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

  • 出现时间:16世纪80年代
  • 国家:英国
  • 大学才子介绍
    “大学才子”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多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介绍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一批作家致力于 大学才子派悲剧代表作。

    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悲剧创作

    分类

    大学才子派悲剧代表作

    大学才子派创作悲剧蔚为大观,按题材可分为几类:

    一类是复仇悲剧,以复仇为主线,如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C.图尔纳(1575?~1626)的《复仇者的悲剧》(1607)、J.韦伯斯特(1580~1625)的《马尔菲的公爵夫人》(1613?)等。这类悲剧的出现反映了塞内加复仇剧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渴求正义的普遍心理。《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复仇悲剧的局限,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另一类是所谓情欲悲剧,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 《帖木儿大帝》 (1588?),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1606)、《科利奥兰纳斯》(1601),琼森的《西亚努 大学才子派悲剧代表作

    斯的覆灭》(1603),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复仇》(1610)等。情欲悲剧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人的气质欲望决定命运的观点。同情欲悲剧常常结合着的是所谓恶行悲剧,莎士比亚的《奥赛罗》(1604)、 《李尔王》 (1606)、《麦克白》(1606)是两者结合的范例。它们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恶,也揭露了嫉妒、自负、邪恶所带来的灾难。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传统地表现贵族生活的悲剧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如无名氏的《费弗夏姆的阿登》(1592)和《约克郡悲剧》(1605)以及T.黑伍德的家庭爱情悲剧《死于仁慈的女人》(1603)。

    代表人物

    克里斯托夫·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一个,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马洛与莎士比亚生于同一年,故乡是古老的坎特伯雷城。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马洛的出身寒微与莎士比亚十分相似,但他却在莎士比亚被迫辍学的同时幸运地进入了剑桥大学,得以系统地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课程,这为他早莎士比亚一步从事戏剧与诗歌创作并声名鹊起奠定了基础。就在莎士比亚恋爱、结婚、生子的那段日子里,马洛连续拿到了艺术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父母本希望他做一名神父,可是马洛天性狂放不羁,既无心献身神坛,也不愿走上仕途。他那份独异的才情使他毕业后步入了戏剧的殿堂。

    评价

    马洛是一位戏剧天才,23岁便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儿》,立刻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帖木儿》是一部英雄剧,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剧中的帖木儿和马洛本人一样,是个热情的自由思想者。在这部史诗般宏伟的悲剧中,回响着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典型的主题:歌颂人间的生活,现世的快乐。这个剧本被认为是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繁荣的发端。

    喜剧创作

    市民喜剧

    喜剧作品大量出现,而且风格多样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 (1584)、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1596)和《第十二夜》(1600)、T.德克(1572~1632)的《鞋匠的节日》(1600)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乐观的基调。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当代世态人情、以中产阶级为讽刺对象的喜剧,B.琼森的《炼金术士》(1610)及《巴托罗缪集市》(1614),被称为市民喜剧。

    代表人物

    大学才子派中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李利(1554—1606)。李利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他的祖父是当时被英国许多学校列为拉丁文教材的《拉丁语法》一书的编纂者。莎士比亚就读文法学校时,就曾学过这本教材。李利受家庭的影响,立志献身文学事业。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是由其创作的喜剧奠定的,如《昂迪米思》、《班比妈妈》、《亚历山大和坎巴丝帕》等。李利的喜剧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很大,据考证,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有50多处借用李利的作品。如果说马洛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方面的先驱,那么李利则是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楷模了。

    评价

    与基德同年的罗伯特·格林(1558—1592),也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在“大学才子”中,格林是唯一避开沉重悲壮的主题,而倾心于浪漫与幽默情调的,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尤其是最为有名的喜剧《老奶奶的故事》,正是这一剧中把浪漫主义与幽默因素相结合的倾向,对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历史剧创作

    历史剧代表作《爱德华二世》

    大学才子派这一时期历史剧最早出现优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纪奇迹剧的题材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类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女王继承人问题 历史剧代表作《爱德华二世》

    又引起普遍关注,这就使一些剧作家以浓厚的兴趣探讨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马洛的《爱德华二世》(1593?)是一部历史剧杰作。莎士比亚早期的英国历史剧则深入探讨了都铎王朝建立前400年的英国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民族史诗。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夫·马洛

    集大成者

    大学才子派集大成者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了大学才子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最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和展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优秀剧作大都具有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丰富的情节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他不遵守所谓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无论是喜剧、悲剧、历史剧,在他写来都既真实又富于想象,既悲喜交融又充满哲理与诗意,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准确,极茯性格化。马克思要求戏剧莎士比亚化,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极高评价。 1592年,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这引起了罗伯特·格林的嫉妒。这一年是格林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经沉沦到潦倒文人的最底层,只能靠卖文字为生,而且写的都是一些内容低俗的东西,如论述伦敦的流氓、诈骗犯、老鸨、妓女的小册子,对这些人物,格林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写这些东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赶紧换几个钱来打酒喝。这时,他的肝脏和肾脏越来越糟糕,重病的身体已不堪忍受酒精的侵蚀。格林酒后也常常独自伤感垂泪,扪心自问:作为“两校艺术硕士”,自己是如何沦落到这步田地的?格林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回想自己放浪形骸的短暂一生,不禁悔恨交集。于是,他决定写忏悔录来挣钱还债,并把“忏悔录”命名为《一个悔恨不已、只值一文钱的才子的临终自白》,简称《千悔换一智》。这年9月,格林含恨九泉。格林死后,契特尔得到了格林的忏悔录,并很快加以整理出版。从格林的忏悔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将素有的牢骚和不满都集中发泄到莎士比亚身上。在格林眼里,演员出身的莎士比亚本来就十分可恶,偏偏这个演员又自己编写起剧本来,抢夺本来就不多 大学才子派集大成者莎士比亚

    的剧作家的饭碗。而且,这个演员兼剧作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现在竟然要与他们这些“大学才子”在戏剧创作领域一决雌雄。格林言辞激烈而且刻薄地写道:“是的,不要相信他们,因为他们中间出现了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美化自己,演员的外皮下包藏着一颗虎狼之心;他以为能写几句无韵诗就能与你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媲美;他只是一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国内唯一‘震撼舞台的人。’”在这段攻击性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伯特·格林辱骂和嘲笑的正是已经崭露头角、并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的演员兼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格林说莎士比亚自以为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结果被他不幸言中。格林本人于1592年9月2日去世,再加上1594年基德去世,李利也停止创作,这样,“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创作活动宣告终结。莎士比亚真的成为戏剧界唯一能够震撼英国舞台的剧作家。

    以大学才子等人为代表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是戏剧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流派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驱动当时的戏剧更加接近成熟,并最终促使莎士比亚顺利地成为世界戏剧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