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余梦伦

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专家

  •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8日
  • 国籍:中国
  • 性别:男
  • 出生地:上海
  • 籍贯:浙江余姚
  • 余梦伦介绍
    余梦伦,男,1936年11月8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院。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系力学专业。

    1958年转学计算数学专业。

    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长期从事航天领域技术研究工作。

    人物访谈

    余梦伦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俞霄凡) 

    一门心思

    上午9时,84岁的余梦伦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穿过马路,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一号院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60年。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他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运载火箭的弹道方案设计工作,做的都是“破冰船”的工作。他也是余梦伦班组第五任组长,终身名誉班组长。

    余梦伦班组成立于1966年,创始人是我国第一代火炮、弹道专家方俊奎。班组先后在高/低弹道设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设计、双向高空风补偿、多头分导弹道设计、探月轨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首一个甲子的航天生涯,余梦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干了一辈子航天,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班组一门心思设计弹道。”

    余梦伦被叫作平民院士,他当过最大的“官”就是组长。他还是“一线院士”,仍每天上班,还在做计算、搞编程。“每次我们找他讨论某个具体问题,他一定会先亲手算一遍,才会跟你谈。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督促,如果自己没想清楚就去找他讨论,他肯定会给你指出一大堆漏洞。”余梦伦班组现任组长马英说。

    组员朱冬阁也觉得特别受益于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他不是那种事无巨细一步一步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的,他会给你指引一个方向,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去推导去理解,做完之后再根据你的体会去跟他探讨。”

    更让朱冬阁钦佩的,是余老师特别关注火箭前沿技术的发展。“国外同行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他有时了解得比我们还多。他反过来会问我们,某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你们有没有做,有没有新的见解。”

    余老师的无私传承令班组的每一个人都受益良多。“弹道设计专业从无到有最难的那一段,很多开拓型的工作都是余老师做的。做完以后,他把相关的成果全都交给后面的人。而且,他不是简单把资料打包给你,而是手把手地教你。”马英由衷地说,班组取得的各种各样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都是余老师那一辈人奠定的基础。比如,余梦伦40年前在高空风修正方面获得过突破性的研究,如今以此为基础,班组的年轻人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了更精细化的研究。

    作为一个团队,班组不是一两个人特别强就可以了,得每个强,才能整体强。“我们是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一个班组。”84岁的余梦伦院士说,在工作分配上,彼此谦让是班组的一个传统。他最难忘的是,1960年刚大学毕业分到班组,就被派去执行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1059的发射任务。“当时两个组长自己没去,把我这个新人推到前面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

    “尊重”也是朱冬阁21年前初到班组时最深切的感受。那时候大家会围着块小黑板,进行特别激烈的讨论。因为火箭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事先把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量考虑到。“即便你是新人,即便你的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他们仍然会很重视。”她说,那种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那种充满热情和干劲的氛围,回想起来都会觉得“热血沸腾”。

    科研型班组和生产型班组不一样,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班组目标的重要一环。余梦伦班组有书库,有考核员工用的题库,还有帮助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培训资料库,大家的研究成果在组内都是开放的,因此平台本身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大家分头各自做研究,然后比比谁的更好,最后优选的结果让大家共享,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都有提高。”余梦伦说。

    “一门心思”设计弹道的余梦伦在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也在班组薪火相传。(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主要成就

    在远程火箭研制中,提出模拟再入环境低弹道方案,解决了远程火箭国内试验弹道设计的难题。为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研究最佳弹道,采用推力程序优化法,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提出优化的停泊轨道方案,成功解决我国首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轨道设计问题。首次提出高空风弹道修正的方案,为解决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打下了基础。优化我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设计,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的弹道设计方案。在弹道设计中,他首先提出了改行程关机为速度关机的方案和模拟再入环境的低弹道与案。

    解决了远程火箭在国内试验的弹道设计问题,为内有限耐程范围内进行远程火简明飞行试验提供了有效的飞行弹道方案,加速了我国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发展。在多年的设计工作实践中,他相继提出并设计了运戴火箭的小推力弹道方案、亚轨道型停泊轨道,完成了多种型号的弹道设计任务。他提出的小推力弹道方案,采用了推力程序优化方法,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并为发射返回或卫星创造了条件。他提出的用“迭代算法”的优化的停泊轨道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同步迫信卫星首次发射的轨道设计问题。

    他首次提出的高空风弹道修正方案为成功解决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当初的有关研制记录有力地批驳了美国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谓“中国在卫星发射服务中从美国获取了高空风弹道修正黑路”的传言,大长了中国航天人的志气。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他还合理选择了停泊轨道的远地点位置、成功解决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测量系统之间的矛盾。在研制我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中,他大胆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的一体化设计的弹道方案,为18个月如期拿出合格的火箭实现对外发射合同争取了时间,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余梦伦同志已拼搏奋斗了40多年,在从近程到远程火箭,从低轨道到地球同步转道运载火箭等多种火箭的弹道设计中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我国弹道式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业已成为我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的著名专家。

    获得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6月18日,荣获2020年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Hall of Fame)奖项。[1]

    2021年8月,获首届航天功勋荣誉称号。[2]

    参考资料

    [1] 中国两院士余梦伦、孟执中获2020年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 新浪[引用日期2020-06-25]

    [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包为民等20人获首届航天功勋荣誉称号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 ·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1-08-30]

    相关合集

    1999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8个词条308阅读

    顾秉林

    原清华大学校长

    韩祯祥

    原浙江大学校长

    姜中宏

    姜中宏,男,1930年10月生,汉族,广东广州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导。2001年3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兼职双聘院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光电通讯材料所所长。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