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蔡锷故居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的景点

  • 中文名:蔡锷故居
  • 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 建造时期:清嘉庆年间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属地区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 纪念人:蔡锷
    目录
    故居简介蔡锷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今构保留着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特征,为悬山顶土砖、上盖小青瓦单层的普通农舍。
    蔡锷故居
    经勘察蔡锷故居背倚小山,前临三口池塘。始建时由一幢连五间正房和一幢连三间的偏屋平面组成“∟”型布局,根据蔡氏族谱记载,这两栋统称蔡家老屋。正房为两层,前檐廊的楼上带木晒廊,偏屋即现在所指的蔡锷故居:面朝西北,土木结构,青瓦盖顶,面阔三间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土砖墙,两坡顶上盖小青瓦屋面。东侧的山墙外搭有披屋一间。总面阔14.52米,通进深7.90米,建筑面积101平方米。前檐廊用两根木檐柱,前廊宽1.06米,檐廊双步梁小穿枋,室内硬山搁檩、木檩木椽,屋脊高5.32米。故居的明间正中设双开板门,门向北偏西35°。明间兼有堂屋、起居室的功能作用;右次间为蔡锷父母卧室,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于此间;左次间为蔡锷的童年住房;披屋为厨间杂屋。房屋座东朝西,正房面阔3间,正房民间为厅房,左右侧房为卧室,右侧搭偏房1间,正前方有檐木柱过廊,总面阔15.7米,进深8.3米。土砖砌墙,三合泥粉面,屋顶为单檐悬山顶,杉木檀条上铺设松木椽皮(宽10厘米,厚2厘米),双坡盖有小青瓦屋面,小青瓦座正脊,三合土地面,石砌散水台阶。房前有一块200多平方米的小草坪,草坪外置农田和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左前方有1口三角形小水塘,南面400米处有枣子山,东面是蔡家祖辈、父辈的坟山。厅房正面有1条2.1×1.39米高的双页木门,大门上方悬挂着启动书写的蔡锷故居四个大字门匾,房内左右隔墙前端各有1条1.7×0.9米的普通单页木门,后墙的正中镶有1个1.6×1.2米高的神龛,神龛底部正中处置有蔡锷1904年从江西回家省亲修族谱时用樟树雕刻的蔡氏历代神位牌,右侧陈列的八仙条桌上展有蔡父裁衣用过的压条、熨斗和剪刀。左厢房是蔡锷童年时代学习和居住过的地方。上下两层,第一层为三合土地面,楼层杉木檀条上铺设松树木板,前后各有1樘1.7×0.9米高的单页木门和1樘1.1×0.87米高的木窗,与厅房相通。室内保存有蔡锷当年睡过的木床,床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1张0.6×0.4米高的蔡锷1916年讨袁护国时任第一军总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下方和隔门边分别陈列有蔡锷生前用过的锷鱼皮机密文件箱和木制将军衣帽箱。右厢房为蔡锷父母卧室,其建筑风格除通往偏房多了1樘相同规格的隔门外,与左厢房完全相似。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锷就诞生于此,室内陈列有蔡锷父母睡过的木床,全家人吃饭用过的小方桌,蔡母用过的纺车、桐油灯,墙的对面悬挂着1张0.35×0.2米高的蔡母王太夫人慈祥可亲的照片。偏房为厨房,半坡小青瓦屋面,正面有1条1.7×0.9米高的单面木门和1个小木窗,与右厢房有隔门相通。室内保存有蔡家用过的石碓、石磨、碾米的推子,酿酒的蒸子、锅、缸、碗柜、木制小脸盆、土垒的大灶小灶等文物。这里所保存和陈列的一景一物,无不折射出中国近代革命先躯出身贫寒,立志爱国救国的浓浓热情。1990年初,为弘扬蔡锷精神,邵阳市人民政府和大祥区人民政府拨专款5万余元,市、区两级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对蔡锷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同年9月18日,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锷故里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蔡锷故居及蔡氏祖茔等。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蔡锷故居说明牌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蔡锷故居自1990年公布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前往故里谒拜和参观者络绎不绝,累计接纳社会各界人士达13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热情。目前,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已成立“蔡锷故居管理局”加强对蔡锷故居的保护,征集蔡锷生前照片135幅和史料60余篇,在故居隔壁租了1栋4间的闲置民宅。开辟了蔡锷生平事迹展览室,制定了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并且在规划增添附属设施,治理蔡锷故居周边环境,以便各界人士和广大中小学生参观浏览。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已于2013年5月启动,该项目以蔡锷故居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蔡锷将军故里及其绿色生态乡村为资源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景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将蔡锷故居打造成为一个旅游品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故居历史沿革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蔡锷诞生于此。1887年,蔡锷随父母举家由邵阳迁居武冈州三门王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谋生,离开了其故居出生地,故居交由蔡氏族人看管。1894年,蔡锷十二岁,在父亲蔡正陵带领下,进邵阳县城(今邵阳市)参加县学考试,中秀才,在府学读书,回到故居探亲。1894年冬,邵阳名士、著名维新学者樊锥免费招收蔡锷就读,他常回故居小住。1910年(清宣统二年)蔡锷由桂林奉母回邵阳,在故居小住。1916年11月8日,蔡锷逝世,蔡氏族人在蔡锷故居明间供奉陈列蔡锷神主、遗照及将军生前遗物,供后人凭吊,蔡锷作为湖湘文化重要领军式人物,近百年来曾受到湖南热血青年的追随。其故居出生地,已成为全球华人凭吊蔡锷将军的重要场所而倍受关注。1944年,日寇入侵邵阳,日寇在蔡锷故居内关马。正屋只剩下一间残垛,无人居住。而偏屋(蔡锷故居本体)相对保存相对较好。1951年,蔡家后人在蔡家老屋正屋的原址上恢复成土砖房,重新住家。
    蔡锷故居旧照
    1986年,蔡锷将军的孙子蔡祺、孙女蔡慰慈等回蔡锷故居祭祖。1990年,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锷故里”(包括蔡锷故居及祖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蔡锷故里”保护标志碑加强对蔡锷故居的文物保护,同时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郊区政府、文化局、文管所征集蔡锷遗物陈列于故居内。设立“蔡锷故居陈列室”及“接待室”,陈列展出蔡锷生平事迹,并接待各地来宾。1997年初,市郊区政府成立“蔡锷故居管理所”,加强对蔡锷故居的文物保护与蔡锷将军爱国主义宣传教育。2002年1月,湖南省文物局公布“蔡锷故里”为第七批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蔡锷故居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蔡锷故居、公馆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故居[湖南邵阳蔡锷故居]
    2010年7月27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蔡锷故里”为第三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6月8日,省侨联和省文物局在湖南宾馆举行第一批湖南省涉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这也是全国侨联系统首次举行涉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2012年9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参观了蔡锷故居,要求当地加大挖掘、研究力度,发挥好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他指出,对历史保留下来的重点文物,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2012年11月22日,经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省旅游局相关专家评审,蔡锷故居被评为第一批湖南省红色旅游景点。2013年3月27日,大祥区蔡锷故居管理所更名并升格为大祥区蔡锷故居管理局,由副科级事业机构升格为正科级事业机构。201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13〕206号,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蔡锷故居保护规划》的批复与公布,要求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保护利用管理好蔡锷故居。2013年10月30日,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签约暨奠基开工典礼,邀请蔡锷长孙蔡协先生参加。2016年11月23日,纪念蔡锷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动在邵阳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出席纪念活动并参观考察了蔡锷故居。历史沿革据《北洋军阀史话》记载,66号老宅原是袁世凯的亲家天津大盐商何仲璟的产业,后何仲璟全家搬往天津,就由何的一个福姓亲戚代为管理。蔡锷1913年11月来京后就住进了这个院子里,当时,何仲璟已经在天津去世,而福家也早已搬离这里。对蔡锷来京的原因各方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蔡锷是被动地来京,名为住在棉花胡同,实被袁世凯软禁在这里;但也有人认为蔡锷入京并未受任何人逼迫,而是自己争取的,原因有三,一想到中央推行新型军事教育,二是恐军人掌握政权,久之将在滇形成割据势力,三是云南复杂的人事阻碍了蔡锷的工作。而一处宅院的来龙去脉能够在一部史书中有如此详细的记载,还依靠了当年发生在这院子里的一次搜查。
    北京蔡锷旧居
    据载:蔡锷虽日日混迹于八大胡同,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还是放心不下,1915年10月14日清晨,蔡宅门口忽然人声嘈杂,一个操天津口音的刘姓排长喊着“检查检查”,但蔡锷的家中只有些书卷和衣服,没有任何他们料想中的“违禁物品”。堂堂将军宅第被搜,有关方面岂能没有任何解释?军警执法处解释说,何仲璟的姨太太曾派人将一些金银细软藏于此宅,刘氏此番乃是寻宝来了。于是这宅第的来龙去脉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蔡锷当然知道这不过是推托之词。但袁世凯却因此事放松了警惕。一个月后,蔡锷秘密离开了北京,辗转到达云南,开始了护国运动。从此直至蔡锷客死日本,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棉花胡同的这座住宅。蔡锷病逝于1916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烈士证,蔡锷的烈士证由国家主席毛泽东亲署,于时于势可谓殊荣。爱屋及乌,蔡锷旧居也应“宅以人存”。蔡锷的“京缘不深”,只在北京蛰居了两年,但其旧居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实可谓“甚有京缘,京缘甚深”。但蔡锷的旧居至今未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拙文之意亦在于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能在北京旧城区的开发改造中,对蔡锷旧居能妥善处理,切莫付之于推土机而不存。
    蔡锷墓
    传奇佳话所在的旧居,就是蔡锷自调京以来的居住之地。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派人对蔡锷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企图使蔡锷沉溺于声色。在蔡锷故居,有两颗郁郁葱葱的老槐树,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见证着院里的人和故事,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知音》,说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蔡锷、小凤仙分别由当时的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片中的主题曲《知音》曾唱红大江南北。在片尾快结束时,身着黑色披风的小凤仙在船上抚琴思念在远方的蔡锷,随之歌声响起:“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蔡锷东渡日本,又从日本转道越南,回到云南举兵反袁,蔡锷成了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曲琴声成绝响”,在蔡锷故居里感受着当年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回望着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心中不由激荡起阵阵波澜。蔡锷病逝后,小凤仙曾撰联怀念知己:“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院落里,那高山流水的琴声似乎仍在隐隐约约传来。蔡锷将军简介蔡锷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锷将军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村),并在度过了幼年和儿童时期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谋生。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赴日本,先后毕业于陆军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其间著有《军事计划》一书,对加强国防建设和治军用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编撰了《曾胡治兵语录》。武昌起义爆发,他与革命党人密商响应,10月30日在昆明组织武装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全城,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不久,他鉴于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南地区,主持编写了《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拱卫边疆,加强防务,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具体方案。1913年被袁世凯调北京任参政院参政等职,授将军府昭威将军。[1]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他抱病率第1军入川,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气优势,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同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鏖战川南,克宜宾、江安、纳溪等地。1916年6月,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1月8日病逝于日本。参考资料[1]蔡锷故居官方网站-蔡锷故居概况.官网. [2021-11-05].
  • 蔡锷故居介绍
    蔡锷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故居简介

    蔡锷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今构保留着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特征,为悬山顶土砖、上盖小青瓦单层的普通农舍。

    经勘察蔡锷故居背倚小山,前临三口池塘。始建时由一幢连五间正房和一幢连三间的偏屋平面组成“∟”型布局,根据蔡氏族谱记载,这两栋统称蔡家老屋。正房为两层,前檐廊的楼上带木晒廊,偏屋即现在所指的蔡锷故居:面朝西北,土木结构,青瓦盖顶,面阔三间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土砖墙,两坡顶上盖小青瓦屋面。东侧的山墙外搭有披屋一间。总面阔14.52米,通进深7.90米,建筑面积101平方米。前檐廊用两根木檐柱,前廊宽1.06米,檐廊双步梁小穿枋,室内硬山搁檩、木檩木椽,屋脊高5.32米。故居的明间正中设双开板门,门向北偏西35°。明间兼有堂屋、起居室的功能作用;右次间为蔡锷父母卧室,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于此间;左次间为蔡锷的童年住房;披屋为厨间杂屋。房屋座东朝西,正房面阔3间,正房民间为厅房,左右侧房为卧室,右侧搭偏房1间,正前方有檐木柱过廊,总面阔15.7米,进深8.3米。土砖砌墙,三合泥粉面,屋顶为单檐悬山顶,杉木檀条上铺设松木椽皮(宽10厘米,厚2厘米),双坡盖有小青瓦屋面,小青瓦座正脊,三合土地面,石砌散水台阶。房前有一块200多平方米的小草坪,草坪外置农田和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左前方有1口三角形小水塘,南面400米处有枣子山,东面是蔡家祖辈、父辈的坟山。

    厅房正面有1条2.1×1.39米高的双页木门,大门上方悬挂着启动书写的蔡锷故居四个大字门匾,房内左右隔墙前端各有1条1.7×0.9米的普通单页木门,后墙的正中镶有1个1.6×1.2米高的神龛,神龛底部正中处置有蔡锷1904年从江西回家省亲修族谱时用樟树雕刻的蔡氏历代神位牌,右侧陈列的八仙条桌上展有蔡父裁衣用过的压条、熨斗和剪刀。

    左厢房是蔡锷童年时代学习和居住过的地方。上下两层,第一层为三合土地面,楼层杉木檀条上铺设松树木板,前后各有1樘1.7×0.9米高的单页木门和1樘1.1×0.87米高的木窗,与厅房相通。室内保存有蔡锷当年睡过的木床,床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1张0.6×0.4米高的蔡锷1916年讨袁护国时任第一军总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下方和隔门边分别陈列有蔡锷生前用过的锷鱼皮机密文件箱和木制将军衣帽箱。

    右厢房为蔡锷父母卧室,其建筑风格除通往偏房多了1樘相同规格的隔门外,与左厢房完全相似。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锷就诞生于此,室内陈列有蔡锷父母睡过的木床,全家人吃饭用过的小方桌,蔡母用过的纺车、桐油灯,墙的对面悬挂着1张0.35×0.2米高的蔡母王太夫人慈祥可亲的照片。

    偏房为厨房,半坡小青瓦屋面,正面有1条1.7×0.9米高的单面木门和1个小木窗,与右厢房有隔门相通。室内保存有蔡家用过的石碓、石磨、碾米的推子,酿酒的蒸子、锅、缸、碗柜、木制小脸盆、土垒的大灶小灶等文物。这里所保存和陈列的一景一物,无不折射出中国近代革命先躯出身贫寒,立志爱国救国的浓浓热情。

    1990年初,为弘扬蔡锷精神,邵阳市人民政府和大祥区人民政府拨专款5万余元,市、区两级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对蔡锷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同年9月18日,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锷故里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蔡锷故居及蔡氏祖茔等。

    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故居自1990年公布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前往故里谒拜和参观者络绎不绝,累计接纳社会各界人士达13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热情。

    目前,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已成立“蔡锷故居管理局”加强对蔡锷故居的保护,征集蔡锷生前照片135幅和史料60余篇,在故居隔壁租了1栋4间的闲置民宅。开辟了蔡锷生平事迹展览室,制定了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并且在规划增添附属设施,治理蔡锷故居周边环境,以便各界人士和广大中小学生参观浏览。

    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已于2013年5月启动,该项目以蔡锷故居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蔡锷将军故里及其绿色生态乡村为资源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景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将蔡锷故居打造成为一个旅游品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故居历史沿革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蔡锷诞生于此。

    1887年,蔡锷随父母举家由邵阳迁居武冈州三门王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谋生,离开了其故居出生地,故居交由蔡氏族人看管。

    1894年,蔡锷十二岁,在父亲蔡正陵带领下,进邵阳县城(今邵阳市)参加县学考试,中秀才,在府学读书,回到故居探亲。

    1894年冬,邵阳名士、著名维新学者樊锥免费招收蔡锷就读,他常回故居小住。

    1910年(清宣统二年)蔡锷由桂林奉母回邵阳,在故居小住。

    1916年11月8日,蔡锷逝世,蔡氏族人在蔡锷故居明间供奉陈列蔡锷神主、遗照及将军生前遗物,供后人凭吊,蔡锷作为湖湘文化重要领军式人物,近百年来曾受到湖南热血青年的追随。其故居出生地,已成为全球华人凭吊蔡锷将军的重要场所而倍受关注。

    1944年,日寇入侵邵阳,日寇在蔡锷故居内关马。正屋只剩下一间残垛,无人居住。而偏屋(蔡锷故居本体)相对保存相对较好。

    1951年,蔡家后人在蔡家老屋正屋的原址上恢复成土砖房,重新住家。

    1986年,蔡锷将军的孙子蔡祺、孙女蔡慰慈等回蔡锷故居祭祖。

    1990年,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蔡锷故里”(包括蔡锷故居及祖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蔡锷故里”保护标志碑加强对蔡锷故居的文物保护,同时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郊区政府、文化局、文管所征集蔡锷遗物陈列于故居内。设立“蔡锷故居陈列室”及“接待室”,陈列展出蔡锷生平事迹,并接待各地来宾。

    1997年初,市郊区政府成立“蔡锷故居管理所”,加强对蔡锷故居的文物保护与蔡锷将军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2002年1月,湖南省文物局公布“蔡锷故里”为第七批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蔡锷故居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蔡锷故居、公馆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7月27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蔡锷故里”为第三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6月8日,省侨联和省文物局在湖南宾馆举行第一批湖南省涉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这也是全国侨联系统首次举行涉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

    2012年9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参观了蔡锷故居,要求当地加大挖掘、研究力度,发挥好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他指出,对历史保留下来的重点文物,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2012年11月22日,经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省旅游局相关专家评审,蔡锷故居被评为第一批湖南省红色旅游景点。

    2013年3月27日,大祥区蔡锷故居管理所更名并升格为大祥区蔡锷故居管理局,由副科级事业机构升格为正科级事业机构。

    201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13〕206号,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蔡锷故居保护规划》的批复与公布,要求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保护利用管理好蔡锷故居。

    2013年10月30日,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签约暨奠基开工典礼,邀请蔡锷长孙蔡协先生参加。

    2016年11月23日,纪念蔡锷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动在邵阳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出席纪念活动并参观考察了蔡锷故居。

    历史沿革

    据《北洋军阀史话》记载,66号老宅原是袁世凯的亲家天津大盐商何仲璟的产业,后何仲璟全家搬往天津,就由何的一个福姓亲戚代为管理。蔡锷1913年11月来京后就住进了这个院子里,当时,何仲璟已经在天津去世,而福家也早已搬离这里。对蔡锷来京的原因各方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蔡锷是被动地来京,名为住在棉花胡同,实被袁世凯软禁在这里;但也有人认为蔡锷入京并未受任何人逼迫,而是自己争取的,原因有三,一想到中央推行新型军事教育,二是恐军人掌握政权,久之将在滇形成割据势力,三是云南复杂的人事阻碍了蔡锷的工作。而一处宅院的来龙去脉能够在一部史书中有如此详细的记载,还依靠了当年发生在这院子里的一次搜查。

    据载:蔡锷虽日日混迹于八大胡同,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还是放心不下,1915年10月14日清晨,蔡宅门口忽然人声嘈杂,一个操天津口音的刘姓排长喊着“检查检查”,但蔡锷的家中只有些书卷和衣服,没有任何他们料想中的“违禁物品”。

    堂堂将军宅第被搜,有关方面岂能没有任何解释?军警执法处解释说,何仲璟的姨太太曾派人将一些金银细软藏于此宅,刘氏此番乃是寻宝来了。于是这宅第的来龙去脉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蔡锷当然知道这不过是推托之词。但袁世凯却因此事放松了警惕。一个月后,蔡锷秘密离开了北京,辗转到达云南,开始了护国运动。从此直至蔡锷客死日本,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棉花胡同的这座住宅。蔡锷病逝于1916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烈士证,蔡锷的烈士证由国家主席毛泽东亲署,于时于势可谓殊荣。爱屋及乌,蔡锷旧居也应“宅以人存”。蔡锷的“京缘不深”,只在北京蛰居了两年,但其旧居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实可谓“甚有京缘,京缘甚深”。但蔡锷的旧居至今未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拙文之意亦在于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能在北京旧城区的开发改造中,对蔡锷旧居能妥善处理,切莫付之于推土机而不存。

    传奇佳话

    所在的旧居,就是蔡锷自调京以来的居住之地。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派人对蔡锷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企图使蔡锷沉溺于声色。在蔡锷故居,有两颗郁郁葱葱的老槐树,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见证着院里的人和故事,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知音》,说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蔡锷、小凤仙分别由当时的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片中的主题曲《知音》曾唱红大江南北。

    在片尾快结束时,身着黑色披风的小凤仙在船上抚琴思念在远方的蔡锷,随之歌声响起:“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蔡锷东渡日本,又从日本转道越南,回到云南举兵反袁,蔡锷成了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曲琴声成绝响”,在蔡锷故居里感受着当年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回望着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心中不由激荡起阵阵波澜。蔡锷病逝后,小凤仙曾撰联怀念知己:“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院落里,那高山流水的琴声似乎仍在隐隐约约传来。

    蔡锷将军简介

    蔡锷

    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蔡锷将军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村),并在度过了幼年和儿童时期

    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谋生。

    1897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赴日本,先后毕业于陆军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回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其间著有《军事计划》一书,对加强国防建设和治军用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编撰了《曾胡治兵语录》。武昌起义爆发,他与革命党人密商响应,10月30日在昆明组织武装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全城,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不久,他鉴于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南地区,主持编写了《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拱卫边疆,加强防务,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具体方案。

    1913年被袁世凯调北京任参政院参政等职,授将军府昭威将军。[1]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他抱病率第1军入川,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气优势,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同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鏖战川南,克宜宾、江安、纳溪等地。

    1916年6月,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1月8日病逝于日本。

    参考资料

    [1]蔡锷故居官方网站-蔡锷故居概况.官网. [2021-11-0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6月26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