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韩万峰

导演

  • 中文名:韩万峰
  • 出生日期:1969年7月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河南省洛阳市
  • 籍贯:河南偃师市
  • 性别:男
  • 血型:B型血
  • 星座:巨蟹座
  • 民族:汉族
  • 职业:导演编剧
  • 代表作品:那山 那人 那狗尔玛的婚礼
  • 韩万峰介绍
    韩万峰,男,1969年7月出生,河南偃师市高龙镇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那山 那人 那狗》《尔玛的婚礼》。

    早年经历

    韩万峰祖籍偃师市高龙镇,18岁高中毕业离开家乡到湖南当兵;当兵期间,考入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从部队转业进入长沙广播电视台,从事记者工作;1996年,怀着对文学事业的无限憧憬,进入潇湘电影制片厂,成为制片厂文学部的一名文学编辑。[3]

    1998年 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 文学编辑

    (该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

    2004年 电影《九天半》 编剧 导演

    (该片受邀香港电影节、上海电影节参展作品)

    2005年 电影《乡村生活》 编剧 导演

    (该片获国家优秀农村电影奖励及政府采购)

    2005年 电影《哨所外的风景》编剧 导演

    (该片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现实主义电影)

    2006年 黎族电影《青槟榔之味》 编剧 导演

    (该片入围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7年 羌族电影《尔玛的婚礼》 编剧 导演

    (该片入围3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好莱坞(中国)电影节、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2007年 电影《豫菜皇后》 编剧 导演

    (该片被国家电影局确立为少数民族译制片,优秀国产电影推荐影片)

    2009年 侗族电影《我们的嗓嘠》 编剧 导演

    (2011年美国洛杉矶家庭国际电影节获最佳音乐奖)

    2010年电影《胡辣汤》 编剧 导演

    (北京北京放映入围作品)

    2010年苗族电影《锹里奏鸣曲》 导演 编剧

    (北京放映入围作品)

    2011年羌族电影《云上的人家》

    2011年电影《少林功夫之达摩剑》

    2020年电影《父母的城市生活》,电影《天边加油站》[1]。

    2022年8月16日据晨长沙消息,执导的电影《父母的城市生活》将亮相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于8月17日、19日进行展映。[4]

    2023年5月15日,执导的电影《戏》开机。[5]

    个人工作照

    导演阐述

    一首伤感的挽歌

    导演 韩万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谈论文化多样性,似乎有不懂时世且让人产生矫情之嫌。然而,我们要面对的这部名叫《青槟榔之味》的电影,正是一部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黎族文化)即将在全球文化视野里消失的忧虑和思考。

    作为一部电影,其自身的能量是无法去阻挡文化全球化的脚步。就连我们电影人,也不免会对今天的电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产生质疑。可是,当我们抛弃电影,去寻找另一种媒介发出我们的声音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声音并不响亮,反而显得是如此的苍白和无力。用电影表达虽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却依旧让我们的感觉酣畅淋漓、游刃有余。感谢电影,给了我们话语的权利,感谢电影,让我们继续和生活对话下去。

    对于为何要选择一部少数民族(黎族)题材的电影,答案自然有许多种,而我们这部电影要表述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少数民族(黎族)文化目前现状以及生存的思考。当一个和我们朝夕相处了几千年的民族,在历经了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自然的和人为的无数灾难之后,在迎来了全人类文明盛典的今天,他们却正在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熟视目睹还是去挽留他们!这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虽然在强大的人类文明进程前面,也许我们无能为力,但至少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唱一曲挽歌!即便这首挽歌使人产生伤感。

    鉴于此便有了电影《青槟榔之味》的诞生。

    电影《青槟榔之味》讲述了当下一个普通黎族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他们如何面对外来文明与本民族文明的冲撞,以及他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虽然故事绝非荡气回肠,但绿色的槟榔树下,依然萌动着黎族一家人对生活的梦想和希望。

    对于本片的阐述,我想从人物、风格、表演等方面来展开。

    人物

    立春:少女立春无疑是此片的女主角,她一开始便以17岁少女的纯真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之一动。立春和所有的少女一样,在爱情萌芽,内心欲望开始蠢动时,她爱上了自己的姐夫。虽然立春把对姐夫王清林的暗恋掩藏在内心深处,犹如青涩的槟榔,涩涩地蛰痛着生命。片中立春自始至终保持着少女独特的懵懂,无论是初始的暗恋,还是对校外世界的向往,立春表现出的都在“涩”字上。本片取名《青槟榔之味》也正是借青槟榔的“涩”来寓意一个黎族少女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同时立春还具有文化上的符号意义,立春的角色不仅承载着黎族人美丽善良的形象,她还是传播黎族文化的忠实支持者;表现在她自觉地抵制西方文化(英语)对黎族文化的入侵。她消极学习英语,直接挑战英语老师,立春似乎都在完成为黎族人代言角色。然而立春在片中无疑又是悲剧,她对王清林的暗恋纯真美丽,但最终她还是失去了爱。于是当立春扔掉那片触动她初恋的爱情钥匙时,立春的身份已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她不再单纯是黎族美丽的化身,她几乎在瞬间完成了自己由梦想到现实的过度。当立春走出黎寨,走进了深圳世界之窗之时,也预示黎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终极命运,走进博物馆,将自己演变成博物馆文化,供后人瞻仰和研究。如果说以后立春站在世界之窗的舞台上载歌载舞,或许能让人看到黎族人的形象,那也仅做为鲜活的民族标本而存在,等待他们的只剩下被商业利用的价值。

    王清林:在本片中,王清林是一名小学老师,工作上兢兢业业,深受师生尊重。他是立秋的丈夫,却因感情不合离了婚。立春喜欢他,而王清林似乎有意在躲避这份感情。当立秋怀了别人的孩子回来找他时,他没有拒绝立秋而是黯然接受了她。他甚至因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对立秋倍感愧疚。

    表面上王清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族老师,其实王清林也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符号的人。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一代黎族知识分子,他以知识分子的敏感,警觉到黎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他不停地奔波,试图说服放弃学习黎话的大人和孩子。他知道一旦连自己的母语都断层时,那将意味着黎族从地球上消失的日子不远了。所以他极力想去阻挡这一天的到来,他朴素地认为只要后人一代一代在传承黎语,黎族就不会消失。然而,实事是残酷的,跟王清林学黎语的孩子还是一天天减少。特别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处在遥远偏僻的黎寨也未能幸免遇难。王清林弱小的身躯是否能经得起这场风雨,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是背水一战呢!

    我们没有明确做出答案,立秋和湖南人小谢的孩子出生了,王清林给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黎生。

    黎生寓意着黎族人从此开始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我们猜想这也许是王清林的意思。

    奶奶:说实话,我个人而言,最喜欢奶奶这个角色,奶奶不仅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她做为一个传统黎族人的代表,在见证了黎族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后,奶奶一言不发,她平静地犹如一潭湖水,先知着生与死这个人生重大的命题。

    其实奶奶的死预示着黎族文化的衰败,棺材就是这一特征的象征。之所以本片没有写到奶奶的死,不是故事不需要,也许是出于我个人对黎族文化的一种留恋,不愿在此片中看到这种不祥的预兆,所以我以编剧的权利留下了奶奶,让奶奶和我们继续下去。

    立秋:立秋或许是黎族人的叛逆者,他不满和王清林的婚姻关系,离了婚,离开生育她的黎寨。随湖南人小谢来到内地,先是怀上小谢(汉族)的孩子,后又被小谢欺骗,挺着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乡。

    立秋的行为看是有些异常,其实立秋的目的很简单,她只想向村民证明她是个正常的能怀孕的女人,她恨王清林让她背了那么多年黑锅。当她满足了一个女人最起码的虚荣后,她突然出现在王清林面前。

    至于王清林为什么接受了曾背叛过自己的立秋,并包容了那个留着其他民族血液的混血儿黎生,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其实我也没有很好的回答,我想这也许是黎族人民的一种博大宽容的爱吧!我只能这样理解。

    立春父母:立春奶奶如果代表着最传统的一代黎族人的话,立春父母就是处在本民族与汉民族交织下成长起来的另一代黎族人。他们接受着两种教育,会说黎话和普通话,他们很现实,追求富裕生活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当立秋跟湖南人小谢出走内地后,父亲表示出了自己的愤怒,然而,当立秋通过槟榔让父亲赚到了钱后,父亲很快便原谅了她。母亲甚至让立春向姐姐学习。

    从而不难看出,黎族人出现变异,文化上开始衰退,正是从立秋父母这一代开始。究其原因,对物质的诉求是其中的核心。

    本片中还有其他人物,如小丽、英语老师、小谢等。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位置,维持着故事叙事的关系,然而他们一样都成为加速黎族文化走向衰落的标志。

    风格

    关于此片用什么样的风格完成和怎么完成此片的风格,我想这是两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每一部电影都只能有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具有唯一性。那么电影《青槟榔之味》风格的唯一性是什么呢?

    也许我有自己的思维惯式,我对我执导的每部电影作品,如果要确定风格时,我都会去寻找一种视点。即是谁在讲述这个故事,是导演还是剧中人?是全知还是未知?

    分析本片我们不难看出,本故事的视点其实是一个多重视点,表面上以立春暗恋姐夫王清林为主线,实际是以黎族一个普通家庭的切面为平台,横向展示了当下黎族几代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所以,决定本片的风格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多视点的结构。

    多视点结构主要特征就是要求真实自然,拒绝人为雕琢;允许放大生活,但拒绝干预生活;捕捉自然之美,拒绝伪唯美。

    让生活流淌在故事之中,这应该是我们电影《青槟榔之味》的标志性语言。

    风格确定了,重要是要我们怎么去体现。这就是关于风格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完成此片的风格!

    摄影:把我们隐藏起来,让摄影机走进立春家,冷静地和每个人交谈,发现他们藏在深处不易觉察到的细节!

    放大生活,体验生活及生活以外的世界。

    录音:黎寨的一天从清晨开始时,就与众不同,别放过你耳边的任何声音。

    我听说黎族的树都会说话。

    美术:青槟榔的颜色拒绝任何企图对它的污染。青槟榔的味道就是“涩涩”的味道,理解这个涩字就明白了一切。

    化妆:尽量观察黎族人爱美的特征,可能和我们的审美有某些区别。

    服装:黎族人和我们唯一不同,就是他们还有一套民族服装。

    道具:民族的,现代的,原始的,时尚的,既有最古老的迎亲仪式,也有最流行的迪厅慢吧,丰富多样,选择空间很大,尊重生活,千万别张冠李戴,闹出民族笑料。

    灯光:夜景不少,调子以暖色为主,注意写意和写实的结合,协助摄影完成对本片风格的确立。

    表演

    我们此次的演员大部分都是非职业演员,在表演上尽量引导演员自己演自己,别让他们脱离自己,摸不着北。

    语言上,以海南普通话为主调,别去咬文嚼字学内地普通话,以免不伦不类。

    黎语的使用,是本片的一特色,所以一定讲究准确,千万别滥竽充数。

    演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尽快熟悉角色,进入剧情中。

    各部门都要帮助演员,使他们早日完成角色的塑造。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电影,也是我们有所企图的电影。我想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我们今天的选择而庆幸,因为我们为黎族的历史留下了一点影像纪录,一点黎语对白,一点即将消失的事――――

    然而,我知道当我们真的要去做这件事时,是需要勇气的!

    电影《青槟榔之味》海报

    海报之二

    报刊报道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大有可为

    时间:2010年06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作者:郑莹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是国内影坛较少涉及的一个领域。但在最近,少数民族电影却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态势。在继第一部羌族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片《尔玛的婚礼》在第11届国际电影节特映之后,第一部纯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也已经公映。此外,第一部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第一部用纯土家语拍摄的土家族原生态电影《梯玛之子》也正在拍摄中。这些影片都以独特的创意、鲜活的少数民族风情,显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别样光彩。而其在民族文化及民族学层面上的深远意义,更是让人们满怀期待。

    《尔玛的婚礼》,这部反映当代羌族生活的故事片,不仅以羌语拍摄,以羌族演员为主角,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演员,都是普普通通的羌族群众。影片展示了西藏高原东部的壮美风光,那里是羌族的聚居地,同时还展示了羌族神秘的释比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大山里的美丽的羌族姑娘尔玛,在18岁那年和镇上裁缝多巴订了婚。多巴的父母经常去尔玛家催婚,希望尔玛能早点嫁到他家。当尔玛的父母征求尔玛意见的时候,尔玛却总是推辞。原来尔玛爱上了在镇小学教英语的汉族老师刘大川。刘大川的姑姑是县教育局副局长,自然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大川偏偏喜欢羌族少女尔玛。尔玛的父母尊重尔玛的选择,两家人见面后。商定当年十月一日举行婚礼。大川的姑姑见了尔玛后也非常满意,许诺说等大川和尔玛结婚后,要把尔玛安排到县里小学当一名音乐老师,并且还要在县城为他俩举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就在婚事临近时,尔玛父母提出让尔玛按羌族的风俗举办婚礼,为此尔玛和大川有了分歧,大川很为难。当然,经过双方的磨合,一场隆重而漂亮的羌族婚礼终于举行了。

    这部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一个羌族少女在即将举行婚礼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将艺术的视角投射到国际上广为关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更让影片出彩的是,它以纪实的手法大量展示了羌族的服饰、语言、乐器、舞蹈、饮食、劳动和婚俗。以至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尔玛的婚礼》作为特映影片放映的时候,不少观众都为羌族的美而惊艳,影片中的山水和人都成了亮丽的风景。据说,在这部电影放映完毕后,全场观众给予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此后,这部电影还走出国门,作为惟一一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了洛杉矶国际电影节。

    值得一提的是,《尔玛的婚礼》的外景地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核心区域。影片在拍摄中,无意中用胶片记录了汶川、理县、茂县一带的羌寨,为观众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尔玛一家生活的羌寨,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其独具建筑魅力的碉楼,代表着古代羌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智慧,被专家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影片拍摄时,这个原始羌族村寨只有98户人家,仍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生活,给人一种原始、质朴、醇厚的美。这里青山峻朗,流水清澈、树木葱茏、野花繁茂,碉楼青山相映,羌族人民就在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地劳作。然而,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这里的羌族文化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羌族古代聚集地,几乎在瞬间就被毁灭了,高原群山中的美丽风光也遭到了极大破坏。而恰恰是因了这部影片,震前的自然风貌被完整保存,因而这部片子的价值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尔玛的婚礼》还有一个看点,就是被誉为羌族“三朵金花”的几位美丽姑娘——网络金花尔玛依娜、民族金花沙朗、企业金花龙小琼。这三人同时在该片中亮相,很吸引观众的眼球。尤其是网络红人尔玛依娜。这位被网友发现的羌族女孩,曾经让数十万网友为之痴迷。她的纯天然、原生态的美,不仅赢得了网友的掌声,还被大家称为“天仙妹妹”。她最终走出了深山,登台做客各大综艺节目,代言了许多商业品牌,成为一颗影视圈的新星。如今,尔玛依娜已经主演了《香巴拉信使》《回家》《绝密1950》等影视剧,在《尔玛的婚礼》中她出演的女主角尔玛,以清新自然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与用清新洗练的镜头语言、定格桃坪羌寨清丽脱俗的自然风光、讲述完整的爱情故事不同,纯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则是一种散文式叙事方式的影片。在这部侗语影片中,导演有意不讲究电影的内在完整性和逻辑性,完全真实地展现了侗乡原生态的生活。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和影片要表现的内涵完全融为一体,观众好像亲自来到了侗乡,和这里的山水融到一起。

    《我们的嗓嘎》由国家民委立项,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和湖南省通道县联合拍摄。这也是中国首部描写侗家人生活的影片,同样由侗家人自己演自己,用侗语对白,配以中英文字幕翻译。影片以通道为背景,以侗族地区小学三年级的侗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我国经济大潮下的今天,湘黔桂边界一家侗族人的生活。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烦恼,特别几代人在对待学习侗歌的态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和结果,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今年年初,当《我们的嗓嘎》公映的时候,专家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作为一部电影,其价值不一定在商业上。这部影片在市场化的潮流中,能够通过多种手法,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的现状和成果,展示了侗乡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以及和谐的人文社会关系,非常难能可贵。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导演韩万峰肃然起敬。正是这位青年导演,以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多方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表现了原生态的侗族文化,让侗族传统文化在电影艺术门类里首次全景式亮相。

    韩万峰同时也是《尔玛的婚礼》的导演。而在这两部羌族和侗族影片之后,他又开始导演另外两部少数民族原生态电影,一部是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刚刚在今年5月28日开机。另一部就是即将于今年10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拍摄的《梯玛之子》。《锹里奏鸣曲》同样是全国首部苗语原生态影片。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它将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故事和迥异的风格,展现出靖州苗族同胞如何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何模仿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的“和声”,描绘他们在生产劳动、狩猎中发出的音律。苗族也是一个古老民族,保持着灿烂古朴的民族文化。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都隆重热烈又风情万种。尤其在苗年的时候,人们除祭祖、饮宴、吃“过地餐”,然后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这部苗族影片将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帮助苗族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苗族。此外,韩万峰正在着手拍的土家族原生态影片,也已经开始遴选演员。当然照样是遵循采用土家话、土家演员、宣扬土家文化的思路。

    韩万峰的理想,就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都拍成影片,一个民族一个,尽量用电影语言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逐一表现。这个工作非常艰巨,也非常辛苦,但他说,他看到了在《我们的嗓嘎》公映的时候,那些影片中出现的侗家人的兴奋表情,以及他们眼眶中止不住的、激动的泪水。这就足够了,就足以支撑他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应该说,经过岁月的磨炼和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有的丰富了,有的却在不断地流失。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将进一步显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奇珍异宝,这是电影工作者采之不尽的富矿。人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定,如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等,都根植于人所在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会活动中。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记录、宣传、保护与传承,电影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一点上,韩万峰先行了一步。他用电影的样式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努力,其实,这正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

    电影《我们的嗓嘎》海报

    人物评价

    韩万峰导演的电影,不仅融合了独特的语言特征与思想情感、社会生活,也为一些面临语言消亡的少数民族保留下了准确的常用语标本;既体现了电影创作对原生态、真实性的美学追求,也展现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担当。[2]

    参考资料

    [1]天边加油站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 [2020-11-19].

    [2]12部电影,12个“少数民族语言博物馆”-----湖南日报数字报刊.湖南日报. [2021-09-22].

    [3]导演韩万峰回家乡:以一颗赤子之心传播河洛文明_新闻中心_洛阳网.洛阳网. [2021-12-18].

    [4]电影《父母的城市生活》将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今日头条. [2022-08-16].

    [5]电影《戏》在洛阳宜阳县开机拍摄.大河报洛阳新闻-今日头条. [2023-05-1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6月11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