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西路梆子

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的传统戏剧

  •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遗产编号:IV-154
  • 申报地区:河北省海兴县
  •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西路梆子介绍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经商人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兼容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开来。唱腔高亢、激昂、曲回跌宕,尤其善于表现悲腔,明显具有山陕梆子向直隶梆子过渡的特征。清道光后期,定名“西路梆子”,与山东同样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

    来历

    期以来,“西秦腔”以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并存,广义的“西秦腔”概指盛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秦腔,而狭义的“西秦腔”则专指发源、流播于西秦故地(今陕西宝鸡、咸阳和甘肃天水一带)的秦腔。

    就声腔和其发展衍化而论,广义的“西秦腔”目前尚有多种说法,其主要争议点似乎仅在究竟是起源于陕西的“西音”、“秦音”、“秦声”乃至今之秦腔呢,还是起源于甘肃的“西腔”、“琴腔”、“陇东调”和“甘肃梆子腔”等腔调呢?

    其实,只要再将争议的焦点简略归纳一下就不难发现,狭义的“西秦腔”正巧具备这两处“起源地”的契合点。

    这种“西秦之腔”因其渊源流变的首府从先秦故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到唐肃宗易扶风郡为凤翔府以来,习惯上人们称为西府,故而又叫西府秦腔或西路秦腔、西路梆子。

    “西路”的说法有两种缘由:一是沿袭宋代至元时所设“秦凤路”建制,以凤翔府及古秦州(今甘肃天水)甚至兰州一带的俗称“西路”而得名;二从声腔板式和表演风格的形成,相对于东路(主要指同州梆子和西安乱弹)而言,含有西府方言“戏路”、“套路”、“路数”的意思。

    传统剧目

    西路梆子传统剧目多表现当地民风民俗,且大多来源于当地的传说及故事。演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西路梆子“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内容丰富,角色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尤以武生、武丑、刀马旦戏份最重。

    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犷,念白多用海兴一带方言土语,主弦伴奏与当今河北梆子伴奏指法明显不同,唱词的语言结构比较灵活,句式不拘一格,口语化成分较重。

    武戏要求演员有极高的武术功底。如著名武生张三创编的传统剧目《张三打拳》、《张三跑马》等广泛流传于河北、京津一带。《走矮人》、《耍轴棍》、《吊小辫》、《抖帽翅》、《仙人脱衣》等高难动作均始创于西路梆子,目前在各大剧种中仍然流行。旦角的青衣、花旦等行当的表演也独具特色,后来对京剧的表演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色

    西路梆子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仍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并运用了“二黄”调、“勾腔”及“罗罗”腔等,以丰富自己的唱腔。据老艺人李嘉宝讲:“西府班社有个规矩:所聘请演员、文武场面人,要求既会‘秦腔’,又要会‘秦吹腔’,否则,一律拒聘。”

    西路梆子粗矿豪壮,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表演重虚,并有不少独特技艺:如耍双鞭、抡麻鞭、鞭扫靠旗、耍牙、打五雷碗等;角色分行,有四大行,七小行之说。并讲究一角多能。如老生兼演大净,须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小花脸兼演彩旦;脸谱化妆有突出的特点,粗直大方,注重轮廓,显得庄重、魁伟,而又富于夸张浪漫色彩。

    在乐器运用方面,文场以二弦为领奏,辅以月琴、板胡、笛子、唢呐、唧呐等。民国初年又以板胡代替二弦为领奏乐器,并在各戏班推广;武场面除与中路秦腔所用的鼓板铜器相同外,常配以社火锣鼓。

    西路秦腔发展至解放前夕,由于中路秦腔不断发展,对西路秦腔影响很大,演员相继改唱中路秦腔,并将西路唱腔融会其中。著名秦腔演员仁哲中即是吸收了西路秦腔唱腔之长,成为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

    传承价值

    西路梆子深受冀鲁边区一带群众喜爱。曾在京、津、沪、鲁、冀等地广泛传播并盛行一时。清代末期进入宫廷,深受帝王及王公重臣推崇。它是今河北梆子的雏形,同时也为京剧等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西路梆子,对于海兴以及冀鲁边区一带的民间戏曲、民间音乐发展史研究,尤其对我国重要剧种河北梆子渊源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西路梆子这一传统的民间戏剧形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老艺人的不断故去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已濒于灭绝。目前,只有极少数民间艺人能够演唱、伴奏。且仅有的几个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珍稀剧本急需加紧挖掘、整理,并进行抢救性编演。西路梆子演出团体队伍急需组建并状大。近年来,海兴县戏剧史调研组经调查、考证,掌握了许多的文史、口碑资料,搜集到大量相关实物,其中包括清末至民国期间的手抄剧本四十余件。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西路梆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所获荣誉

    海兴西路梆子、泊头武术六合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沧州师范学院、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

    至此,已有1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6月11日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我市举办了“非遗”精品节目展演,杂技、魔术、木板大鼓等精彩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群艺馆承办。旨在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已有11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骅渔鼓、任丘大鼓等5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2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20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