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稷王山

自然风景区

  • 中文名:稷王山
  • 所属地区:山西省
  • 地理位置:晋西南地区峨嵋台地
  • 适宜游玩季节:一年四季
  • 著名人物:伯益、有邰氏
  • 主要景观:稷峰叠翠稷王庙宋金古墓
  • 海拔:1279米
  • 特点:稷峰叠翠姑射晴岚
  • 拼音:ji wang shan
  • 稷王山介绍
    稷王山。英文名:Jiwangshan。地理位置:晋西南地区峨嵋台地。海拔:1279米。

    简介

    位于山西省南部万荣,闻喜,稷山,盐湖四县交界处,属于汾渭地堑峨嵋台地隆起所形成的断块山,海拔:1279米,在万荣县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赵村有稷王庙,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正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时开始的。

    景点简介

    黄河自河套平原呼啸南下,闯过黄土高原、向东大转弯的地方,有条支流由北汇入,这便是汾河。汾河,象一条蓝色的绸带,自北向南贯穿着三晋大地,在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之间形成一北、一南两大盆地,这就是晋北的太原盆地和晋南的临运盆地。晋南一带虽然也是沟壑纵横,但是成片成片的田野沿着山脚向河岸阶梯延展,一望无际,耕作和灌溉条件比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粮仓。这一带,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人称“稷王山”。稷王山海拔高1279米,山之四周闻喜、夏县、运城、万荣、稷山诸县,从古至今皆为我国传统农业最为发达的地方。

    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当后稷看到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而经常忍饥挨饿时,心痛不已,他走遍河东的山山水水,用石头和木块制成农具,教人们耕田稼穑。尧帝知道后专聘他做农师,指导人们做各种农艺。

    主要景观

    稷峰叠翠

    昂首层霄俯万重

    配天功德重先农

    当年教稼知何处

    瑞荡勋州第一峰

    姑射晴岚

    五云深处即仙家

    一道岚光落照斜

    为问姑射缘底去空余仙迹映晴霞

    汾水孤舟

    款乃声问芒苇洲

    桃花古渡水西流

    乘搓仙客今来否

    月朗烟波一叶舟

    玉壁秋风

    玉壁森森武库环

    当年故垒亦雄关而今忽听秋风起

    势卷长河水一湾

    羲陵晚照

    历元妙蕴订羲和

    御日精灵永不磨

    剩有一抔黄土在

    夕阳落照瑞烟拖

    文洞飞云

    高风落落姓名传

    献策空留地上仙心醉六经岩谷老

    白云深锁洞中天

    甘泉春色

    何年分得洞庭春

    酿作甘泉色倍新

    想是地灵钟宝气

    故教淑景润芳尘

    仙掌擎月

    谁将宝镜挂穹苍一片清光射斗旁

    为有紫金仙佛掌

    高擎明月照天堂

    稷王塔和姜塔

    稷王山上最明显的标志物就是稷王塔与姜塔,前者在山顶,后者在山腰,天气晴朗时10多公里外也能看得清楚。

    稷王庙

    在山西万荣县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赵村。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初创时代不详,金代已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于庙内建舞台一座,供酬神演戏之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殿又重修,现存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之制。当地称为无梁殿。虽经历代重修,仍具宋、金时期的形制。殿内后壁上镶有至元时创修舞台石碑一通,文意简练,记事清晰。

    稷王庙“无梁殿”,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庙位于万荣县西北隅的南张乡太赵村,原庙宇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正殿(即无梁殿)和民国10年(1921)重修的舞台。

    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单。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

    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

    详细介绍

    献殿

    稷王庙的献殿东西长20米,南北宽19米,前后柱额枋上雕刻有农事图,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从耕耘播种到收割碾打的全过程。两侧山墙各有一石刻,东壁上有“稷峰叠翠、姑射晴岚、甘泉春色、羲陵晓照、玉壁秋风”等稷山八景图,西壁墙上是清代稷山知县李景椿为重建王庙撰写的《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碑高2.5米,宽2米。其文词秀雅、字体遒劲。稷王殿稷王殿为庙内主要建筑,上下两层,登楼远眺,县城一览无余。大殿四周有3米宽的回廊,有20余根石雕,殿前有2根水火蟠龙石柱,是我国现存的石雕珍品,回廊外围以52块花雕石板构成的屏栏上雕刻着花卉人物及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幽兰修竹、黄牛耕田等故事。在大殿内供奉的是稷山及儿童子的神像。稷王在尧舜时期为农官教民耕种,被尊称为我国农业的始祖。

    姜嫄殿

    姜嫄殿是为纪念后稷的母亲姜嫄而建,其建筑是典型的元代建筑。后稷母亲姜嫄在一次郊游时发现地上有巨人的脚印便在上面踩了一脚,之后便生下了后稷,姜嫄觉得是个怪胎,就在数九寒天把他丢与寒冰之上,但后稷却得到百鸟的保护,大难不死,长大为人民群众办了许多好事。

    后稷教民稼墙

    后稷从小随母亲在山野生活,种花植草食果,便在实践中培育了能吃的稻、菽、梁、黍五个古种,年年都是好收成,尧帝听说后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为农官,让他教导平民百姓播种五谷。从此后稷便深入人民间,百姓有了饭吃,国家有了储备。后稷也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被奉为五谷神,尊称为稷王。后来埋葬他的青山被叫作稷王山,他教民稼墙的农耕发祥地被叫作稷山县。

    稷王庙三绝

    一绝:精湛的石雕

    主要指"稷山八景","七古一章",对联"统肇王基功崇平地,源开粒食,德大配天"以及七十六块栏杆的内容和回廊四周的二十根大石柱。其中主楼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更为特殊,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一柱是云腾浪涌,鱼跃龙飞;一柱是火焰熊熊,朱雀穿跃,真是摄人魂魄,蔚为壮观。

    二绝:奇妙的木刻

    木刻主要内容为祭祀谷神场面和稷王教民稼穑图,其刻线流畅,造型生动。如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以及默默辛劳的牛马和碾滚的碌毒与扬谷的扇车等,全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绝:壮美的琉璃

    琉璃,如铺顶的彩瓦,脊饰上的花卉,天马,神兽以及钟,鼓楼翘起的四角临空处,挺立的孙膑,庞涓,罗成,韩信"四绝"人物,还有主脊两端高大的螭吻等。整个庙宇流光溢彩,明丽夺目。

    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曾多次说到:稷山稷王庙,将石雕,木刻和琉璃三者艺术浑然一体,弥足珍贵,确属"三绝"古建。

    青龙寺

    位于稷山县西四公里之马村。该寺以两殿元代壁画精湛而闻名遐尔,而两殿壁画又以腰殿为最。其特点有四:一。总体布局精巧。整体分为三层且上下交错,下层神像高约一米,水平正对视线,中,上层高度依次减少,主次分明,顾盼照应,层次井然。二。形象构图神奇。如中一个穿大红袍的龙神,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个老于世故,谨小慎微又看上司眼色行事的下级官僚情态等。三。点划线描娴熟。如,仅廖廖数笔,就将人物勾画的形神兼备,恰到好处,让一群饿鬼表现的活灵活现,见骨见肉。四。施彩赋色色以土黄,朱红为基调,使色彩丰富而逼真。青龙寺壁画确实令人赞叹和佩服,中国壁画研究专家潘洁兹先生说过:中国保存有壁画的的地方很多,突出的有河北毗庐寺,芮城永乐宫,新绛稷益庙和稷山青龙寺等。这些壁画都很精湛,艺术价值很高,而其中青龙寺壁画又略胜一筹。

    佛阁寺

    稷山佛阁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

    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

    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法王庙

    稷山县西二公里之南阳村西隅,有一座法王庙。该庙坐西向东,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现存殿宇十八间,舞台一座和一个清代补建的三间门楼。在这群古建筑中,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当以舞台为最。该舞台,据庙内碑文记载,建于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顶,上覆琉璃彩瓦,长14。5米,宽14。3米,梁架结构繁杂奇巧,斗拱装饰古朴俏丽,雕刻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壮观,是一座颇有元代遗风的明代建筑珍品。

    宋金古墓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之马村西南隅,是十四座仿木构建筑且为四合院式的砖质雕花墓。各墓室砖质类同,结构各异,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多重檐等,可谓式样繁杂,各具特色。各墓室的装饰十分诱人,例如雕刻的门窗隔扇,滴水猫头,禽兽花草,墓主夫妇,书童侍女和泥质套塑的"二十四孝"等,无一不显得优美精湛,生动逼真。尤应提及的是墓主人对面雕刻的乐楼,即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有大鼓,腰鼓,拍板,横笛和蓖篥等,演员分副净,副末,装旦,末泥,装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富表演技巧,整体造型,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若游览全部墓室,即宛如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的地下宫殿,大有琳琅满目,异宝纷呈之感。砖雕地宫具有十分难得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宋金建筑特别是民居营造,有着十分翔实的历史佐证,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戏曲表演体制的形成时间,竟提供了提前二百余年的发展史料。

    另外,还应附带提及一点,即地宫中5号和8号墓的尸床下,原堆集着焦炭五百市斤,其质量与今天的土法炼焦的产品无异。这充分说明,至少在公元十一世纪时,稷山一带的人工土法炼焦技术就已趋成熟。

    历史人物

    后稷与稷王山

    后稷,据说为远古农官之名。而尧舜时的后稷,也就是周族的始祖后稷,则名叫“弃”。按《史记》中讲,弃与尧、契(商族的始祖)都是帝喾的儿子。然而,根据历来的文献与民间传说讲,弃的出生却与帝喾又没什么关系。这个故事确实很有名,古今的圣贤与百姓差不多都知道。说是弃的母亲姜一日到野外郊游,看到一行巨人的足迹,她就踩着那巨人足印走了几步,于是竟有感而孕,后来就生下了弃。弃生下后,姜一方面觉得不光彩,另一方面不吉祥,所以就想把孩子扔掉。她先把弃扔到里巷中,过往的牛马都绕道而走;她又把弃丢到冰池之中,结果又有大鸟而降,用其羽翼遮住弃幼小的身体而使之未能冻死。弃被母亲抛弃了几次均安然无恙,姜遂觉此儿奇异,于是最后又把弃抱回好生养护。周始祖后稷为什么又名“弃”,据说原因就出于此。

    氏与稷王山

    司马迁《史记》中讲,周后稷的母亲姜原为有邰氏之女。至于远古有邰氏到底居于何地,过去一般认为邰地应在陕西武功,但还有人以为邰地应该在今天晋西南的稷王山一带。稷王山北约10余公里外即是汾河。汾河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甚早,在远古创世创物神话中就已经有了所谓汾水之神。汾水之神《左传》里记载名曰“台骀”。我国古代时,从晋西北宁武县管涔山下的汾河源头,经晋中平原,直至汾河入黄河处的禹门口,沿汾几乎各地就都有台骀庙,而其中宁武、太原和侯马等地的台骀庙则最为有名。但根据许多信息分析,台骀神的始源地看来还是在大约夏代前的峨嵋台地一带。峨嵋台地东北而西南走向,绵延约百余公里,东北部即与唐尧所封大夏之地(今翼城、襄汾一带)相接,而稷王山事实上正是坐落在峨嵋台地东北区的正中之上。台骀应该就是远古民族有邰氏的一名成员。他不但应该与后稷弃一样,属于同一时期的传说始祖人物,而且或许与姜还确实有些血缘关系呢。

    伯益与稷王山

    据说与后稷弃同时期还有过一位伯益。我国古代许多文献中都秉承了《尚书》的说法,认为伯益知鸟语,善训鸟兽,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又认为伯益不但善占卜,而且更会作井。稷王山所处之地,古时修的水井常常掘至百余丈深,饮食用水如粮食一样宝贵。历史上,稷王山四周的人民,祖祖辈辈视伯益与后稷为同样的创物先祖。所以,许多村庄就把伯益与后稷同庙祭祀,且香火四季不辍。本世纪70年代时,考古工作者在距稷王山不远的夏县东下冯古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了多眼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水井遗存,而这些水井所出现的时间,也应该正是伯益以后不久的夏末商初时期。本世纪稷王山西麓的万荣县皇甫乡,曾经出现过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公元1899年——1989年)。从他1931年发现并发掘万荣荆村遗址始,近70年来,稷王山四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更是层出不穷,时有发现。

    民间传说

    据考,早在远古时期,稷王山一带就有原始部落繁衍生息。传说,当时的部落首领为了部民生活和部落繁荣,曾命她的一位臣子率众人四处奔波以种植黍谷(古称“稷”),结果在汾河下游的这片黄土地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日出下山而作,日落上山而息,逐渐使这一带成为部落的粮仓。首领为了激励更多的部民垦荒事农,便册封这位臣子为“稷王”,册封这座山为“稷王山”。稷王死后,也就葬在了这座山上。据说,当时人们为了表达对稷王的崇敬、怀念之情,便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取名稷王庙。此后,大凡在此地为官的人,每年都要到山上的稷王庙去祭拜稷王。

    说来也颇有意思。像是真有这么回事一样,在稷王山的山石中竟真有一种明亮发光的玉质石子,大小形状有的像麦粒,有的如黍稷模样,有的似谷子玉米,还有的形若芝麻或各种豆粒,甚至还有似南瓜籽者。因此,古人不知从何时起即把它们称作为“五谷石”。古人在稷王山采拾“五谷石”时据说有一传世规矩,那就是采拾者不能言语,如言语则终日不能获得一粒。这传世的规矩,无疑增加了稷王山作为中国农业始祖之神后稷诞生之地的神圣性。民国初年有一个解州籍人李子祥,曾先后在闻喜东镇区和稷山清河区任职,对稷王山颇多考察。他曾写过一篇《游稷山感后稷教稼之功德记事》。此文章后来被收入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第二册中。这位李子祥先生曾热情建议,应把稷王山的“五谷石”搜罗采取,供之本省陈列和农会研究品题,再输送京、津、沪、汉博物院,为全世界所注目,尊重中华,推本农业,使人知山西有后稷神圣,景仰崇拜,稷、闻之荣,亦三晋之光。”六七十年前的乡镇级职员已能有如此想法,也真令人吃惊。这话实际说得也对。科学无论发达到什么时候,人只要还吃粮食,那就不该忘记后稷的培育五谷与教民稼穑之功德。对后稷,应该犹如对黄,帝一般去给予纪念。

    生态保护现状

    稷王山出产白云石,由于疯狂采矿、无序作业,稷王山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白云石是生产金属镁的重要原料,闻喜的十多家金属镁厂用的都是这里的矿石,从2000年开始,就有十多个采矿点在这里开炮作业,每年最少开采上万吨的白云石,可这里根本没有整体的开采规划,废弃的矿石随意堆放,而当地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仅仅是收取2%的资源补偿费。当地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有的在没有办理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有的一证多点开采,当地土地局也拿不出整体的开采规划,使原本苍翠的大山从横断面上被片片剥离、块块分割,山体滑坡,碎石横流,希望稷王山的开采能够在有关方面的专家探明储量及开采价值之后进行整体规划,从而有序地开采,别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别让矿产资源白白浪费。

    旅游信息

    交通指南

    旅游乘车路线:从稷山火车站,汽车站乘1路,5路公交车百货大楼下车向西50米即可到达。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3月16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