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灾难

地震、海啸等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 中文名:自然灾难
  • 外文名:Natural disaster
  • 灾难举例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灾后预防:灾后消毒 免疫工作 疫情监测
  • 自然灾难介绍
    自然灾难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难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难;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难;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难。

    简述

    自然变异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诱因

    我们居住的地球似乎是一个非常稳定、非常安全的地方。在大多数时间里,万事的发生似乎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然而,一个偶尔发生的事件会提醒我们,作为构成宇宙的数以亿计的天体之一,我们的地球在某些方面又是很脆弱的。地壳会移动和裂开,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例如飓风和洪水,会突然给我们带来可怕的灾害。要是被来自宇宙空间的其他天体如流星和彗星撞上,地球更是不堪一击。

    自然灾难

    在大灾难中,约一半可归结于同地球的地质、气候情况有关的大自然的力量。科学家通过对过去的火山喷发或对世界天气形态分析和研究院后,发现有些灾难本来是可以预报的,例如,中国的黄河历史上曾周期性发生洪灾,每次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另外一些灾难完全是突如其来的,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于是811年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新马德里。而在此之前,该地区历史上从 未有过地震记载。谁也无法预见到,一个天外飞来的庞然大物会于1908年坠落在西伯利亚的通古其卡附近,幸运的是无人丧生。这一件件突发的灾难表明,尽管我们对居住的地球已经了解得很多,它还是会出其不意地给我们以无情残酷的袭击。

    自然灾害也可以由别的原因引起。历史上的一些最大杀手就是各种各样因无法控制而横扫世界的疾病。当疾病的起因和传播途径还未被搞清楚时,这些传染病常常会延续数年,夺去数不清的青壮年劳动力的生命,留下羸弱饥饿、孤苦无援的老人和儿童,进而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如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鼠疫和霍乱之类的传染病已经被消灭或被控制,但艾滋病的出现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研究开发能治愈新病的新药。本书讲述的第三类灾难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除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它夺去的生命超过任何一次自然灾难,人类本身的贪婪和愚昧所造成的灾难也是五花八门,不计其数。例如,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就已经使得大片土地荒芜,海洋被污染,大气和水源有被毒化的危险,稀有的动植物则濒临灭绝。这种危害大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缓慢地发生的,但偶尔的一次事故,例如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的泄漏事故和平共处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海上漏油事故,就使得人们立即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那就是为了全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大家应该更加爱护这个世界。

    简介

    种类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

    自然灾害

    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灾难回顾

    2005年4月1日14:35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时间00:58:55 (雅加达,曼谷当地时间07:58:55)。震央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强度为6.8级,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芮氏, 里氏地震规模) 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震。有数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高达十多米(33英尺)。

    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岛国。印度有大约一万人死亡、斯里兰卡有超过四万人遇难,而印度尼西亚的总死亡人数可能多达二十万人,伤者可能达三万人之多。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1200多人丧生,成为1928年以来对美国影响最严重的飓风。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万人死亡,近13万人受伤,280万人无家可归。据世界气象组织12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世界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灾难举例

    按厉害程度:

    1.太阳衰亡吞没地球

    2.黑洞撕裂吞没地球

    3.行星撞击地球

    4.地震

    5.海啸

    6.火山爆发

    7.台风飓风风暴

    8.龙卷风

    9.雷暴闪电

    冰川灾难

    冰川期也叫冰河时代,冰川学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我们的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人类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地球第四纪冰期在12000年前开始退却时,气候转暖,冰河大量融化泛滥,海水不断上升,吞没了出露的大陆架和陆桥,并发生普遍的大海浸,淹没了许多海岸和部分陆地。

    灾后预防

    自然灾难

    地震灾害后,地面裂缝、山体坍塌,土壤中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病原大量扩散。次生灾害如暴雨、大风等加剧了病原菌扩散。此外,畜禽舍毁坏,饲养环境 恶化,使大部分畜禽抵抗力下降,极易受到疫病的侵袭。防疫设施不健全,制约了防控工作的开展。灾后发生的动物疫病中,对人和动物威胁比较大的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毒类的有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细菌类的有猪链球菌、牛、羊炭疽和破伤风等,寄生虫类的有耕牛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猪囊虫病等。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的特点以及防治环节,当前主要应抓好病死畜禽的处理、饲养场舍以及环境的消毒、免疫接种、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疫情监测,以及防止动物霉变饲料中毒等工作。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死亡畜禽

    病死畜禽体内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将死亡的畜禽进行深埋,应选择高岗地带,坑深应在2米以上,尸体入坑后,洒上石灰或消毒药水,覆以厚土。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焚烧。禁止贩卖屠宰病死畜,确保灾后无大疫。

    灾后消毒

    灾后,要对辖区内的养殖环境和畜禽圈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与畜禽群体的直接接触,降低发生动物疫病的风险。其中,消毒的重点地方有畜禽舍、屠宰场(点)、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场地、仓库、中转场地、牲畜市场、农贸市场、饮水源、畜禽运输车辆等。除了清扫、冲刷、洗擦外,消毒方法有日晒、焚烧、堆积发酵等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免疫工作

    必须突击做好畜禽的免疫工作。灾后,特别要加强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的免疫,对已进行过免疫的畜禽,根据疫情调查情况,可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对可能流行炭疽的地方,牛、羊要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苗。没有进行猪瘟、鸡新城疫免疫的畜禽要立即补免。对于其它畜禽传染病,也要根据疫情动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对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要及时采集样品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发现抗体未达标的畜禽群体,应及时补免,避免疫情的发生。

    疫情监测

    加强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动态,以便采取防范和扑灭措施。应安排兽医巡回小分队,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发现疫情要及时诊断,按程序及时上报,并组织力量扑灭。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对疫点进行封锁,对病畜及同群畜进行扑杀。同时,各地应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可能出现的疫情情况。

    检疫监督

    震灾使种畜禽受到很大损失,灾后农民急需补栏,苗猪苗禽普遍不足,需要到外地调运,稍有不慎就会带进疫病。据此,当前检疫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切断疫源传播、防止疫病传入和流行的关键。检疫监督工作的重点是把好四道关,即产地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收购屠宰检疫关和交通运输监督检查关。严禁无检疫合格证、无免疫耳标的畜禽上市,严禁玩忽职守或只收费不检疫等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对违章经营和调运者要严肃查处,对检疫监督失职者要从严从快惩处。

    应急储备

    灾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做好应急工作,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保证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有充分的疫苗、消毒药、消毒器械和防护用品等。

    流浪动物

    要加强对流浪动物的收容,管理工作。必要时予以扑杀,防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饲料中毒

    防止霉变饲料中毒的根本办法是禁喂霉变饲料,没有效治疗方法。为防止饲料霉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丙酸钠丙酸钙双乙酸钠等防霉剂,也可采取一些消除毒素的办法,减轻毒素的危害。一是利用晴天暴晒,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二是将霉变的饲料用4倍-6倍的清水浸泡6小时-12小时,并充分搅拌,倒去浸泡水再加清水浸泡,连续4次,然后晒干使用;三是用5%-8%的石灰水浸泡3小时-5小时后,再用清水洗净,晾晒后饲用;四是用氨水去毒,每公斤饲料加氨水12.5克-20克,均匀搅拌后放大缸内,密封放置3天-7天,启封后摊晾24小时-36小时再使用。经过脱毒处理的饲料,也要注意搭配使用,并注意增喂青绿多汁饲料,以减轻毒素的危害。猪霉变饲料中毒后,一般体温正常,粪便干燥、呕吐。另外,常见阴户肿胀,乳腺增大,母猪不孕并有流产现象。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严重的发生死亡。

    人畜共患

    第一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特征,潜伏期长,致死率几乎100%。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8周,长的可以达到数月至数年,短的仅有一周。牛和羊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15天,平均发病期4天。

    防控措施: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则。所有犬实行全面强制免疫,每年免疫一次。重点做好城镇、高发地区犬的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内所有易感动物和被咬伤的动物进行紧急免疫。

    (二)其它防疫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犬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养犬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和免疫标识制度,养犬者要遵纪守法,实行拴养;二是监测。采集新鲜唾液用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三是引种。异地引种应到非疫区引种。

    (三)人群预防狂犬病。一是防止暴露(远离犬等动物);二是有暴露风险之前,先进行免疫;三是作业时应当穿防护服;四是被犬咬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即挤压、清洗、暴露伤口,严禁做一般性伤口包扎处理。尽快进行暴露后疫苗注射。

    第二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芽孢对环境抵抗力极强,一旦污染,传染性可保持若干年。本病呈地方流行,家畜吃了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污染水后就可发病。

    防控措施:疫区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放牧管理。严禁牲畜到炭疽杆菌芽孢污染的地方放牧。禁止猪、牛、羊在圈外散养。

    (二)免疫原则。对猪、牛、羊要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苗。

    (三)饲养管理。建立和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四)快速处置患病动物。发现疑似炭疽动物,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等,并采样送检。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一旦发现家畜突然发病、死亡,要及时报告兽医部门,进行诊断、处置。

    第三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猪源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诊类型传染病的总称。猪链球菌有35个血清型,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猪链球菌2型。该型可引起猪的脑膜炎、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浆膜炎、流产和局部脓肿。该型可引起人的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并可致死。

    防控措施:群体预防,结合个体治疗,压缩传染源,预防人感染发病。

    一)免疫原则。应用疫苗免疫预防本病效果显著。

    (二)饲养管理。建立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购进苗猪时需隔离观察。

    (三)药物治疗。本病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可通过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

    (四)疫情处置。发生疫情时,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严格隔离、彻底消毒、强制免疫,严防疫情扩散。

    第四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又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也可以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节,高度散发。马和猪感染后多出现临床症状。

    防控措施:疫区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则。对疫病流行地区的猪等易感动物进行免疫。

    (二)其它防控措施。一是监测净化。淘汰病猪,自繁自养;二是加强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改善饲养条件;三是驱蚊灭蚊。控制稻田蚊虫滋生,在圈舍内喷洒杀虫剂等。

    (三)暴发疫情后的处置措施。一是报告疫情,隔离患病动物;二是应对疫区进行封锁,并采取强制控制和扑杀措施;三是要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四是要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灾害疾病

    灾后疾病

    自然灾害

    灾害之后的疫病爆发的危险因子主要是与被安置的人群有关.包括人群能否得到安全的水源和卫生设施,拥挤的程度,人群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医疗救治的状况等 .这些因素与当地的疾病生态学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了人群罹患传染病及死亡的风险。自然灾害是一种大气地质水文相关的灾害性事件.这些灾难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坍坡(LAND SLIDES),海啸,洪水以及干旱等,灾害的发生有快有慢,他们对人们的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过去的20年里自然灾害夺去了百万计人的生命,对至少1亿的人口造成恶劣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源,基本的医疗设施和灾难预防机制,所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

    自然灾害相关的死亡尤其是突发灾害之后相关的死亡通常是由钝挫伤,挤压伤,或者淹溺所造成的,而由于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很少见。

    自然灾害是指大气、地理或者水文等成因造成的灾变,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可能会突然爆发,也可能缓慢发作,并对安全健康、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在过去二十年中,自然灾害已经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并影响到十多亿人的生活,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经济损失(1)。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较弱、缺少灾前应急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在灾难中往往会受到更大创伤。与自然灾害相关、尤其是突发灾害引起的死亡,大多来自于砸伤、压伤,或者溺水。与之相比,灾后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并不是那么常见。

    人口迁移

    灾后疫病的传播风险与被安置人员的规模和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饮水安全,公共厕所卫生,被安置人群的身体状况,对于预防接种性疾病的免疫力,以及得到医疗救治的情况等, 虽然与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比起来,有关洪水之后疫病爆发的资料较为详实,但是那些不会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的自然灾害(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通常都不会引起疫病爆发。

    灾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主要与迁移人口的数量和特征有关,具体包括是否有邻近的饮用水及可用的厕所,迁移人群的营养状况,人群接受过如麻疹之类的传染病免疫接种的比例,以及是否有卫生保健服务等等。(8).疫病在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中爆发的风险要低于遭受战争冲突的人群,后者中2/3的死亡可能是由疫病引起。(9)营养不良会增加因疫病死亡的风险,而这一情形在战争冲突中更为普遍,对于长期战乱导致的人口迁移来说尤为如此。(10)尽管没有水灾后(11)的疫病爆发那么完整的记载,诸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12)等不会导致人口迁移的自然灾害(无论哪种类型)后几乎没有疫病爆发。(8)在历史上,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不常见,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疫病爆发并不频繁的原因之一(8),也能解释不同灾害后的疫病爆发风险的各异。

    危险因素

    为了有效地援助受灾人群,我们需要准确地评估疫情风险。基于疫情风险评估,我们可以有侧重有先后的分配赈灾捐款。

    系统全面的评估疫情风险需要确定以下几点: 1)受灾地区常见的地方病和流行病; 2)灾区的人群生活状态。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规模,居住地点,和住宅密度; 3)卫生用水的补给状况,卫生保健设备是否足够; 4)灾区人群的基本营养状况和疫苗接种率; 5)医疗保健和病历管理状况。

    遗体与疾病

    在灾难的突发地区会突然出现大量的遗体.这可能会加剧疾病的爆发,虽然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灾害之后的遗体具有传染疾病的风险. 当自然灾害直接造成死亡时,人门的遗体没有爆发疫病的风险,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遗体才具有风险,如由于 霍乱或出血热导致的死亡。

    相关疾病

    以下几种类型的传染病与灾后人群关系密切

    1、水源性传染病

    在自然灾害时,用水安全是受到威胁的,洪水之后饮用被污染的水爆发腹泻已经有报道,.2004年在孟加拉洪水之后,腹泻的病例多达17000以上,

    在缺少安全用水和卫生环境不好是,甲肝和戊肝也容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夹肝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流行,很多儿童都感染过而且形成了免疫力.因此在这些地方夹肝的爆发风险就很低了,戊肝的爆发通常是在暴雨或者洪水之后发生,病情通常是轻微的,而且具有自限性,但是对于孕妇来说致死率达到25%,.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之后,戊肝的病例急剧上升,在无安全饮水的地方聚集发生的情况很相同.在被安置的人群中超过1200例有黄疸并确诊为戊肝.2004年12月的海啸,甲肝和戊肝的聚集发生也引起了关注。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动物易感性的细菌,通过与污染的水源直接接触可以导致传播,龋齿类动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够端螺旋体,他们的皮肤或者黏膜与水源,潮湿的土壤,一些蔬菜如甘蔗接触之后就发生了传播,或者一些被尿液污染的土壤也可以传播,洪水时由于龋齿类动物的扩散以及开阔的高地上人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为有机物的广泛分布提供了便利,2001年NALI台风就造成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钩端螺旋体的爆发, 1998年阿根廷1997年俄罗斯的Krasnodar地区,以上这些地区洪水之后都发生了钩端螺旋体的爆发。

    2、拥挤相关的传染病

    自然灾害中被安置的人群中出现拥挤是很常见的,这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麻疹以及灾后传染的风险是由受灾人群的基本免疫水平决定的,尤其是15岁以下的儿童。拥挤的居住环境有助与麻疹的传播,为了避免麻疹爆发就需要提高人群的免疫接种覆盖率水平l以防止爆发。1991年在菲律宾的Mt. Pinatubo火山爆发时,被安置的人群有18000例感染了麻疹。亚齐省海啸中在Aceh Utara 地区有35人群体发病,虽然对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接种,但断断续续还是有零星的或群集的发病。2005年南亚地震之后在在巴基斯坦 在地震之后的六个月有共计400人零星或群集感染了麻疹。

    脑膜炎奈瑟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尤其是在拥挤的情况之下,在亚齐和巴基斯坦的灾害中有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的记载。就像在亚齐和巴基斯坦发生过的一样,用抗菌药物快速预防能够阻断传播。

    在灾后被安置的人群中呼吸道的急性感染是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儿童,。由于缺乏医疗救助和进一步的抗菌治疗增加了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的风险。人群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拥挤,在室内用明火烹饪,营养不良。在1998年Mitch的飓风,30天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四倍,在2004亚齐的海啸中, 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在被安置人群的罹患疾病和死亡中占了很大比例。

    破伤风不是经过人与人相互传播的,是由破伤风厌氧杆菌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尤其是在接种覆盖率低的人群中,污染的伤口,与破伤风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关系紧密。在亚齐的海啸中,2.5周之后106例破伤风中有20例死亡。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也要类似的报道。

    传播介质

    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相关的灾害如龙卷风,飓风,洪水等,这些灾害会影响虫煤育种的地点,源于这些介质的疾病就传播开了。一开始洪水会吧已有的蚊子巢穴冲散,在由于暴雨或者河流满溢形成的深水中又形成了新的巢穴,这就导致了(尤其是几周之后)传播介质的大量繁殖,以及传播疾病的巨大潜力,而这些又取决与当地蚊子的种类和他们的生活习性。拥挤的感染人群以及易感的宿主,薄弱的卫生基础设施,一些控制措施的中断都是介质传播性疾病播散的危险因素。

    在洪水的后期疟疾的爆发是常见的现象。在1991年大西洋的哥斯达黎加地区的地震时发生的改变有助于蚊子的繁育使得疟疾病例急剧上升。此外厄尔尼诺-相关的周期性洪水与秘鲁北部的疟疾流行关系密切。

    登革热的传播是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包括降雨和潮湿度,常有明显的季节性。然而,登革热的传播并不是直接通过洪水。但是这些事件常常与传播的高危期伴随。基本供水的中断和固体垃圾的处理所引起的虫煤介质大量繁殖能够加剧其传播。爆发的风险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类行为的改变,(户外睡觉时受到蚊子叮咬,从非登革热流行区到流行区,控制措施的中断,过度拥挤等),居住地环境的改变有利于蚊虫的繁殖(滑坡,砍伐森林,造河堤,河流改道等,)。

    在 1994年南加利福尼亚的地震中爆发了介壳虫真菌感染。这种感染不是经过人源传播的,而是由真菌引起的,发现这种真菌存在于南北美半干旱的地区,这次爆发是由于过度暴露于地震后造成的山体滑坡空气尘埃中。

    设施中断

    灾害时电力的中断使得水处理和供给中断,因此增加了水源性疾病的风险。缺电也影响了一些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包括一些疫苗的冷冻。2003年纽约大规模停电之后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加。断电使得该地区九百万人遭受了数小时至两天的断电之苦。运用非常规的检测手段,发现腹泻的病人分布广泛。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作为这次断电研究的一个部分,腹泻病例与断电后食用肉食及海鲜有关,此时大部分的冷冻设备都不能工作了。

    总结

    历史上,自然灾害后公众和执政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就是对重大疾病爆发的恐惧。把死尸与疾病错误地联系起来,在受灾的人群中引起恐慌也引发媒体和其他部门的误解。

    在灾难没有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时,自然灾害之后疫病爆发的风险并不高。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条件,缺少足够的防护措施,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在被安置的人群中传染性疾病很常见,这些条件有利于疾病的传播。确保用水安全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及时检察在以前一些受灾地区发生的流行性疾病也很重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决定检测体系中首要检测的疾病,优化免疫和阻断虫煤介质的传播,五个基本的步骤能够降低受灾群众罹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步骤总结如下:

    灾害引起的死亡大多数都是由灾难过程中的个体外伤所导致。在关注于外伤救治和大量人员伤亡处理的灾难应急计划中,同样应该把灾后幸存者的医护需求考虑进去。对于灾后常出现的大批幸存者聚集而缺少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的情况,我们必须在救治和预防措施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迅速输送安全用水、治疗脱水的药品、抗生素,以及接种疫苗等物品到受灾地区。

    对于受灾地区的监控有助于了解自然灾害引发传染病的致病和致死的可能性。然而,获得相关的监控数据常常并不容易。在灾难中,公共医疗设施的损坏使原本脆弱不堪的监控和响应体系更加恶化,甚至被完全破坏。正如,在 2004 年 Aceh 灾难中,监控官员和公共医疗人员有可能死亡或失踪。人口迁移也可能会对普查数据造成扭曲,这使得对比概率的计算更加困难。在紧急灾难发生阶段,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通常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这造成了对多方协调工作的挑战。同时,灾前基准监控数据的缺乏,会导致将当下流行疾病从地方性流行性疾病传播背景进行准确区分的困难。

    虽然灾后监控系统是用来对当下(灾后)易流行疾病快速检测用的,但缺少基准监控数据和精确的分母参考值,可对检测数据的解读造成障碍。地方性流行性疾病的检测病例可能会被解读(由于缺少背景数据)为灾后流行疾病的趋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到传染性疾病的病例时,应优先考虑的是快速实施控制措施。尽管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对传染性疾病的持续监测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监控疾病的发生、记录它们的影响,应急控制措施,以及更好地评估灾后疾病爆发的风险起着核心的作用。

    附录

    附表一

    :尸体处理原则

    尸体集中处理往往基于错误的观念:如果这些尸体没有立即埋葬或火化,将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在大量伤亡发生时,埋葬优于火化。

    应尽所有努力确认尸体的身份。应尽所有可能,避免集体埋葬。

    确认家属应有机会根据社会习俗举行适宜的葬礼和埋葬仪式。

    如果当前没有适当的设施(如墓地或火葬场),应提供其他可供选择的地点或设施。

    对于处理尸体的工作人员,应确保

    接触血液和尸液的通用防护措施

    使用手套并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手套

    如果可能,应使用装尸袋

    在处理尸体之后以及进食之前,应使用肥皂清洗双手

    对运输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

    尸体处置之前无需消毒(霍乱、志贺氏细菌性痢疾以及出血热疾病除外)

    所有墓地的底部应高于地下水位至少 1.5 米,并保留 0.7 米的未渗透区。

    附表二

    :自然灾害后预防流行性疾病工作的优先顺序

    1.水源安全,卫生条件,场所的安排对持续提供安全饮用水的保障,是大灾后最重要的一项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广泛获得,廉价易用的药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数病原菌。人员安置计划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水源,保证卫生条件,以及每个人都需要有满足国际标准最低限的空间。

    2.基础医疗护理条件

    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条件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常见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提供进入二级和三级医护设施的渠道。以下一些措施可以减轻传染病的影响。

    尽早诊断和治疗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在那些5岁以下的幼儿。

    在疟疾高发区尽早诊断和治疗疟疾,发烧24小时内,用青蒿素为主的综合疗法来治疗恶性疟疾。

    针对主要传染性疾病的医护和防治措置。

    正确的伤口清洁和护理。伴随灾后的伤口处理,应予以注射破伤风疫苗(适当选择有或没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疫苗)。

    提供必要的药品,设置一个医疗应急箱,提供比如处理腹泻病的口服补液盐,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素等。

    传播卫生知识,宣教重点在于:

    好的净手习惯

    安全的食物准备方式

    煮沸水或氯化处理水

    发烧的早期诊治

    在疟疾高发区,使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

    与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相适应的传病媒介控制

    3.监测/早期预警系统

    尽早发现有流行倾向的病例是保证迅速控制疫情的关键。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应及早建立,以发现疾病的爆发并监控当地重要的流行病。

    监测系统是否应包括某种重点疾病,应基于对该传染病危险性的系统评估。

    医疗工作者应该训练识别重点疾病,并且迅速向上级卫生部门汇报。

    为应对疾病爆发,需要有能迅速进行化验采样,储存和运输样本的手段,以便进一步监测研究。比如如果认为有霍乱爆发的危险,则应该准备进行霍乱相关化验的套件。

    4.免疫

    在之前没有进行广泛接种的地区,大规模麻疹免疫和补充维生素A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小于15岁人群中接种覆盖率低于90%的区域里,应该尽快进行大面积的接种麻疹疫苗。接种的优先年龄段应该在6个月到5岁,如果资源足够的话,可上至15岁。

    不推荐伤寒疫苗用于大面积预防伤寒病。根据当地的情况,可以把接种疫苗与其他预防手段结合,来防止伤寒在灾区的爆发。

    一般来说,不推荐使用甲型肝炎疫苗用于防止该病在灾区的爆发。

    霍乱疫苗的费用、处理使用该疫苗的后勤相关工作的复杂性限制了它的广泛适用。尽管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有帮助的,但并不能替代足量水和好的卫生条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卫生条件的重要性,霍乱疫苗的有效性还未在灾难波及地区得到评估。

    5.预防疟疾和登革热

    对疟疾需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应该建立于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广泛评估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寄生虫类别和病菌携带源等。

    灾后的大水可能推迟蚊子数量的滋长,这就给我们时间来实施预防措施,比如在室内喷洒杀虫剂,或者重新处理和安置经杀虫剂处理过的捕蚊网,特别是在那些之前已经在使用长效杀虫剂的地区。

    在恶性疟疾发病的地区,应该提供免费的青蒿素为主的综合治疗。而且尽快发现发烧的病例对减少死亡人数也很必要。

    对于登革热,主要的预防措施应该集中于对病原携带源的控制。在社区里,应该重点动员民众消除蚊子的孳生地并进行卫生教育,具体来说:

    保证所有储水的器皿随时用盖子封闭。

    清除和破坏有可能存水的器皿或残骸,比如瓶子,轮胎,罐子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