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数字媒体技术

计算机类本科专业

  • 中文名:数字媒体技术
  • 外文名: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 专业代码:080906
  • 专业层次:本科
  •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别:计算机类
  • 修业年限:四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数字媒体技术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Digital Media Techn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隶属计算机学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主要研究与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此专业具有文、理、工、艺等学科交叉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准与创意思维、较强工科创新设计与实践开发能力,具备良好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能胜任影视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现实与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系统研发、网络新媒体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2]

    发展历程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正式出现在该目录的《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专业代码为080628S。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影视艺术技术专业合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0906,属计算机类专业。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906,属计算机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3]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字内容创作、制作及相关软硬件工具研发、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传媒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应用及开发、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数字媒体技术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充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鼓励各高校特色化发展,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及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选择创作型、制作型、研究型或复合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要求

    (一)知识要求

    重点理解数字内容制作相关的艺术、技术背景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在游戏设计、交互技术、影视特效制作相关领域展技术研发、应用及内容制作所需的相关知识;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了解影视、网络媒体创作、制作、传播、运营的基本流程;了解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

    (二)能力要求

    (1)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数字内容制作及相关技术工具开发的能力,能够设计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模块或工艺流程,加强实践能力,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创作、项目策划,具备符合行业对从业人员所需求的实践工作能力;

    (3)研究: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领域的基本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资料检索与分析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应科学方法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从而能够在科学与艺术交叉领域开展开创性工作。

    (4)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及相关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沟通:能够就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外语应用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6)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工程实践中产品调研和分析、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相关的工程实践中应用。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个人和团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体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三)素质要求

    (1)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法制意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有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健康,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获取更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沿知识和技能、可持续发展及突破创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单元组成。[4]通识教育课程单元主要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科技类和艺术素养类相关知识;综合教育课程单元除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专业教育课程单元主要由专业基础类课程单元和专业类课程单元组成,此外也包括课程实践、认知实践、专业实习、研发创作课题、联合创作与联合开发等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资源相匹配,强调人文、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创作(设计)为核心,将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和服务于创作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有条件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参照本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模块,搭建弹性的选修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不同方向和领域的课程,实现多元化发展。

    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国内外学生交换、国内外学生联合创作、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及外语教学专业课程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

    针对网络化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结合学科特色,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并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高校间应加强课程资源共享,并探索学分互认、联合实践、学生交换等跨地域、跨学校的联合培养。

    理论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和大学体育等相关课程。其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应结合相关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注重图像、视频和声音处理软件应用技能的学习。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主要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科技类和艺术素养类基础知识,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艺术品位。须修读人文艺术素养类课程不少于4门。若修读与该专业重复和相近的课程,则不计入通识类课程学分。主要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相关知识);②理工科技类课程(包括科技文明史、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知识,注重对科学思维的培养);③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艺术学概论、艺术史等相关知识,重点是通过绘画、雕塑、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领域的作品赏析,培养审美能力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覆盖动画、数字媒体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间共享的、相同(或相似)的基础知识、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等内容,包括基础与概论、基本技能、史论知识等课程模块。

    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在每个模块内开设1门或多门课程,但课程内容必须涵盖课程模块中的主要内容(下面列出的是课程模块中的主要内容,并非具体的课程名称)。

    具体包括:①基础与概论模块(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概论类课程,以及造型、色彩、视听语言等基础性课程等):②基本技能模块(包括摄影摄像、剪辑、图像、视频与声音处理等基本技能课程,以及主要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③史论知识模块(包括艺术史、电影史、动画史、媒介发展史、当代艺术前沿,以及艺术学、美学、传播学、文化研究、叙事学的基础理论等)。

    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覆盖各专业较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各专业主要特征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应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并注重开展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性课程。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背景特点、学科发展趋势、行业及地域特色,在各专业对应课程单元的每个课程模块中,开设能覆盖该模块核心知识内容的1门或多门专业主干课程(下面列出的是课程模块中的主要内容,并非具体的课程名称)。根据各高校办学特点及专业定位,各专业模块课程可以交叉融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具体包括:①数字媒体技术数学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②数字媒体技术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音频处理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③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模块(包括人机交互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等);④游戏开发技术模块(包括游戏技术基础、游戏架构设计、游戏程序设计、游戏引擎应用与开发、游戏创作、游戏策划、移动平台游戏开发、游戏原型开发等);⑤数字媒体产业知识模块(包括影视产业概论、网络产业概论、交互产品开发、影视项目管理、网络产品运营与推广、游戏产品运营与推广、品牌开发与授权管理等);⑥创新创业技能模块(包括数字媒体产业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法律常识等)。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认知实践、专业实习、课题研发创作、联合创作或联合开发等形式。

    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国内外建立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展开产学联合及国际化实践教学,积极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课程实践

    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学习,进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期中期末作业等形式的专业实践。以学生创作、研发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专业类课程应以课程实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

    认知实践

    各高校应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领域内的知名企业或机构,进行专业考察(如观察创作研发流程、参观专业展览、观摩作品展映、参加讲座论坛等)、写生创作、社会调查(如行业情况调查、市场情况调查、访谈从业人员等)或组织专业活动(如组织艺术节展、活动策划等)。

    认知实践教学累计时间应不少于2周,并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等。

    专业实习

    各高校应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领域内的正规企业或机构(如动画公司、互联网公司、电影特效制作公司或游戏公司等),进行连续的顶岗实习。

    专业实习教学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等。

    研发创作课题

    研发创作课题一般包括自主课题和委托课题。自主课题指教学过程中以作品创作或者技术研发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单元,学生可在特定的时间段(如“小学期”)内,独立或团队合作完成各类作品创作或技术研发。委托课题指高校或学生接受校内外机构委托,根据指定要求创作的各类作品或完成的技术研发。

    研发创作课题应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掌握程度,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各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课题结项标准,建立存储、管理及展示课题成果的资源管理系统。

    联合创作与联合开发

    有条件的高校可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流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创作与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创作或联合开发的成效应以作品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师生创新创业项目

    各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高校应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

    毕业创作(设计)

    毕业创作(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其教学内容的交叉性作为主要特征,各高校应依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突出各自特点。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是对学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进行总体水平检测的主要手段。

    数字媒体技求专业毕业创作(设计)作品应以技术开发类作品、论文为主。

    (1)技术开发类作品

    技术开发类作品指应用手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及其他数字媒体的各类数字内容创作工具开发、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程序开发的工作量应不少于16周。

    作品的技术方案思路清晰,构架合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现特定的功能。作品应基于领域内新型的技术架构,反映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软件类作品的图形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独特并与作品功能贴切,交互体验良好。

    基于特定目标设备的作品,应能正常运行,稳定性和兼容性良好。

    (2)技术论文

    指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领域内,完成特定的算法或技术研发,并以论文作为主要研究成果,不包括文献综述类或评述性的论文。研究工作的工作量应不少于16周。

    论文的技术方案思路清晰,构架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基于领域内新型的技术架构,反映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应是证实了某个特定的假设,或实现了特定的功能;在选题范围内达成了特定的研究目的。

    论文应行文流畅,用语准确,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要求。不得有抄袭、删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规模与结构

    1、师资规模

    专任教师数量应与学校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学时相匹配。根据数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办学条件指标,生师比应不高于11:1。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主讲教师,尤其应积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并来自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须纳入教师考核,聘请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应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辅导。

    2、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满足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0%;主讲教师应全部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教学及毕业创作(设计)指导工作的专任教师,原则上都应具有相关创作、研究实践经验或行业内从业经历;拥有艺术学与工学领域内多种学科背景、毕业自多所高校的复合型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的知识背景应能够覆盖专业的所有知识领域;专业带头人应由在专业教学、研究(或创作)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资深专任教师担任。

    各高校应积极聘请行业内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

    教师背景与教学要求

    1、教师背景

    基于动画、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交叉性特征,教师队伍应由来自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应在各自领域内接受过完整、系统的教育训练,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应具备在艺术学、传播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并能够围绕动画、数字媒体专业内的具体问题设计教学内容。

    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应具备在动画、影视特效、网络内容等领域的艺术创作能力,了解技术工具知识并有实际创作制作能力。

    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背景的教师应具备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领域内的科研能力,并能够围绕动画、数字媒体专业内的具体问题进行实用技术研发。

    2、教师水平要求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严执教,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风范;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研或创作能力,具有解决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能对学生的创作、科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教师教学要求

    主讲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理论教学应为实践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体内容的开展时机应进行配合,确保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

    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统一。重视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的特征,重视对网络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引人,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应注重创作原理与创作工具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中应避免脱离实际操作空谈原理规律,也应避免对软件界面菜单的逐条解释和灌输。应注重创作原理和创作工具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创作思维。

    教师发展规划

    专任教师应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开拓自身学术视野;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各类培训与进修;不断磨炼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应积极参与创作和实际项目,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各高校应有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规划并有序开展;重视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并制定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业界或国外学习深造,使教师拓展视野,了解行业走向与发展趋势,积累在行业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经验。

    各高校应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研究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条件

    教学办公场所面积和设备数量,应能与高校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学时相匹配。

    教学行政用房能够满足课堂教学、实践数学与毕业创作的需求,利用率较高;具备与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开设数量及学生数量相匹配的专业教室,教室规模每20人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并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基础设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课程应安排在配备了计算机、透写台手写屏的专业教室,并保证生均1台专业设备。

    教学场地与设备应由专任人员管理,应制定实施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

    信息资源

    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尤其应重视提供数字版的图书、论文、教程、幕课及影视作品等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等,能够覆盖相关主要知识领域。

    重视网络资源建设,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满足师生便捷地开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

    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举办一定数量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应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学术联系,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实践教学条件

    应在国内外建设数量足够和相对稳定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生均设备数量、新增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和要求,实验室和设备利用率较高。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满足教学、创作基本需要的图形工作站(或计算机)设备数量至少达到每4名学生1台;具备与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相匹配的学生创作教室或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

    配备数量和配置达到教学使用需求的图形工作站、手写板、手写屏、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存储盘阵、放映设备、非线性剪辑设备、体感交互设备、专业灯光、录音设备等专业设备。有条件的高校应配备高清摄影机、立体投影仪、运动捕捉仪、虚拟摄影棚、渲染农场三维扫描仪三维打印机等特种设备。

    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场地应由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专任人员管理,实行考核上岗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与专任教师配合,共同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各高校须制定完备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并能与学校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学时相匹配。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应主要用于购置设备材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和创作实践等。 

    质量保障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估常态机制。实行教、管结合与管、评分离措施,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高校应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高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质量负责制,以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学运转进行过程化管理。

    教学管理队伍

    形成从学校分管校领导、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到相关专业各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共同组成的体系化教学管理队伍;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培训,强调服务意识,积极开展针对该专业教学管理的研究工作。

    质量保障体系

    (1)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建立专业教学档案制度及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各专业教学档案应规范、完整。

    (2)质量控制

    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应以小班为主,加强教学工程中的师生互动。通过评课、评教的方式,及时了解开设课程与学生知识结构要求及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掌握教师的课程讲授水平、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效果。

    各高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质量负责制,以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学运转进行过程化管理。

    毕业生及其就业质量

    本科生毕业及其就业质量,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教学质量的效果反映。学校应通过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跟踪和统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展开跟踪调查,切实了解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依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结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进行适时调整;确保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模式

    “技艺融合”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在校学习周期和认知规律,结合该专业“技艺融合”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要求,形成由简及繁、层层递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螺旋进行的1D到4D的课程群,构建“技艺融合”课程体系。

    (2)优化师资队伍。教师应主动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加深行业技术功底,尽快实现“技艺融合”的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与角色形成。

    (3)深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第一,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基础)。参考商业项目开发流程及管理模式,确定“四化一运行”的实践基地管理体系;第二,设置第二课堂(辅助)。依据学生专业课程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技能;第三,支持学科竞赛(补充)。鼓励学生优化第二课堂项目作品或创作新作品,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第四,创建工作室(平台)。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创建“技艺融合”工作实战室,有益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熟悉商业项目运作流程,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快速接轨相关就业岗位。

    (4)革新课程评价标准。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增加职业能力素养的评价维度。采取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学习态度、技术实践能力、艺术鉴赏力、技艺融合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素养、创新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综合性的工程实践项目为骨干,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创业与社会适应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前三学年在校上课,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期间嵌入企业技术课程和实习、实训;第四学年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的开发培训实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学程时间为线索,以行业实践内容为载体,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路径,按时间顺序,分能力分层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个递进的步骤:第1步,将学生首先培养为数字媒体方面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如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处理等的技术类编程人员;第2步,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软件或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技术的需求驱动和应用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也分为2个递进部分:作为技术基础的普通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以艺术为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普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基础技术课程,建议在第1-4学期开设;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网站前端技术、游戏引擎基础、游戏人工智能计算机游戏程序基础、3D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音频处理等以艺术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技术类课程,建议在第4-7学期开设。此外,可以在第6-7学期开设艺术辅修课,如:艺术基础、动画概论及工艺流程课程。[5]

    授予学位

    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可报考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IT企业、新闻出版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影视与动漫公司、数字娱乐、大型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软件编程、数字影视、动漫游戏、交互娱乐、网络信息系统、数字出版、移动终端等领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

    ----

    上海

    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

    ----

    ----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1] 数字媒体技术- ·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引用日期2021-05-31]

    [2]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 华中师范大学[引用日期2021-05-31]

    [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22-11-19]

    [4] 202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就业方向和前景分析 · 精英考试网[引用日期2022-11-19]

    [5] 宋燕燕, 秦军,,邢艳芳 .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 : 软件导刊 ,2019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