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金仙观

陕西省长安区寺观

  • 中文名:金仙观
  • 敕建:唐玄宗李隆基
  • 所属地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
  • 著名景点:玄都坛、摩崖碑、释道同源石、藏经阁
  • 类型:道教宫观
  • 外文名:jin xianguan
  • 始建:唐代
  • 毁坏时间:六十年代
  • 重建时间:公元二零零四年
  • 特殊地位:中韩两国道教文化交流基地
  • 主要供奉:道德天尊、钟离权、金可记
  • 所属城市:西安市
  • 景点级别:暂无
  • 金仙观介绍
    金仙观,又名“子午金仙观”。道教全真派道观,韩国道教祖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子午镇西侧的子午峪内。金仙观坐落在子午峪(子午山)的主峰,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名曰玄都坛,被皇帝立为祭天祷祝之所。后来,在终南山修道的隐士们利用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分布在坛顶及周围,现在还遗留有多处遗迹。

    宫观简介

    金仙观,在县西北三里。此地传为金仙公主、金可记真人修道处,该观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年),时名子午金仙女冠观,宋代改名子午金仙观。景云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入道立为观。至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金仙观在京城内辅兴坊,后又于子午峪修建金仙观下院,也称金仙观。天子曾宣中官令修造观,特造金仙楼,子午峪金仙观也特建金仙阁,武宗会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观。现仅存玄都坛、唐代摩崖石刻和左宗棠所建石桥,观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

    建设沿革

    唐景云元年(710年),始建金仙观,名“子午金仙女冠观”。

    唐先天元年(712年),扩修增建金仙阁。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翻修,题额“子午金仙观”。

    嘉靖三十年(1551年),改名玄都台,扩建。

    清嘉庆七年至二十三年(1802—1818),改名太古玄都庙,大修,之后历代对其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维修。

    民国,废。

    子午峪古称子午谷,是长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境内的一条河谷,地处秦岭终南山段北麓,即子午道。子午古道是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时的“子午峪”是长安通往巴蜀地(或汉中)的主要穿越秦岭的交通要道。就是由这里离开长安,通往汉中的,峡谷内至今仍存在着诸如栈道、摩崖石刻等古代遗存。

    后来,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的秦岭北部出峪的位置向西边的峪口转移,尤其随着民国时期开辟的“西万公路”将出口移向子午峪西邻的“沣峪”,“子午峪”就被冷落了。随之,“子午峪”内从汉、唐时期大批建造的庙宇道观也遭到废弃,现只遗留下座座残垣遗址。古道虽然废弃,但遗留有许多古道遗迹。子午谷废弃后,谷内道观亦随之减少,加之山洪洗劫,大部分只留遗址,唯玄都坛及金仙观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

    2004年,应当地村民的请求,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九代玄裔弟子时任陕西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长安政协常委、长安道教协会会长,现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专门委员会道教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西安道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道教协会顾问贾慧法道长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两位先生发起,得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和子午街道办事处以及南豆角、七里坪两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成立金仙观筹建委员会,四方筹措资金。经过两年建设,金仙观主建筑群已基本竣工,于2006年农历7月26日完成首期工程,并对外开放,以满足各界人士瞻礼的需求。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金仙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子午峪,峪口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子午西村(简称西村),离环山旅游公路约1公里。坐落在子午峪(子午山)的主峰,背依子午峰。

    气候类型

    金仙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秋短春长。一般以1、4、7、10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降水约600 m m,湿度69.6%,无霜期216天,日照1377小时。

    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6.8℃。雨量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降雪日为13.8日,初雪日一般在11月下旬,终雪日一般在3月中旬。受地形影响,长安全年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3~2.6米/秒。

    建筑格局

    金仙观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与小五台遥相呼应。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建筑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灵官殿、上善池、金仙殿、十方堂、太清大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

    从秦岭北麓通向“子午峪”的道路一直是沿着历史的老路行进,因此有不少传奇色彩的古道遗迹。进入峪口不久,可以看到一座石桥,是由清末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捐建的。再向内,在一小溪上有一石砌的龙王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庙,又名金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此庙雕工煞是精美。近处不远是遗迹“慈善桥”。

    跨过慈善桥,再转过一个山口,一块巨石横亘在面前,像是道观的“影壁”,亦可称是“玄关”,上面左半部分用中文刻着红字的“金仙观”,右半部分则是用绿字刻着的韩文和拼音。巨石后面,则看见“金仙观”真面目。依山而建的的屋顶,上面有一幅太极图案令人一下联想起韩国的标有太极图案的国旗。

    大殿一溜儿摆开三座,中间是大殿,两边是慈航殿和财神殿。道观门外的上善池,与众不同,池中的神兽驮着的是元宝。就连殿前的香炉也是元宝的造型,处处体现道家的一种为众生祈福纳财的追求。山涧中石刻众多,富有道家仙风。尤其这块上刻着“释道同源”,此四字乃是国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所题,令不解的人们真感到“玄”。

    金仙观独向阴崖,依山而建,规模不大,气势不凡。整个建筑群讲求中轴对称,基本遵循一种上升的趋势。道观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为三进、三上建筑,暗和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从而形成了风水中“气场”的藏聚和回护。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道观虽然前两进对称、工整,但三进广场的东侧却出现了一个圆形琉璃瓦建筑,与之对称的是一棵参天大树,视觉上的差异表现出道家遵循历史并掌握、运用的灵活性,也道出道家自然而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整体的设计,依照玄都坛为依托的子午线,背靠玄都坛,面北而建,处于二溪交汇二龙戏珠之处,依山而建,大殿处于玄都坛之下,慈航殿与财神殿依青龙白虎方位安设,随同玄都坛,五座山峰构成五龙抱坛之局,山门对面有慧心、望玄二亭,溪流之上建有明堂,符合道家风水理念。

    金仙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些较矮的植物被移栽在四周,较大的树木如与藏经阁对称的那棵大树,则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大殿前广场的设计也考虑到了现实地形,东边大西边小,让人不得不赞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那份和谐。环境的改善使得在城里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常常漂浮于此,一些野生动物频频出现,既活跃了山里的氛围,又增添了吉祥色彩。道观东侧下部修建了大容量的污水沉淀池,所有污水经过沉淀后,采用不定时抽污水的方式浇灌四周树木,既为污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出路,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一举数得,取之于自然回馈于自然。对于垃圾处理,进入道观后处处可见垃圾桶,对于香客遗留的垃圾,会有专人清扫;每天收集的垃圾按可回收利用、可降解、不可降解等分类处理。道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使道友可以方便沐浴,既节约了电能,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关爱自然”的核心思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好自然生态,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青山绿水,碧云鸟鸣,使这里变得更灿烂,更辉煌。

    俯瞰金仙观,整个建筑群自然般地镶嵌在山坡上,并遵循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依山就势,据地设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据介绍,金仙观开建伊始便按照生态道观的标准严格执行,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周边环境的几率。所有庙宇、屋舍、殿堂,全部采用钢混结构,水泥搅拌在指定地点,搅拌后用灰斗车一车一车运送上来,每天收工,原路清扫路面,做到路不遗灰晴无扬尘。

    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但金仙观在建设中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一些较矮的植物都会被移栽在四周,较大的树木如与藏经阁对称的那棵大树,则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大殿前广场也是为了服从现实地形,东边大西边小,使定向视觉模式受到冲击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理论真谛。

    主要景点

    灵官殿

    灵官殿,殿虽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殿内中间供奉的神仙是王灵官,为道教里的护法神,王灵官本名王善,相传他有三只眼睛,能分别善恶,惩恶扬善,性情刚直,办事公道,铁面无私。今殿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形象生动传神,使人望而生畏。

    金仙殿

    金仙殿,亦称真人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殿内施井口天花,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殿内中间供奉的是英文台侍郎海东仙脉金可记真人,唐开成、会昌、大中年间(即公元9世纪中叶)留学长安,后为“宾贡进士”后不求仕进,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钟离权传授内丹术,成为传播韩国道教的第一人。公元858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谷内。

    龙王庙

    龙王庙,雕工颇为精美,整体青石砌而成,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庙,又名金龙王庙。正门上方嵌匾两方,一匾镌“泽润苍生”四字,一匾镌“法雨宏施”四字。此庙专门供奉金龙王,金龙王亦称子午龙王,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玄都坛

    玄都坛,一名太古玄都坛,一名太元玄都坛,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在汉代,子午峪被皇帝立为祭天祷祝之所,修建了祭坛,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祭天之所”。子午峪玄都坛在古时称为“道教天下第一坛”,与龙虎山玄都坛、寇天师玄都坛(北魏平城玄都坛)合称三大玄都坛。

    历史文化

    子午谷(子午峪)一带属于古代终南山中段,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终南福地,历代都有高道隐居此地修道。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西汉文帝时期,朝廷在谷内利用自然山峰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地坛,名为玄都坛,同长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齐祠共同构成都城的建筑基线,两个地点与长安城中心同处一条经线,至今分秒不差。

    “玄都”为道教名词,指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说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所住的玄都玉京七宝山,一说是指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后来,在终南山修道的隐士们利用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分布在坛顶及周围,至今还遗留有多处遗迹。在玄都坛周围的道观,最著名的是金仙观。金仙观即“金刚不坏之仙”,是道教神仙的称谓。因道教神仙起源于西部的昆仑山和西王母,西方属金,故名金仙。

    唐代长安城内不仅有玄都观,而且有为金仙公主修建成金仙观,同子午谷遥相对应。唐代是道教活动的最高峰,子午谷内的道教活动也十分兴盛。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赠给他的一位朋友元逸人(元丹丘),元逸人就在玄都坛下面隐居修道。诗中描写了子午谷的景色和元逸人修道的情形: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常往,芝草琅杆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置身福地何萧爽。

    到公元9世纪中叶,即唐开成、会昌、大中年间,有新罗人金可记留学长安,为“宾贡进士”后不求仕进,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道教仙祖钟离权传授内丹术,成为传播韩国道教的第一人。公元858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谷内。由于金可记生前在谷中种植许多花果,“子午谷”亦被称为“果峪”,“果峪”之名因此而得,致使现时“子午峪”口内外一直保持着善种桃、杏、葡萄、樱桃、柿等的习俗。金可记仙逝后,有好道者将他的传记同杜甫的诗一起刻写在巨石之上,成为珍贵的摩崖石刻。关于这方石刻的年代,有学者断定为宋代,也有学者认为在唐末。至此此石刻已被切割成移往长安区博物馆收藏。

    除此而外,“子午峪”还有一个非常“靓丽”的别名曰“荔枝道”,传说当年给杨贵妃进贡的荔枝便是从此道运送而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道也成了子午道的别称。

    海东祖庭

    金仙观整个道观的风格与中国其他的道观大不相同。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韩国道教界人士到“金仙观”遗址“寻根问祖”,根据历史记载重修了“金仙观”。并且由于“金仙观”的恢复,越来越多的韩国道教人士到这里与中国的道教界人士进行宗教活动的交流。从进山路上开始,打听“金仙观”时,当地人总以“韩国庙”称之。道观内可见的韩国文字痕迹颇多。有一方石刻是韩国道教协会会长崔炳柱先生题写的“韩国道教祖庭”。

    看这方石刻就是世界金仙学会会长崔炳柱先生题写的(韩国道教祖庭)。最令人称奇的是藏经阁,具有浓烈的韩国气味和清朝圆顶风格。[1]

    通天玄都

    自伏羲以来华夏民族就崇尚天人合一,华夏民族智慧的最初原点从伏羲在洛何边上取天地大象形成河图洛书到后来形成系统的《易经》,对道的诠释始终是核心内容,在中国文化中一切离不开天地之道和阴阳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书》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易经》将无始以来的一切分为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这个形而上之道也被统称为天,但是在道教的经典中也解释没有一个东西叫天,它没有一个实质。

    道教的观点认为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大约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人类有限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讨论就会吵架,甚至会大打出手何苦呢!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古代的圣贤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解释看见的世界,说抬头之上是天,脚下的是地。

    道家的世界观任何一个物质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宇宙万物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距离月亮很遥远,但是我们与它也是一体,在茫茫天地间一切生灵都从来没有孤单过,而且我们的人类也从来不会孤独到去寻找大地以外的生命。宇宙间一切都由气来连接,而这个气又超越我们认识的这个空气。

    对于宇宙万物同体的这个认识在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中无处不在,道教修炼者们认为万物不离阴阳和五行,人的身体也是阴阳和五行的组合,所以认识宇宙可以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了身体这个小宇宙再向外看大宇宙结构是一致的,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道家的这个天人合一观点延伸出了中国璀璨的文化,比如宗教,道医,中医,风水、天文、音律、历法、科技、艺术、文学,等等。

    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内圣外王,那些通达大道,视野超凡并且德行能代替上天的旨意,同时能够通天彻地地体察事物规律的人通常被人们推举位社会的管理者,他们爱护子民如同自己的骨肉,上古时代人心古朴,天心即是人心,体现人心所向需要人王来施行,而那些被众人推举位王的正是内修圣道能够禀赋天命,替天行道的圣人,他们对外教化人民,而内修大道,与天道合一,最终天命圆满归天而去,所以可以自称位天子,中华自轩辕黄帝开始,中国历代的帝王都推崇君权神授,他们深信自己是上天的儿子,被上天派遣下界来领导天下的人民,如果一位君王认为自己的功劳大到值得告慰上天并且昭告神灵这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山去祷告天地或者以此形式来彰显自己的功德。

    按照《史记封禅书》中的描述:筑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由于祭天是国家大事,由皇帝亲历,社会影响巨大。这种大型的天人之间的沟通形式大概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在古代它是中华历史文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祭天是黄帝首创,最早关于祭天玄坛的记载中认为轩辕黄帝在黄河岸边的王屋山上举行过大规模的祭天活动,王屋山被认为是天界总仙宫是五岳四渎各路神仙朝拜之地。北京的天坛就是仿王屋山的天坛建筑而建,它象征着黄帝祭天的方位,是一种昆仑山、中镇、脊梁文化,寓意是把炎黄始祖永远记于心中。王屋山、太行山是古代界定山东、山西两省的地界,在发动对蚩尤的征讨之前黄帝在天坛山祭天以求破蚩尤之策,那里众神汇聚可以更方便的得到玉皇大帝的支持,《抱朴子》等古籍中记载王屋山,昔黄帝受丹决于之山也。之后才正式开始驱逐邪恶、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尚书》载:在千年之后周武王用了同样的形式来昭告天下,他率800诸侯会盟孟津伐纣王前,在之前他曾2次上王屋山告天,以此赢得了天下臣民拥护。

    在轩辕黄帝和周武王之后的战国时期,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 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祖师传说

    公元9世纪中叶,新罗人金可记从岛国高丽出发向大唐长安跋涉而来,他是前来留学参加科举考试的,在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中他清尘脱俗,才华无法遮挡,很快

    他考取了“宾贡进士”,位进士并没有打算留在长安城等待皇帝任命,而是出了城门上了终南山,唐朝时期长安城朱雀门朝南是南五台,虽然都城的中轴线不再对应子午谷,但是山谷里的修行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吸引他的应该是冥冥中的召唤,与其说它前往大唐是考试不如说寻梦,因为刚到长安他就听说出了朱雀门一直朝南的山谷有一片山水,那里白云蒸腾,身穿白衣的仙子往来云端,手握造化,洞彻玄妙……

    进山谷跋涉5里山势紧收,壁立千仞,在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有一座突起的山峰,似乎在那里等待他亿万年了,听路上的樵夫说,那座山峰上有一位道人已经在那里坐很很多天纹丝不动,他想去看看,远远看到那个端坐这得道人的时候他心中一颤,此刻的这个画面曾经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他的梦中,几乎同时那个道人睁开眼睛,目光犹如闪电,他说: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已经很久了……

    宾贡进士打算不再回长安城里去了,那里就是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注定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几年以后道人将丹术传授与他,后来他知道师父就是传说中的仙人钟离权,山中学道金可记每日净手焚香默诵《道德经》,间或绝粒辟谷静坐玄览毫不懈怠。在玄都坛下的山谷里栽植花果无数,他在山中静心修道三年,一天看着东边日出,思念故乡及航海所见所闻之景物。“思归本国,航海而去”。唐代诗人章孝标曾有诗作《送金可记归新罗》云:

    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夜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一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于是回到故土新罗之后,回归终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十二月,他向宣宗上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郎,将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成仙升天。宣宗皇帝崇尚道教炼养于是十分重视,派使者征他入宫,金可记固辞谢绝。

    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一天春景明媚,玄都坛上飞来云鹤及白鹄飞翔,笙箫金石,羽盖琼轮,幡幢满空,金可记“升天”而去。

    金可记并不寂寞,从高丽到长安的路虽然遥远但敌不过缘分,1000多年之后金可记的名字已经在发黄的经卷里快被人们遗忘的时候金可记的追随者们重回大唐长安寻找祖先的遗迹,幸好而那通石碑仍在玄都坛仍在,而道也从未改变。当年被金可记带回高丽的道的种子已经在全世界萌芽开枝散叶。

    在传道给金可记大约300多年以后的一天钟离权和吕洞宾在山下的数十公里一条叫甘河的桥上出现,在桥上他与一位喝得大醉的人相遇,而那个人就是后来创立道教全真派的祖师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闭关三年之后王重阳东出潼关赴东海收“全真七子”,在他之后“全真七子”开启了道教2000多年来最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数年前有修行者在终南山一个陡峭的悬崖壁上发现了一个岩洞,岩洞的石壁上写着正阳洞,而钟离权的道号正好是正阳子,有人说那就是钟离权曾经在终南山白云深处的家。在终南山与仙鹤相关的地名不鲜见,只是看不见仙鹤,但是也不必失望,那只飞去无消息的仙鹤正自云端翩翩而来。

    金仙由来

    金仙观是我国古代道观中常见名称之一,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金仙观或以金仙命名的建筑存在,可见金仙二字作为一种道教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我国唐代,睿宗之女金仙公主出家修道,遂命其道观为金仙观,这座金仙观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外最为著名的道观之一。金仙公主(689~732),讳无上道,为睿宗之女,昭成皇后窦氏(生前为德妃)所生,是唐玄宗的妹妹,也是和她一起出家做女道士的玉真公主的姐姐。金仙公主在年幼时,当他的父亲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最初的封号是西城县主。她从小受唐王朝崇尚道风习气的影响,好读《道德经》,心慕仙缘。至公元706年(神龙二年),十八岁的西城县主自愿度为女道士,并拜当时极为有名的道士史崇玄与叶法善为师。

    道士史崇玄本是怀河内县缝靴人也,后度为道士,做了太清观主。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敕封为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甚得尊宠。金仙、玉真二公主皈依道门,即由史崇玄行度。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奉令领京师诸观道士及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京中所藏道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撰成道教辞书《一切道经音义》。史崇玄在领衔编撰《一切道经音义》的同时,尚编成《妙门由起》一卷,凡六篇,即“明道化”、“明天尊”、“明法界”,“明居处”、“明开度”、“明经法”,类集诸道经之说,以述道教、道经之源流。史崇玄谓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之道,乃一切之祖,万物之父母,自然感生元始天尊,示变应迹,垂灵托胎,遂有真身、应身、法身、化身、报身之分,现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天宝君、乐静信等。又命尹喜入天竺化胡,与鬼谷子至昆仑山行教,因之道流天下,广度万类。其分奉教道士为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在家、祭酒凡七等,而道经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宸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叶法善(616—720)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松阳)人。唐代道士、官吏。有摄养、占卜之术,历高宗、则天、中宗朝五十年,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睿宗时官鸿胪卿,封越国公。叶法善出生于四代修道人家,祖辈皆以阴功密传,救物济人,甚为世人称道。后世所传《集异记》及《仙传拾遗》中记载其事颇祥,极尽神异之说。唐显庆年间,信奉道教的唐高宗闻听法善的名声之后,诏他入京,留在宫中奉为法师。当时,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准备合炼“神丹”,以求长生不老。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对身体无益,于是竭力劝谏。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命他裁办此事,法善遣退了90余人,合炼长生不老神丹之事就此停止。叶法善自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历时50年,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

    史崇玄与叶法善皆为当时大唐皇家尊崇的道士,由于他们是当时道教名望极重的高人,是故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拜在两人门下,自有一番无尽道缘。

    至睿宗登基以后,西城县主改封为金仙公主,其道观称金仙女冠观。金仙公主曾在华山修道多年,所以也被称作华山女仙。后来又去了华山白云峰构舍隐居,修道养真。道成后骑鹤升天。后人在白云峰建白云宫,在玉泉院东修仙姑观,又名仙宫观,以作纪念,现华山大上方白云峰尚有宫祠、竹园、药畦、看岳棚遗址和“唐金仙公主修行处”的石刻。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铭并序》记载,金仙公主云:“年十八入道,廿三受法,以壬申之年建午之月十日辛巳薨于洛阳之开元观,春秋四十有四。”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陪葬桥陵(在今陕西蒲城县)。

    金仙公主自幼即开始学习班昭所著之《女则》、《女范》、《女孝经》等著作,知礼仪,有慈心。成年后,仪容可人。虽以公主之贵,而崇道修行,她与妹妹玉真公主从小目睹了皇宫之内的血腥与冷酷,所以早早就有了修行的打算,为替“母亲祈福”的原因,她们请求父皇答应了自己的修行愿望,睿宗遂为她们建筑了金仙观和玉真观。

    睿宗为金仙公主之所造之金仙观位于唐长安城辅兴坊东南隅,即西安市的西站路至大庆路之间,其建筑宏伟而所费不菲,为当时人所议论。虽有大臣向宣宗进谏,上亦默许之。金仙观内有楼台阁榭,俨然为女子宫殿一般。后又于子午峪修建金仙观下院,也称金仙观,是时百姓皆以长安金仙观和子午金仙观称之。从金仙公主之金仙观到长安子午谷之玄都坛,在唐朝时正处于一条直线上,因金仙观一则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再者因其为帝王为公主所造女道观,规模宏富,是以影响极大。因此被称为玄都坛周边最为有名之道观,所建于子午谷内玄都坛下的金仙观其名来源于此,亦为合情合理之说。

    玄都坛初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成为重要的道教场所之一。金可记在子午谷羽化升仙以后,子午谷更成为道教仙境。后人根据金可记本事撰写《续仙传?金可记传》于子午谷中修建了新的道观,命名曰金仙观。从此金仙观不但成为陕西道教重要道观,也被视为韩国道教祖庭和韩国金仙学会的重要成绩之一。

    海东仙脉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世界金仙学会的会长,韩国著名的道学家,同时也是世界金仙学会的会长、创建人崔炳柱先生总会如期而至,来到祖庭朝拜静修一段时间,世界金仙学会由他创办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十多个国家设立分会,仙道的种子在金可记之后远隔千年再次被传播到全世界。每次来到金仙观崔会长总会深深用目光触摸着当年祖先曾经修炼的这个地方。在当代世界金仙学会的会员越来越多的开始认识终南山古老的玄都坛和中国道教,而这座金仙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在道观最初的修建中崔会长甚至将自己在青岛的一栋别墅卖掉来修建道观,韩国道教协会和韩国的道士、善信都把金仙观当做是他们的祖庭,能来到祖庭都是非常的激动。[2]每个国家都有属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起源,而每一种文化也自然有独特的肇始与传说。韩国作为朝鲜半岛上南部的一个独立的国家,在韩国的历史上也有开国的记录与始祖的创世纪传奇。

    自从远古时期地球上的人类知道了人有生老病死以后,作为高等级动物的人类也就开始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长存的渴望和对宇宙时间的探索与求知。纵观人类历史,宗教的出现几乎就是从人类认识自我以后就开始存在的,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就是宗教的最初体现。到了后来,人们从对人体生命长存的渴望发展为向往神仙不死的理想而创造出佛道神仙的理念,追求长寿与永存就成为一种理想而为世人所歆羡与追求的方向。

    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韩国从远古时期开始也产生了仙人长寿的思想观念。在韩国的历史上,从远古时期的桓因、桓雄、檀君时期,天帝与长寿仙人的故事就被代代流传下来。在这样的理念传承与发展下,韩国古人也逐渐有了对于修行、养生等思想理念的开拓与增进。虽然在一个很漫长的时期之内,韩国古人的向往仙界、追求长生梦想在不断地完善与前行着,可是在那样久远的时期里,对于仙人的向往也仅仅存在于他们看到那些恒久不变的事物或者长寿如龟鹤的歆慕之中,仙道的法门与宗教的模式并没有成为古代韩国人所能达到的一个境界。

    如果有心人想要追寻韩国历史上所能找到最早关于道的概念,朔本求源来看,还是会找到与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成熟并开始传播以后,随着秦汉时期帝王对于长生不老之术的孜孜以求以及术士、炼丹师的不断扩充,到海外寻觅仙方、访求神仙的思想也逐渐蔓延开来。这种对于神仙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也就同时传播到海外各岛。与华夏大地一海之隔的日本与朝鲜自然不能例外地对这种思想有了传承并加以演化开去。

    而真正属于朝鲜半岛的“花郎道”虽然有着他独特的道家思想与理念,却也有着明显接受了中国道家思想的痕迹与影响。花郎道中的“玄妙”一词,明显受着我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所著《道德经》里第一章有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为花郎道所汲取的道家营养成分之一。据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期的历史学家金富轼 (1075—1151年)所著的《三国史记》记载:百济太子大破入侵的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至水谷城西北,将军莫古解谏告太子说“尝闻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多矣,何必求多。于是太子闻言而停止追击,这说明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早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就已经深入到百济国内的有知阶层并被广泛接受和运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历史书籍,从他的记载,可以为后人留下中韩道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与遗痕,有助于世人了解韩国道教的起源与踪迹。

    在新罗时期,曾经留学大唐取得进士名衔并在大唐为官的著名文学家、中国道家修行与传承的代表人物崔致远在其所撰写的《鸾郎碑序》中说: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从这段记载来看,在新罗时尚所记载与仙史有关的花郎道起源,是具有中国道家无为特点的鲜明标志,而花郎国仙所推崇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逍遥于山水之间的修行、锻炼方式,无不说明盛行于朝鲜半岛上的花郎道是具有中国道家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家精神特质的宗教团体。

    当然,关于花郎道的记载是韩国历史上真是存在的一种现象。可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古代朝鲜中就曾有过的关于韩国始祖神话的典故存在。据说檀君是古朝鲜始祖的神话,檀君神话就是建立在神仙信仰基础上并加以想象力来传扬和发挥的。古朝鲜高丽王朝的僧人依然著有《三国遗事》一书,一在书中的卷第二里写道“郡中有三山:日山、吴山、浮山,国家全盛之时,各有神人居其上,飞相往来,朝夕不绝。”此处所写的神人能够自由地“飞相往来”的明确记述,是来自与《列子?汤问》一书中对与五位神山仙人的描写。书中说的是在百济的三座仙山里,各自都居住着不同的神人,这些飞来飞往来的神人就是韩国历史传说中的神仙。早在中国的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的传说,这或许正是古朝鲜神仙思想的原型与模拟对象。到了公元十六至十七世纪时,朝鲜文士赵汝籍在其所撰的《青鹤集》里称檀君神话中的桓因为真人,桓真人从此被视为东方仙派的鼻祖。

    自从仙道思想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强盛以及文化、思想、科技等各方面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和渗透,道教与儒教、释教也逐渐在朝鲜半岛扎下了永远的根。而对于韩国道教来说,在新罗时期留学大唐的宾贡进士金可记就是韩国道教的奠基人和祖师爷。金可记留学大唐之后,虽然取得了进士的荣誉,却不为名利所诱,一心隐居于长安子午谷内修行学道,最后在大唐得道成仙,不仅在中国的道教成为有名的神仙,在韩国更成为影响深远而巨大的一派宗师与道教始祖。

    成立于韩国的世界金仙学会就是传承与研究韩国道教文化的专业机构,该会会长崔炳柱非常热衷于韩国仙道文化的研究与发扬。为了寻找韩国仙道之根,他在2000年11月探访中国仙道发源地终南山时,从当地村民口中知道了子午峪里有石刻碑文的故事。后来在中国有关学者的协助下找到了这块石碑,经过对拓片的研读,他们发现这块石碑上记载内容竟是有关新罗时期金可记仙人的传记。而且从石碑文字中也了解到金可记仙人曾经从全真道真人钟离权那里学会仙道,并将道法传授于崔致远的事实,而且金可记仙人所修炼的“灵宝毕法”与他本身修炼的功法相同。崔炳柱和他的学会同仁为此发现而惊喜异常,他们觉得应该把金可记仙人的事迹向世界宣扬。为此于2002年在中国陕西省楼观台举办了“韩中日道教学术会”,并特意树立了金可记仙人的纪念碑。2004年4月2日,世界金仙学会与陕西省道教协会共同陕西楼观台建立了纪念金可记仙人的金仙观奠基仪式。也正是因为在韩国金仙学会的参与和重视下,古已有之的玄都坛重新赋予了金仙观以新的使命和生命力,也使金仙观不仅仅成为全真道在中国的新道场,更成为韩国道教的祖庭,为后人而追慕与向往。

    文物遗存

    金仙观拥有众多珍贵文物,如四周摩崖石刻、老君洞遗址,宋代青砖,东汉、南北朝、宋、清钱币若干,瓷碗、陶杯、琉璃珠等等,琳琅满目。这些文物,是民国初期玄都台倒塌时,移置于此。亭内耸立巨大金可记传碑(唐末刻石)。这里众多的文物,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研究西北道教史,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文物价值

    玄都坛是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固定国家、宗教祭祀场所。祭坛,是中国传统宗教和民俗祭祀的特定场所,有固定建筑和临时建筑两种,而历史记载和有实物遗存的固定建筑极为罕见,通常都是临时搭建。作为国家礼制建筑的样式,一般为固定建筑,通常设立在都城郊区。如隋唐天坛就在长安城南,遗址现存。北京天坛和地坛,由明清延续至今。

    道教玄都坛有三,一为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玄都坛,魏晋时期,张天师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迁龙虎山,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箓坛,为坛三层,其后历代兴废。明清时为上清宫重要建筑,在坛上修建有殿宇,名为玄坛祠和玄坛殿,民国年间上清宫全部被焚毁,至今仅存遗址。

    二为北魏平城玄都坛,由北魏太武帝于首都平城为天师寇谦之修建的。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武定六年,此坛撤销。自始光元年开始设置,到武定六年撤销,平城玄都坛共存在了124年,其间曾迁移3次,首次存在的时间只有67年。如今,仅剩下终南山玄都坛一处尚完好保存,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及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旅游信息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每日早晚功课是金仙观住观道士早晚例行的科仪。目的在于修真养性,祈祷吉祥。游客可定时参观,领悟终南道教庄重的氛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时间:每日上午6:00,下午17:00(根据季节变化时间有所调整)。

    建议游玩:1-2两天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08:30~17:0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子午峪

    自驾路线:

    一、距西安40公里,走长安子午大道,在南口右拐。离子午收费站50米处南侧有一路口,路边有“子午庄园”和“北豆角村农家乐”广告字样,从此进去4.5公里就到目的地。金仙观设有停车场,但15座以上的车辆进不去,从见山泉处至金仙观一路停车收费均为5元。

    二、可在子午大道北口集合,沿上述路线行走。除常用装备外还应准备一些创可贴类的药品。若安排攀登小五台和玄都坛,则需要一天时间,需要准备午餐。

    公交路线:

    一、从长乐公园门口乘320路公交车,或者环山旅游1号,游9,在子午站下车,子午峪口有蹦蹦车或小面包车进山,也可徒步进去。

    注:沿途可参观南豆角村北门、南门遗迹,瞻仰村南“社公爷”石像,村碑及两棵千年古柏树。浏览左宗棠捐资兴建的石桥,镇水“龙王庙”,慈善桥等历史遗迹。可攀登小五台,高处远望之后择山前山道而回,不走回头路。金秋时节还可尽享“果峪”丰盛的果实。拜谒道教名观金仙观,登临玄都坛,在此品茗、对弈不失修身养性之最佳境地。临风于金仙台遥望长安,乃一绝景。沿途沟里的果树均有主家,随意采摘恐被喝止。

    参考资料

    [1]韩国道教祖庭——西安金仙观.[2019-07-16].

    [2]崔炳柱:追随韩国仙道之脉——以新罗仙人金可记为中心.道教之音. [2014-01-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9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