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送别歌

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

  • 中文名:送别歌
  • 外文名:Farewell song
  • 作词者:李叔同
  • 音乐风格:古典
  • 语言普通话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 送别歌介绍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歌词内容及译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译文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创作历史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Pond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ofHomeand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作者介绍

    李叔同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很强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同名作品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丰子恺手抄本

    丰子恺手抄本送别,歌词是「一瓢浊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将“一瓢浊酒”之“瓢”,误作“觚"“壶”与“斛”,「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但是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瓢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陈哲甫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长,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陈绮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有些人说,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有可能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尾。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网上有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朴树版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里酒一杯声声喋喋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怒潮版

    歌曲简介

    1963年八一厂摄制的故事片《怒潮》,反映的是平江起义背景下的湖南农民革命运动、彭德怀彭老总早年革命生涯,所以文革时被扣上“为彭德怀翻案”的帽子,插曲《送别》也被禁唱。《怒潮》中有两首电影插曲《一支人马强又壮》和《送别》,成为多年来久唱不衰的电影歌曲。

    《送别》由郑洪等词,巩志伟作曲。歌曲以《孟姜女》等民间小调为范本进行再创作而成,四段歌词都用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中常见的“送君送到……”开头,感情深沉细致,旋律宛转流畅。这是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之时,渔鼓老人唱了这首凄楚、悲壮的《送别》。

    这首歌曲原唱为有中国“四大抒情男高音”之誉的孟贵彬演唱。

    歌词:郑洪

    作曲:巩志伟

    原唱:孟贵彬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地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

    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

    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船水流

    革命地友谊才开头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

    知心地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标望君还

    周传雄版

    基本信息

    歌曲:送别

    歌手:周传雄(小刚

    周传雄

    作词:陈信荣

    编曲:周传雄(小刚)

    编曲:TerenceTeo

    专辑:恋人创世纪

    语言:国语

    发行时间:2009年04月07日

    歌曲歌词

    车窗外无声的雨一直下

    弄湿了记忆模糊的映像

    那时候我们一心想占领天下

    在季节的交替中不安的长大

    长大了我们学会了张扬

    率性的不顾一切不一样

    这些年开始懂得孤单真叫人害怕

    每当午夜梦回

    把他乡变故乡

    想要联络想要回到最单纯的那时候

    谁来理解此刻慌乱的感受

    我们曾经那么交心那么的无话不说

    时光冻结了再也无法回头

    长亭外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得好吗

    天之涯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想要联络想要回到最单纯的那时候

    谁来理解此刻慌乱的感受

    周传雄-送别

    我们曾经那么交心那么的无话不说

    时光冻结了再也无法回头

    噢长亭外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得好吗

    天之涯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长亭外古道边

    现在的你过得好吗

    天之涯旅人没有家

    思念的夜伤感伴雨下

    长亭外隔天涯

    过去的你还记得吗

    天之涯万般都放下

    酒入愁肠再无需牵挂

    END

    歌曲简介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随着各种理由“离开“,于是开始面对各种生离死别。本来在一路以来,我们并不是那么的在意,因为我们正在开创,自以为的远大前程。直到有一天午夜梦回,突然感受到些许的孤单,回想起过去单纯的年代,如今一一离我们而去,见得到面、见不了面的,都已经物是人非...李叔同的“送别“于是在我们脑中响起~

    周传雄与陈信荣词曲创作合作十余载,2008年共同体会经历了属于这个年纪的生死离别。在死亡消息冲击的夜阑人静,回首成长纪录成长也向失去的告别,于是创作。

    歌手简介

    周传雄,曾用艺名小刚。台湾歌手、音乐制作人。1989年以艺名“小刚”闯荡歌坛,踏入歌坛原以偶像歌手包装;到了1998年,开始以本名发表作品,逐渐展现其创作实力。生日为1969年6月7日。被称为“情歌教父”、“唱作俱佳的歌手”。

    黄征版

    歌曲名:小时候

    歌手:黄征

    周传雄

    专辑:我是谁的谁

    黄征——小时候

    眼看着树叶绿了一年又是一年

    奔波的脚步却不曾停息

    无意间看见孩子纯真的脸

    禁不住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的我们从来都不觉得孤单

    喜怒哀乐间彼此无话不谈

    看一看现在身边冷漠的脸

    在也回不到从前

    童年又是一种我们各自扮演

    我是你的船长你是我的船员

    如今都搭上各自梦想的船

    难忘儿时的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席慕蓉版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七里香》中的送别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

    错过今朝

    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

    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

    1981.2.8

    无名氏版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花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征人何时归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头两局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后两局写杨柳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别凉气氛

    歌曲鉴赏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相辅相成。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了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优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相辅相成。

    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选用此曲作影片插曲,仿佛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对李叔同先生仰慕却无缘师从(因李先生出家)的遗憾作了一种遥遥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灵略感欣慰的弥补。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学堂乐歌五十余首。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作品影响

    城南旧事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到今如今,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这一首歌在1997年由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演译.

    •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2021年2月国产恐怖解密游戏《烟火》将《送别》作为片尾曲,更好地表现了游戏中人物的情感,也更加体现这部游戏外表恐怖但实则满满的温情

    相关歌曲

    《旅愁》

    --犬童球溪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ATraveller'sSorrow

    Thewestwindhasstartedup

    Andthesombrehueofautumndeepens

    Autumnshadesmakeofmyheartanoutsider

    Solitary,Isighformywanderer'sfate

    Coldlightdanceswithmysingleshadow

    Rememberinghomeland

    Missingmyoldkin

    Thinkingofmyparentsunderthefamilyroof

    CanIfindthathomewardsjourneysoremote

    Wakingfromdreams,homecomingdreamisstillfresh

    有心唱歌歌无闻,无意填词词醉心

    只因偶识李君子,惹得痴人吟到今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