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轻机枪

步兵班主要火力支援武器

  • 中文名:轻机枪
  • 外文名:Light machine gun-LMG
  • 轻机枪介绍
    轻机枪主要用于射击中近距离的集群或单个有生目标。编配在步兵班内,为步兵班主要火力支援武器,能伴随步兵作战。口径一般为5.45~8毫米,发射步枪弹或机枪弹,有效射程一般为600~800米,重量在10千克以下,理论射速一般为600~750发/分。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能力略逊于重机枪。自动方式大多采用导气式,一般都有气体调节器。闭锁方式多为枪机回转式。

    发展沿革

    19世纪末以前的机枪,都是重机枪,重量常达几十千克。1902年丹麦研制成功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带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的轻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都使用轻机枪,比较著名的有法国绍沙、德国MG08/15、英国刘易斯轻机枪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机动性更好、可由单兵携行和使用的、与突击步枪组成枪族的班用机枪,如苏联的RPK式轻机枪、中国的1981年式7.62毫米轻机枪等。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班用枪械的小口径化,又出现了小口径轻机枪,如比利时米尼米5.56毫米轻机枪、苏联5.45毫米RPK74式以及中国1995年式班用机枪等。轻机枪将采用弹链弹鼓(或弹匣)双重供弹方式,进一步提高威力,并向通用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轻机枪是由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重管自动步枪发展而来,主要是因为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轻机枪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发展而来。

    丹麦1902型麦德森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路易斯机枪(Lewis machine gun)等原本被设计成中型机枪,经实践成功可以陪同步兵突击,而产生了小型化专用的机枪(当时是指重机枪和中型机枪),使用弹链或大型弹鼓供弹,并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另一种类型轻机枪。第一款成功的轻机枪设计是丹麦的麦德森机枪。[4]丹麦炮兵上尉W.O.H.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森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森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1920年时,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

    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第一支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勃朗宁、麦迪森(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

    1923年,捷克国防部征集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

    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两脚架、可迅速更换的枪管等功能。不但射击精确,而且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加上又是捷克该国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

    刘易斯轻机枪

    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 员均已先后离职。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合作生产。哈力克随后加入了设在布尔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的绘制。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即ZB-26)。

    技术特点

    多采用连发击发机构,由射手控制射击弹数,实施3~5发短点射、5~8发长点射或连续射击。供弹具有弹链、弹鼓、弹盘、弹匣等多种形式。两脚架连接在枪身前部,架杆通常可以伸缩并能调整张开的角度,以改变火线高和调平枪身。瞄准常用机械式瞄准装置,现代轻机枪也配用光学瞄准镜或夜视瞄准具。可实施卧姿抵肩射击,必要时也可实施立姿、跪姿或行进间夹持射击。

    DP轻机枪

    口径通常与步枪相同,而且基本上发射同一种枪弹。轻机枪的自动方式应用最广的是导气式和短管退式。导气式一般有气体调节器,可以调节射击速度以及适合不同使用条件。供弹方式 有弹仓式和弹链式,容弹具通常采用可以迅速卸下的容弹量大的弹匣,或放在盒内的金属弹链。多用连发发射机构,由射手控制发射弹数,或进行3~5发短点射 (即一扣扳机发射3~5发,立刻松开扳机),或进行10~15发长点射 (即一扣扳机发射10~15发,松开扳机),或扣住扳机不放的连续射击。两脚架联接在枪身前部,为了改变火线高和调平枪身,一般架杆可伸缩并能调整张开的角度。有的轻机枪的枪管可以更换。

    当时的轻机枪,多半使用弹匣供弹,装弹量有限,不像德国的MG34/MG42及美国的M1919系列,使用弹链供弹。因此其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换弹匣的空挡会造成火力中断。客观来说,当时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要求长期持续射击,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任务。弹匣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DP轻机枪

    轻机枪容量20发子弹弹夹对于轻机枪来 说仍显得装弹量过小。20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更多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战斗中,作为火力支柱的机枪火力即使必须中断,间隔也要越少越好。但是由于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过多。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打掉机枪。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敌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英军根据ZB-26轻机枪改进的布伦轻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增强了。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轻机枪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其瞄准装置是偏出枪体的瞄准方式,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对于机枪手来说,良好的视线是非常重要的。

    服役事件

    装备使用

    MG36轻机枪

    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以外,同时开始外销,直到193 8年德国占领捷克。国营兵工厂出口了大约12万挺各型ZB轻机枪。[8]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都采购了相当数量的ZB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3]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年-1939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1]ZB-26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10]1932年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其改型ZB-33于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为7.7mm布伦式轻机枪{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兵工厂(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在1935年由捷克布尔诺兵工厂授权生产。生产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布伦式轻机枪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了中国军队。从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大约40,000挺7.92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7]ZB-26轻机枪出现了许多改型,ZB-27、ZB-30、ZB-30j、ZB-33等型相继出现,布伦式轻机枪即是由ZB-33改进而来。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之后,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生产MG-34通用机枪Kar98k毛瑟步枪等军械以外,继续为德国生产ZB轻机枪。德国将ZB-26/30也纳入其制式武器之中,称之为MG26/30(t)。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党卫军曾大量使用ZB轻机枪。在纳粹占领下一共只生产了31,204挺,到战争末期就停产了。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曾将ZB-26轻机枪改为发射7.92mm短弹的Vz52和发射7.62mmM43枪弹的Vz52/57轻机枪。

    系列介绍

    布伦式轻机枪

    英国布伦式轻机枪

    也称布朗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布伦式轻机枪经过苛刻的测试,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2]它和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样,能够提供攻击和支援火力。布伦式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而来。它同ZB26轻机枪一样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的闭锁槽实现闭锁。布伦式轻机枪枪管口径改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发射英国军队的7.7×56mmR标准步枪弹。30发弹匣供弹,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为了适应英国军队使用的有底缘步枪弹改成弧型弹匣,由于弹匣在机匣正上方,该枪带护翼的准星和觇孔式照门都偏出枪身左侧安装。枪管口装有喇叭状消焰器。该枪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取消了枪管散热片,是与ZB26轻机枪明显的区别。在导气管前端有气体调节器,设4挡调节,每一挡对应不同直径的通气孔,可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一起前后移动,拉机柄可折叠,在行军状态时将其折回,避免行进中被扯挂。供弹口、抛壳口、拉机柄等机匣开口处均装有防尘盖。布伦式轻机枪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采用两脚架,也可以架在三脚架上以提高射击稳定性(与MG34机枪兼顾重机枪的持续火力的概念不同)。

    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投产,命名为“MKI 7.7mm布伦式轻机枪”,“布伦”(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公司(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布伦式轻机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装备英联邦国家军队。由于性能相当出色,二战结束后众多英联邦国家军队继续装备布伦式轻机枪。布伦式机枪的前身捷克ZB-26型机枪曾装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

    使用枪弹:

    7.92×57mm枪弹。

    技术诸元:

    轻机枪

    全枪长:1161毫米。

    全枪重:9.60千克。

    枪管长:6.72毫米。

    自动方式:导气式。

    捷克ZB33J式机枪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

    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射速:500发/分。

    枪管冷却方式:气冷。[5]

    供弹方式:20发弹匣。[6]保险装置:

    保险/快慢机在扳机上方的枪身右侧。向前是自动射击,中间是保险,向后是单发射击。

    退弹过程:

    弹匣扣位于弹匣后面.卸下弹匣,回拉拉机柄,通过弹匣开口检查弹膛和进弹口,释放拉机柄,扣压扳机.

    РПК-74式轻机枪

    RPK轻机枪

    是口径最小的军用轻机枪。该枪由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组于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同АК-74式步枪同为一族,并装备前苏军。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曾仿制和装备此枪。

    结构特点

    РПК-74式5.45mm机枪结构简单、可靠,质量小,口径小。

    1.枪

    РПК-74式轻机枪

    该枪大部分结构同АК-74式步枪相同,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和枪机回转闭锁方式,不同的是枪管加重加长,有一个较轻的两脚架,枪托前护木也不同。该枪一般由45发长弹匣供弹,但也可同АК-74式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使用。

    2.瞄准装置

    该枪前面有带半保护罩的准星,后面有可调高低、方向的缺口式照门。

    3.弹药

    该枪发射前苏联5.45mm普通弹曳光弹

    性能数据

    口径——---5.45mm

    初速——---960m/s

    表尺射程——---1000m

    有效射程——---600m

    理论射速——---600发/min

    战斗射速

    单发——---50发/min

    连发——---150发/min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45发或30发

    全枪长——---1060mm

    膛线——---4条

    火线高——---305mm

    全枪质量

    中国轻机枪

    53式轻机枪

    中国轻机枪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缴获、仿制、研制等几个阶段。战争年代,我军使用的轻机枪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型号杂乱,且装备陈旧。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兵器工业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引进前苏联的样枪、产品图纸与技术资料,进行绘制与仿制。1953年生产的53式7.62毫米轻机枪,是我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列装的第一批制式机枪。它标志着中国国产轻机枪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56年仿制的56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中国机枪装备史上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同时也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仿苏产品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武器。[9]与53式轻机枪相比,56式轻机枪的重量减轻了17%,战斗射速提高了88%,战斗性能大大改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中国轻机枪的发展走上了自行设计、研制之路。1974年设计定型的74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班用机枪。该枪在结构上有所创新,性能上也优于56式机枪。虽然没有生产定型,但74 式轻机枪的研制,为班用机枪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81式轻机枪

    95式轻机枪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班用轻机枪基本走上枪族化道路,且注重火力持续性和轻便灵活的突击性。中国经过多年的论证研究,于1981年成功地研制出新一代 81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它与81式步枪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代班用枪族。1985年完成生产定型后,81式轻机枪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以取代56式冲锋枪和轻机枪。81式枪族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枪械在论证、设计、研制、生产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步兵轻武器小口径化的热潮,中国曾于19 87年设计定型了87式5.8毫米轻型机枪,但该枪没有列装部队。

    74式轻机枪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总结设计经验、借鉴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关方面的科技进步成果,成功地研制出95式5.8毫米班用轻机枪,并与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组成中国新一代小口径班用枪种。95式机枪拥有优良的设计、新颖的外形和先进的性能,成为中国产机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资料

    [1] 井延坡丨细数新四军武器:从“歪把子”到“马克沁”[引用日期2022-06-23 12:42:46]

    [2] 神级战争片《敦刻尔克》的这些知识点 你肯定不知道[引用日期2022-06-23 12:50:30]

    [3] 井延坡丨细数新四军武器:从“歪把子”到“马克沁”[引用日期2022-06-23 12:50:52]

    [4] 那些一点也不轻的轻机枪 轻机枪早期发展轶事[引用日期2022-06-23 12:51:07]

    [5]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中国军网[引用日期2022-06-23 12:51:25]

    展开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