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营盘山

四川茂县营盘山

  • 中文名:营盘山
  • 地理位置:河谷冲击扇形地区
  • 主要景观:藏彝走廊
  • 总面积:15万平方米
  • 景点:藏彝走廊
  • 营盘山介绍
    营盘山遗址所在的河谷冲击扇形地区,不仅是岷江上游的地理中心,而且也是该地区面积最大的河谷平坝。

    营盘山遗址的发现 之旅。

    坐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一部的办公室内,陈剑打开了他的手提电脑,在屏幕上为我一一展示着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他兴奋称之为“精彩”的——最新考古实物图片。“单从考古学的角度而言,藏彝走廊是黄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通道。”他如是说道。2000年10月,他参加了今后历时三年的对新发现茂县营盘山遗址进行了的发现

    之旅。

    藏彝走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现象,在走廊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史迹,这些宝贝一旦被今人发现,肯定会让世界大吃一惊。“营盘山遗址,堪称藏彝走廊地区史前考古最为重要的考古成果。”陈剑用这样十分专业的术语,首定得介绍着自己现在的工作。而在新华社此前发表的新闻稿件中,嗅觉敏锐的老记们已将此考古成果称誉为“改写了5000年长江文明史”的重大发现。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不仅以其高山峡谷相间这一独有的地势特征而闻名于世,同时还是连接黄河及长江的重要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民族学上称其为藏彝走廊或氐羌走廊。在该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尤以岷江上游最为重要,而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原茂汶羌族自治县)更是该流域的中心。茂县是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东南距成都约200公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尤其是县城凤仪镇所在谷地是岷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河谷冲击扇平原,土肥地美,水源充足,气候宜人,一直是人类选择定居地点的理想之所,茂县置县以来的历代治所均设于此,汉代汶山郡治所也一度在此。时至今日,茂县仍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经济重地。从地理位置来看,茂县县城谷地基本处于岷江上游地区的中心地带。由此不难发现,茂县县城谷地堪称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政治和地理中心。考古工作者近年在此地区发现一处距今5000年前的大型中心聚落——营盘山遗址,堪称藏彝走廊地区史前考古最为重要的考古成果。

    岷江上游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考古发掘工作

    发现一处大型类似于广场的遗迹。2000年至2003年,历时三年的大规模调查、勘探及试掘工作获得了非常丰富的

    实物资料,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人祭坑8座、窑址4座、灰坑140余个、灰沟3条及灶坑13座等,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类似于广场的遗迹。考古队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了一处大型广场遗迹,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在这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广场遗迹的硬土之下,考古队发现了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应是具有奠基性质的殉人坑。另1座仅见一个人头,头骨已不见颅顶及上颌部分。

    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现象。考古中发现了140多个灰坑,灰坑的平面形状有不规则形、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扇形等种类,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用卵石垒砌而成,专家推测灰坑应是进行石器加工的场所或有其它用途。在个别灰坑内,还发现了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含义。经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试,红色颜料的成分以汞的氧化物(即朱砂)为主,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现象。在另一件夹砂褐上也发现有同样的红色颜料,专家认为这表明营盘山居民有尚红习俗。尚红习俗历史久远,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即已在埋葬死者时使用红色矿石粉,如将矿粉撒于死者周围,并将随葬用的饰物兽牙、石珠、鱼骨都染上红色。

    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营盘山居民具有较为高超的装饰和造型艺术水准,尤其在彩陶器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遗址出土彩陶器种类众多,质地以细泥红陶为主,火候较高,烧制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叩之有清脆的响声。器表均打磨光亮,有的还施有一层白色的陶衣,再于其上用软笔绘出各种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图案,绘制笔法流畅、娴熟,不少堪称精品。

    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为四川之最。在一个灰坑中出土的一件陶塑人头像,制作更为简易,仅戳印出双目及口部。这是目前四川地区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作品,堪称四川雕塑艺术的源头。另一件陶质雕塑人面像的鼻子及双耳为捏塑,双目及口部为刻划而成,造型生动、传神。包括彩陶器在内的部分加工制作精致的泥质陶器,已开始逐步脱离日常生活实用器的特征,呈现出礼器化的迹象。

    波西遗址与沙乌都遗址。专家们又对2000年调查新发现的波西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色的彩陶钵、敛口钵等器物,证明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很早就有文化交流。2002年还新发现了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相似的沙乌都遗址(年代距今约4500年),以沙乌都遗址为中介,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即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前身)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6万座石棺葬。同时,还在营盘山遗址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的石棺葬100余座及同时期的房屋基址多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等类文物上千件,较大程度地丰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内容。经勘探发现,在遗址总面积15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分布有近6万座规格各异的石棺葬,该墓地的规模属国内罕见。

    5000年前走廊中心的生活

    岷江不仅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而且是藏彝走廊中的一条重要走廊。四川茂县县城所在的河谷冲积扇,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地理中心,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取水便利,扼上下交通之咽喉,历史上就是当地人定居生活的理想之地。

    农耕业与酿酒技术。营盘山居民以定居农耕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状况可从遗址内发现的相关遗迹和出土遗物中略见一斑。如出土遗物包括较为丰富的石质、陶质和骨质生产工具,陶器中夹砂厚胎的炊器,器体宽大、容积深广的贮器占有一定的比例。遗址出土陶器中有相当数量的彩陶壶、彩陶瓶等酒具类器物,据此专家推测营盘山居民可能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并开始进行生产。遗址内还发现有圆形袋状灰坑,应为用于贮藏粮食或其它物品的窖穴。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农产品的数量已较为丰富。

    狩猎与捕捞。同时,狩猎、采集和捕捞业也是营盘山居民以农耕业为主业的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内容。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狩猎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细的石质和骨质箭镞等遗物。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叶、细石核及小石片石器,细石器制作工艺成熟,选材精良。学术界一般认为,细石器多为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常用来剥离加工兽皮,细石器工艺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密切联系。遗址还出土有打制石网坠,当为捕捞渔业的实物例证。

    石器加工坊。营盘山遗址的细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出土地点集中的特征,未经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残片,多在几处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内出土。此现象表明,营盘山居民中已有固定的人员从事石器加工作业,这些大型灰坑可能就是当时的石器加工作坊所在地,而石器、尤其是细石器制作,已成为手工业的专业门类之一。

    宗教与信仰。广场遗迹中发现的人骨坑,这种现象可能与原始社会常见的猎头习俗有关,人殉和猎头习俗可能是营盘山居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营盘山之最

    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营盘山遗址它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考古工作,是一项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容,是四川地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营盘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及融合情况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它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较为独特的重要地位。

    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营盘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如此规模的遗址群在长江上游地区极为少见。同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营盘山遗址也是藏彝走廊地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