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保安宫

景观景点

  • 中文名:保安宫
  • 外文名:baoangong
  • 地理位置:台北市大同区哈密街
  • 占地面积:3000平
  • 景区等级:二级古迹
  •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
  • 保安宫介绍
    保安宫俗称大龙峒大道公庙,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哈密街上(淡水河与基隆河交界处),主祀道教保生大帝,是大龙峒当地的信仰中心,更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庙宇之一,由于创庙者为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之意,至今已有200余年;占地广大,面积为3000坪,是难得一见的大庙,建筑的修护与维持更是全台庙宇的表率,并在1998年评定为国家二级古迹。

    台北保安宫

    据《台湾文化志》所述,嘉庆年间(1796—1820年),大隆同庄境民深感大帝神迹昭著,普救众生,大隆同庄境民世代受其恩泽,故众议兴建“保安宫”,于是有巨富王仁记、王义记一族慷慨献地,于

    清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兴建,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历时25年,整座宫观富丽堂皇,为台北市最大的道教官观。1898年、1917年、1967年该观经过三次修缮,1981年又进行了扩建,成今日之规模。该观主奉保生大帝老祖、二祖、三祖至六祖,以及平安祖、白礁祖,另奉祀中坛元帅、三十六天将、黑虎将军;后殿祀神农大帝、孔圣夫子、关圣帝君、玄天上帝;西厢供奉注生娘娘、池头夫人、太岁星君;此外还有供奉玉皇大帝和无极天至尊的凌霄宝殿,以及供奉孔子的邻圣苑。该观最大的庆典是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这天要举行盛大的游行表演和13个祭祀团体的“大道法会”,并演出极具特色的台湾“家姓戏”,来庆祝保生大帝的诞辰。

    保安宫的历史发展

    保安宫根据《淡水厅志》记载是在嘉庆10年(公元1805年)兴建,历经10年落成;但在《台北保安宫专志》所记载的是乾隆7年(公元1742年)有泉州同安移民从其原乡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分火来台,初期是木造的庙宇,后来神迹威赫居民便在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扩建,历经5年完工;更值得民众考证的是,在保安宫大殿的龙柱落款是在嘉庆9年(公元1804年),如此显示保安宫创建的年代比文献上所记载的更要提早几年。保安宫在日据时代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光复以后由于战争影响因此庙务渐荒,至1952年在地仕绅创立保安宫临时重整委员会,46年改制成保安宫委员会,在主任委员的努力下筹得经费便开始复建,并增建围墙和花园造景;1974年保安宫委员会发展成财团法人机制,走向服务便民的庙宇,85年成立保生文教基金会,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等社会层面上具有更大的贡献。

    保安宫的建筑特色

    保安宫为三殿三进式,第一进为五开间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开间的山门,重檐歇山屋顶的前殿为『三川殿』,石雕的墙面为19世纪初作品,而中门的蟠龙八角檐柱一对是保安宫现存最早的石雕作品,为1804年所建;后殿主奉神农氏因此又称『神农殿』,左右两侧则附祀孔子与关云长,殿右为保恩堂供奉历代同安名人神位,并设有凌宵宝殿、大雄宝殿,供奉道家三清与佛家三宝佛。

    保生文化祭

    保生文化祭就是保安宫每年例行的绕境活动,在保生大帝神诞前一天农历3月14日举行,当天会有许多传统活动,上午在庙埕举行民俗竞技,下午1点开始由报马仔、土地公、头旗车等率先开道,接着各寺庙轩社、力士会、艺阵等展开拜寿表演,最后的放火狮活动更将绕境推到高潮;保生文化祭除了绕境活动外,古迹导览的活动更是受到欢迎,让学校机关团体等增进对乡土艺术的认识与了解。

    气候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分配较为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20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