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大桥位于八一大桥下游的扬子洲处,这是连接江西较早的铁路南浔线和浙赣线的一座桥梁,也是继八一大桥之后南昌兴建的第二座跨江大桥。在南昌铁路西环线沙田赣江桥和杭长高铁东新赣江桥修好前,它是京九铁路线上唯一一座省会城市南昌的唯一铁路桥梁。
全桥分南、北两座大桥,南桥全长662.68m,大桥由大桥局勘设处设计完成,大桥局三处施工。
桥式为:1孔31.7m预应力混凝土梁+9孔64m下承式钢桁梁+1孔31.7m预应力混凝土梁。北桥全长565.01m,桥式为1孔31.7m预应力混凝土梁+3孔64m下承式钢桁梁+10孔31.7m预应力混凝土梁。两桥全长1227.69m。两桥间引线长14367m。大桥系公路、铁路两用桥。铁路为双线,在同一平面的上、下游各设宽4.5m的单线汽车道及人行道。两桥均为平坡直线。
基础部分:南、北引桥共27个墩台,南桥1~10号墩及北桥1~4号墩为直径5.8m管桩基础,每墩两根,这也是大桥下部基础施工的重点和特点。北桥5~13号墩为沉井基础,南桥南昌台为86根直径40cm管桩基础,其余三个桥台均为双沉井梁式承台基础。
南桥北岸及北桥两岸设有规模不等的导流堤。
因何而建
赣江大桥接上铁路“盲肠”
位于八一大桥下游的扬子洲处,有一座贯通南北的公路、铁路两用桥,熟悉历史的“老南昌”都知道,这是连接江西较早的铁路南浔线和浙赣线的一座桥梁,也是继八一大桥之后南昌兴建的第二座跨江大桥——南昌赣江大桥。
赣江大桥连接的是南浔线,正因有了这座桥,才使得这一段铁路‘盲肠’得以进入市区,并和全国联通。
南浔线始建于1907年1月,是江西省的第二条铁路线(第一条为1899年修建的株萍铁路),根据最初南浔铁路的规划,分为一干三支,一干为九江至南昌、吉安、赣州与广东省铁路相连;三支即南昌至上饶与浙江相接,南昌经抚州与福建相连,南昌至萍乡与湖南株洲相接。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力限制,并受战争的影响,南浔铁路修修停停。1916年6月,南浔铁路从九江修至牛行并正式通车。但由于当时的南昌站牛行与南昌城区之间隔着赣江,进出南昌的旅客都必须通过摆渡过江,极其不便。
1937年9月,浙赣线建成通车。由于赣江的一水之隔,南浔线和浙赣线也只能隔江相望,不能联通。特别是南浔线北有长江拦断,南有赣江阻隔,建成以来一直就是单独一线,不能与全国铁路联网,成为一段铁路“盲肠”。因此赣地有民谚说:“河东的崽俚河西的女,有了姻缘难成伴侣。”
江西老百姓盼建桥,一盼就是近半个世纪。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把两条线路连接极有必要。1956年5月,铁道部决定兴建南昌赣江大桥。
先进技术
直径5.8米管柱为国内之最
1958年,江西省制定了铁路网十年规划,计划增加铁路新线1722公里,其中赣江大桥赫然在列。当年8月,铁道部决定按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来设计南昌赣江大桥。
按照当初的设计,南昌赣江大桥分为南北两桥,总长1226.18米。其中南桥为11孔、长661.12米;北桥有14孔、长565.06米。南北两桥间位于扬子洲上的联络线长约1.6公里。赣江大桥与1958年9月30日正式开工,施工的是当时全国赫赫有名的武汉大桥局三处。
作为当时国内桥梁建设的“老大哥”,武汉大桥局三处在南昌赣江大桥桥墩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大管柱结构技术,即在大桥下部大跨及不等跨部位,各墩都使用直径5.8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作基础,这在当时国内是最大的管柱,比原来计划的1.55米管柱基础方案节约投资约290万元,这是我国继武汉长江大桥、漳河桥及郑州黄河大桥后建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惨痛事故
89人因翻船落水遇难
为了修建赣江大桥,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1959年3月6日,100多名大桥建设者搭载拖轮去江面中心施工时,江面上突然刮起了五六级大风,因为拖轮违章超载,造成严重侧翻船事故,船上人员全部落水。虽经奋力抢救,但由于风大浪急,事出仓猝,除部分人员脱险外,共有89人不幸罹难,这是中国建桥史上最大的一次惨痛事故。当时遇难的职工多半都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这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带来巨大困难。由于施工力量不足,铁道部将正在修建萧山至宁波铁路的工程段两百多人调至南昌,参加大桥工程建设。
感人回忆
奖励大米以鼓舞职工挑土方
1959年6月,赣江大桥工程历时八个半月,完成南北两桥总共27个墩台的施工。与此同时,大桥两端和南北两桥之间的铁路引线工程也相继开工。该引线全长14公里,将南浔铁路和浙赣铁路相连。
为了加快赣江大桥的建设,江西省政府从赣州、抚州专区调集民工6000余人参加引线土方施工。由于赣江南桥与北桥的联络线长1.4公里,处于江中扬子洲头,地势低洼,与大桥南端的桥头路堤同为低洼地,需要用大量的土方进行回填。然而,因为赣江两头均是沙洲,无土可填,回填土方的来源成为一个大问题。南线的土方需到40多公里外的梁家渡站外挖方取土,通过铁路运到赣江大桥桥头卸下填方。北线的土方则要到别的地方通过小车推来,这样增加了大量的工作。赣江大桥修建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是最为困难的时期。那时粮食紧缺,因为吃不饱饭,不少民工都离开了工地,工程被迫停止。
南昌市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到工地上挑土,但成效并不明显。为此,江西省委领导邵式平、刘俊秀等人决定增拨粮食,用开展挑土比赛、奖励大米等方式鼓舞职工干劲,这下收效显著,路基填筑速度大增。
周总理为大桥“运”钢材
正当整个工程咬紧牙关、节节推进的时候,一场危机悄然袭来。
因为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大桥所用的钢梁供应不上,造成施工中断了很久。
1960年的6月的一天,工人们正在工地上转悠时,发现一群人站在桥头,里面竟然有常在报纸上看到的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一直关注着赣江大桥的建设,在南昌八一大桥通车之时,周恩来总理就表示过还要再建一座赣江大桥,铁道部要把赣江大桥建成中间通火车的大桥,两侧是人行、车行道,把将来的洪都大道串通起来。此次,周恩来总理来到南昌,就是来看看他关心的赣江大桥的建设。
南昌赣江大桥原计划是在1960年建成,但此时周总理眼中的大桥还只有桥墩。他询问了工作人员停工的原因,得知是没有钢材造成的后,周总理说:“钢材的问题我回去解决,但我下次来南昌时,一定要坐火车过桥。”
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协调下,大桥急需的钢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造,陆续运抵工地。
历时五年建起“钢铁大动脉”
1961年12月,南昌赣江大桥架梁、铺轨完毕,并与南段引线接轨,开始通行工程列车。1962年4月1日赣江大桥全部建成,开办临时货运。1962年5月由南昌铁路局和武汉大桥工程局会同初验。1963年1月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会同正式验交,大桥于1963年1月10日正式运营。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上万名建设者忍饥挨饿,终于在滔滔赣江上架起了钢铁大动脉。赣江大桥的修通,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南浔线独立运营的尴尬局面,而且也为上世纪90年代京九铁路提前三年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