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湖湘民系

汉族民系之一

  • 中文名:湖湘民系
  • 外文名:Hu-Xiang People
  • 方言湘语代表人物: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朱镕基
  • 文化符号: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湖南卫视
  • 分布地区:湖南、广西
  • 别称:湘楚民系、潇湘民系
  • 范畴:汉系民族
  • 湖湘民系介绍
    湖湘民系又称湘民系、湘楚民系,是汉族民系之一,主流源于春秋战国时之楚国人(更早则可上溯到纪元前11世纪长江中下游的华夏人、苗蛮部落)以及“江西填湖广”时期迁入湖南的江右人。

    简介

    端午节汨罗祭祀屈原

    湖湘民系又称为湘楚民系、潇湘民系。该民系人民重视社会贤达,社会贤达在民众中往往有号召力。湖湘民系与湖南境内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共同缔造了湘楚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湖湘民系创造的文化在湘楚文化中为主体地位。

    湖湘民系主要使用湘语,在风俗、礼仪等方面与江淮官话、吴语、徽语三言之人民亦有相当共性,但饮食习惯截然不同。普遍食用槟榔、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是湖湘民系特点。此外,湖湘民系中大量人口声称其血统源自江右民系,而事实却是江右民系多数情况下仅仅提供了纯父系血统,而纯父系只是亿万个祖先中的一个。但大量江右人与湖湘民系人民杂居则是不争之事实。

    民系精神

    湖湘民系的精神即是湖湘文化的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民系语言文字

    湘语

    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楚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市和广西部分地区;是湖南省四大汉语方言(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语)之一,四川、重庆一带横直喊她做“老湖广话”。以长沙话双峰话湘乡话)为代表。

    内部支系

    根据最新的中国方言地图集,湘语分为五片。

    长益片:长沙-益阳片,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只方言片。

    衡州片:衡阳-衡东片,位于衡阳一带。

    娄邵片:娄底-邵阳片,原先送喊得做“老湘语”,是湘语中间特色最为纯正、最不接近官话的一只方言片。研究上也有主张拆开个只片做两块:娄涟片跟祁邵片。前者是娄底-涟源片,后者是祁阳-邵阳片。

    永全片:永州-全州片。全州位于广西桂林,是省外湘语的代表。

    辰溆片辰溪-溆浦片。位于湘西。靠近西南官话地区。

    此外,侸四川的达县、陕西的安康等地阿有零星的湘语分布。

    湘语分布图

    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双峰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总体来看,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极大影响,而新湘语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官话较大的影响,所以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人也主张把新湘语划入官话。但相当多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新湘语与西南官话有许多明显的区别,比如前者较完整地保留了入声调(后者分布的大部分区域都无入声),前者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两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是说明西南方言是“南方化”的官话。事实上,说新湘语的人往往较容易听懂西南官话,而说西南官话的人听懂新湘语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困难。但是由于湖南东南部多山所以在群山包围着一些县城,当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在一种初融和状态,而且这些散居在山区的人是来自中原地区,因为数次的南迁带来了北方方言的部分特点,在这得以保留。

    女书

    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当地人叫做“长脚蚊(长脚文)”,是世界上的女性文字,是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它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所以又叫做“江永女书”。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女书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关于女书的起源,当地有几种说其中之一说:自古以来,江永潇水流域的妇女喜欢聚在一起纺织布绣花。她们不能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其中借源于汉字而造的占80%,暂不明来历的自制字仅占20%。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女书所记录的语言是一种流行在江永一带的汉语土话。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女书则是一种单音节音符字的表音文字。女书是当地乡村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文化工具。女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基本用于创作女书作品、记录女歌,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每篇长的可达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

    女书具有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叹为“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迹”。

    音乐

    民歌

    《楚辞》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渔歌等等,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湖南民歌中富有代表性的典型音调是小音程特性较强的五声羽调色彩(包括角调式)和3、5度旋律结构进行的居多。羽和角是主干音,甚至对下临音徵的强调也远远超过下基音商,这在角调式也不例外。

    代表作品:《洗菜心》《采槟榔》《姐在园中摘仙桃》《郎在外间打山歌》……

    民间器乐

    大筒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拉弦乐器,因在湖南花鼓戏中的主奏地位,通常又被称为花鼓大筒。大筒的历史可能不及板胡京胡那样久远,但作为戏曲的伴奏乐器,其间也经历了漫长的规属过程。

    大筒

    民间流行的传统大筒有两种:一种是“短筒式”的,琴杆、琴筒均为竹制,琴杆多用湘妃竹制,琴筒采用楠竹制作,筒前口蒙以蛇皮,外形和京胡相似,木制弦轴,张两根丝弦,用细竹控马尾或棕丝制成的琴弓拉奏,发音尖锐、单薄。

    另一种是“长筒式”的,琴简筒长达25厘米,琴杆较短,用榆木制作,琴头是弯脖状,左右各置一轴,无千斤,用同样马尾弓拉奏,发音较沉闷、含糊,但有厚度。

    随着花鼓戏的发展,经改革已制成新型大筒,全长约82厘米,琴筒用竹黄较厚的楠竹制成六方形,筒前口蒙以当地所产菜花蛇乌梢蛇等蛇皮,琴杆改为红木杆,琴马由竹马改用高粱稻秸制作,丝弦改用钢丝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

    祁剧唢呐

    祁剧唢呐

    祁剧唢呐是祁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发音高亢,宏亮,厚实,为乐队定调乐器。唢呐曲牌相当丰富,应用量广,除应用在戏曲舞台上外,还广泛地流传在民间:广场集会,游行欢庆,舞狮子,耍龙灯,迎亲送殡等场面。祁剧唢呐吹奏有着严谨的传筑程式,在舞台上沿袭。然而祁剧唢呐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随着祁剧艺术的发展不断变革和创新。

    祁剧唢呐与其它剧种唢呐相比较,表面结构相似,其实有很大的区别。最大区别是比其它唢呐要”大”。祁剧唢呐传统叫法又称大笛。杆子常用柏木梨木制作,杆长29厘米,共有8孔,杆子正面7孔,背面1孔;喉芯上细下粗,锥形管芯杆上嵌有2个园形空心铜球,芯长l2厘米,上端空心直径1厘米,下端空心直径3。5厘米;碗子用厚铜皮制作。碗口直径l9厘米,局长59厘米;哨口(叫子)一般由吹奏者自制,多用芦苇杆子为材料,比其它唢呐哨口大1/3;琐呐总重量为450kg。杆子以湖南东安出产的为好,铜碗和喉芯以湖南邵阳市出产的为最佳。铜碗的大小与音量的大小有关;而喉的大小长短都直接影响到唢呐的定调;哨口(片)的哨面又关系音色的好。

    花鼓唢呐

    花鼓唢呐又可分为衡山唢呐、宁乡唢呐、浏阳唢呐。

    文琴

    文琴演奏

    文琴是一种新型乐器,由湘籍人士文正球先生所发明。文正球先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孙。20世纪90年代到马来西亚后,他担任了马来西亚专艺民族乐团董事,与乐团同仁一起,致力於华乐的发扬光大。2006年他发明了文琴。

    文琴将胡琴的材质、外形、功能、音色、演奏方式都作出了全新的改革,成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乐器。文琴这种新型乐器融二胡、古筝、三弦、箜篌等古典民族乐器于一体,是文正球先生的创新之举。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馆中可以看到文琴,还可以听见文琴演奏的美妙音乐:身着汉服湘女,坐在桃树下演奏着一把文琴,传出悦耳的乐声。

    古代乐器

    渔阳筑

    渔阳筑(复制品)

    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当时被文物界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四十余年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也称这渔阳筑为“天下第一筑”。

    编铙

    湖南简牍博物馆编铙(复制品)

    ,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铙盛行于商代,是军队中所用乐器之一,宋后渐少使用。

    演奏时可手持或植于座上,商代的铙为青铜铸造,外形似倒置的钟,体小而短阔,下有中空短柄,装入木桶柄后可执,以棰敲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

    铙因其形体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湖南宁乡出土了商象纹大铙;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一般为三枚一组。

    浏阳古乐器

    即浏阳文庙古乐器,为“全国仅存之物”,在清末民初时最负盛名,有“用乐古礼在浏阳”之称。我国古乐源远流长。相传伏羲氏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丝、革等8类乐器,称为“八音”,史称周朝礼乐。秦时,除曲阜外,各地古乐皆失传。渐渐地,曲阜古乐亦残缺不齐了。

    浏阳古乐器涉及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如编钟、特磬、编磬洞箫、龙笛、琴、瑟、笙、竽、敔、应鼓等,数量相当庞大。浏阳旧有三套完整的雅乐乐器,到后来,由于时局动乱不定,致使古乐器散失和损坏的很多,如在军阀混战期间,一套极为宝贵的玉质特磬下落不明;抗战中期,国民党省政府调浏阳古乐器去耒阳演奏,途中遇敌机轰炸,损失部分;日军占领浏阳期间,礼乐局虽早将古乐器深埋土中,但仍被窃去铜质编钟八口…… 如今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套古乐器,由原来的三套拼凑而成。

    湖楚古琴

    湘楚古琴

    明清以来中国古琴文化发展史上,湖南琴界堪称是承前启后、力挽狂澜的文化重镇。除了船山先生,清末民国初的琴侠谭嗣同,“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川派古琴世家“顾氏家族”,姑苏古琴世家“吴氏家族”,当代古琴三大家之一的查阜西,收藏大家李伯仁,百琴园主陈维斌等数十位在中国琴坛历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泰斗级古琴大师,都出自湖南,可谓名家荟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中国古琴界最著名的大家龚一李祥霆。都是湖南古琴先贤的得意门生。所以说“唯楚有琴,于斯为盛”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舞蹈

    楚人欢歌

    作为湖湘民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湖湘民系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

    於菟舞

    於菟舞属于古楚巫舞,是楚人的崇虎傩俗,随明代军队戍边屯田而传入青海同仁说(参见跳於菟)。此说认为,“於菟”舞应为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存。此说除从名称断定外,还可以从楚国盛行巫风来考证。《汉书·地理志下》载: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见楚国巫风之盛,较同期其他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先祖用来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从现代形式和内容都含有楚国楚风的绪余。梁代江陵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楚人逢年节有“门画与虎”避邪之习俗,此说虽不能完全说明楚人有无崇虎之情,但可以说明有以虎作为镇妖兽是一可信的证据。

    浏阳古乐舞 浏阳古乐舞分两种,一种是“文德舞”,舞生右手执翟,左手执龠,所以又名“翟龠舞”;一种是“武功舞”,舞生右手执“干”,左手执“戚”,所以又称“干戚舞”。“干戚舞”为浏阳古乐所特有。舞生的动作急缓是与音乐的疾迟相吻合的,动作幅度不大,64名舞生分别在两个舞亭内站立成方阵,面向孔子正殿,在亭内动作,自始至终不出舞亭。

    戏曲曲艺

    湘剧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作“长沙湘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间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

    湘剧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加上散折戏,多达1155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它湖南益阳产生,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等。

    仅湖南省花鼓戏院1965年统计:“上演大小94个剧目中,现代戏占69个,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双送粮》、《红色营业员》、《郭亮带兵抓郭亮》、《我的一家》、《还牛》、《送货路上》、《两张图纸》、《山村兽医》、《野鸭洲》、《对象》、《牛多喜坐轿》等。其中《打铜锣》、《补锅》、《两张图纸》、《送货路上》、《野鸭洲》等拍成了彩色舞台艺术片。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湘昆

    湘昆

    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现存有《八义记》、《麒麟阁》、《七子图》等40多出大戏,和《醉打》、《思凡》、《花荡》、《拾金》、《出塞》、《嫁妹》等一批小戏。在音乐方面,湘昆属曲牌联套体,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剧和地方语言音调的影响较大,显得朴实自然。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体圈套、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

    祁剧

    祁剧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祁剧

    根据声腔的不同,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高腔剧目。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其二,昆腔剧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卸甲封王》、《六国封相》等。

    其三,弹腔剧目。弹腔分南、北路,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主要是春秋列国、秦汉三国、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水浒故事及包公戏、按院戏。如《黄飞虎反关》、《湘江会》、《吴汉杀妻》等。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传》等。

    民系饮食

    饮食习惯

    一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着以下背景和特征: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4)湖南人爱吃苦味。

    湘菜

    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潇湘风味。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据考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湘江菜)、洞庭湖区(洞庭菜)和湘西山区(湘西菜)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纵观湖南菜系

    共同风味是辣味菜和腊味菜。以辣味强烈著称的朝天辣椒,全省各地均有出产,是制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腊肉的制作历史悠久,在中国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三地区的菜各具特色,但井非截然不同,而是同中存异,异中见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统观全貌,则刀工精细,形味兼美,调味多变,酸辣著称,讲究原汁,技法多样,尤重煨烤。“日夜江声下洞庭”,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湘菜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湘茶

    湘茶悠远绵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解毒之茶,就出自湖南的野生茶。醴县城头山遗址中的茶陶罐、茶陶碗就有7000多年历史。

    湖湘民系茶艺

    湖湘民系的茶俗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三个突出表现:一是嚼茶,二是姜盐芝麻豆子茶,三是擂茶

    湖南人承袭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在湖南以茶叶为食物的历史传统,一边饮茶水,一边吃掉泡过的茶叶。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入腹矣。”

    姜盐芝麻豆子茶,是湘北地区饮茶习俗。有黄豆、芝麻、花生米、核桃仁松子、等加糖、盐之类,煮饮茶汤。湖南桃江、桃源、岳阳、常德、汨罗、湘阴、张家界等地,亦盛行此种茶俗。擂茶,是湖南湘西地区流行的茶饮食习俗。以擂钵将生姜、黄豆、芝麻与茶叶煮熟后捣碎而成酱汁,故称之为擂茶,这种茶,实际是茶羹、茶食。

    主要名茶有君山银针安化黑茶、湖红工夫、古丈毛尖等。

    民系特产

    湘绣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烟花

    湘烟花即浏阳烟花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特产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一度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民间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晚会,人们便争放鞭炮烟花以示喜庆,烟花的结构新颖,装潢美观,燃放时,绚丽多彩,有声有色,能给人以清新舒畅,欢快旷达的感受。特别是夜间燃放,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赋予"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

    铜官窑

    长沙铜官窑

    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

    长沙窑在唐代末期面对外地如越窑、邢窑等地的瓷器总是扬长避短。比如窑工们在胎土不如别的厂家时,生产市场没有的瓷玩具,生产湖区劳作生活的小件产品如网坠油灯。且能按用户要求随意制作,始终走着一条人无我有,特别便宜的生产销售路线。在市场上生机盎然红红火火。一点也不虚骄,一点也不执拗,表现着灵活实际的智慧。主要成就长沙铜官窑的主要成就是釉下彩绘取得了巨大突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色釉和刻、划花或贴花工艺,为后世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铜官窑器大量采用文字作装饰,这在唐朝是一大创举。唐人墨迹流传的少之又少,可在许多长沙铜官窑器物上特别是长沙铜官窑执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唐人笔迹,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字甚至唐代社会生活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红瓷

    中国红瓷亦称醴陵红瓷,中国红瓷是湖南醴陵特产,醴陵红瓷以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一直以来中华瓷器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却单单缺了大红瓷器,这是因为大红釉料烧制艰难,成本极高,有“十窖九不成”之说,历来为皇家贵族所珍藏。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可是这种加工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度失传,最后一次已有几百年。经过现代人的努力,不断改进加工工艺,终于纯正的大红釉在陶瓷上得以重视,并被意味深长的命名为“中国红”,这种红色鲜艳如五星红旗,故此又被称作“国旗红”。

    湘妃竹

    湘妃竹又名斑竹,产于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布满褐色的云纹紫斑。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

    相传娥皇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菊花石

    菊花石生产于湖南浏阳永和镇的菊花石的外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结晶体,非常自然美观。菊花石是湖南省浏阳市的独特手工艺品,用生成于2.7-2.75亿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神沪溪和仙女宣恩爱恋人间,在浏阳河洒落菊花,落在河面的菊花沉积河底,久而久之变成了菊花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倾心相爱的恋人石坚和菊花相知相爱,不离不弃,至死都不愿分开,最后他们双双化成了菊花石。

    民系儒学

    程朱理学

    从广义上说,程朱理学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原址在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浏阳文庙

    浏阳文庙

    浏阳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巧、保存完整,在江南享有盛名,加上后山和奎文阁(历史上这都是文庙的附属部分),其规模更是国内少见。浏阳文庙的祭孔古乐曾独步海内,闻名天下。浏阳古乐是清代道光年间浏阳乐律学家邱之稑大胆冲破几千年来“非天子不议礼、不作乐”的禁忌、修正康熙皇帝所作《律吕正义》的乐律缺陷,在发掘整理古代“韶乐”的基础上创制而成,是古代“韶乐”的再现,被我国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教授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乐律动听、舞姿优美、气势非凡,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体现,文化底蕴深厚,连曲阜文庙也曾前来学习。曾国藩曾赠予浏阳文庙“雅淡和平”、“精深正乐”两块匾额,历史上有“国乐古礼在浏阳”之盛誉。

    民系人物

    楚荆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神炎传说,创华夏之文明,彪炳史册;汨罗江畔,屈子沉吟,赋《九章》而作《离骚》,忠贞深厚之爱国情操激励后人,留楚词文坛之圣地。东汉蔡伦,史称其才学,又造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有功于中夏文化升降之迹,泽被后世。唐之欧阳询怀素,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就楷书草书之巅。宋之周敦颐,设濂溪书院,孔孟之绝学始继,是为宋明理学不祧之祖。胡安国胡宏,一门两父子,承濂溪之学,融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合,卒开湖湘之学统。弟承师学,张轼主持岳麓书院,授徒讲学,集湖湘学派大成。衡阳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蔚为一代宗师。明清湖湘文化一脉相传,至近代,骎骎昌盛,英才豪杰辈出,不同的人才群体,各领风骚数百年。鸦片战争前后之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国时期之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融合程朱理学之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之作风,勇当天下之责,声誉之大,功勋之著,成就晚清历史显赫之一页。维新变法时期之清朝光绪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锲而不舍之献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自强不息、坚忍不磨、不畏艰险,历史潮流之前进。五四运动后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成就中国不朽之业,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相关合集

    四川族群

    6个词条1465阅读

    四川人

    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族群

    客家

    汉族的民系之一

    湖湘民系

    汉族民系之一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