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徐建寅

中国近代科学家

  • 别名:字仲虎
  • 所处时代清朝出生日期:1845年
  • 出生地: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今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
  • 去世日期:1901年3月31日
  • 徐建寅介绍
    徐建寅(1845~1901),男,字仲虎,江苏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他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人物经历

    184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今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

    1860年前在乡里读书,并随其父徐寿与华蘅芳研习“博物”之学。

    1861—1866年随徐寿在安庆军械所供职。

    1867—1873年在江南制造局做技术工作,并从事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

    1874年在天津机器制造局主持制酸的研究。

    1875—1879年总办山东机器局。

    1879—1881年以驻德使馆参赞名义去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1882—1885年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著述,并为父徐寿服丧守制。

    1886—1889年督办金陵机器局,主持技术工作。

    1890—1893年会办湖北铁路局。

    1894年由驻英法意比国大臣薛福成奏报功绩,发直隶待命。

    1895年奉光绪特旨召见,派赴天津等地查验船械及威海战败情形。

    1896—1897年任福建船政局提调。

    1898年于维新变法中任农工商总局督理。变法失败后回无锡、上海闲居。

    1900年总办湖北全省营务,督办保安火药局兼汉阳钢药厂总办。

    1901年3月于汉阳钢药厂主持制造无烟火药时殒职。

    人物生平

    徐建寅

    徐建寅(1845~1901) 现代兵工学家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在徐寿研造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时,“屡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协助其父研制轮船多艘,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1875年(光绪元年),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今山东化工厂前身),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受到清政府的褒扬。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1879年(光绪五年)6月,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为我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89年(光绪十五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1861年,徐建寅17岁,随徐寿一同到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安庆创办的军械所供职。当时,徐寿与华蘅芳正筹划试造一艘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为此事,他们“日夜凝思,苦无法程”,徐建寅“累出奇思以佐之”。在徐建寅的协助下,1863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黄鹄”号第一艘实用轮船试航成功。

    1867年,曾国藩推荐徐寿、徐建寅父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此时江南制造局刚迁进新址,百事草创,头绪多端,为提高制造能力,以徐寿为主提出了翻译西书、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水师的四条建议。在徐氏父子倡议下,江南制造局于次年即设立了翻译馆,并聘请了英美学者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专门从事翻译出版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工作。

    徐建寅在江南制造局任职七年,“于船炮枪弹多所发明”。1868年,他协同徐寿、华蘅芳制造成中国第一艘汽机兵船“惠吉”号,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徐寿、徐建寅还都作为“华方董事”的代表,与西人麦华陀、傅兰雅等用募款集资的办法,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专门向社会青年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格致书院”。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形式,为中国兴办近代式的科学技术教育开了先例。

    1874年,徐建寅应李鸿章的邀请,到天津机器局主持硫酸(时称镪水)的研造。经过筹划、采用铅室制酸法,不久便研造成功。为天津机器局解决了所用之镪水依赖进口的问题。

    是年,清政府征用人才,江苏巡抚丁日昌素识徐建寅的才学,要其筹论时局,徐建寅遂“上书万言”,详陈时势,受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重视,并“奉旨以出使大臣记名”。

    1875年,徐建寅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来山东协助其筹划机器局的创建。并受命他为机器局总办,全面规划,统筹一切。山东机器局,在徐建寅一手经管下,不逾一年,即已全部建成。开创了由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局建厂的先例。

    1879年,徐建寅被委派以驻德使馆二等参赞的名义,出国进行技术考察。这是中国第一个被派往外国专门作技术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徐建寅这次出国考察,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订购铁甲舰船,是考察英法等国生产制造技术。从1879年至1881年两年间,他先后对英、德、法三国80多家工厂和科技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将其所见所闻详细作了纪录,尤其对生产设备、工艺技术方面中的些重要问题,更为专注。对于订购铁甲舰船,徐建寅更是尽心竭力。他考察了英、德两国最著名的一些造船厂,经过对比、考证,最后选定德国最大的一家造船厂(伏耳铿造船厂),订造了两艘铁甲舰船。这就是清政府北洋舰队中的两艘主力舰:“镇远”和“定远”号。

    江南制造局

    1886年,两江总督曾国荃聘请徐建寅督办金陵机器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徐建寅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利用旧设备改造成可自己铸炼钢材的设备,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开支。同时,还研造成了新式后膛抬枪。另外,对人事任用、生产调度等管理工作也作了不少改进。 1890年,徐建寅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会办湖北铁路局。是时,张之洞正兴办汉阳铁厂和枪炮厂,急需大量用煤。为减少从外国购买,他于大冶附近“勘得真煤层”一处。经试开,质量极佳,“与英国之上等煤足堪匹敌”,并且也足够这两个厂使用。

    1895年,光绪特旨召见徐建寅,并派其去天津、威海查验船械战败(中日战争)、失利的情形。

    1896年,徐建寅被调到福建船政局任提调。在公务之余,他博览中外有关书籍,撰写了一部因时而作的名著:《兵学新书》。

    1898年,在维新变法、实施新政中,徐建寅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理,并授予他三品衔、可随时“专折奏事”的待遇。变法失败后,徐建寅亦被列入“禁锢谪革”之内,由于他“参与事晚”,被革去“三品”后,以回乡扫墓为名,在无锡、上海闲居一年多。

    1900年,张之洞约请徐建寅去湖北督办全省营务。是时,八国联军正入侵中国,外洋火药已不再向中国出口,张之洞派徐建寅去督办保安火药局,为应急需,遂“慨然任之”。徐建寅日夜操劳,只三个月,便将保安火药局建成投产。

    在此之前,张之洞于汉阳建造了一个无烟药厂,因外洋工匠此时都已离厂,生产研制无法继续进行,张之洞又派徐建寅总办无烟药厂研造之事。徐建寅为不受制于洋人,又挑起研制无烟药的重担。为尽快研造出合格的无烟药,他“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造成功。1901年3月31日(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他亲自到拌药房合药拌料,正准备开工生产时,不竟机炸药轰,与在场的其他15名员工同时罹难,时年57岁。

    为表彰徐建寅的功绩,清廷照张之洞等的请奏,按军营提督阵亡的例子给予优恤,并追赠为二品衔内阁学士,交国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等。

    人物评价

    北洋舰队

    徐建寅是中国近代一位爱国的、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是传播西方进步文化、翻译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他一生从事和任职的工作部门,几乎包括了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造船厂,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事业、军事工业、化学工业及现代科学技术教 育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徐建寅,字仲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钱桥社冈里(今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是清末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一生及其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徐寿的教育和直接影响分不开。

    徐建寅在其父的教育影响下自幼聪敏好学,随徐寿、华蘅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时参与他们做实验。人称其“少勤敏,善察微”。

    天津机器制造局

    徐建寅勤奋好学,对事业刻意求精,一生翻译、撰写了许多名篇、巨著,为传播西方进步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心竭力,笔耕不辍。他翻译出版的书籍、专著共有40多部、篇,合计170多万字。其中翻译出版的有18种,专著4种,论文10多篇。另外还有许多未出版、未发表的书稿、手抄本等。内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天文、制图、机器制造、工艺技术、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在这些翻译出版的书籍、专论中,有不少是中国出版史上问世最早或首次发行的。

    1872年,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出版的《化学分原》,在中国是最早问世的一本有关实用化学工艺和分析化学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多种玻璃器皿、器材的制做方法。介绍了做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怎样配制做定性、定量分析的试剂等。这样一本科普启蒙的书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非常实用和新颖的。

    1870至1880年十年间,为适应造船、制造机械的需要,先后与傅兰雅等合作翻译出版了《运规约指》(几何学)、《器象显真》(机械制图)、《汽机必以》(蒸汽机制造)以及有关建筑工程、制造机器常用的工具书《艺器记珠》等10多种。

    在欧洲几国考察期间,他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欧游杂录》一书。其中介绍了造船、机械、枪炮、火药、熔铁、铸钢、采煤、开矿、电器、印刷、水泥等几十个门类和行业。涉及到设备、工艺、机器安装、船坞建造等方面的就有200项。此外,还有关于金属加工方面的60多项。这些内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创办,都是非常及时和有益的。

    《欧游杂录》,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书。因为这部书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最进步、最有代表性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机器设备及工厂管理方法等,全面真实地纪录下来,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译著,还有《造铁全法》、《造石灰法》、《测地捷法》、《声学》、《电学》、《谈天》等多种。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翻译出版的书籍及论著,有《水师操练》、《轮船布阵》、《船政丛书》、《兵学新书》等多部。其中,有的也涉及到科技方面的一些问题。

    不亢不卑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建寅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清政府日益腐败的时候,“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富国强兵”的思想主张,也逐渐为徐建寅所接受。由于社会形势及现实各方面的影响,徐建寅对于两方的“文明”,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有他自己的见地和认识。

    1879年他去西方几国进行考察时,是本着“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的目的。一次,他去法国考察一家染丝厂,看到这个厂的机器设备齐全而精致,生产工人很多,工艺也比较复杂,“但染成之丝,皆脆而易断,且不能成艳色。”相形之下,他认为反不如中国的简易方法,用人既少,而所染出之丝,色泽好、效率高,且成本较低。由此,他联想到中国固有的长处,也有不少值得西人所学习的。

    徐建寅(左)与华衡芳、徐寿在江南制造局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常以“教案”为借口,不断侵略中国。一些传教士也依仗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制造事端,对此,徐建寅深感不安。1889年,他在督办金陵机器局时,镇江发生了一起外国巡捕打死中国人的事件,由此激起镇江民众的愤怒,捣毁了洋行和领事署,英美两国借此扩大事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 国荃对此束手无策,便派徐建寅去处理此事。开始,徐建寅“以本籍未便为辞”,后在曾国荃敦促下,“卒以一人独当数国,据理辩论,不亢不卑,未及三月,竟得和平结案。”

    1891年,湖北宜昌人民,因反对法国传教士拐买中国儿童。美国传教士无理开枪击伤民众事,宜昌民众群起烧毁了外国人的教堂。事情发生后,清政府惧怕美法等国的威逼,恫吓,又以赔款、处罚中国民众结案。对此,徐建寅极为不平。他写信与驻英、法、意、比大臣薛福成,说此案是因外国人不遵守中国的法律“定章”造成的,宜昌群众起来反抗,烧了教堂,这是“洋人咎有自取”,宜昌民众是无辜的等。在这里,表现了徐建寅不畏强权,忧国爱民的思想和一定的民族精神。

    1896年,中日战争后,徐建寅被调至福建船政局任提调。这时,他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形势,对清政府昏愦无能的当权者、主和派,愈加有了认识。在公务之余,他激愤地一气撰写了《兵学新书》一部。在这部书的自序中,阐述了他对人和物、兵器与操训的初步认识。他写道:“兵之强,不全恃军火之利,而在其操练之精。”在训练兵士方面,他主张要有中国懂兵学的有志之士“讲求兵学”、“训练兵士”,而不能请外国人为中国培训兵士。对于民族的危急,当局屈辱投降的政策及避战“主和派”,在这里也作了深刻揭露。他说:“惟是割地、偿金主和者,其所割之地,系国家之版图;其所偿之金,系民间之脂膏。”“这是慷他人之慨,大作人情,以图显达,并可从中染指而牟其利。”而受害、受耻辱最深的,是“中国四万万民人”。

    1898年,在维新变法、施行新政中,徐建寅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理,说明这时期的徐建寅在思想认识上,又前进了一步。

    职业生涯

    近代造船先驱

    山东机器局

    徐建寅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事业,不仅为创办和发展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化学工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也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奠基者。 19世纪60年代,作为水上运输和军事装备用的主要工具汽机轮船,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使用,但在中国却依旧是传统的木制帆船,“摇橹划桨、背纤使舵”。当时,清政府要从外国购买或租借这种新式船只,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需请洋人来中国建造或修理。“则糜费更多”。

    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安庆军械所从事技术工作的徐寿,向提倡“洋务”的曾国藩建议,不需洋人自制轮船的设想,很快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为实现这个愿望,徐建寅、华蘅芳多方搜寻资料,他们参照一些零星资料,先造出了蒸汽机,又据英人合信氏编著的《博物新编》中的一幅轮船插图,以徐寿为主设计制做了船的模型。在试制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徐建寅、华蘅芳都做了不少工作。经过多次试验、改进,1863年,一艘木壳机动轮船便试造成功。这就是被命名为“黄鹄”号的、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制造出的第一艘轮船。1864年,徐寿、徐建寅在“黄鹄”号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加大。1865年,便成功地制造出一艘长55尺、载重25吨、时速21.2里的机动轮船。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1867年,徐寿、徐建寅经曾国藩推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江南制造局在1865年由李鸿章初建时规模很小,以制造枪炮为主。1867年由虹口迁到高昌庙后,先后增设了造船、锅炉等一些新厂。为吸取西方各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制造局根据徐氏父子的提议,设立了专门翻译出版西书的翻译馆。于此徐建寅一面协同徐寿等研究造船技术,一面同傅兰雅等合作翻译科学技术书籍。经过努力和几次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为江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上并装有大炮8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都远远胜过了“黄鹄”号。“惠吉”号制造成功,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在中国的造船工业史上,也标志着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也较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除徐寿与西人合作,翻译出版了《汽机发轫》等有关书籍外,徐建寅与傅兰雅共同翻译出版了《汽机必以》、《造船全法》等科学技术书籍。

    “惠吉”号下水后,又陆续造成了“操江”、“测海”,1000吨级的“威清”及2800吨级的“驭远”等大型舰船。徐寿、徐建寅不仅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创了局面,也为中国培育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和造船骨干。

    徐建寅在西方考察两年多时间里,几乎访遍了英、德、法三国的所有造船厂,对他们的制造能力、设备、技术状况以及各种船舰的性能、装备,优缺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了解,并把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详细作了纪录。这对正起步兴建中的中国造船工业,是非常适时和有益的。

    1896年,徐建寅被派往福建船政局做技术工作(提调职)。福建造船厂,又名马尾造船厂,是清政府于1866年在福州马尾建造的个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这个造船厂的切大权都由法国人总揽,技师、工头等也都是高薪招聘的法国人。1884年中法战争时,这个厂遭到了极大破坏。1894年中日战争之后,生产制造更趋下降。徐建寅到此后,处处从实际出发,以他多年治厂和制造的经验、阅历,在恢复生产和治理整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此期间,他亲自设计并督工监造了、当时被称为国内最大的一座船坞,即“青州船坞”。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深为时任船政大臣裕禄的赏识。说,“该员才识练达,究心时务”。“于机器制造情形极为熟悉”等。

    近代化学工业开拓者

    徐建寅《欧游杂录》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开端,从军事工业方面说,是从制酸(当时称镪水)和制造新式火药开始的。火药,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在清政府创办机器局的初期,制造枪炮弹所需用的火药,包括黑火药,大都购自外国,或聘请洋师、洋匠来华主持制造。对于当时被西人称为最新的无 烟火药,其制造方法更秘不示人。而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材料硫酸、硝酸等,都是从外国高价购进,即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很多银两,而且还因为长途转运,有时延误了生产制造。对此,徐寿、徐建寅父子深有感受。为解决用酸问题,他们积多年对化学的研究,尤其徐寿在这方面的造诣,首先在江南制造局药水厂化学房里开始试制,不久便在龙华火药厂研造成功。与此同时,他们父子还研制出了镪水药棉及汞爆药等,为中国制造火药的技术开创了新局面。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调徐建寅到天津机器制造局,主持镪水的研制工作。是时,天津机器局正扩建新厂,加大枪炮弹的制造,对于镪水更为需要。徐建寅到天津后,殚思极虑,因地制宜,参照龙华火药厂的“铅房法”,不久便试造成功。其质量“与外来无异”,而价钱却便宜了数倍。由于能自制镪水,为天津机器局之后的大规模发展、新火药的研制,都开创了有利条件。

    1876年,上海《格致汇编》春季卷上记载着:“近知中国已有两处置铅房造硫镪水,皆得其法。所造之镪水,可与西国来者相比,难分轩轾矣。一在上海龙华火药厂,系徐雪村创造之;一在天津火药厂,系徐仲虎造云。其两处所自制之硫镪水,已足敷两厂之用,无须向西国购办矣。”

    经过实践和总结,以徐寿、徐建寅为主,先后为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编写了有关制酸、淋硝等各种工艺和制做规程,如《净提毛硝法》、《熬炼镪水法》、《提浓镪水法》、《提浓磺镪水法》等。这些方法、规程,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工业专家

    徐建寅从弱冠之龄到57岁殒职,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近代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几个机器局或军火生产厂里负责技术工作,并担任过总办、督办、会办等重要职务。由他一手经营创办起来的山东机器局,更发挥了他在建设军事工业方面的工程技术才能。

    山东机器局

    1875年9月,徐建寅聘调来山东,受命总办山东机器局的创建工作。徐建寅经过勘察和多方面了解,首先确定了厂址问题。他选定了“不切近海口”、“水陆运输便利”、附近又盛产煤铁的济南以近。对于建设规模、生产制造、置办机器、选工募匠等。也都“详加考究”。在徐建寅经营规划并“躬亲实践”的带动下,一个能生产火药、制造枪炮的中型制造局,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已全部建设完备。所用的经费,与同时期的其他各局相比节省了许多。

    山东机器局,是清政府创办机器局以来第一个没用洋人插手,也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由中国的第一代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建造起来的。对此,丁宝桢和李鸿章等都称赞不已,并多次上报清廷,保奖徐建寅的功绩。

    山东机器局的另一特点,是设备“精良”,技术工匠“熟练”。为购置机器设备,徐建寅几次去上海,走访许多家外国商行,经过对比、考验,达到了实用和节支的目的。在人员工匠配备方面,他通过各种渠道,从浙、沪、宁等地招聘来一批“熟手巧匠”作为生产技术骨干。因此,山东机器局从创办到数十年后,设备、制造都非常良好。被誉为“设备堪与西洋诸厂相比”,“制造的各种军火悉皆精良适用”。

    其他,如对马尾造船厂大型船坞的设计、监造,湖北保安火药局竣工投产的速度等,都充分显示了徐建寅这位工程技术专家的才能与智慧。

    人物传略

    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江苏无锡人。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徐寿的次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父入曾国藩幕,翌年又与其父一起进安庆内军械所,协助徐寿、华蘅芳等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清同治六年(1867年)随父到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参加惠江、操江、测海等轮船的制造,并参与制造枪炮、弹药,制造硫酸、硝酸,试制硝棉火药和雷汞等。

    清同治七年四月(1868年5月),与英国传教士博兰雅合作翻译《运规约指》,是江南制造总局最先译出的三本书之一。曾国藩将此书和其他所译三书称之为新译四书,递至同治帝阅览。

    清同治七年六月,江南制造总局成立翻译馆后,又与傅兰雅、金楷理等合作翻译大量近代西方科技、军事方面的著作:《化学分原》、《器象显真》、《汽机必以》、《汽机新制》、《声学》、《水师操练》、《轮船布阵》、《电学》、《造铁全书》、《艺器记珠》等,对发展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化学分原》一书,原名《实用化学及分析化学导论》,是西欧化学名著,从定性、定量分析方面,详细介绍分析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许多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分离、分析方法;以及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常用数据和化合物鉴定方法等。这本书连同徐寿、傅兰雅合译的《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的出版,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使中国近代化学进入以实验为基础的发展阶段。清同治七年,调往金陵督办金陵机器局,炼成铸钢,并仿照西方制造后膛抬枪,还仿西洋法进行人事机构和工资改革。

    清同治十二年,任江南制造总局提调,与其父一起潜心研究现代火药,率先在江南制造总局用铅室法制成硫酸。江南制造总局成立龙华火药厂后,同治十三年,他奉调至天津制造局,建立淋硝厂,主持技术工作,继续从事火药研究及用铅室法生产硫酸。

    清光绪元年(1875年9月)调至山东机器局任总办,亲自设计火药碾压机和成型机。光绪五年任驻德使馆二等参赞,赴德、英、法等国考察西欧工业发展情况,订制铁甲战舰,成为中国科技人员中第一个对西欧近代工业进行系统考察的人。在2年出国考察期间,深入工厂、矿山,边参观边记录,撰写7篇专论寄回国内,由《格致汇编》刊登,并撰著《欧游杂录》、《水雷汞要》两书,介绍西欧近代先进工艺技术、军工企业和管理制度等。参观4个化工厂时,了解油烛、肥皂、香水、硫酸、提纯硝酸、樟脑硼砂、氯化铵、漂白粉氢气等产品的生产情况,考察先进工业技术200多项《欧游杂记》所介绍的许多工艺技术,在当时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被派任福建船政局提调。光绪二十六年任汉阳钢药厂总办,试制无烟火药。经过2个月的努力,终于制得成品,试验后与进口火药相仿。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1年2月12日),在同工人一起操作时,不幸火药爆炸殉职,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1]

    主要论著

    翻译

    1徐建寅,傅兰雅.运规约指(几何学).上海:江南制造局,1870.

    2徐建寅,傅兰雅.器象显真(机械制图).上海:江南制造局,1871.

    3徐建寅,傅兰雅.化学分原.上海:江南制造局,1872.

    4徐建寅,傅兰雅.汽机新制.上海:江南制造局,1872.

    5徐建寅,傅兰雅.汽机必以(蒸汽机原理与构造).上海:江南制造局,1873.

    6徐建寅,傅兰雅.声学.上海:江南制造局,1874.

    7徐建寅,傅兰雅.水师操练.上海:江南制造局,1874.

    8徐建寅,傅兰雅.轮船布阵.上海:江南制造局,1874.

    9徐建寅,傅兰雅.格林炮操法.上海:江南制造局,1875.

    10徐建寅,傅兰雅.电学.上海:江南制造局,1880.

    11徐建寅,傅兰雅.造铁全法.上海:江南制造局,1880.

    12徐建寅,伟烈亚力,等.谈天.上海:江南制造局,1881.

    13徐建寅,金楷理.伏耳铿厂管工章程.上海:格致汇编,1881.

    14徐建寅,傅兰雅.艺器记珠(建筑、机械工程手册).上海:江南制造局,1884.

    著作

    15徐建寅辑编.德国议院章程.徐氏自刻本,1882.

    16徐建寅.德国合盟纪事本末.上海:质学丛书,1887.

    17徐建寅.美国合盟本末.上海:西政丛书,1887.

    18徐建寅.欧游杂录.上海:小方壶斋舆地丛书,1887.

    19徐建寅.兵学新书.徐氏自刊,1898.

    20徐建寅.测地捷法.徐氏自刊,1898.

    论文

    21徐建寅.论血内铁质之功用.上海:格致汇编三年五卷,1880.

    22徐建寅.论造火砖火泥风管法.上海:格致汇编三年七卷,1880.

    23徐建寅.论造玻璃瓶及灯罩.上海:格致汇编三年七卷,1880.

    24徐建寅.炼铜铸铜轧铜板等法.上海:格致汇编三年十一卷,1880.

    25徐建寅.水雷外壳造法.上海:格致汇编四年四卷,1881.

    26徐建寅.造石灰法.上海:格致汇编四年七卷,1881。

    参考资料

    [1] 徐建寅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2018-10-30]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