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 出生日期:1839年3月21日
  • 出生地普斯科夫去世日期:1881年3月28日
  • 籍贯:圣彼得堡
  • 国籍:俄罗斯
  •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介绍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Karyevo,Pskov)一个地主家庭,俄国作曲家。

    人物生平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俄罗斯作曲家(Mussorgsky,亦作Moussorgsky)。5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7岁的时候已能演奏李斯特小品。10岁至彼得堡,从海尔克学习钢琴。父亲不同意他成为职业音乐家,1852年,在他13岁时把他送进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学校学习。这期间他仍钟情于音乐,不断地学习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显示出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就是在此时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师PaterKrupski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1856年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担任御前禁卫军少尉。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并且终于接受到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1858年7月17日穆索尔斯基离开禁卫团,但一直和巴拉基列夫保持联系。

    1859年的莫斯科之行使得他立志成为一位俄国人民的作曲家。1861年俄罗斯实行的农奴制改革使得他的家庭一落千丈,穆索尔斯基不得不回乡,用两年时间帮助兄弟管理家庭财务。也是出于财政上的困难,穆索尔斯基只得违愿地到沙皇底下供职。1863年他被任命为内政部工程科的联络员。1866年他获得了一次升迁,但很快在1867年5月10日就被辞退。在这段时间,他和另外四位年轻人过行甚密:巴拉基列夫,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柯夫和居伊。他们讨论艺术,研究哲学和评议政治。五个人自称强力集团五人团。除了巴拉基列夫,其他四个都是“音乐爱好者”,并非职业作曲家。但他们反对学术垄断,提倡俄国的音乐应建立在俄国的民族之上。可惜当时的俄国民众并未对此表现出理解和支持,以致这一理想未能遂终。

    离职后,穆索尔斯基搬回到农村的兄弟家里,并且开始创作管弦乐曲。名作《荒山之夜》就是出自于这时期。后来,穆索尔斯基又搬回到圣彼得堡,并开始着手改编普希金同名戏剧[(歌剧)'。1869年1月2日他重操旧职,这次他就职于内政部林业科。其他因素都稳定下来后,穆索尔斯基迅速编写歌剧,第一稿在同年12月完成。但歌剧却被马林斯基剧院退回,穆索尔斯基只得对它作大幅的修改。修改版于1872年7月完成。这一版也没让穆索尔斯基获得成功。但是在一次由一些歌手发起的义演中,歌剧中的三场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成功也使得马林斯基的经理对歌剧另眼相待。1874年2月8日,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首演。但也正是此时,穆索尔斯基开始酗酒,他自己也发觉自己有痴呆的征兆。但暂时他还能够在公职那里保住生计。

    1874年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同时他写下了声乐组曲[暗无天日',这是根据高里尼舍切夫-库图佐夫的故事创作的。

    穆索尔斯基诞辰150年纪念币

    1877年3到4月他还为阿列克赛·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的诗作创作了一系列歌曲,在这些歌曲中可看到他风格技巧的转变,抒情的曲调和朗诵的演唱结合在一起。

    1878年他被调到检验科工作。在那里他与上了一位仁慈的上司,让他和列昂诺娃(AltistinDariaLeonowa)到乌克兰,克里米亚顿河还有伏尔加河那进行了三个月的音乐之旅。

    1880年1月3日穆索尔斯基因酒瘾被政府部门辞退,他有条件地获得了100卢布离职金,条件就是他要完成歌剧《霍宛斯基党人之乱》。但这部《霍宛斯基党人之乱》和歌剧《索罗钦集市》最后都未能被完成。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与列昂诺娃一起。穆索尔斯基在列昂诺娃在圣彼得堡建立的音乐学校中教授音乐理论。1881年2月23日他再一次拜访列昂诺娃,但是显得神情绝望。当晚他癫痫发作,三天后,即2月26日被送到尼古拉耶夫斯基医院。3月中病情有起色,但他还是在当月28日逝世了,年仅42岁。被葬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创作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则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1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划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乱党》(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凯撒·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1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划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划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见左下图)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韦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克劳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尔莱奥什·亚纳切克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乔治·瓦西里耶维奇·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创作的。哈特曼从国外深造回来后,致力于研究和创造一种把古老的农村建筑同现代的要求统一起来的新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出于共同的奋斗目标,哈特曼同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的关系十分亲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岁时猝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术学院举行了哈特曼的速写、水彩画和舞台设计图等美术作品纪念展览。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不久,即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创作了一组钢琴曲,并将这组钢琴曲命名为《图画展览会》。[1]

    评价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1881年3月的一天,俄国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去世了。临终前20天,他的生前好友伊利亚·列宾为他画了一幅画像:他身着病服,头微微地侧转,沉思的眼神发出睿智的光辉。虽然音乐家头发蓬乱,身体也显肥胖,列宾却以无限深情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俄罗斯19世纪天才音乐家的形象,使我们可以感到人物的呼吸、思索和生命的跃动。就像克拉姆斯科依所说:“他的双眼敏锐地观察着,沉思着,在其中绘出了此刻他全部的内心活动。   ”

    穆索尔斯基出生于富有的大地主家庭,父母均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还是他的钢琴启蒙教师。他儿时的居住地环境非常优美--森林覆盖,珍禽奇兽绕膝盘桓。家中素质颇高的保姆,天天把他放置在钢琴旁,娓娓诉说着那些优美的童话:那身躯短小的“基诺姆地神”;行动如风的女巫巴巴叶犬伴随着他幼小的童心成长。

    长大后,他受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和一群朋友过着“公社”式的生活,一起讨论社会、政治、艺术、文学各种广泛的问题,体现“人民真实生活的行动和感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基于此,穆索尔斯基把这一理想与艺术相联系--“以音乐重塑人类自然语言的腔调,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穆索尔斯基身体力行创造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人们不难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牛车主人的苦难悲歌;两个犹太人的人性对比;街市妇女的市民形象。为了这个理想,他甘愿受生活穷困的艰难,在他临终前的一幕即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描写性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在乐坛上享有一席之地,可有谁知道它的创作竟是因为一位亡友。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五人团”成员之一。“五人团”的志向是致力于俄罗斯本土音乐,让俄国音乐艺术走向世界。作为“五人团”的强烈支持者有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雕刻家安托可斯基和建筑师哈特曼等。这些艺术家不仅是“五人团”的支持者,而且他们个人与穆索尔斯基也有着深厚的友谊。

    1873年7月23日,哈特曼39岁时英年早逝,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翌年,哈特曼的挚友斯塔索夫在彼得堡为哈特曼举行纪念画展,展出了哈特曼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建筑设计、舞台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他本人游历世界的水彩画和素描。这些作品震撼了穆索尔斯基的心灵。

    纪念画展,令他“内心沸腾,创作激情、灵感、旋律如潮涌来。这些绘画中的生动内涵,就像烤鸽子一样鲜美,使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想一下子尝尽这些绘画的美味。创作灵感的丰富,让我几乎来不及将它写在五线谱上”。

    不久,穆索尔斯基以哈特曼纪念画展中的十幅画为素材,完成《图画展览会》钢琴组曲。尔后,管弦乐大师拉威尔将此作品改编成管弦乐组曲。这组管弦乐组曲带着外在的“描写性”和内在的“复杂性”成为乐坛中一首经久不衰的乐曲。

    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为我人们描绘出了一个笼罩在恐怖夜幕下荒无人烟的山岗、狂风劲吹、阴森悚然的背景。在地下深处,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妖魔鬼怪终于盼到了安息日的来临,他们踏着急促的步伐,挟着妖风,夹杂着你呼我唤,一片混沌地来到荒岗。在这段音乐描写中,穆索尔斯基对大鼓恰到好处的使用是非常有特点的,它的效果产生出一种地层表面震颤的感觉,随后在漩涡般翻滚的声浪和精灵们的喧闹中,魔鬼们的盛宴开始了。

    夜宴段至尾声,穆索尔斯基将音乐处理成“呼唤声此起彼伏,黑夜和一切都沉浸在安息日的狂欢之中,直到整个乌合之众都投入最后的拥抱,结为一体”。随着一段半音阶的急剧下行,乐队一落千丈几乎沉默,这时出现了管钟在D音上的弱奏,这是预报黎明的钟声,那远处教堂的钟声渐渐地刷新了音乐的色彩。东方破晓,音乐由阴暗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在竖琴弹奏的舒展、天使般的琶音伴奏下,木管奏出悠缓明朗的旋律,它像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在它金色的光芒照耀下,午夜还狂歌滥舞的鬼魅全都匍匐在地,悄声无息、蹑手蹑脚地退回阴曹地府。这段旋律安详纯朴,充满了黎明的气氛,它与前面大段的戏剧性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随后,音乐逐渐增强,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最后交响诗在乐队的强有力全奏中结束。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关于这首作品,穆索尔斯基曾经明确强调,他并非是在单纯用音乐描摹幽灵和鬼怪的嬉戏宴乐,他所关心的是正确再现人民的幻想,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这也就是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交响诗为什么广泛流传至今和深受人们喜爱的社会意义所在。

    穆索尔斯基尽管是“五人团”中作曲专业技术训练最不正规的一个,但他恰恰正是这个集团中,在音乐创作上最富独创性的代表。他的音乐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其艺术风格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

    在歌剧和艺术歌曲中,体现了俄罗斯语言特点--由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支配声乐的线条。这种独创的、富于朗诵性的音调和旋律写作,因不落窠臼而有别于一般风格,对20世纪的作曲家有深远影响。

    他的器乐创作以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影响最大,其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语言、富于色彩性、奇幻性和标题性形象的塑造,大胆的和声风格和丰富的配器手法,赢得了世界音乐界的好评。

    经典

    克里斯托夫、盖达演唱

    多布罗文指挥巴黎俄罗斯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相关作品

    作品简介:生于保加利亚的克里斯托夫是当代最杰出的男低音歌唱家,自1949年在皇家歌剧院饰唱鲍里斯·戈杜诺夫以来,被乐坛一致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演绎者,继承了夏里亚宾的风格。鲍里斯·戈杜诺夫演绎难度甚高,而这个版本是最阴森最富戏剧性深度的。克里斯托夫的优点,包括他用歌声去呈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懊恼、忧心和恐惧,那股震撼力是无法抵挡的。在这版录音里,克里斯托夫一人身兼三个角色,于是便有一场戏是他自己跟自己唱歌。指挥家多布罗文在1917年俄国革命时期离国,云游欧洲,他擅长指挥俄国歌剧,这张唱片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 (管弦乐队版,拉威尔改编)

    朱利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不应因为《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的精彩而贬低这个管弦乐队版,尽管这种绚丽多彩的管弦乐配器不一定符合作曲家的本意。DG公司先后有几个版本可以评说。卡拉扬那版(447426-2)气魄更大,尤其是一开始的《漫步》和结尾《基辅的大门》辉煌无比,不足之处是过于庄重。莱文版(437531-2)在造势上下了功夫,但精神不够,而且低音过厚,甚至有些混。辛诺波里版(429785-2)权威评价不错。但应该说朱利尼这个版(曾出过经典CD系列)总体把握比较平衡。也许速度稍慢了一点,不如卡拉扬等人那么犀利,富于律动感,但这个“稍慢”中的稳健很有韵味。芝加哥的铜管和打击乐仍然那么优秀,听听第七段《牛车》,连卡拉扬也要让三分。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交响诗《荒山之夜》作于1867年,其构思出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有着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较自由,近似于音画和幻想的形式。现在经常演奏的录音版本,是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穆索尔斯基最早的一稿钢琴与乐队谱和为歌剧《姆拉达》、《索罗钦的集市》改编的两份合唱稿的素材,于1908年重新改写、配器的。著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谙熟管弦乐队的各种音色,凭着在多年的音乐生涯中对乐曲认识的深化,又自己尝试着将总谱重新改写,内容虽无大的变化,但在一些细节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上,要比原配器更加形象化,场景、人物也更加栩栩如生。1996年英国德卡(Decca)唱片公司将一批60年代采用4相位技术制作的优秀录音重整发行,其中特别令人注目的这款由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和指挥的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以及19世纪经典俄罗斯作品。曲目虽“俗”之又“俗”,但经过斯托科夫斯基的“妙笔生花”之后,大有别见洞天之感。

    参考资料

    [1] 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简介 · 红河人事人才网[引用日期2022-01-18]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