、食疗、心灵治疗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数、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学)、墓相(阴宅)、宅相(阳宅)、风水勘舆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术等占卜术。这些流传久远的术数之说,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唯过度重视「术法」科仪,而不从哲理着手配合来论述,易使人诬指为迷信。「术」须有「学」来做领导、介绍,才不致流于庸俗低劣,且术越深,修持应越高,才不会以术为恶。「学」是指经书中的哲理要义。道经中不乏好的经典,有些谈论义理,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阴符经》、《太平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清静经》、《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经》、《南斗经》、《老子守庚申求长生经》、《受生经》、《玉历至宝钞》、《玉匣记》等等,这些均必须有人来加以简择,以古籍今译的方式,将其义理及其对后世民俗的影响,介绍给世人。今日道教的术法太过,而学理的认知则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众的素质难以提升。

    三、缺乏教团组织,传教无方,无认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湾的佛教、新兴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会(或经常聚会),有教团组织、传道方式。但相对的,道教徒则是一盘散沙,平时各人拜各人的神,并无定期聚会,各宫庙也互不相属,无人讲经传道。拜妈祖的,自认是妈祖信徒;拜关公的,是关公信徒;对道教神只毫无概念,对道教也无认同感,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缘佛教,弄成道庙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现象。所以在台湾虽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宫庙,但却因各自为政,无认同感,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讲经布道者

    宫庙的住持及道士,终其一生,大都以科仪术数为职志,能讲经说法者极少,也无定期公开的讲经活动。台湾无线的电视台甚多,定时播出佛教讲经节目的,有六七个,甚至有许多电视台是整日播放佛教节目的。佛教有自己传道的专用电视台。除电视台外,扩播电台亦有佛教讲经节目。相对的,在电视台或播音电台方面,几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讲经节目。如此传道,如何能得信众?而在培养人才上,虽有一间小规模的木栅道教学院,也一直没培养出能讲经传道的人才。一个缺乏主动向民众传道的宗教,在起跑点上已输了一大截。不培训说经人才,不重视说经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干而无新枝,其后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门过于杂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为「圣」与「凡」二者。一般的民众为「凡」,经过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门后,才能转「凡」而为「圣」。「修持」在宗教活动中,占着极大的分量。以道教来说,悟道者为圣,未悟道者为凡。凡夫为凡,神仙为圣。一般民众,未加修持为凡;对社会人民有贡献死后成「神」,及由积善并加修持而来的「仙」,皆属「圣」。由凡入圣,须以修持(修炼)为桥梁。道教由于流传久远,所以派别众多,修炼法门各异。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黄白,内丹炼精气神,房中重男女和调;此外,祷祀、召遣、药饵、避谷、食气、守一、清静无为等等法门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诱导。道教的众多法门,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初学者将难以入手,也无法吸引信众。

    六、过度的包容,丧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来是一种美德,也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宽广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虽有宗教争执,却不会产生宗教战争。而争执的结果,则是逐渐走向融合。但过度的包容,却反而使优点变成了缺点,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失败的主因。自宋以下,长期来大量混佛入道的结果,造成了今日的民众不能区分佛教与道教,以为拜佛即是信道。这种情形不仅在台湾如此,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也如此。笔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开会,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长告诉笔者说新加坡有的道庙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设在庙中来拜,但这种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怀,不仅得不到认同,反而招来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议,认为亵渎了他们的神只。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度的包容,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坏事,但必须有选择性,也不能仅从包容对方神只入手而已,而是须从哲学义理、科仪、传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来将对方长处摄取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过度的包容,也让道教丧失了自己。举例而言,由于明末《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倡导,于是道教将观音、锭光佛、文殊等神吸收为己神,同属玉帝所辖。但因给予过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后果。相对的,佛教虽也吸收道教的神只,如关公在道教的阶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却把他说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阶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阶,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

    小说分类

    第一种:奇幻修真型

    即飘渺型,主要有几大设定。宗师作《飘邈之旅》。

    作者的修炼过程很多都是先在一个星球修炼,能力提升或受外力影响再到不同的星域提升等级,作者较注重凡人界的描写,有的作者还延升了仙界和神界。

    其三,此类型作品不注重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所谓的“三清”等高人不一定会出现。因为大部分属于作者自己设定,世界历史皆随意,看似更容易些,但其是因为虚构,更加需要作者的驾驭能力,因此精者何其精,芜者何其芜。某一些作品情节几乎一样,主角名称不同而已。

    许多都市血修流、古典仙侠流小说,也沿用了飘渺流中的修炼划分体系。

    此类型代表作:《飘邈之旅》《仙逝今生》《无极魔道》《万世雷劫》《仙尘主宰》等。

    第二种:洪荒神话类

    洪荒神话类,开山作《佛本是道》此类型注重源头,设定基本参照《封神榜》、《西游记》、《蜀山剑侠传》以及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佛道典籍中的故事等等,特别是当代此类型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都有借鉴,甚至是同人

    《佛本是道》之后洪荒类型兴起,穿越流也大行其风,渐有泛滥趋势,动辄《洪荒XX》《重生之XX》,精品甚少。后来,网络作家辰东将古典神话类小说真正写成了几近神话的形式,完善了此类“神话”的特点,如《长生界》等。而其后的宅猪的《重生西游》,云墨月的几部蜀山同人算是后来的几部不错的小说,文笔情节可圈可点。

    代表作:《佛本是道》《绿袍老祖》《地皇传说》《洪荒元道》《清虚》《洪荒元符录》等。

    第三种:都市血修流

    这类小说影响力也不容小看,在佛本问世之前,这一类小说是唯一能在飘渺的阴影下占据一席之地的修真小说。此类小说特点是将东方修真与血族教廷等西方元素结合。

    代表作:《升龙道》《逆龙道》《东方血修》《不死传说》《还真道》等。

    第四种:太古战争

    即通常所谓的“神墓流”,此类小说往往背景宏大,不太偏重于升级,而是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神魔大战的描写。这类小说通常归入到玄幻类下的‘东方玄幻流’里。

    代表作:《神墓》《飞升之后》《从仙墓中走出的强者》等。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8日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