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大哥大手机

1982年登陆上海的移动电话

大哥大手机介绍
大哥大手机是1982年在上海推出的手机,庞大的身躯几乎是现代手机的几倍,甚至十余倍。

发展历程

1987年我国确定了以TACS制式作为我国模拟制式蜂窝移动电话的标准。同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召开前夕,广州开通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批用户发展了700个。

不过与现代手机的小巧精致不同,第一代移动电话有着庞大的身躯。在早期的电影中,我们依然可以一睹他们的风采。

北京模拟网开通首期放号是在1988年的3月份。初期的放号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个人的发放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名人,或是一些老板级人物。而且由于终端价格的昂贵,初期发展并不理想。那时的营业厅也只有一个,是1985年北京无线通信局利用20世纪60年代建设北京长话大楼时留下的一个简易工棚建设的寻呼营业厅,兼做移动电话营业厅,方便用户拿号和交话费,因为当时的银行代收费业务还没有开展。

“我们当时有几个人,天天开个破小面,每人拿个‘大哥大’满城转悠打电话,所有人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们,其实我们是测信号的。”当时在北京负责网络建设的张明禄回忆说。

那时,“大哥大”被认为是“大款”的象征,能搞到“大哥大”批文的是“高级倒爷”。有一个90年代初的笑话说,有钱人就是“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到1995年之前,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

一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哥大”还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身价不菲的人才能消费得起。“大哥大”贵到什么程度?据业内人士的回忆,电话本身2.1万,入网费6000,预存话费1000,一共2.8万,还不是交了钱就能拿到,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哥大”需要购买指标,必须要有单位的证明才能买,所以用户要交了钱等,长的有等半年的。

张明禄回忆起当时“大哥大”的实用性时表示:“一次我们自己测试,一个‘大哥大’打通一个电话花了五分钟,总体来说,‘大哥大’的炫耀和奢侈需求,绝对要大过通话需求。”张明禄说。

照片上这个姿势在十八九年前是很“拽”的。腰间BP机、手里“大哥大”,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当时一部“大哥大”要二三万元,其拥有者大多是知名人士、个体户和相当级别的“领导”。一句话,只有“大哥大”身价的人,才用得起“大哥大”。

记得当年有人谈朋友,第一次见面,男方掏出砖头一般的“大哥大”往桌上一立,没开口,已经把女方给镇住了。不幸的是,一个不识时务的电话打进来,男人支支吾吾地说,他不在。一开口,露馅了——“大哥大”是借的。现在要是有人为谈朋友去借手机,一定会让人笑背过气去。

1982年“大哥大”登陆上海,用了10年时间,用户才达到1万户。但1994年电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后,手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1995年用户突破10万户,仅用了3年,就突破100万大关。到2003年,上海平均每个三口之家有两部手机,18至65岁人群中手机普及率达到100%。普及率比欧洲平均水平还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同样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BP机命运完全不同。当年这个新式通讯工具登陆上海时,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其用户数在上世纪末冲高到300多万户。但在手机的冲击下,“梨花”迅速凋零。去年股票大涨时,不少人从抽屉最里层把BP机翻出来,揩揩灰让它发挥余热,可惜股市又冷了,恐怕又被放回去了。

兴衰就这么简单。

有个通讯运营商的广告语说:沟通无极限。的确,这些年涌现出来的通讯手段、沟通方式太多了。小灵通、短信、可视电话,这些基于相对传统的电信和移动通讯方式,早已家喻户晓,就连街头捡垃圾的阿伯,也不时掏出个手机“喂喂”几声,而QQ、MSN、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更聚拢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可以肯定,接下来沟通新花样还会层出不穷,同时可以肯定,其中很多会步BP机的后尘。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