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撞月

以翻出月表下东西为目标的撞击

  • 中文名:撞月
  • 地点:美国
  • 撞月介绍
    撞月,就是送宇宙飞船到月球,撞击月球表面。撞月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月表下的东西翻出来看看。美国扬言要在2018年重返月球,建立前哨站,登月蹲点长期驻扎。

    简介

    撞月,就是送宇宙飞船到月球,撞击月球表面。

    记录

    撞月

    美国在1990年代无主题地撞过两次(Clementine 1994 和Lunar Prospector 1998),欧洲“智能一号(Smart 1)” 2003年跟进,紧接着印度的“撞月探测器”(Moon ImpactProbe 2008)和中国的“嫦娥一号”(2009)也完成了撞月动作。

    日本的“月亮女神号”(SELENE)在2009年6月11日撞月。

    美国的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 2009)在2009年出发。美国科学家2010年10月21日公布了2009年10月撞月的数据分析结果,证实 月球的地面下埋藏有冰、银和水银等“让人意想不到”的化学物质。

    美国撞月历史及计划

    撞月

    美国航天局(NASA)的首批飞船是“徘徊者”号系列,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和发射的。这些汽车大小的 飞船5次冲向月球,携带的照相机一路“咔嚓”。它们先是抓拍到环形山的详细外貌,然后是岩石和土壤,再后来是一片空白。月球表面的数据传回地球,成为后来“阿波罗”号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然而,即使在NASA掌握了“软着陆”的技术之后,撞月行动仍在继续。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任务控制员例行公事般地指挥大型“土星”火箭助推器撞击月球,震动月球表面,让“阿波罗”号进行测量。他们发现,撞击比绕轨道运行容易得多。月球不均衡的引力场以奇怪的方式拖着卫星,如果不经常更改路线,人造卫星往往会撞向月球表面。因此,月球变成旧式飞船的墓地:美国所有5个“漫游者”号(1966年至1972年)、苏联4个“月球”号(1959年至1965年)、美国两个“阿波罗”号月球卫星(1970年至1971年)、日本的“飞天”号(1993年)和NASA的“月球勘探者”(1999年)都最终“葬身”于它们自己制造的凹坑里。所有这些经历迟早会派上用场。

    NASA的研究人员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也就是在月球上找到水源。他们将通过撞击月球表面的方式实现这一点。NASA计划在2009年发射“月球陨坑观测和探测卫星”(LCROSS)以及“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 NASA的相关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托尼·科拉普雷特在解释这个任务时说:“我们认为月球上一些永久处于背面的环形山里有冰,因此我们将要撞击其中一个环形山,激起碎石,分析冲击波,以寻找水的痕迹。”这一实验可能再重要不过了。

    撞月

    NASA正重返月球。当探索者抵达那里时,他们将需要水。水可以分解成火箭燃料所需要的氢和呼吸用的氧 气。水可以与月球尘埃混合,从而产生建筑材料水泥。水是优异的防辐射物质,当你口渴时,你可以喝它。一个选择方案是把水直接从地球运上去,但代价太大了。一个更好的建议将是直接从月表土壤里提取水。但月球上有水吗?这正是LCROSS要执行的任务。

    LCROSS将与LRO使用同一个火箭助推器。LRO是较大的飞船,执行自己的侦察任务。在发射升空之后,这两个飞船将分离,各自前往月球。LRO绕轨道运行,而LCROSS将撞击月球。科拉普雷特说,实际上“我们将撞击两次”。LCROSS是个双机飞船:一个小型的智能运载飞船和一个没那么智能的大型火箭助推器。运载飞船叫“领头船”,因为它引领着助推器前往月球。它们一起飞往月球,但各自撞击。两次撞击,助推器先撞。研究人员预计,撞击力将产生一个20米宽的大坑,扬起高达40公里的尘埃。紧接着,“领头船”将拍下撞击照片,然后飞过尘埃。船上的光谱仪可以进行分析,寻找水、盐、泥土、含水矿物质以及混合有机分子等的痕迹。“如果那里有水,或者有其他有趣的东西,我们会发现的,”科拉普雷特说。然后,“领头船”开始它自己的深度撞击。像旧式的“徘徊者”号一样,它将朝月球表面俯冲下去,照相机一路跟拍。在照片传回地球之后,任务控制员将看到助推器造成的大坑——令人兴奋的冲撞。一直到最后,“领头船”的光谱仪将继续找水。科拉普雷特说:“我们将能够监督到从一开始到撞击前10秒的数据。我们应该拥有足够的控制力,使其在助推器撞击地100米范围内着陆。”“领头船”比助推器轻三分之一,因此它的撞击力将相对较小。不过,“领头船”将制造自己的凹坑和气流,与助推器造成的气流融为一体。天文学家们希望,从地球上将能够看到融合的气流,从而使人们在“领头船”撞毁之后还能继续进行观察。然而1999年“月球勘探者”的撞月行动。任务控制员们指挥这艘飞船撞击月球南极附近的舒梅克(Shoemaker)环形山,希望能够提取到水———就像LCROSS一样。但没有找到水。

    北京时间12月18日清晨消息,综合英国广播公司及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的GRAIL月球探测器(包括两颗卫星“潮起”和“潮落”),已经在美国东部时间17日17:28,北京时间18日清晨6:28在地面控制下按计划撞击月球,从而最终为该项目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两艘飞船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撞向了月球靠近北极附近的一座2500米高的山峰。之所以策划此次撞击,目的是避免这两艘飞船在燃料耗尽后自行坠毁可能会破坏月面上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如当年阿波罗探月的着陆点等等。

    格林尼治时间17日22:30(北京时间18日清晨6:30左右),美国宇航局的深空探测网(DSN)确认这两颗卫星的信号已经失去,这意味着撞击已经发生,由于撞击发生在阴影区,因此地面无法监测到闪光现象。在撞击成功之后,美国宇航局随即宣布将此次撞击的地点命名为萨利·赖德(Sally Ride),这是今年年初去世的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宇航员。

    GRAIL探测项目由两颗相同的卫星组成阵列开展探测工作,它们发回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颗探测器获得了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月球重力场数据,这些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们解开许多有关这颗星球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GRAIL探测器的正式名称是“重力恢复和内部实验室”,它已经于今天清晨撞击了月球靠近北极的一座山峰,两颗卫星的撞击间隔大约为30秒。

    这座山峰大约位于月面北纬75度,靠近戈德施密特陨击坑,当撞击发生时这里正处于阴影区。由于GRAIL探测器的两颗卫星都非常小,体积仅仅相当于一台家用洗衣机大小,而且燃料箱已经清空,因此科学家们预计此次撞击将无法产生从地球上可以被观测到的闪光现象。

    不过由于另外一艘美国宇航局的飞船: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正在月球轨道运行。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月球勘测轨道器的紫外成像仪是有可能捕捉到由于此次撞击而被溅射出来的挥发性物质的。[1]

    连续撞月探测月球是否有水

    美国太空总署(NASA)为探测月球是否存在水分,准备今日(2009-10-09)利用一支火箭和一颗卫星连续撞击月球。透过NASA直播撞击过程,全球都可见证这次太空探索历史一刻。此次人为撞月,属于NASA为安排航天员重返月球所做的准备工作其中一环,科学家也希望藉此了解月球的历史。

    撞月寻水,2009年10月9日

    撞月

    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报道,进行任务的2.2吨重旧火箭连同LCROSS卫星,早于今年6月升空。在进行撞月任务前10小时,火箭和LCROSS将会分离,到了美国东部时间周五早上7时31分(北京时间19时31分),该枚火箭,会以时速5600英里、即超过音速7倍的极速,撞向预先被选定的月球南极一个陨石坑。

    陨石坑被撞时,会产生相当于1.5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扬起的77.2万磅灰尘会升至6.2英里高。这时候,紧随的LCROSS卫星会把握数分钟时间拍摄影像和分析尘土,然后把数据传回地球的控制中心。在地球和太空轨道上的天文望远镜及摄影机同时会观测这个影像。到最后,LCROSS会以同一方式撞向月球表面,让太空总署再一次观测撞月情景。

    NASA于4年前也曾进行类似研究,利用宇宙飞船撞击“Tempel 1”彗星,探索彗星表层下的物质。但LCROSS比之前的任务更大规模、更复杂和更重要。NASA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密切观察这次任务,预计在数据传回地球1小时内,便可知道月球是否隐藏了水分。NASA并会透过两部精密的太空望远镜,向外界直播撞月过程,让民众有机会实时见证这历史时刻。

    不过,这项探测任务却引起风波,许多网友发起保卫月球行动,包括联署给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抗议。有人甚至担心,“炸掉”月球会否发生像电影《明日之后》般洪水淹没陆地的浩劫。NASA表示大家无需杞人忧天,因月球经常受到陨石撞击,这次火箭撞月球根本是小事。

    撞月探针

    这些探测针被称为穿透器,是为由英国牵头的月球轻量内部及电信试验计划开发的,用于探测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它们也可以用来研究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这些探测针将由轨道太空飞行器以高速发射,以便将仪器以碰撞方式嵌入月球表面。随后,这些科学仪器会将测量数据发回地球,从而揭示月球内部结构。穿透器还可以用于研究表面覆盖着冰层的木星土星以及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这3个经过试验的穿透器包括加速度感应器、接收系统、动力系统和各种传感器,其中包括钻进机、地震仪和质谱仪。加速度感应器记录了整个试验和最初检测时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所有传感器都能经受住撞击。

    碰撞能够产生10000g的重力,是人体能够承受力的1000多倍。这些测试用穿透器在发射到月球以前,已经以11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英国制造的长约1500米的测试轨道――用来代替月球的砂质目标――运行了300米。这个试验在威尔士的Pendine进行,利用了由欧洲最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组织QinetiQ运行和管理的长测试轨道设施。

    伦敦大学学院实验室主任Alan Smith教授说:“这些是我们最初的试验,它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有的电子部件在试验中和试验后都保持正常的功能。能在一开始就保持一切顺利真的是很美妙的事情。”

    如果这个开发项目能够取得良好进展,那么MoonLite计划最早会在2013年启动。MoonLite计划是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一个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工作组的专家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和英国国家太空中心(BNSC)。

    科学家们认为MoonLite能够带来关于月球结构的重要信息,如月核的大小和月球地震活动的源头。该计划还为测试未来机器人和人类探索所必需的太空通信网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MoonLite将能够到达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航天器不能到达的区域。

    英国太空董事会主席Keith Mason说:“这个计划为推动英国在小型卫星、通信和机器人技术等探月专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目的

    探寻月面物质构成

    深入了解月球,不但能够发现其潜在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

    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拥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在这片岩浆海中,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沉。但支持这个假说的依据主要来自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遥感资料。这些样本多采自月球正面的赤道区域,月球两极和背面的数据严重缺失。要搞清楚月球地质状况和月球演化的奥秘,必须要得到这些空白区域的数据。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后,探月进入沉寂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掀起又一轮探月热潮。从那时起到现在,累计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1993年),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探月器(1999年),欧洲的SMART-1(2006年),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2008年),日本的月亮女神中继星(2009年)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这些撞月器往往将获取图像与光谱分析相结合,开启了撞月考察的新时代。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搜集了大量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经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还将发射一颗名为“月球轨道探测器”(LRO)的探月卫星,为了寻找月球极地存在的水,届时它会释放一个子卫星“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在飞越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

    为未来的月面软着陆进行技术积累

    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为“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

    意义

    月球南北极地下应有“水冰”(water ice)矿,是40多亿年前,太阳系陨石风暴期间由大批彗星和小陨石带进来的,现在还应趴在月表下,别来无恙。

    收获

    美国科学家2010年10公布的结果

    美国撞月探测发现“元素宝库”

    月球上不仅有水,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磺等化合物和汞、银、钠、镁等金属成分去年的这个时候,人们还在为月球上有没有水而争论不休。如今,月球上不仅发现了水,还发现了“元素宝库”。根据美国科学家21日公布的去年10月撞月数据分析结果,月球的地面下埋藏有冰、银和水银等“让人意想不到”的化学物质。

    发射“双星”探月找水

    2009年,NASA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 )和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送入太空,开启“双星探月”之旅。LRO 将在距月球表面50公里的高度飞行,执行为期一年的勘测任务,而由半人马座火箭和“牧羊人”航天器组成的LCROSS绕地球飞行4 个月后,终将撞向月球,完成探测计划。

    撞月时,半人马座火箭首先撞击月球的凯布斯坑,这是位于月球南极一个环形山附近的陨石坑,长年保持着零下100 多度的低温。重约2.2 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月后激起了两部分尘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尘组成;另一部分由质量更重的物质组成。紧随其后的“牧羊人”航天器拍下撞击照片,然后飞过撞击掀起的尘埃,以便其携带的光谱仪对尘埃成分进行分析。之后,它也坠毁在月球表面,其携带的仪器对这一过程一路跟拍。

    探月一年后宣布发现“宝藏”

    根据NASA当时的说法,撞击十分成功,不仅撞出了大约有三分之一足球场那么大、一个游泳池那么深的大坑,而且激起了大量的月球土壤灰尘和土壤碎片。在这些灰尘和碎片中,美国科学家们获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去年11月,NASA公布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月球地面下有水存在的痕迹,但是没有具体透露水的形式以及其他相关科学数据。经过近1 年的分析和研究,NASA的科学家终于在21日对外界公布了初步的月面撞击研究成果———结果令人欣喜而震惊。

    公布的结果显示,去年撞月激起的月球灰尘和土壤碎片中,除了含有大量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以外,还含有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磺等化合物和汞、银、钠、镁等金属成分。这不仅让人们长期争论的话题———月球到底有没有水———画上了句号,也让人们对月球结构和形成有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

    月球元素多得出人意料

    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将凯布斯坑形容为“月球的绿洲”,撞击中发现的元素种类之多,超出了此前的预料。

    据估计,此次发现的水和水蒸气的含量占被撞击的凯布斯坑总质量的5.6%,土壤中含有水的浓度比预期中要高。水和其他元素如果加在一起的话,总含量将占凯布斯坑土壤总质量的10%- 15%,这远比此前预计得要高。NASA负责撞月项目的主要科学家、布朗大学撞击专家彼得。舒尔茨称:“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元素宝库。”

    在舒尔茨看来,冷冻条件是这些矿物质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这些水资源对未来的探月活动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而且,月球两极可能存在更多与凯布斯坑类似的地方。

    中国“嫦娥”成功撞月

    减速、下落、撞击……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在撞击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CCD相机传回实时图像,图像清晰。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为了保证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号任务飞行控制组选择在青岛喀什两个测控站同时能够进行测控的时间段内进行撞月控制。15时36分,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减速,16时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公里的环月工作轨道。至2008年10月,在完成预定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后,状态依然良好。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确定将实现软着陆,技术跨度大,为在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积累经验,减少后续工程风险,决定在嫦娥一号卫星寿命末期,控制卫星撞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目前二期工程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着陆器和巡视器技术是工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

    从发射升空开始,嫦娥一号卫星累计飞行494天,其中环月482天,期间经历三次月食,5次正\侧飞姿态转换,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1号解读

    完美撞击 一切都在控制中

    为何撞月?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毅麟介绍,嫦娥一号寿命即将到期,与其自然坠落,不如地面控制让它撞击月球。这样可以获得落月过程的一些控制经验,为探月工程二期实现软着陆做好技术储备。另外,也可以通过撞击的扬尘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土壤的一些成分。从另外的意义上来说,撞击让月球表面第一次留下了中国的痕迹。

    怎样撞月?

    朱毅麟说,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68公里每秒。在落月的起始,地面对其实行变轨,让其冲着月球的表面飞行。从开始向下飞行开始,几分钟之内,嫦娥一号就能够以大约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击到月球。

    为何选择这个时间?

    嫦娥一号落月的时间精确到秒。为何选择这个时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解释,时间的选择和多个因素有关。首先,嫦娥一号已超期服役将近200天,卫星所剩燃料较少,因此在燃料耗光之前需要及时操控其落月。还有,为了更好观测,绕月卫星必须运行到地面控制和观测均较好的时段落月。

    落月地点如何选择?

    庞之浩说,首先,这个地点必须容易被地面观测到,现在的撞击点在月球的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对地球的一面,很有利于地面观测。另外,这个地点可能是将来探月二期探测器选择落月的地域,现在撞击后可以通过地面观察到这个地点的一些情况。

    撞击坑最大?

    在我国撞月之前,美国、欧洲和印度分别利用各自的卫星或者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撞月。从撞击月球的重量上看,嫦娥一号是已经撞击月球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除去燃料的重量就已经达到1.15吨,而前几个撞月探测器的重量都没有超过1吨,因此嫦娥一号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会产生“太空垃圾”?

    2月11日,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并产生大量太空垃圾,专家预计这些碎片将对其他卫星以及国际空间站构成威胁。那“嫦娥一号”撞月会不会带来新的“太空垃圾”?对此,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分析称,美俄卫星撞击之所以产生“太空垃圾”,是因为它们“两败俱伤”,而嫦娥一号卫星与月球相比,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都有悬殊,两者撞击只是给月球“搔痒”,卫星粉身碎骨,月球则是毫发无损,由此产生碎片和尘埃还是会被月球吸引到它的表面,因此,两者撞击不会产生新的“太空垃圾”。

    专家王思潮举例说,在地球上拆房子、爆破烟囱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碎片,但过不了多久,这些碎片还是要落回地面的。嫦娥撞月产生的碎片,和在地球爆破烟囱的结果相差无几,惟有不同的是,月球上的这些扬尘落回月球表面的时间会长一些。(综合新华社 京华时报 南京晨报 北京科技报)

    嫦娥1号归宿

    月亮上,那一片丰富海

    嫦娥1号最终的落点,是月球上丰富海区域。何谓丰富海?其实,它是月海之一,丰富海直径909英里,和危海和静海比较,地质岩质较为薄稀,该月海和酒海、静海、危海相互重叠。

    月亮上的海,是不是就像我们在陆地上所看到的样子呢?答案是否定的。满月时,在地球上用肉眼乍看月球,是一个洁白光亮的圆面。仔细观看,则会看到在明亮的月面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纹。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已从望远镜中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这种特征。当时,人们以为那些大的暗区是月球上的海、洋,小的暗区则被当作是月球上的湖、湾,并以此给予命名。这些名称,直到今天还继续沿用。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上的海洋和湖湾,与地球上的海洋和湖湾是完全不同的,那里根本连一滴水都没有。

    月球上的暗区(即所谓的海、洋、湖、湾),实际上是一些面积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低地。由于那些地方广泛分布着熔岩流形成的比较年轻的岩石,又比较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现为暗黑色。而月表那些亮区,则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其组成物质主要是比较古老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很强,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明亮。“阿波罗”号系列飞船在月球上实地考察的结果,证明这种对月面明暗区域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从整个月球表面看,月海约占总面积的20%。现在已经知道的月海有22个。在月球的正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其中,位于西部的有危海、丰富海、澄海、静海和酒海;位于东部的有风暴洋湿海雨海云海和汽海。

    嫦娥1号守望

    河北天文台能观测撞击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萧耐园教授透露,人类探测器选择撞击月球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撞击成功后会掀起大量的月球尘埃。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月球尘埃的成分,来解释月球的起源之谜。

    “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时,由于中国将没有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所以,能否观测到卫星撞击的过程和撞击产生的效果,将极大影响“嫦娥一号”撞击的价值。

    “中国将可能和日本科学家合作,利用日本的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对‘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的全过程实施观测,并且将数据传回地面,中日双方将共享相关数据。”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说。

    但是,欧阳自远院士认为,利用“月亮女神”卫星对“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的全过程实施观测的难度非常大。要让“月亮女神”观测到撞月全过程,必须保证撞月的时候,“月亮女神”正好飞行到撞击的上空。并且,“月亮女神”携带相机的拍摄角度正对撞击地点。这两个条件,要通过两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萧耐园教授说,“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形成的巨大尘埃,国内只有河北兴隆国家天文台的2.16米射电望远镜能观测到,科学家根据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红外线光谱,能够对月球的尘埃成分进行分析。

    嫦娥1号后续

    一号“倒”下去 二号三号站起来

    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分三步完成对月球的无人探测。

    第一步是对月球进行环绕遥感探测;第二步是实现软着陆探测器落在月球表面上,并实地考察月球;第三步,探测器不但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要从月球采集样品送回地球供人们研究。这三个步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绕”、“落”、“回”三部曲。探月三部曲实际就是三期工程。根据计划,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发射。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号卫星主要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生命轨迹

    梦想起飞

    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时09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

    地月转移

    2007年10月31日,进入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天路”即地月转移轨道,顺利与月球交会。

    月球卫星

    2007年11月5日,第一次近月制动准确实施,进入月球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使命轨道

    2007年11月7日,准确进入月球轨道,实现“准确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准确变轨,成功绕月”。

    首幅月图

    2007年11月26日,《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传到了世界各地。

    极区图像

    2008年1月31日,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

    月球全图

    2008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撞击月球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入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

    参考资料

    [1] 美GRAIL探测器成功撞月:避免坠毁破坏历史遗迹 · 新浪[引用日期2012-12-18]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