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东莞会馆

深圳南山区的文物古迹

  • 中文名:东莞会馆
  • 别名:南头古城
  • 总部地址:南头古城中山南街81号
  • 类别:文物古迹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建造时期:清同治七年
  • 创立时间:公元1868年
  • 票价:免费
  • 东莞会馆介绍
    东莞会馆位于南头古城中山南街81号,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该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进深两进,通面阔12.13米,灰塑屋脊,琉璃瓦面,雕刻有鸟兽花卉,同治年间梁金鳌手书石门楷书馆名。2005年10月,南山区政府斥资重修。

    基本介绍

    新安古城,又称南头古城,位于南山区南头天桥北,占地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是深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迄今已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自晋代以来,香港、澳门、珠海、中山、东莞等地长期隶属南头古城管辖。而位于南头古城中山南街81号的东莞会馆,是深圳市唯一保存的会馆建筑,早在1984年6月份就被深圳市政府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品位高贵的家具,文雅的室内陈设,可见昔日经济文化繁荣之一斑。全国共有11所东莞会馆

    斑驳陆离的墙壁,麻石上面长满了青苔,无不显示着岁月的痕迹。南都记者近日来到南头古城内的东莞会馆探访,映入眼帘的是“东莞会馆”四个大字,只见会馆的大门微微开启一条缝,不时有路过的大人和小孩好奇地向内张望。会馆建筑为传统的四合院布局,由大门,戏台,看厅,殿堂,厢房以及庭院等基本部分组成,以民间建筑为主,主体部分兼有管式建筑的手法。其中看厅和殿堂间有扇小门相通,厢房里面摆设有当年的家具,包括古式精致的电话,青花六角提梁瓷茶壶,双开柜门的衣柜和全套的桌椅等。

    走进庭院中间,抬头可见墙角上方长出一棵青草,一侧的院内摆放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瓷器盆,盆里面盛满了清水,刚刚吐出一丝青绿,别有一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境。据南头古城博物馆群工部张主任介绍,全国各地历史上共有11所东莞会馆,分布在北京,苏州,广东连县,广西南宁等地,而位于古城内的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又称“宝安公所”,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城内东莞籍商人的商会所在,馆内现存留的四块石碑,记载了清代南头古城街市,店肆,商阜的情景,见证了南头古城曾经的辉煌。

    曾经人来人往盛极一时

    在东莞会馆的展厅内,可看到“中国明清会馆展览”,从全国现存的80多座会馆中,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图片的方式来一一展现,汕头大埔会馆,佛山琼花会馆和英德广州会馆等会馆均列入其中。据介绍,中国会馆大部分是以乡土味纽带建立起来的地缘组织,也有少部分是以商贸为目的的业缘组织。晋咸和六年(331年)设东官郡,辖宝安,兴宁海丰海阳海宁等六县,南头由汉代以来的盐政中心发展成为一个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郡所又是县治。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东官”为“东莞”。到了宋明时期地位越发重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凡出使外国船队和各国来华商船均在此停留,东莞会馆即为当时的商会。

    东莞会馆的墙壁和地面均有重修的痕迹,特别是殿堂里原先用红砖烧制而成的“地板”,如今已经全部重修过。庭院墙壁的水泥板上刻有“重建公所”字样,下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捐助者的名字等。“目前这些古文物破坏得很严重,正在着手对古城进行保护整治,做好的设计规划和方案还有待专家论证和政府审批。”南头古城自东晋设郡以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只是在唐朝时曾有段时间将县城搬到东莞,明代时又恢复设县,那时的南头人来人往盛极一时,经常有东莞籍的商人在此停留,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商会。

    北京东莞会馆

    一、北京东莞会馆

    老照片印证北京东莞会馆地位

    曾是康熙雍正时一位大将军的私家花园,建筑历史300年,1918年由陈伯陶捐资,筹建为北京东莞会馆。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会馆里东莞籍文化名人荟萃会馆里有康有为题的匾额,也曾是容庚避难修学之所会馆,旧时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同仁集会寄寓之用。

    1949年以前,东莞设于外地的会馆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在首都北京,有一座会馆,我的祖父伦明,于清末(1902年)进京师大学堂之后,就是住在东莞会馆的。父亲伦绳叔就出生于东莞会馆。1950年,我也是在东莞会馆降生到人世。

    一家数代,住在东莞会馆,对东莞会馆在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为了举办这一世界盛会,北京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改造了不少的旧城区,东莞会馆也于2007年被拆掉了,但祖父、父亲一直传下来的关于东莞会馆的历史、故事还萦绕于脑际。

    会馆曾是我的家

    我父亲伦绳叔(曾用名伦润荣)于1919年在东莞新馆出生之后居住了40多年。祖父伦明在东莞会馆生活了30余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举家回广东,当时祖父认为北京的学风好,留父亲一人在京上学。1945年父亲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父亲较擅长绘画,年轻时,画了许多素描、水彩画和钢笔画镶镜框挂在墙上。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出于对会馆的热爱,以钢笔画的形式画了大幅会馆大厅的雄伟建筑,栩栩如生,每个棱瓦都清晰可辨,可惜画稿没有留存下来。

    据父亲对我讲述和文献记载,祖父伦明,字哲如,广东省东莞县望牛墩人,生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十一月),出身书香世家,光绪庚子恩正两科举人;已为广西候补知县。光绪二十八年诏旨开办京师大学堂,伦明同弟伦叙、伦绰和堂弟伦鉴等,于1902年赴北京就读,当年京师大学堂500学生中就有伦氏4兄弟,且均是举人,传为佳话。

    伦明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优级师范科第一期学习5年毕业。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容肇祖先生称伦明是“双举人”。伦明通晓国学、文史、古书版本、诗词等,终身酷爱藏书,并成为民国时期知名藏书家。当年,伦明在东莞新馆家中装满藏书,由于书多且堆至屋檐下。这只是私人藏书的小部分。另有400多箱藏书放在烂漫胡同的东莞会馆,总计数百万册书,当时雇有李书梦先生专门负责看书、晒书。伦明的藏书放在最里面的四合院。在战乱时期,伦明勤于书肆、摊贩,冷落书尘中收集,收购了富家抛出的大量书籍,也赴外地买了不少书。曾从废品收购站将要化纸浆的书中抢救出一些珍贵的书,避免了部分古书籍的流失、损失,保护了国家的文化遗产。当年其同事说:伦明所到之处,常有三五抄书人随之,更有数人终年为之补书,誉其为书之伯乐。伦明在京期间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民国大学任教授。为了广揽群书,研究学问,伦明和孙殿起(又名孙耀卿)合伙在北京琉璃厂开了“通学斋”书店,经营和搜集古书。伦明把只有高小文化的学徒孙殿起培养成能辨别古书籍、版本学的人才。孙先生把稀少的登记入册,后来编写了一本《贩书偶记》很有名,成为中国古籍的目录学家。

    抗战前,北京要编四库全书纯目录,因历代及清代忌讳、遗漏的书很多,需要考究。伦明收集的书很多是四库书目所没有的,很珍贵。他把自己藏书的地方(烂漫胡同东莞会馆最里边小院)叫“续书楼”,意在立志续编四库全书。据资料记载伦明藏书丰富,已够续修四库全书十之七八。早在1925年,当时教育部部长章士钊要影印四库全书,伦明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看法,著论文《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主张续编为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伦明为避战乱留在广东任教,从此没再回京。伦明大部分著作是在北京的东莞会馆完成的,间断续修了一些四库全书的提要,其续编的四库全书提要,后转给历史研究院及有关图书馆。现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伦明所写的。他还著有《辛亥以来藏书记事诗》、《续书楼藏书记》、《续书楼续书记》、《续修四库全书诌议》、《版本源缘》、《清代及今人文集著者索引》和《乡园忆旧》、七绝诗数百首等。

    会馆曾经文人荟萃

    上世纪20至40年代,会馆居住的东莞籍文人荟萃,如知名人士冼玉清张伯桢、张次溪、容庚和容肇祖等。伦明和他们不仅是会馆邻居而且是挚友,为他们提供资料及帮助,交流学问相互促进。

    据容肇祖教授回忆,其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26年毕业,这期间容肇祖也住东莞会馆。一次,伦明串门看到容正研究明代哲学家而写关于何心隐桐集》的文章。问容:“你见过这本真书吗?”容答:“没有”。伦明说:“我有明代刻本《爨桐集》,借给你看吧。”何心隐的《爨桐集》是明末梁夫山著的,因烧毁存世无几。容借此书抄录后又从湖北借到另一卷,以容肇祖的名义出版此书,现书名叫《何心桐集》,已再版。容肇祖之兄容庚(又名容肇庚),字希白,自小跟随四舅邓尔雅读书自学金石之学。1922年5月,时年29岁的他已拿着《金石编》初稿来到京城。受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赏识推荐,考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同时聘为燕京大学副教授。在古青铜器及甲骨文字等方面研究,容庚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1941年燕京大学关门,容庚移居到上斜街东莞新馆。这里房租低,步行到琉璃厂很近,他时常去琉璃厂寻购书画并进行研究。容庚于1946年春返回广州。由于会馆平房是青方砖铺地易返潮,他将收藏的书画100多卷轴运回广州时有部分已霉变。

    在东莞会馆,教授专家合作、切磋学问之事屡见不鲜,如:1935年伦明与容庚、张次溪出资、合作编辑、影印《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卷,由伦明联系借用长汀江叔海所藏番禺赵夫所绘饯别图。这是一幅明代山水风景画,远山叠翠,视野开阔,岸边亭旁,垂柳树下几人挥手远眺,江面上两只船扬帆远航。此图是袁督师于崇祯元年由粤再起为蓟辽总督时同人告别之作。另附有陈子壮、黎密、傅于亮、欧必元等人题诗墨宝手迹;由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和伦明等题跋语;题签《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的是容庚书写。几位文化名人极富社会责任感,将此图诗卷影印了50本分送给图书馆保管,由张次溪赠送广东会馆一册。伦明生前已看出时代演变,曾说:今后藏书之事应属于公,而不属于私。1944年10月伦明在广东东莞病逝,享年70岁。

    1947年,尊祖父遗愿由冼玉清教授介绍,原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联系,将伦明毕生珍藏的书大部分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少量藏书变现补助了家属生活。因伦明的藏书太多,逐一点数太慢,来不及逐本登记,后来把书打捆用秤论斤称来代替点数,几大卡车装了几次才把书籍运完。如今我们仍可以从改名为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目中,发现以集部为多的书名下,记着伦明批校题跋的字迹。

    明伦堂留置公产

    烂漫胡同东莞会馆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由东莞人邓蓉镜经手购置,地址在宣武区烂漫胡同127号(原49号),系东莞县明伦堂留置公产。1932年(民国21年)明伦堂出资在北平财政局申请税契,领得第4695号建筑契。同年10月9日,在北平地方法院不动产登记,取得党字第65号据照。有青砖瓦房49间,占地2.073亩,系明代建筑。

    进入东莞会馆大门,直对靠南房山墙砌的精致影壁,往右一转原有月亮门,右边4间东厢房。入月亮门南侧有5间房,房前一条较宽阔的自东向西的甬道,北侧一道通体墙分成了4个独立的四合院。此会馆原为东莞张家玉的故居。明代后期抗清将领袁崇焕和张家玉素有“东莞二烈”之称,一北一南均是抗清英雄。袁崇焕在辽东及北京英勇抗击清军后被反间计陷害含冤而死。张家玉在广西和东莞万江一带举义旗奋起抗击清军,身中数箭为不被俘虏跳水塘壮烈牺牲,年仅33岁。张家玉在崇十六年中进士,任授编兼给事中,就义后桂王封其为增城侯,谥“文烈”。近代名人居士叶恭焯曾书有“明代先烈张家玉故居”匾额悬挂会馆大门之上。根据文件资料:北京市王昆仑副市长办公室接到市文化局报来的广东省文物古迹处理意见,经讨论于1956年7月16日批复:“一、崇外佘家馆袁崇焕墓堂由文化局文化组接管,并保留……东莞会馆悬有《明代先烈张家玉故居》纪念横额,均由文化局文化组通知北京市房屋管理局负责保管,不得丢失。”

    会馆被称为“士乡

    过去许多人把会馆群称为“士乡”。旧时会馆大都住有科举产生的官宦、文人雅士、爱国知识分子等。东莞会馆就曾居住着一些务实而勤于奉献的东莞籍文人名士,如:东莞人陈伯陶于1892年探花,任国史馆协修、江宁布政使、广东教育总会长。1910年陈伯陶在东莞会馆与同乡和陈锡恭、杨东皋商议,与杨东皋订约,并由陈伯陶捐资购置了上斜街的地块建东莞新馆。他曾为烂漫胡同东莞会馆旧时收存的袁崇焕督师真像题字为“袁云素先生真像”。此像当时陈伯陶移交给广东会馆保存。陈伯陶在移交手续上盖了朱文印。1917年(戊午五月)康有为也曾为东莞会馆题额“莞园”,叶恭绰题跋:莞园为明末张文烈公家玉故居。公在粤起义抗清,名重历史,乡人与有荣焉!每过斯园,辄想慕风徽,肃然起敬。

    据资料记载:早在珠巢街的东莞会馆时,莞人就祭祀袁崇焕。该馆址在更名为珠朝街路西,现中山会馆之南侧。有一天同乡偶然从旧文章的残片中看到张家玉的诗句是在烂漫胡同居家所写,特意拜访,并以九百二十五两银购得其故居而建烂漫胡同东莞会馆。1915年陈伯陶曾在修建上斜街东莞新馆时也在后院设立了敬贤堂祭祀先贤。

    会馆里的诗歌

    在纪念活动中文人们大都以题字写诗、对联抒发情感,至今还流传很多令人振奋的诗句楹联。如:烂漫胡同东莞会馆有联:粤峤显晨钟旧里,门风雨引灵旗。陈伯陶曾在东莞新馆希古堂题联:服官记二十年前,把酒论文,旧梦勿忘燕雪地;聚首在七千里外,乘风破浪,壮怀应话虎门潮。晚清进士、莞籍文人张其淦从沪旅京又联:孤忠曾督蓟辽师,问前朝,柱石何人,赫赫大将军,足显山川聚灵秀;伟烈犹思东莞伯,愿后辈,风霜炼骨,茫茫新世界,好凭时势造英雄。在东莞新馆落成时,张伯题联:禺山莞水,邻结两家,花间问斜街,到此应思前世事;辽蓟增城,烈传千古,芳徽贻后代,可能还忆故乡人。尹庆举也题联:已费中人十家产;此为广厦万间心。这几幅楹联曾悬挂在东莞新馆,时间久远已经散失。

    1906年前后,东莞籍尹庆举是烂漫胡同东莞会馆管理负责人,尹庆举身为进士,清翰林院庶吉士,职务编修。1902年曾任广东“宝安书院山长”、“东莞学堂(东莞中学前身)名誉校长”。尹自1911年春天始负责上斜街东莞新馆修复改建的监督管理工作,8月一期完工。10月辛亥革命战事频发,尹庆举避兵回故里。居住东莞会馆的张伯桢接手负责东莞新馆修建,直到1917年东莞新馆竣工。

    张伯桢,别号篁溪,是在京城很有故事的历史人物,系康有为“万木草堂”弟子,赴日本留学多年,广泛支持和接触革命党人,撰写了同盟会、兴中会革命等具有很高史学价值资料;受聘两广方言学堂法学教授,1909年赐法政科举人;1912年至1928年为民国司法部监狱司第一科长;1913年携家眷在烂漫胡同东莞会馆定居。1914年张伯桢应聘兼任清史馆名誉协修。那时伦明住会馆的最里院,仅一墙之隔的东院北屋住张伯桢及儿子张次溪。伦明与张伯桢是挚友,待张次溪如同父子,从小看其长大。伦明时常与张次溪探讨一些学术专业问题,提供藏书资料。张次溪也十分尊重伦明,1934年张次溪编辑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弥补了中国近代对于戏剧资料著述不足的缺憾。伦明特意为张次溪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以题数首诗的形式写了序跋;并亲自联系邃雅斋为其校印。张次溪,名涵锐,又名仲锐,号江裁。其研究北京民俗、北京史志的著作颇丰,以1951年出版的《人民首都的天桥》名望最突出。至今很多研究北京民俗典故的作家仍以张次溪著述为依据。张柏桢于1916年在北京左安门一带(现龙潭湖公园内)建立纪念袁督师庙及修缮袁崇焕墓;张伯桢之子张次溪为完成父子夙愿,于1958年8月将“张园”私家房产14.5间捐给了国家(龙潭湖公园),此后张次溪又搬回烂漫胡同东莞会馆居住。他的行动既饱含对家乡东莞的乡情又怀有深爱北京的乡土情。

    东莞旅京人士的居住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东莞会馆有成就的文人大都成为高校的教授、专业人士之后这些人士陆续迁出会馆,空房只许东莞同乡及亲友来往居住。住户结构大都是莞籍文人后代和来京上学、谋生的莞籍知识分子及商人。会馆只收取低廉房租,作为房屋维修基金,不接纳外乡人。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队占领北平,上斜街东莞会馆为了防止日军入住会馆,决定将空房租借给住户的朋友和可靠人,目的是抵制日军横行,不让日军住。清代,东莞会馆作为科举试馆,民国时,会馆作为同乡居住场所,东莞县在京没有商务行业会馆。因此,当时有的东莞企业家和商人赴京也来东莞会馆暂住,促进莞京的经济往来。会馆一直沿用定期选举馆长的制度。例如:1947年东莞新馆实行董事制,由同乡推选陈宝剑、伦绳叔二人为董事;1948年经同乡选举伦绳叔一人为理事长,陈宝剑、钟亮洲、吴如林、吴松林4人为理事,负责管理馆务。据1947年11月东莞新馆统计,有东莞同乡52人住在会馆里。1956年居住的东莞同乡有15户约40人。上世纪60年代初已不存在理事长,但是我父亲仍然义务为大家计算、收缴水电费及办理公益事务。旧时,上斜街东莞新馆和烂漫胡同东莞会馆的组织形式是各立门户,分别居住及管理。两个会馆都无专门经费,所有馆舍修理及长班工资等一切开支均由住馆同乡共同分担。1948年前后两个会馆分别建有《会馆管理章程》。

    据资料介绍:1956年1月,广东省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遵照北京市政府有关规定,致函北京市民政局,决定将会馆的全部财产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1956年东莞会馆房产随着有关规定转交北京房管局统一管理。东莞会馆的作用已被改变,逐渐成为居民大杂院。改革开放初的80年代,东莞新馆被列为北京市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电视台拍摄走遍中国会馆旧事专题节目时,到东莞会馆拍摄,我凭着在东莞会馆少年时代生活记忆与了解,给他们讲述东莞会馆的历史变迁。

    东莞会馆成为历史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举办奥运会,许多老会馆都被拆迁、改造,东莞会馆也不例外。2006年为缓解北京交通的拥塞,要打通长安街民族宫到菜市口大街的南北道路。公路画线拆去了东莞新馆东部的五分之二。2008年5月1日穿过东莞新馆的南北道路已经通车。现在从新路边依稀看到会馆大厅的屋脊及残留建筑。近两年,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的张世光副会长约我去东莞会馆搞调查,据了解,2008年东莞会馆已没有东莞籍居民了。现在烂漫胡同的东莞会馆历史遗迹经过维修改造,但东莞会馆已成为过去、成为东莞人美好的回忆。

    两个“百岁信封”印证百年会馆

    北京的东莞会馆自清朝光绪初年创立以来,已有130多年历史了。本报也多次作过报道。为研究东莞会馆初期的历史,北京的莞籍后裔搜索过很多资料,走访过很多人。在那段以书信为主要沟通手段的历史中,北京东莞会馆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书信,令人觉得遗憾。工夫不负有心人,日前,记者在《<收藏东莞>王晓强藏东莞近现代邮政史珍品》一书中,发现了其收藏的两个由东莞寄去北京东莞会馆的信封。这两个信封意义非凡,可以说填补了北京东莞会馆的某些历史空白。于是记者采访了王晓强,重新翻阅那段会馆的历史。

    百岁信封

    两封信寄自民国初期 这两个信封均是民国初期从东莞寄出的。一个是1912年5月16日由东莞城外脉力州天成昌寄出的,收信人是北京宣武门外上斜街东莞会馆的张子干。这个信封的背面有用毛笔写的“勿延”两字,字的旁边还加了两个“O”,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封很急的信,而信封背面用了三个专用的固封贴贴上。从当时的邮戳看,寄信的日期是1912年5月16日,到达广州中转的邮戳也是5月16日,即此信当天已送到广州中转了。

    据了解,百年前东莞至广州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能乘上船就相当快了,但仍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若从陆路走,仅渡口就有五六个。过去东莞有句老话:隔河千里路。从东莞到广州所费时间可想而知。此信当天能到达广州,可知邮差的效率之快。

    百岁信封

    第二封信是从篁村(今南城)寄出的,寄信者是莞邑篁村馥桂堂,收信人也是张子干。此信所写收信地址与上封不同,写的是:北京骡马市大街烂漫胡同东莞会馆,时间是1918年经广州寄去北京。这封信信封正面收信人地址北京的“京”字和寄信人的“附”字,分别盖上篆刻方印,信封背用毛笔写上“固封”又盖上篆刻方印。可见当时的固封相当讲究。

    信封透露会馆变迁

    两个有历史的信封也正好印证了东莞会馆的一些变迁。

    北京东莞会馆曾先后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烂漫胡同和宣武门外上斜街设立,有“东莞会馆”和“东莞新馆”之别。在烂漫胡同时称东莞会馆。搬迁至上斜街时称“东莞新馆”。

    据悉,东莞新馆是陈伯陶1910年购地兴建,并于1911年迁入。

    而馥桂堂在1918年仍不知东莞会馆迁了新址,就是说,馥桂堂与张子干的书信往来较少。

    收信人是东莞文化名人

    据东莞市委宣传部和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编的《东莞现代人物》、《张伯桢》介绍,张子干即张伯桢。

    张伯桢、字任材,号子干,法名仁海,又字沧海,别号篁溪,东莞篁村水围坊人。生于1877年。

    1893年梁启超与韩云来莞讲学。17岁的张伯桢听了梁启超的课,开始接触了新学。1902年被聘为东莞县学堂国文教员;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张伯桢回国后受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教授;1910年赴北京参加廷试,被“钦点”七品京官,任法部制勘司主事,曾参与“宪政筹备处”起草宪政草案,任副主稿。后任民国司法部监狱司第一科长。

    张柏桢一生著述甚丰,刊刻有《沧海丛书》五辑,有《袁督师遗集》、《张文烈遗集》、《袁督师应配祀关岳议案》、《袁督师故宅志》等,又创刊《正风半月刊》,刊登考证北京历史文章。1946年张伯桢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把自己珍藏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袁督师文物及佛教法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1300余件,全部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

    二、苏州东官会馆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六《会馆》记载:

    东官会馆

    东官会馆

    东官改东莞唐至徳二年海上丝绸路华商停此间

    在半塘,天启乙丑(天启五年,1625年)建,在半塘。康熙十六年(1677)移建宝安会馆于岭南会馆东,因武帝像不可移动,仍存之。今这义厅茶室。

    宝安会馆

    在岭南会馆东,国朝康熙十六年东莞商人建。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点本《桐桥倚棹录》第88页,

    顾颉刚道光壬寅刊本《桐桥倚棹录》底本标点整理)

    广东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至少在明代已经开始,贸易商品主要是广东各地的特产。东莞商人主要贩运莞香。莞香又名女儿香,是当时女性喜爱的物品,因此东莞人多以贩香在苏起家。

    明末广东大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莞香盛时远销至北方的情形道:莞香度岭而北,虽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气沾焉故也。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苏松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莞香之积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二十六《香语·莞香》)

    新安东莞会馆

    苏州东官会馆的出现,证明东莞在明代商业已经很发达,它开了县级设立会馆之先河,它比商业著称的潮州的会馆出现有确实纪年的历史(康熙十二年,1673年,据周昭京潮州会馆史话》)早50多年。

    新安东莞会馆

    三、新安东莞会馆

    东莞会馆外墙上:“此铺归 东莞会馆永远营业”

    地点:深圳南山区九街

    年 代:清代

    说 明:

    又称“宝安公所”。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清代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的商会会所。建筑面积53平方米,内仍保存有修建“宝安公所”时立的4块石碑。1996年南山区政府出资进行了整修。现有新安故城管理处负责管理。

    四、北京东莞会馆

    广东东莞会馆座落在北京宣外上斜街中段路南,与同省籍番禺会馆为邻,现门牌56号。会馆前身为贵族府邸 (有为清康雍年间大将军年羹尧故宅之一家之言)。光绪年间,由广东陈氏家族陈学陶购得,改建为东莞会馆,馆内聚贤堂为主要建筑。

    东莞会馆大部建筑还保有旧时格局,但已辟为民宅,现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曾经居住过容庚、伦明、张次溪等莞籍名人

    如皋冒鹤亭辑,东莞 张次溪订《云郎小史》序:“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元旦东莞张次溪识于宣武门外烂胡同 东莞会馆之拜袁堂。”

    陈垣弟子单士元在《回忆陈援庵师》一文中提到:大约在1933年左右,一日援庵师对我说,有一批私人档案,关系清代末年故事,已商定让给故宫。一日,援师偕我到宣武门外的广东 东莞会馆伦明先生家。伦明先生字哲如,亦北京大学教员。伦先生喜购书,曾在琉璃厂买得清末两江总督瑞方档案多册,大部为电报档案,关系清末历史的珍贵史料,如上海《苏报》案的档案即在其中。援师以900银元的价格,为故宫文献馆购人。当日,委我押运到故宫……后来,我又通过刘厚滋先生之介,从清代大官升允后人家补购端方的文件两柳条包用银20元。无前者我亦不识后者,回忆此事,益感援师对史学界的贡献之大。

    容庚先生当时住在宣武门外上斜街老墙根 东莞会馆,容庚所著《丛帖目》自序中说:“一九三一年,余初钞得《鸣野山房帖目》稿本,喜其草创,然伪误满纸,每有所见,辄校改于其上。于帖目未收者,成校补一卷。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起,余移居上斜街东莞会馆,百无聊赖,以书画遣日。所居密迩琉璃厂,时至观复斋,富华阁,翠墨斋假丛帖观之……”

    五、南宁二邑会馆(东莞、南海两县合建)

    二邑会馆就座落在,现南宁市壮志路(原博爱街)这条会馆街上,这是一座只有600平方米的老房子,过去广西民族学院创办初期曾经用做校舍。二邑会馆,就是由广东省(东莞、南海两县)合二为一创建的一个会馆,为两县的生意人提供集会、办事的场所。已被拆毁。

    清代雍正年间广西省分为四道:桂平道领桂林府、平乐府;左江道领南宁府、浔州府、太平府;苍梧道领梧州府;右江道领柳州府、庆远府、镇安府、思恩军民府。另“有州十一”,实载十:田州、归顺州、利州、奉议州、向武州、都康州、龙州、江州、思陵州、都祥州。另有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直隶布政使司。(《明会要》卷七十三右江道领柳州、庆远、思恩、思明、镇安5府,无田州等10州)

    清代石碑《奉左江道靳大老爷批示》为清代雍正元年(1723)所立,碑文讲述了二邑会馆创建的经过,东莞、南海二县合建二邑会馆,会馆馆长靳南,捐款的人名等。“宣化县记录一次为税寄里户乞天佑承禀情给示勒石承照...左江道按察使司副使加四级记录四次兼提南宁府 靳 批示南海、东莞二邑会馆馆长靳南..."现石碑存放在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上的古石刻碑廊,石碑文字还依稀可以辨认,石质有些风化.

    六、东莞石龙布行会馆(同业会馆)

    【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五“物产下”中“布帛类”有陈伯陶按语中:“然六十年前,邑中妇女犹以市绵纺织为生计,观石龙布行会馆之设,其业之盛可知。”

    七、海口五邑会馆

    博爱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明天启时,南海、番禺、东莞、顺德、新会五县之人于府治北十里海口建五邑会馆。”

    清末民初,广行的“五邑会馆”建在北门内街(现博爱北路70号工行分理处储蓄所及相邻的金城布艺店),由广东地区的佛山、新会、东莞、顺德、南海等地来琼经商的商家组建。五邑会馆旁有著名的“七正”店,即正合、正兴、正益、正安、正昌、正利和正祥七个商号店铺,经营纸业、爆竹等生意,为来自广东佛山的谭氏家族经营。

    八、琼海东新会馆

    东新会馆,始建于嘉庆6年即1802年,由广东东莞、新会籍嘉积汤、刘、吴、李、赵、全六姓商民创建,(60年代新民街琼海县工人文化宫旧址,亦即80年代市五金厂旧址,现新民街通往新西门市场街口),同时在会馆侧边创办东新小学。

    九、海外东莞会馆

    1、马六甲五邑会馆Maliujia Wuyi Huiguan

    马六甲五邑会馆,马来西亚华人地缘社团。创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由梁连灏、黄石芝、姚振生、萧泳槐、黎润佳、和珍号东主等领头,旅居马六甲的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中山)等五邑华侨发起组织。现存古碑记载,有174名五邑华侨捐款,1899年购得馆址于打金街(原名金榜已利)。1953年会员有千余人,其中番禺籍有300人,南海、顺德籍各有150人,是年参加泛马来亚番禺会馆联合会。为便于活动,南海组、番禺组、顺德组、东莞组、中山组,各组设职员若干名。1948年秋会馆成立有22人组成的铜乐队,服务于华人社会,历届华校联合组织运动会,各侨团学校举行庆典时去奏乐助兴。1983~1984年会馆主席邓果涵,副主席麦耀,名誉顾问邓标涵、吴章之、梁雅雄。番禺组主任梁雅雄、副主任陈耀森。

    马来西亚东安会馆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1955年,分布在马来西亚13个州的十多个东安会馆联合起来成立了东安会馆联合会总会,将全马来西亚的东安乡亲团结在了一起。包括:槟城东安会馆(槟城,1892年)、雪兰东安会馆(吉隆坡 1882年)、芙蓉东安会馆(芙蓉、1896年)等。

    2、星洲东安会馆

    新加坡华人地缘社团。由来自广东东莞、宝安人士组成。成立于1876年。原馆址在东豆腐街,1919年购置牛车水新桥路285号馆址。1966年加以扩建。成立以来,在造福乡亲,服务社区,特别是在推动剧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该会馆于1994年3月24日迁至丹戎巴葛区武吉巴梳21号。

    3、澳洲悉尼保安堂和荫德堂

    《新金山》第十一章《社会组织和县》中,有“在雪梨,最早由东莞于1875处建立了保安堂和荫德堂”的记载。

    会馆历史

    漂洋过海的华侨,大都以同乡会馆作为同邑乡亲的纽带,已知这些社团组织有:美国纽约东安公所,是东莞、宝安、惠阳华侨合办的团体,有50多年历史。

    苏里南广义堂是东莞、宝安两邑侨胞合办,已有100多年历史。创办《询南日报》为当地华人之喉舌,还有体育设施和养老院等慈善事业。狮石厦村华侨黄运金曾任侨领。

    牙买加中华会馆,凤德岭村华侨黄佑华、黄永腾曾任中华会馆主席。

    大溪地同乡会,狮石厦村华侨黄新妲曾任侨领。

    凤德岭村华侨黄东文任圭亚那中华会馆干事。

    新加坡东安会馆,是东莞、宝安两邑华侨合办,有150年历史,入会者每月交适量会费,失业有救济,死后有丧葬费

    此外,英国惠东宝同乡会,马来西亚惠东宝华人会馆等。

    地址

    地址:东城大道中金泽花园商住中心玉兰阁3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