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寺原名玛瑙宝胜院,因旧址在孤山玛瑙坡而得名,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迁至现址。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和民国十年(1920),玛瑙寺两次重建,据说,民国期间建好的寺院体量非常大,至今在一些西湖老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它的“大屋顶”。
寺院在历代屡有兴废。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主要由山门、厢房及园林等组成,大殿已毁,仅存遗址。
1929年,为拓宽北山街,当时政府部门仓促之间毁坏了玛瑙寺,只留下了大殿。而到了文革期间,就连这大殿也被拆得片瓦无存。
2004年在北山街保护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迁出了玛瑙寺内的居民,全面整修了留存的古建筑及庭院,保护历史遗迹原状,并参照《清代园林图录》玛瑙寺图,修复一亭、一阁、廊宇和后山门,保存了古刹庭园和景观的格局,这座寺庙一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书卷气息和艺文传统馨香再度焕发生命。[1]
曙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御笔赐额“玛瑙宝胜院”,这应当是玛瑙寺最早可以考证到的“官方名称”。皇帝的亲笔题字,玛瑙寺的声名很快散播开去,流传到中原,很多高僧大德慕名而来,著名僧人智圆出任住持。
智圆(976-1022),俗姓徐,字无外,号中庸子,钱塘(今杭州)人。幼岁即出家做小沙弥;长大成人后在龙兴寺受具足戒。青去年少时就发愤儒释双修而以释为本,修身养性,勇猛精进。曾师从精通天台三观的源清大和尚。当时“孤山孤绝谁肯庐”,但智圆返乡却隐居孤山玛瑙坡“闭门乐道”,与“梅妻鹤子”的林逋成了“隔壁邻居”和至交好友。
南宋绍兴21年(1151),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玛瑙寺又迁回葛岭山麓。这一次回归的意义重大,当时玛瑙寺的僧人元敬和元复从“拆迁”整理的资料中,收集了从东晋咸和到南宋绍兴800多年间30位杭州高僧的事迹,留下了传世的《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而这,就是玛瑙寺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据说,葛洪小时候家里贫困,但自己爱好读书,靠卖柴换取纸笔。渐渐地,学问做出了名,被当朝宰相司马睿看中,走上了仕途,这在士族世袭制度森严的两晋,几乎是一个神话。再后来,葛洪因为帮助大都督顾秘平定叛乱而当上了伏波将军。
但残酷的战乱却让葛洪萌生倦意,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东晋政权建立后,司马睿当了皇帝,他下诏书赐予葛洪高官厚禄,却被葛洪婉拒。
从此以后,葛洪过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的“清心养颐,闲游方外”的生活。几经辗转,葛洪来到了杭州宝石山西岭,对这坐灵秀的小山情有独钟,他对徒弟说:“此地背山面水、龙脉环抱,如乘辇而绝尘,是养丹之所也。”
此后几年,葛洪一直在宝石山西岭结庐炼丹,修行自身、普救世人,也在这里写成了道家传世经典《抱扑子》的一部分。后来,宝石山西岭就被人称为“葛岭”或者“葛洪川”,葛洪曾经的印记,让这座小山多了一种神奇玄妙的味道。唐朝时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
而葛洪当年所结的草庐,后来成为了著名道教胜地“抱扑道院”,今天从西湖边远远望去,还能从葛岭半山腰的层林掩映中,看到抱扑道院的黄瓦飞檐。宛若一位隐士,千年不变地凝望着杭州的变迁。
葛洪留下的遗迹还不止此,据说因为他炼丹烧药,让葛岭一带山上的岩石都“染了仙气”,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后人有记载说,这里的山岩“碎石文莹,质若玛瑙”。玛瑙寺最初的兴建就在葛洪仙去以后的几十年,因为建在“质若玛瑙”的山坡上,所以就有了这个浪漫的名字。[1]
2008年12月18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北山路上一处靠山面湖的僻静所在,追寻那些鲜有人知的过往。
连战来到的地方,是改建成的台湾文化馆,它的原名叫“玛瑙寺”。而那段“奇妙的缘分”,则是指80多年前,连战祖父连横在玛瑙寺寓居的故事。[1]
[1]前尘隔海玛瑙寺.新闻中心_新浪网. [2018-01-2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9月14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