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生态环境规划

人类为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

中文名:生态环境规划 外文名: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别名: 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原则:可持续发展等 学科:环境规划与管理 作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
生态环境规划介绍
生态环境规划(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是人类为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九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在新的历史阶段,生态环境规划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1]

简介

生态环境规划是模拟自然环境而进行的人为规划,其目的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计划地保育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规划首先要以人为本。生态规划强调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生态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生态规划要求充分了解系统内部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最后生态规划目标从优到适。生态规划是基于一种生态思维方式,采用进化式的动态规划,引导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国对生态环境规划的定义为:生态环境规划是运用整体优化的系统论观点。调查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从区域或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科学内涵

1、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强调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应立足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充分了解生态系统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与环境容量,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区域及城市总体关系的和谐,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高效、和谐、可持续 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高速度。生态规划认为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系统自我调控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改善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系统开放、优势互补 强调系统的开放,形成区域与城市生态经济优势与社会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优势的互补。

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规划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

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又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是“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能力”,这个概念已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生态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规划中突出“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发展需要能力”的思想,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维护、保留较好的资源条件,使人类社会得到公平的发展。

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环境规划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生态和谐、环境洁净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协调共生原则

共生是指不同种类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其结果是所有共生者都大大节约了原材料、能量和运输量,系统获得了多重效益;共生也是指正确利用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共存的关系,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位分化、多元、多层次、多介质的特点,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或城乡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生态规划中必须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

适度开拓原则

生态环境规划坚持适度开拓原则,以生态适宜度、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积极创造新的生态工程,改善区域或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区域或城乡生态位。

作用

1、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实现,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具体贯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生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环境规划会议在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会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求得经挤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生态环境规划是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而它在生态与环境管理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3、生态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生态环境规划是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生新的生态破坏的同时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恢复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研究

生态环境规划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自19世纪末叶生态环境规划思想产生以来,生态环境规划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发展、现代生态规划三个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中,涉及生态环境规划的内涵、方法和对策建议等多个方面,其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拓展。

首先根据相关研究,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科学理论,并从系统研究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三个理论的特点和应用,初步建立三个理论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 其次分析国内外环境指标的研究情况,结合生态环境的成因结果分析,构造了自然因素与认为因素并重的因果型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