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道明禅师

南北朝时期的僧人

  • 别名:慧明
  • 所处时代南北朝出生地:鄱阳
  • 中文名:道明禅师
  • 身份:陈宣帝之裔
  • 主要成就:开创圣济寺
  • 出家地:永昌寺
  • 道明禅师介绍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俗姓陈,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两次于永昌寺出家,后因六祖道:“逢袁则止,遇蒙即居。”来到了江西袁州蒙山(今位于新余市)并开创圣济寺。

    人物生平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俗姓陈,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建圣济寺。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五祖下二世》[北宗秀禅师法嗣]

    道明法嗣,典籍有载者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禅师;一曰江西环禅师;一曰抚州神正禅师。道明年高时,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道明禅师在蒙山圣济寺圆寂后,宜春太守秦琢为他奏请谥号焉。

    明禅师创建之圣济寺,坐落于今江西省上高县蒙山(古袁州治辖)的西北麓,距江西上高县城23公里,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由皇孙开山的大道场。大唐以降,此地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随处峰峦之间,梵宫林立,禅院栉比,僧侣甚众,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佛教道场,为历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皇帝又亲笔题匾“唐朝佛国”加以褒扬,使得圣济寺更显高贵。时至今日,蒙山仍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其中位于蒙山南面灵隐寺旧址旁的蒙山道明的石质墓塔,既是不可多得的佛门灵迹,也是值得珍视的文物旅游资源。

    主要功绩

    道明与蒙山佛教文化古迹

    蒙山是唐代道明禅师的道场。道明原名惠明或慧明,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弘忍座下弟子千余人,除了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13人。惠明在这13人中排名第三。

    惠明俗姓陈,鄱阳人,本人是陈宣帝之孙。国亡,落于民间。少年时于永昌寺出家,慕道心切。唐高宗之世,惠明往依在黄梅的弘忍,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后来听说弘忍密付衣法与行者慧能,即率同僧数十人蹑迹追赶。至大庾岭,惠明先追来了。慧能索性把达摩衣钵扔在石头上:"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群将去。"惠明申辨说:"我是来求佛法的,不是为了争夺衣钵,请你开示我。"慧能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随后,他机锋直入,开示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那)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指惠明)本来面目?"

    这个问题暗指善恶是"二",一切知识无不浸透了这个"二",离开了"二"也就没有知识了。同时,此"二"一除,"不二"的那个境界自然显现出来了,此"本来面目"也就显现了。这是对自我生命、精神完整和全面的把握,而且是最真实的感受。若有知识参与进来,所感受到的,除了知识,还是知识,是思维的那些内容,而不是清澈透明的生命和精神本身了。

    所以惠明当下大悟,泣礼数拜:"上来密语意外,还更有意旨否?"慧能却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自己面目,密在汝边。"惠明叹道:"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授入处,如人饮水,准暖自知,今行者(指酆能)即惠明师也!"慧能认可了他的开悟:"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指弘忍)。"最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示意:"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于是惠明再拜而去,并改名道明,以避慧能之讳,并下岭劝退追来了的僧众,独往庐山香炉峰布水台结庵而居。三年后,道明来到袁州新喻县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大倡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人咸悦。自从道明定居蒙山以来,新喻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建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

    继蒙山道明之后,元代瑞州上高县萧氏子--名为德莹的真颠祖师,游方至新喻,住青云庵,礼瑞相禅寺僧印宗为师,得妙旨。相传他为蒙山道明的转世后身,不久也来到蒙山西南的西华禅寺,开扩旧基,度众僧,大弘佛法,并慈悲为怀,为民祈雨而有灵验。

    此外,蒙山西北有圣济寺(又称胜济寺),位于蒙山林科所旁,前后三殿。靖嘉庆皇帝所赐"唐朝佛国"的匾额,字迹犹存。

    轶事典故

    公案一则

    景德传灯录》卷四: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

    药王子拈提:遍大地只是个衣钵,如何提得起?遍大地只是个衣钵,又将什么来提?

    再提:不思善、不思恶一段是六祖为道明痛下金针,然而自古及今错会者不少,如向虚空中钉橛、石头上种花,都当作不思善、不思恶之时,另有一个无善无恶、灵明自知的主人公解会,便将此唤作“本来面目”。却不识得这一个“不”字并不是禁绝之词,而是正思善之时而不思于善,正思恶之时也不思于恶,全放全收,全杀全活。于此,何妨别下一转语:“亦思善,亦思恶,正恁么时,又哪个不是本来面目?”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