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茶学说

茶学说

茶学说介绍
茶学说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的子概念,它是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茶学说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是反映人类研究一切茶叶、茶树的物质属性和研究如何认识茶叶、茶树的方法论。作为茶道的方法论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它是指有修行的茶人提出的,成体系的以茶叶、茶树为中心主题的学术观点,是用语言、文字表述、记载的文章或书籍。

名家所见略同

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学说是诸义理之一;负水斋居士则说茶道有六义一心,茶学说是其六义理之一。

在负水斋居士的《六义一心论》中,居士把茶道的重要基础理论“茶学说”列为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

负水斋居士说:茶学说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是反映人类研究一切茶叶、茶树的物质属性和研究如何认识茶叶、茶树的方法论。作为茶道的方法论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它是指有修行的茶人提出的,成体系的以茶叶、茶树为中心主题的学术观点,是用语言、文字表述、记载的文章或书籍。

茶学说,通常记述“茶树栽培”、“茶叶制作工艺”、 “茶叶内在机理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是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

茶学说,既可以是茶人经过在其中某一领域的实践,提出个人的一些深层次的见解、主张、理论,其或仅为一篇文章,或集结成卷、成编;也可以是学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编辑整理出来的以往茶人的关于茶树、茶叶、乃至包含茶艺、茶道(狭义茶道)等学说的综合著作。

茶学说,是解读茶道核心物质本体的最重要途径。

茶学说,是考证茶道流变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滥觞之源

考证中国茶道流变的最重要的古代茶学说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人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中国历代茶人著书立说宣扬茶道的滥觞之源。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中国既是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大国。自陆羽著《茶经》以来,中国历代记载和传播‘茶学说’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近世以来的学者及著作

陆延灿的学说

陆延灿所著的《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代茶书中最大的。

陆延灿,字幔亭,出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一个好德乐施之家,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三载(1717-1720),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续茶经》一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雍正乙卯年即1734年)。

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中国气候、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茶器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续茶经》一书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虽名为‘续’,实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它洋洋10万言,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因其书按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人的信息及茶书资料。

《续茶经》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茶书中资料最丰富且最具系统之作品:排比有序,分类得当;搜集繁富,足资考定;保存遗佚,增广文献。纪晓岚等人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吴觉农的学说

吴觉农(1897—1989),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茶产业、现代茶学的奠基人。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从青年时起就立志为振兴祖国的农业而奋斗,故更其名‘觉农’。一生著作甚丰,著有《茶树原产地考》、《中国茶叶改革方准》、《茶树栽培法》、《改良中国茶叶刍议》、《中国茶叶贸易与茶业金融》、《茶叶全书》、《茶经述评》等文章或书籍。

吴觉农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23年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该文对茶树起源于中国作了论证。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篇运用史实驳斥英人勃鲁士(R.Bruce)于1826年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观点;该文同时也批判了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关于‘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的错误解释。半个多世纪后,吴觉农于1978年在昆明又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一文。他认为,茶树原产地是茶树在这个地区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既包括它的祖先后裔,也包括它的姊妹兄弟。因此,他应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学的观点研究得出,我国西南地区原处于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地质史上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前。这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地球上种子植物发生、滋长,不断演化,是许多高等植物的发源地。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茶亚属茶组,是茶系中的一个种。通过植物分类学系统,可以找到它的亲缘。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分布在我国西南的有260多种。就茶属来说,已发现的约100种,我国西南地区即有60多种,符合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的立论。其次,吴觉农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属植物,被分别处置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各自向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演化。位置在河谷下游多雨的炎热地带,演化成为掸部种;适应河谷中游亚热带气候演化成云南—川、黔大叶种;处于河谷斜坡温带气候的,则逐步筛选、进化出耐寒、耐旱、耐荫的小叶种。只有我国西南地区才具备引起种内变异的外部条件,但都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代。

吴觉农从茶种亲缘关系和茶树种内变异类型的演化以及从地质变化论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的学说,引起国内外茶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

继吴觉农的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茶树原产地的论述,庄晚芳推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四川、贵州、越南、缅甸和泰国北部是原产地的边缘。陈兴瑛等根据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认为其中的巴达大茶树是最古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原始型,提出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地区可能是原产地的中心。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根据细胞遗传学、植物形态学对茶树方面的研究,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茶树原产地研究中,吴觉农除批驳了以勃鲁士为代表的原产于印度的观点外,还批驳了印度尼西亚的科恩·斯徒(1919年)主张“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原产地”的“二元论”,美国威廉·乌克斯(1935年)主张“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茶区都是原产地”的“多元论”,以及英国艾登(T.Eden,1974年)主张茶树原产地既不在中国也不在印度的“源出无名高地”的‘折衷论’等多种观点,把原产地的研究引向深入。

吴觉农晚年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为振兴中国茶叶经济毕生奋斗的吴老被誉为‘现代茶圣’。

庄晚芳的学说  庄晚芳(生于1908年),现代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在茶树生物学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庄晚芳知识渊博,曾讲授过《茶作学》、《茶叶概论》、《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经济》、《茶叶贸易学》、《茶叶审评》、《茶树生理》等课程。晚年致力于茶业的宏观研究,对茶历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著有《东南茶树品种初步调查》、《关于茶叶愈采愈发的问题》、《茶作学》、《茶树生物学》、《论茶树营养特点及茶园管理的综合技术》、《茶树栽培学》、《论茶树变种分类》、《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茶叶文化与清茶一杯》、《中国茶史散论》、《中国茶德》等文章、著作。

张天福的学说  张天福(生于1910年),现代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表了《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福建茶史考》、《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乌龙茶与健康》、《花茶陈坯问题的商榷》、《乌龙茶的评审》、《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福建乌龙茶》、《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等诸多茶学文章著作。

陈宗懋的学说  陈宗懋(生于1933年),当代茶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盐县人。中国当代茶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茶学专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2003年当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和参加编写《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专著。个人学术结晶为《陈宗懋论文集》,所集的作品时间跨度近50年,曾发表于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涉及茶树病虫害、茶园植被保护、农药残留、昆虫化学生态、茶叶科学等方面。陈香白的学说  陈香白(生于1938年),当代茶文化学者,从事文化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广东潮州人。长期生活在有深厚茶文化积淀的潮汕地区,他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研究,在相关论著中发表了具有独创性见解。在他提出的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把茶学说同列为重要的茶道义理之一,他在论著中说:“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事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的精神核心是‘和’。”据互联网网民所说:“陈香白推崇以道家的‘自恣以适己’为养生哲学观点”。但从他看生活在南方潮汕工夫茶盛行的地方来看,如果说他推崇道家的‘自恣以适己’则跟潮汕工夫茶的(法家式的)品饮方式似乎不搭调。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