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白灵菇

珍稀食用菌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学名:阿魏侧耳 中文别名:白灵菇、阿魏蘑、阿魏菇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 亚门:担子菌亚门 纲:层菌纲 亚纲:同担子菌亚纲 目:伞菌目 科:侧耳科 属:侧耳属 种:阿魏侧耳
白灵菇介绍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以形似灵芝而得名。

简介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百灵芝菇、克什米尔神菇、阿魏蘑、阿威侧耳、阿魏菇、雪山灵芝、鲍鱼菇。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平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白灵菇还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阴道肿瘤等功效。白灵菇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营养要求

白灵菇对营养的要求并不苛刻,所有阔叶树的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均可栽培,氮肥主要是麦麸、新鲜的玉米粉。白灵菇生产阶段碳氮比25∶1至40∶1;生殖阶段的碳氮比70∶1至200∶1。矿质元素可加石灰、石膏及磷肥。

蓟县地区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菇。一般生物效率为40%至60%。第二潮菇很少,菇形也差。但菌棒复土栽培生物效率为80%至90%,菇长得虽大,但品质差。

温度要求

白灵菇属低温型的菇类,菌丝生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生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生长。其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宜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生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宜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蓟县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水分要求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白灵菇菇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白灵菇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光的要求

白灵菇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生长。但菇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分化,强光下不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拉克斯,光照时间每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需要强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菇体畸形,菌柄细长,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强光直射对白灵菇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氧气的要求

白灵菇是一种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均需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白灵菇原基很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白灵菇子实体生长阶段对氧气的需求量超过一般菇类。栽培环境通风不良使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哪个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必须是温和的,主要是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pH值的要求

白灵菇自然生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白灵菇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酸性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由于高压灭菌时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

栽培技术

提前预备好1至2台装袋机,(一般选择多功能装袋机,市场上一般每台350至500元左右)8至12人为一组,进行小型流水化作业,一般情况12至14小时能完成2000公斤(干料)装棒工作。装袋前应系好一端,一般现在白灵菇菌棒规格应在17至18厘米,长35至40厘米,厚0.05毫米的菌袋。

入料时工作人员填料要适中,装袋时松紧要适中,适宜标准为用手指轻压菌袋,手指感觉有弹性,但不能过硬,如果用手轻压后菌袋即压痕明显则表明袋料为松,应重新再装,捆袋最好用尼龙绳或橡胶圈,捆扎不宜太松或太紧,用细绳在袋口处旋转两圈,然后扎一活结,为接种操作时提供方便。移动塑料袋时产生的菌膜破裂或被利物扎破必须重新换袋或用帘塑料胶条补上,

灭菌

制完菌棒后必须轻轻放入灭菌筐进行灭菌,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可灭菌菌棒4000个左右,大约需要灭菌筐180至200个,按顺序把灭菌筐垒好,一般情况下垒4至6层、宽6至8行,长度根据菌棒数量而定,并用尼龙白布或降落伞布盖好,上面再加盖厚塑料布盖紧。

四面用绳子勒好,周围用装有沙子的尼龙袋压好,制好灭菌舱后,用坚固的厚皮管与热源部分食用菌锅炉相连接。点燃锅炉后,能使锅炉蒸汽进入自制的灭菌舱,此方法主要是湿热灭菌,也是现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灭菌方法。

锅炉采用优质燃料,(如大同块),每次灭菌需用煤0.5至0.8吨,必须保证锅炉内不缺水,保温舱内封闭严实,防止漏气,点燃后立即加大火量,保证3至4小时灭菌舱内温度达到100℃,并保持灭菌舱内温度一直处于正常的灭菌温度范围,常压灭菌温度为95℃至105℃,在此灭菌范围内应保持12至16小时。快结束时加大火势30分钟。灭菌结束后,待培养料温度下降到60℃左右时,再把周转筐移入冷却室,等待冷却后接种。

接种

接种的一般选择感觉沉甸甸的,手拍打咚咚作响,有感觉,而不是噗噗的响,用手掰费劲,可以随意掰成小块,表面无菌蕾,无污染的优质菌种为栽培种。当环境温度在20℃至28℃时,菌袋自然冷却后接种;如果环境在18℃以下时,菌袋冷却降至30℃左右趁热接种,确保接种快速萌发。接种人员要做到三快:快撑袋口、快接种、快系袋口。

接种一般4人为一组,把栽培种和菌棒放在接种箱各一侧,每个栽培种可以接种15至20个栽培菌棒,每箱每次接菌棒80个左右、接种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接种人员用浓度为75%的酒精严格消毒,每结完一箱消毒一次,最好安排两倍的接种设施,轮流使用。在气温较高时,为了增强菌种优势,应加大菌种用量(每瓶接种不超过15个),提高接种成功率。

发菌

把接好的菌棒放在棚内(或其他发菌设施),大棚上要盖草帘子,大棚必须有较暗的环境,棚内撒少量的生石灰,保持棚内干燥,气温在20℃以上时摆放一般不超过4层,每排之间有50至60厘米的空隙,以有利于环境的通风降温,温度较低时摆放层数可以适当加高。

接种后3至7天应控制环境温度为20℃至28℃,在此条件下,少通风尽量不移动菌袋。接种后6至8天为菌丝发育期,菌丝开始吃料,必须加强通风,以保证环境的空气新鲜。在此期间应保证料温在19℃至22℃,空气相对湿度60%至70%,通风时要温和、暗光培养,时时掌握菌丝的长势。

要特别注意料温,如果料温升至32℃,要及时翻垛,温度超过38℃就会出现烧垛现象,发生菌丝萎缩停止生长的不良现象,造成菌棒不出菇或产量低。发现料室温度过高,应增加通风量,降低环境温度。

搔菌

菌棒达到后熟阶段进行搔菌,使出菇较为集中,一般在搔菌地方出菇,搔菌露出新鲜菌丝体,挖出的菌块不宜过大或过小。为减少菌棒两端水分散失,挖完菌后,立即系好袋,但不宜太紧。搔菌过后,菌棒两端有白色菌毛出现时进行冷热刺激。

刺激

给予大棚0℃至15℃低温刺激,最适宜刺激温度6℃至12℃,具体做法夜间打开大棚边门薄膜通风口,加大通风量,白天用散射光刺激,并将棚内湿度调到75%至80%左右,还可以用机械电磁波等刺激,一般经过10天左右出现块状,齿轮状的原基。低温刺激超过20℃时,很难分化成子实体。

出菇

当原基为黄豆粒大小时及时解开袋口进行修剪,修剪时用锋利小刀将多余原基切除,当原基蚕豆大小时揭开袋口立即进行修菇,留大去小,留壮去弱。乒乓球大小时将袋口挽起,此时,调解棚内相对湿度85%至95%并给予散射光。光照强度为6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12至14小时并将大棚内温度提高到13℃至18℃,常通风换气。

在13℃至18℃条件下白灵菇菇体往往厚实、紧密。保持棚内温度,促使菌柄矮化。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4%,会造成菇柄过长,长成白色长柄形状,导致品质下降,影响商品价值。白灵菇从发生到采收需要10至15天的时间。

栽培步骤

栽培时间

反季节栽培的接种期在6-7月,经过20-30天发菌,于7-8月越夏,9月底至10月出菇。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棉子壳94%,玉米面2.8%,石膏1%,右灰2%,尿素0.2%。

【配方二】:棉子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面8%,糖1%,石膏1%。以上配方水分含量保持在60%-65%。

培养料的调配与发酵

将易溶于水的糖、尿素等在水中溶化,其余原料混合后加水反复拌匀,堆成宽1-1.5米、高1.2-1.5米、长度不限的梯形堆。堆上每隔30-50厘米打一透气孔,其孔径为7-10厘米,每侧各打2排透气孔。堆上面盖薄膜保湿,堆下部留30-50厘米不盖薄膜。当堆温升为65℃-70℃时进行翻堆,发酵7-10天,翻堆3次。

装袋

白灵菇均采用袋栽。栽培袋由厚0.04-0.06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制成,宽15-17厘米、长35厘米。装袋前把发酵好的培养料进行调水,使其水分含量保持在60%,pH值保持在7.5-8.5。装袋时,先把袋口一端扎好,将培养料均匀装入袋内,每袋装培养料0.95-1.05千克。

灭菌

装好的料袋,高压灭菌2-3小时,常压灭菌10-18小时。灭菌后,取出料袋放在接种室或干净的地方降温。

接种

当袋温降至30℃时,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打开袋口,在无菌操作下从两端或一端接入菌种,接种量为培养料的10%。

发菌管理

接过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叠放于床架上。培养室在放入菌袋前喷多菌灵消毒,放入菌袋后,每5-7天喷药消毒1次。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2℃-27℃,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避光培养。发菌10-15天,当两端的菌丝布满料面时,进行翻堆。培养35-40夭菌丝可发满袋。

菌袋越夏

菌袋放入越夏场所后,应定期检查湿度并进行通风。待秋季气温转凉时,将菌袋移入菇房进行管理。

短育栽培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很现实的做法,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放入冷库前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

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保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力气,只要复盖好草苫,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仅需1~2天短时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1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储运保鲜

储藏特性

与其它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温、高湿、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可抑制酶与微生物的活性,延缓呼吸作用与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

白灵菇储藏较适宜温度为-5℃至0.5℃。高于此温度范围会加速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变色与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与高二氧化碳对白灵菇储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工艺流程

适时采收→分级修整→表面风干→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至0℃冷库充分预冷→扎口→上架或码垛

技术要点

1、采收:采收前一天菇棚停止加湿,最好将菇棚通风1-2小时,使菇表面略显干燥,增加菇体柔韧性,以利于采收和储藏。

应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过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储藏与保鲜质量。白灵菇采收标准: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最佳。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单菇重150克左右时最受市场欢迎,售价也较高。

2、分级修整:选择菌盖完整、菇色洁白、菌肉坚实致密、菌盖直径7-15厘米、无病虫斑及机械伤的白灵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长不超过2厘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分级处理,用利刀削平菇柄,削菇柄时尽可能不要让培养基黏附在菇体上,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将规模基本一致的分为一类,并剔除畸形、破损以及带病虫的菇体。

3、表面风干处理:将削拣分级好的菇体盛放在透气的塑料筐内,单筐盛放不宜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阴凉通风处风干30-40分钟,去除表面水分,用专用保鲜纸包裹好备用。

也有的采用保鲜剂处理进行储藏保鲜,即采用0.01-0.02%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或0.1-0.5%焦亚硫酸钠漂洗3-6分钟,进行保鲜剂处理。采后必须及时处理,否则效果不理想,而且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4、预冷:分级完成后,应及时入冷库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预冷时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鲜箱内,避免形成堆温延长预冷时间,加速菇体褐变,降低保鲜效果。

5、包装:预冷完成后,将菇体分装在气调保鲜袋内,盛放在周转筐或纸箱内,每箱重量以5公斤为宜。采取品字形码垛,确保各个箱体之间有良好的通气风道,以防形成积温,造成局部保鲜温度升高,造成储藏保鲜过程中菇体变褐,甚至腐烂。

由于白灵菇较耐二氧化碳,因此储藏期间不用换气,袋内高二氧化碳浓度可较好地保持白灵菇品质与光泽。

6、冷藏与储运:适宜低温是白灵菇储藏保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将经过预冷和各种处理的白灵菇在冷库中码垛或上架,于0-3℃条件下储藏,储藏期间保持温度恒定并定期检查。在上述条件下保鲜期可达40-50天。

如果销售路途较近,可采用保鲜箱包装,出库前应提前在冷库内装好箱,这样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形成太大的温差。如在菇体表面形成结露,会很快引起褐变或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腐烂。如果需长途运输,最好采用冷藏车,提前检查冷藏车的制冷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将车体预冷后装车,确保温差最小,从而确保储藏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效果。

防治

无公害病虫防治

搞好综合防治工作 白灵菇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应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搞好菇场环境卫生,使用前消毒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并进行彻底灭菌,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菇房放风口用防虫网封闭;对蕈蚊类虫害,利用电光灯、粘虫板进行诱杀。

菌丝培养阶段 菌丝培养初期培养料发生杂菌感染,应拣出打碎,拌入新料,重新灭菌、接种:中期培养料发生严重杂菌感染,要拿到远处烧毁;后期培养料底部发生局部杂菌感染,可继续留用出菇;栽培袋棉塞发生红色链孢霉感染,应及时用湿毛巾复盖后移出培养室,并进行烧毁处理;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块,带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区域及其周围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出菇阶段 出菇阶段栽培袋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用石灰抹涂感染部位,使之继续出菇;栽培袋杂菌感染较严重者,应取出烧毁,以免影响其它栽培袋;发现菇蝇时应加强菇房通风,降低菇房与培养料湿度,有条件的门窗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使用黑光灯诱杀。在栽培期间,不得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采收

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孢子未大量释放时采收。采收方法是成丛采收,一般一手握住菌盖,另一手按住菌袋,轻轻采下。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然后用刀片削平菇柄,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并剔除畸形、破损和带病虫的白灵菇。要求菌盖完整,菌盖直径(手掌形) 7一13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柄长不超过3厘米。

干制

(1)晒干法自然干制法可分为晒干和阴干。利用太阳能晒干,可节约能源,保护维生素D不被破坏。晒干时,一般选择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因为通风能加速水分蒸发,缩短晒干时间。操作时,将鲜菇切片摊放在竹席或竹帘上,也可摊在专门筛框上,厚薄整理均匀,不能重叠。晴天3~5天便可晒干。晒干时间越短,子实体干制质量越好。

(2)烘箱子制法日晒干制法虽然方便,但受自然环境限制,因此可用自制烘箱干制。将白灵菇切成片,摊在烘筛上,均匀摊平,不能有厚有薄或重叠。将摊好鲜菇的烘筛,放入烘箱内,再在烘筛底部放进热源。

烘箱烘烤温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在40℃~50℃之间,白灵菇鲜片烘干大约需6~8小时。烘干的白灵菇于片,含水量应在13%以下,最低可达8%。白灵菇鲜菇烘干率大约7:1,即7千克鲜菇可烘干片1千克。

营养价值

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医药价值

白灵菇还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白灵菇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食用价值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注意事项

影响白灵菇商品价值

是出菇率低、出菇慢。一般有多年经验的技术较好的栽培户,较大规模栽培出菇率可达90%左右,经验不足的栽培户出菇率则在70%~80%,甚至更低。而且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

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

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

出现高脚菇、畸形菇。常见的畸形菇有“拳头状”、“花瓶状”、“牛舌状”、“麻脸状”、“蝴蝶状”等。

白灵菇不能正常出菇的原因

接种时间延误,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

培养料配方不科学,会使白灵菇发菌不正常,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

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导致袋温、室温骤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严重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会造成出菇不一致。

后熟培养不当。菌丝长满袋后应进行后熟,若此时就开口喷水,会使出菇延迟: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室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

低温刺激不到位。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逼原基形成,分化菇蕾。有的菌袋成熟后,没及时进棚。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的在菌袋进棚码垛后,自然气温已达到0℃,虽能满足低温刺激,但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的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畸形菇、高脚菇产生的原因

高脚菇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菇棚通风不良,温度过高,造成菌柄徒长:其二是现蕾过多,疏蕾太迟造成。解决办法: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应在菇蕾长至小钮扣大小时及时疏蕾。

产生畸形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栽培场所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变成畸形。理想的菇棚应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能闭,有利于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采用墙式堆码,袋身出的菇必定畸形,毫无商品价值,还会造成养分损耗,使袋口出的菇产量大大降低。

配料营养缺陷,如配方中原辅料受潮霉变,养分降解:培养基酸败: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等,均会使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颜色偏黄。

催蕾时间和技术不到位,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人人为催蕾,造成早产畸形。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未及时疏蕾。菇蕾太密不及时疏蕾,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

长菇期管理不善,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一是加温与保氧协调,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北方产区,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

但要注意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二是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要求相对湿度85%~95%,需要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在菇面上引起白灵菇盖面凹烂麻脸。

三是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厘米,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 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睛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