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Joshua)的指挥下,征服了迦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Saul)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David)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Jerusalem)。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Solomon)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南北朝:一个是[uel]以色列王国(Israel),首都设在撒马利亚(Samaria);一个是犹太王国(Judah),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犹太人是母系认定民族,比如以色列的法律规定: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这也导致了犹太人血统的多样性,比如犹太人不仅有白种人、还有黑种犹太人和黄种犹太人等。
公元前723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Babylonian)征服,征服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把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太(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Talmud)。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迦南人故土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Sion,Zion,希伯来人的神殿山,其重要程度相当于罗马人的卡皮托山(Capitol)。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极端民族主义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了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犹太
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议》,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
公元2世纪大流散前,犹太人已成为一个民族,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公元135~138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最后一次斗争失败后,罗马统治者进行残酷的大屠杀,迫使大多数犹太人开始了犹太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大流散。
犹太人在经历了1700多年的大流散后,遍及世界各地。到19世纪末,他们到底还是不是一个民族,至今学术界仍存在分歧。产生歧意的根本原因,是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犹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笔者认为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结合犹太人的具体历史实际,正确认识和掌握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二是正确分析和估价犹太人的同化问题;三是严格区别民族的分散与分裂状态和民族的整体概念。
关于第一个问题。犹太人大流散后失去了共同地域,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从居住情况看,他们在流散地大都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生活在犹太区。区内有犹太人进行集体活动的犹太教会堂、学校、法院、监狱和一些管理机构,也有犹太人离不开的浴池、面色房、屠宰场、旅社、公墓等设施。犹太人可以自成一体,基本上不受外界干扰,按照自己的教法生活。因此,犹太人很容易把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牢固地继承下来。
犹太区最早产生于公元l世纪,它是出于维护犹太民族的同一性、保障其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后来,非犹太社会的反犹势力,为了排斥犹太人,不断强化反犹、排犹政策,使犹太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些犹太区逐渐具有强迫隔离的性质。特别是12世纪以后,基督教国家里“隔都”的出现,更是基督教会迫害、孤立和羞辱犹太人的一种恶劣手段。当然,在保持犹太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和加强犹太人的团结协作方面,“隔都”与犹太区起着相同的促进作用。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也是举世公认的最有智慧的民族。在犹太人的社会里,孩子们生活在古老的律法、格言、传说、故事的氛围里。父母、师长通过讲故事、说格言的方式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也正是在这些律法、箴言、故事的熏陶下,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直至19世纪,犹太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未因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犹太人同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完全改变。尽管一些犹太上层人士离开了犹太区,进入了居住国的上层社会和社会主流之中,但大多数犹太人仍生活在犹太区内。他们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意识不仅没有因失去共同地域而消失,反而呈曲线式的增强态势,并最终保持下来。
犹太人的共同语言希伯来语在长期流散中虽然未能作为口头或书面语言被保存下来,但受居住国语言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域犹太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如犹太一阿拉伯语,犹太一贝尔伯语,犹太一希腊语,犹太——西班牙语,犹太一意大利语,犹太一波斯语,意第绪语……等。这些犹太语言和方言都受到了犹太宗教经典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的影响,并用希伯来语字母书写。这表明,它们仍是具有共同的犹太人社会特点的特殊的语言联合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把不同地域的犹太人从思想到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
从经济生活方式看,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后,大多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城镇,主要充当小商和小贩。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成了他们涉足的领域。由于基督教禁止基督徒发放有息贷款,犹太人便从事高利贷活动。18、19世纪,现代工业兴起,犹太人凭借他们的经济头脑和从商经验,在一些工业领域里大显身手,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的金融家和工商业巨头。犹太人的这种谋生方式,
要求他们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扩大合作。而犹太人的居住方式,又为他们实现这种愿望提供了方便。各地犹太人亦在这种经济交往中增强了联系和感情。
然而,对流散各地的犹太人来说,最主要的共同点则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特别是犹太民族自我意识,在长期的大流散中,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总的趋势看不是减弱,而是逐步有所增强。这从19世纪末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绪乃至复国思想中得到证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犹太教的作用;另一个是反犹太主义的作用。
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犹太人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建立犹太教会堂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除定期举行宗教仪式外,还对青年人进行宗教教育。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律法使地域分散的犹太人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犹太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与犹太教相似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响。
犹太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罗马帝国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他们的宗教与阿拉伯人宗教类似,犹太教的教义又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来自同一祖先。在古兰经中,也有很多和犹太教近似的方面。
反犹太主义也增强了犹太人的凝聚力。历史上每出现一次反犹浊浪,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便得到一次增强。19世纪出现的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新的反犹太主义,从外部设置了一道阻止犹太人通向同化的屏障,从而使犹太人的民族觉悟迅速提高。在19世纪 80年代沙皇俄国对犹太人大肆迫害的日子里,一位访问俄国的西方观察家提到了犹太人“异常的团结”,“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失去过一种意识,那就是他们是一个不同的民族”。
此外,在确认犹太民族时,还必须正确评估同化对犹太人的影响。不可否认,犹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居住国民族不同程度的同化,其某些民族特征不再保持完整。但是,犹太人具有的民族特性及其所处的特殊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同化呈复杂多变的态势。一是强迫同化多于自然同化,从而使这种同化容易出现反复。二是多样化的同化方式,包括宗教同化、文化同化和社会同化。这一道道障碍使犹太人的同化过程艰难曲折,三是同化中的逆转现象,使犹太人对同化持矛盾和迷茫的心态。因此,直到19世纪末,犹太人并未真正融入当地民族之中。从整体看,他们的主要民族特性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个体看,同化的程度也有差别。实际上大部分犹太人没有被同化,继续保持着犹太民族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在探讨犹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时,还应注意区分民族分散与分裂状态和民族整体概念。前者指民族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因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后者指由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它的存在是由构成民族的若干要素所决定的,不会因其存在方式的变化而突然消失。因此,犹太人虽然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具有共同的民族特征,同属一个民族。
由此可见,犹太民族在形成之后虽经长期流散,但直至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时仍然存在。尽管它的民族特征因受同化的影响有某些变化,与一般正常民族相比有较大差异,但仍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二、由来已久的回乡观念和一再出现的救世运动犹太人声称,迦南(今巴勒斯坦)是上帝特许给他们的土地,
即“应许之地”。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9世纪,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来到迦南,上帝与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立约:“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以后上帝又先后向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重申了这一应许。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兰(Abram)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即现 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Beersheba) 。 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大,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创世记》17:2-22)。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 亚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 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Patriarchs),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古时候信奉萨比教, 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最主要的神祗。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 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为此, 他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而且还被国王关进了监狱。后来, 国王唯恐亚伯拉罕的观点蛊惑民心,败坏多神教,遂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放逐哈兰。从哈兰移居迦南后, 亚伯拉罕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 以唯一的神El为崇拜对象。El是闪语(Semitic)中表示最高神的一般性名称。El(上帝)有不同的称谓, 如El Shaddai(全能神, 现在有人认为应译为山之神)、El Elyon(最高的神), El Roi(能见之神)、El Bethel(圣所中的神)、El Olam(永恒之神), 等等。在这几个上帝的称谓中, “El Shaddai”最为重要, 因为它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家族所使用的对上帝的称谓, 就是那位在《圣经·创世记》中指示亚伯拉罕与之立约并赐福给他的上帝的名字。所以, 后世的以色列人就以 El Shaddai 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始祖信奉的上帝。
值得指出的是, 最早犹太教中, 上帝的诸多名称并不意味着多神。在犹太人的始祖以及后来的犹太教信徒那里, 它们只是唯一神的不同称谓罢了。这表明, 犹太民族从她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就崇拜一神, 信奉一神教。如果说从多神教到一神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那么, 这个进步应该归功于犹太人的祖先。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孙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 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越红海, 到达西乃旷野, 给以色列人带来了新生, 揭开了犹太历史的新篇章。摩西是以色列人公认的伟大领袖和民族英雄。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并没有直接去往“应许之地”迦南, 而是在西乃半岛辗转逗留了40年。在这期间, 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法律。关于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的启示这一事件, 现代学者们认为, 《圣经》中有三种记述。第一是《出埃及记》20:1-17, 第二是《申命记》5:6-21, 第三是《出埃及记》34:10-26。尽管三种记述不尽相同, 但都表明一个事实, 作为犹太教基础的法律是经过摩西确立起来的, 摩西是犹太教的实际创始人。据《出埃及记》20:1-17, 上帝在火中降临西乃山, 亲口晓谕摩西和以色列民众, 为他们立下了十条基本诫律和其他诸种法律。这十条基本诫律是:我是耶和华, 你们的上帝;不可制造并崇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要守安息日;要孝敬父母;不可谋杀;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和财物。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其他的法律包括内容广泛的律例典章, 例如, 如何对待奴婢, 怎样处罚各种偷盗, 什么罪当处死刑, 以色列人当过的节日, 等等(详见《出埃及记》18-23)。后来, 上帝先后两次将摩西召到西乃山顶, 让他每次在山上住留40天, 然后赐给他两块刻有十诫的石版。摩西下山后按照上帝的吩咐, 制造约柜, 置石版于其中, 将其供奉在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会幕里面。从此以后, 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们同在, 指引着他们在旷野度过了40年的艰苦岁月, 然后又佑助他们打败了当时在迦南地的七个部族, 使他们进入“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接受上帝启示的法律, 同时也是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契约关系的重新确认。早在亚伯拉罕时代, 希伯来人就相信他们和上帝之间立了契约, 即亚伯拉罕尊上帝为唯一的神, 上帝反过来令他子孙繁多, 成为大国之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并扬他的名, 使其后人得福(参见《创世记》12:2, 17, 22)。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尤其是在埃及遭受了400多年的奴役, 以色列人的“契约”观念已经淡漠。逃出埃及后, 以色列人需要适应沙漠地带艰苦的生存条件, 并准备进军迦南, 这时, 他们最需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 和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在这关键时刻, 上帝赐予以色列人法律, 因而使他们与上帝的永久的契约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圣经》说:我是耶和华, 你们先父的上帝, 即亚伯拉罕的上帝, 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出埃及记》3:14-15);“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 遵守我的约, 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 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 为圣洁的国民”(同上, 19:5-6);以色列人的回答是:“耶和华所吩咐的, 我们都必遵行”(同上, 24:3)。契约一经确认, 以色列人作为上帝选民的特殊地位亦随之确定。从此, 以色列人自觉为上帝的特选子民, 和上帝保持一种特别的关系, 这种选民意识连同上帝启示的法律就成了维系犹太民族的独特的强有力的纽带。
如果说亚伯拉罕的一神崇拜为犹太教奠定了基础, 那么, 500年后摩西在西乃山领受上帝赐予的法律, 并确认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 则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从此, 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这是一个系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 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的指南。可以看出,犹太教和犹太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犹太人创立了犹太教, 同时, 犹太教又塑造犹太人的个性和民族性, 造就了作为犹太教的实践主体的犹太人。在这个意义上说, 犹太人不管作为个体还是群体, 都是犹太教的产物。
中国境内未识别民族之一。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所以被划为回族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其民族组成与回族无关,犹太民族是古代闪族后裔。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有部分被划为回族,有部分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吃”是人生命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一切人之间最共通、最常见的活动,因此具有极大的社会性。任何民族对于“吃”都有自己的文化规定和意义引申,尽管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吃”方面的规定属于世俗范畴,犹太人在饮食方面的规定却具有严格的宗教性。长期以来,犹太民族出于宗教的考虑,对“吃”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对食物种类、准备方法,饮食禁忌做出了种种规定,从而形成了具有犹太民族特点的饮食法,这种被称之为“犹太认证”。认证是指按照犹太饮食教规对食品、辅料和添加剂等进行认证,此种认证被称为Kosher认证。其涉及范围有食品及配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精细化工、药品、机械生产企业等。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