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表
角色名 | 演员名 | 配音 | 备注 |
伊丽莎白·泰勒 | Dick Carver | ||
达纳·安德鲁斯 | Dick Carver | ||
彼得·芬奇 | John Wiley |
职员表
导演 | 威廉·迪亚特尔 |
副导演 | Francisco Day 、Alvin Ganzer |
制作人 | Irving Asher |
编剧 | John Lee Mahin |
美术设计 | J. McMillan Johnson、Hal Pereira |
服装设计 | Edith Head |
展开表格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54年4月21日
日本Japan1954年8月3日
英国UK1954年8月23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1954年9月17日
芬兰Finland1954年10月15日
西德West Germany1954年11月4日
比利时Belgium1954年11月5日
法国France1954年12月8日
瑞典Sweden1955年3月4日
丹麦Denmark1955年5月17日
制作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美国]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美国](1954) (USA) (theatrical)
NBC电视台[美国](1964) (USA) (TV) (original airing)
派拉蒙家庭视频公司[美国](2005) (USA) (DVD)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05) (Netherlands) (DVD)
其他公司:Madhyma Lanka Nritya Mandala Dancersgroup cast
这是一部特殊的影片,是费雯·丽令人心碎的毁灭过程对其电影事业最直接的一次影响。
1953年夏天,费雯·丽因为之前《欲望号街车》和两部《埃及艳后》戏剧的漫长演出而心力交瘁,并在1953年四月再次经受精神失常的折磨,因此当《象宫鸳劫》的片约送至费雯手中时,她对这个毫无新意的爱情故事毫无兴趣:一个锡兰农庄主的妻子不堪丈夫的木讷而移情别恋,在经受了霍乱、季风和象群的侵扰后认识到丈夫才是自己最爱的人。但奥利弗怂恿费雯·丽接受邀请,尽管他自己没有接受担任男主角的邀请。此时奥利弗自组的戏剧演出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费雯接拍电影所获得的高额片酬无疑大有用处。费雯·丽就此踏上了远赴锡兰热带丛林的旅程,而她的人生悲剧也就此面临新的磨难。
锡兰的闷热气候让虚弱的费雯·丽身体每况愈下,试镜中的费雯·丽疲倦、衰老。而夸张的剧情更是令费雯难以承受,影片中包括女主角骑马逃离发狂的象群等场景,甚至还有毒蛇缠绕费雯脖颈的场面。费雯的憔悴日甚一日,她甚至有生以来头一次在拍摄时忘记了台词。这对于一向敬业到可怕程度的费雯来说是极为重大的打击。可怕的迹象表明费雯再一次濒临崩溃的边缘。在拍摄与毒蛇共处的镜头后,费雯哭泣了一整夜,下意识的背诵着《欲望号街车》中的对白。在拍外景的最后一周,费雯·丽开始出现幻觉,将朋友彼得·芬奇称呼为奥利弗。而她依旧勉力支撑到了最后。
但在返回好莱坞拍摄内景的旅程中,费雯·丽终究没能战胜病魔,歇斯底里发作,在麻醉剂的作用下才安然抵达。先期制作的费用十分可观,因此派拉蒙公司希望费雯能继续拍摄。稍稍恢复的费雯·丽义不容辞的同意。但事实证明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拍摄到来时,费雯·丽再一次崩溃了。巨大的压力成倍的放大着她的紧张情绪。一个月后,奥利弗来到好莱坞,将费雯接回伦敦。费雯·丽与《象宫鸳劫》的缘分到此结束。
为了尽可能的挽回损失,派拉蒙公司选择了一位与费雯·丽十分相似的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继续出演该片,这样一来很多场景不至于浪费。接替费雯的,是时年21岁的伊丽莎白·泰勒。
最终的完成片中,费雯·丽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全部被删除,但保留了大部分的远景镜头。导演伤感的回忆说:“……很多镜头都是费雯·丽的。每当我重放这部影片,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都忍不住叹息。除了我和剪辑人员,没人知道那其实是我们的费雯·丽。”
《象宫鸳劫》,上帝安排的交接仪式。此后,冉冉升起的新星伊丽莎白·泰勒在成就千秋伟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而费雯·丽则在不多的人间岁月里继续透支着自己脆弱的生命。电影界不能没有传奇。上帝仁慈的将这一使命交付于泰勒—因为他已经不能容忍这件“上帝的艺术品(丘吉尔语)”长时间远离自己了。[1]
[1] 资料:费雯-丽特别出演影片《象宫鸳劫》简介[引用日期2019-07-24]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