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学理论

  • 中文名:经济发展理论
  • 流派类别:其他
  • 应用学科:经济学
  • 提出者:陈世清
  • 提出时间:2010-3
  • 经济发展理论介绍
    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理论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前,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增加和劳务生产增大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60年代后,这种观点受到了国家现实的若干个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况仍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前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物质增长,而且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演变。既抓紧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还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而言;根除民众的贫困和与此关联的文盲、疾病及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实现适龄劳动人口的生产性就业,而不是只由少数具有特权者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具备广泛基础的利益集团更多地参与决策,以增进公众福利。经济学家们还设计了许多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如人均收入、文盲率、平均寿命、人均每天蛋白质消耗量、医生在千人中占有比例,以及人均能源消耗量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于欧洲和美国的一个跨学科新领域,发展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从全球角度阐明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后者以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探讨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乃至具体政策。大致有“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三个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作出解释。“现代化理论”着重探讨内部因素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国家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后,势必重复发达国家的历史道路。“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殖民主义和“依附性”。认为这些国家有迥异的发展起始点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不可能沿袭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老路,应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世界体系论”把世界分为中心、边陲和半边陲三个部分,主要探讨各部分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理论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下文将从理论特点、代表学说、代表人物、理论贡献和缺陷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理论萌芽思想和各流派进行简要评述。

    思想渊源

    虽然发展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40-50年代,但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史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甚至更早。这些萌芽思想对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这些早期思想实际上研究的是发达国家本身的增长问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它们多是有关经济增长的较为支离的论述,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它们还不能称为经济发展理论。

    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结构主义学派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前驱,他们借助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现成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若干设想。该学派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代表性学说主要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普列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论”、沃尔特·加伦森的滴漏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及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结构主义经济学家反对单一经济学倾向,他们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西方庸俗经济学的偏见在他们的思想中相对较少,他们既不照搬凯恩斯主义,也批判新古典主义,从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最初的一个学派,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但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对于“计划”与“市场”,他们过度强调了“计划”的作用和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计划能力,对市场的培育重视不够。

    二是过度强调“进口替代”,对“出口导向”重视不足。

    三是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这是很不现实的。

    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按照结构主义的理论从而奉行计划化和政府多方干预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面临着种种困难。现实的经验迫使经济学家对结构主义的增长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重新评价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特点是:强调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强调经济的私有化、重视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该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收入再分配论、自由贸易论、市场机制论、农业发展论、人力资本理论。代表性人物有:库兹涅茨、加里·贝克尔、舒尔茨。

    新古典主义学派重视市场机制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也重视贸易和外交的利用,并使实证分析方法得到了大步发展,这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它也有不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的成份:企图建立全球“自由化”贸易,却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这样反而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过高估计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难以摆脱地用发达国家标准来审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经济不发达的结果,来自于错误的价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过度活动引起的太多的国家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因此,对政府、市场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进行重新评价,并应利用市场力量解决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这一思想转向被称为“新古典复活(Neoclassical RestJrgence)”。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激进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激进主义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激进主义学派对新古典主义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它大量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揭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关系,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存在是不发达国家不发展的根源,只有挣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枷锁,才能真正为其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西方正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本区别之点。激进主义学派主要学说有:依附性理论、不平等交换论、阶级斗争国际化论、社会主义革命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代表性人物有是沙米尔·阿明、巴芒、卡尔多索、桑托斯、伊曼努尔、斯威齐等人。

    激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有学者认为它与西方其他经济理论相比,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也有学者指出激进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国际社会主义体系才能成功发展的观点存在一种极端化的倾向。

    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多新的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主义、寻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明显地不同于此前的经济发展理论,因为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呈现了融合的趋势,包括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和经济发展理论内部各学派之间的融合。当然,融合并不是完全的趋同,新的观点必能在融合中产生,而永不消失的学术派别之争则是发展经济学前进的动力。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