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天门山

甘肃省著名自然风景区之一

  • 中文名:天门山
  • 地理位置: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城南
  • 获得荣誉:“天门春晓”
  • 海拔:1500米
  • 外文名称:TianMen Mountains
  • 气候类型:大陆性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不详
  • 景点级别: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
  • 著名景点:化羊庙、东岳神君像
  • 教派:道教
  • 天门山介绍
    天门山为秦岭支脉朱圉山主要山峰之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1]

    地理环境

    天门山拔地而起,横亘于甘谷县城南,山势巍峨,连峰叠嶂。《甘谷县志》中记载:天门山“为县之主山,海拔1582米。山势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笔架,俗名笔架山。曾设天门隘,为县城屏障。”

    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

    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天门山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

    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文化活动

    天门山东岳大帝信仰起源于泰山神崇拜,泰山神信仰起源悠久,是原始宗教中山神崇拜的延续和演变,据《史记·封禅书》中所引《管子·封禅书》载,早在传说时期就有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等都曾对泰山有所崇奉。而随着后来帝王对泰山的正式封禅,则使泰山信仰有了更加神圣、崇高的意义。

    甘谷县泰山神信仰由来已久,现有据可查的证据表明,天门山东岳大帝信仰应该最晚始于宋代。宋代时由于官方诏令天下供奉东岳大帝,民间开始普遍信仰供奉,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庙宇供奉,而甘谷天门山东岳庙也是此时建立的。

    《甘谷县志》载:“(天门山)顶有东岳庙,又称天齐宫,俗称泰山庙。该庙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采本山原始林木而建。庙内塑像威严雄起,殿壁十王画像襟带须眉飘飘飞动,鬼判诙奇警人。” 从文中可知,天门山的东岳庙正是宋代时始建,而甘谷县东岳大帝信仰则至晚是从宋代开始在民间普及。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达圣旨敕令全国通祀东岳泰山神,企图通过利用泰山神之威神来达到“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之效。甘谷县在宋代时期是宋夏交戈的前沿阵地,在这时修建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无论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令号召,还是从民间自下而上的宗教需求,作为生活在多战之地的苦难老百姓来说,东岳大帝信仰的流行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从天门山东岳大帝造像及殿内壁画内容可推测,甘谷县供奉信仰的东岳大帝的身份应该是黄飞虎一系。附近的武都地区、天水地区其他地方所信仰的东岳大帝也多为黄飞虎之说的东岳大帝信仰,或称“黄爷”,也可以作为推测甘谷县东岳大帝为黄飞虎的佐证。

    自宋代之后,东岳大帝信仰在甘谷如何存在、发展、变化,史料已不可考,而宋代所建天门山顶的东岳庙后来也毁于战火,现在所存为后建。《甘谷史话》载:“(天门)山巅东岳庙……后毁,现存寺庙建筑为20世纪末以后所建,由山门、佛堂、东岳庙组成。”

    从现在的天门山建筑格局及宗教管理和宗教活动来看,天门山已经主要成为佛教道场。如山下及山顶建筑成为“天门寺”,山顶由佛教出家僧人主持并管理。山下也称天门寺主殿供奉的则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位佛教大菩萨,泰山爷黄飞虎则居于旁边配殿。

    主要景观

    天门春晓

    闻明遐迩的“天门春晓”是“甘谷八景”之第一景观,最早见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叶应甲修纂的《伏羌县志》,明清两代吟咏天门春晓的诗作均载于县志。清时伏羌知县侯新严就有诗咏《天门春晓》:“天门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晓更幽。麦陌如鳞山裹绣,苔岑有约我重游。振衣石磴邀林鸟,搔首云巅接斗牛。古刹依稀馀蔓草,东风吹着碧光浮。”清骆继宾也有同题诗:“谁到天门谒见天,三峰耸峙碧云连。万家烟火凝目近,百里山河举步前。绿水朱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春风一荡融合后,拖得物华显渭川。”字里行间,全是春意。天门山清幽雅静,文人雅士常登临聚会,酬唱咏和,累有佳作。

    东岳庙

    山巅的东岳庙,又称天齐宫,俗称泰山庙。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据传是采本山原始森林所建,是一组布局谨严,气度恢宏的古建群,后来不幸毁坏。现存寺庙建筑都是二十世纪末以来陆续建成的,由山门、佛堂、东岳庙组成。庙内塑像威猛肃整,壁画人物襟带须眉,飘飘飞动,小鬼判官神情逼人,栩栩如生。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

    蛤蟆口

    山南坡有一口清泉,俗称“蛤蟆口”,周围青草翠蔓,环境清幽。泉水从石缝石缝流出,晶莹澄澈,清冽甘美,四季不绝。翻山而来的本地人络绎不绝,在此排队取水。据说用此水沏茶,可以清肝明目,延年益寿。

    七把刀

    “七把刀”是天门山北坡的七道山梁,形如七把尖刀。相传很久以前,伏羌县羌人当道,排挤汉人,终于起了冲突。汉人人数较少,只好退守天门山。某日羌王率领部队大举进攻天门山,羌人个个手持刀斧,大呼小叫,冲上天门山北坡。守山的汉人用滚木、石块向羌人还击,但寡不敌众,眼看山寨将被攻破。在值危急万分的时刻,只见一道金光突然闪现,天门山北坡,齐刷刷地崛起七道山梁,犹如七把耸立天际的石刀,劈入羌人阵中。眼看就要得胜的羌人部队,被从天而降突如其来的天降神刀吓得惊惶失措,报头逃命,从此不敢来犯。“七把刀”之名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北坡的险峻,而这传说也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民族冲突,以及“伏羌”这一地名的由来。

    天门寺

    在天门山山下,有座“天门寺”。寺中殿宇建筑雄伟壮观,有观音殿、圣母殿、将军殿、竹林社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会期一周。其时正值暮春时节,满山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游人们结伴而至,拜佛许愿,游山玩水。那场面真是一是繁华,可谓胜景。

    参考资料

    [1]当你在甘谷老了以后,可以去天门山下过这样的日子!.搜狐网. [2021-06-2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4日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