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仁厚温公祠

广东梅县区丙村镇下辖区域

  • 中文名:仁厚温公祠
  • 修建时间: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长度:87米
  • 仁厚温公祠介绍
    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俨然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

    基本信息

    仁厚温公祠

    梅州仁厚温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 客家围龙屋。五百年的历史长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民居,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

    梅州仁厚温公祠构造精巧,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型的围屋型似长龙,美如彩虹。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创新。

    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种苏铁,则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

    那苏铁经四百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四十多米,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那苏铁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温氏族人从他们的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不计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

    梅州公祠

    岭南客家围屋欣赏

    梅州市梅县区当地最大的围龙屋、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作为梅县区现 存700多座围龙屋建筑代表之一,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同时居住500多人】

    坐落在叶剑英元帅故乡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的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横、三围龙,拥有480多间厅堂、房间,当地村民温伯告诉记者,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纪70年代,曾同时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当时的2个生产队。

    仁厚温公祠有宏伟宽阔的祠堂、深深的庭院和长长的天街、巷道。

    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中间的堂屋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和48间住房,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共“八横”,共有240间房。这使整座建筑显得宽阔庞大,气势宏伟。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又有房102间。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在堂屋和围屋之间,长着两株400多岁的华南苏铁树。堂屋、横屋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偏向东;中间有一中轴线,两边平行对称;后面的围屋与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椭圆形;屋内天街、巷道、走廊如脉络相连,四通八达。

    【夏天排雨冬天挡风】

    仁厚温公祠的构建科学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余成向心之势;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族人在屋内享受冬日的阳光。

    如此一座庞大的客家围龙屋古民居,从历史、规模和文化内涵来看,比起福建的圆土楼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仁厚温公祠档案】

    已有500岁,占地2.3万多平方米,拥有厅堂及房间480多间,为梅县区迄今发现最大围龙屋。

    游记

    仁厚温公祠

    2004年11月21日下午,我从广州市区去梅州市区。我坐的是飞机,飞行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梅州客都机场。这次去梅州,原中宣部副部长朱厚泽和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高伟梧与我同行。他们没有坐飞机,而是坐汽车,因为比我早半天出发,因此没有比我晚到很多。我们一行入住梅州市迎宾馆。下午6时梅州市委副书记古小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运泉、郑玉华宴请。

    第二天按照计划去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仁厚温公祠

    22日上午8时30分出发参观,主要是去叶剑英故居和博物馆。路经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陪同我们的人要我们进去看一看。这是计划外的安排。在陪同我们的人和这个地方的主人联系的时候,我就在门口等候。我在那个地方先仔细看了贴在墙上的介绍,原来这支客家人是从山西太原过来的。

    客家人从北方许多地方南迁到广东一些地方,南迁的原因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再是北宋金人南侵。客家人分布全国18个省区、28个区县。据介绍,温氏族人的九世祖从山西来到梅州定居在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现已传至29世,前后20代人,繁衍至400多户(外出定居的在外),上千口人丁。一支族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力,几百年群居一屋,繁衍发展到如此程度,就足以说明客家人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非凡的生存发展能力!

    仁厚温公祠

    不一会儿,仁厚温公祠的负责人出来了,陪我们进去后做介绍说:这所仁厚温公祠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惟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500年的历史长河,在这里留下古老神奇的印记!500年的岁月沧桑,刻下前人创业的足迹!围龙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物,此围龙屋是仁厚温公祠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多米。试想一下,在500多年前,在当时还属偏僻之处,一个家族构建起如此宏大的居室,须有何等的雄心,具有何等的气魄!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构造精巧,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三重弧型的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创新,从这一点,人们也可以窥见客家人披荆斩棘、创建新业之毅力,继承与创新和谐结合之匠心。

    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什么叫“化胎”?当时来不及问,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人可问了,因此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意会那是一个园林方面的名词,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花坛,要不怎么能在“化胎”上种“苏铁”这种很大的树呢?仁厚温公祠的人告诉我,这是该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那苏铁经400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40多米,要3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古朴苍劲,枝繁叶茂。

    请问,有谁在何处见过如此古老庞大、生命力如此顽强旺盛的苏铁吗?

    21世纪的我到此一游,的确触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民居,有客家的特色。

    仁厚温公祠

    来到仁厚祠,我们还可以看到客家民俗,了解过去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寻访中原之遗风,品味南粤之古韵。客家人居室,客家妇女当年的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如蓑衣等,这些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客家人和他们当年的生活状况,把我们带入历史的遐想。

    2003年10月,我去河南时见到大象出版社原社长周常林同志,他告诉我,当梅州客家人从北方南迁的时代,现在的中原的郑州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郑州人就对客家人南迁的事情特别重视。郑州的学术界准备召开客家人南迁的学术会议。我在参观仁厚温公祠的时候,就想起大象出版社。2005年初大象出版社社长李亚娜同志到家里,谈起仁厚温公祠,我就把丙村送给我的《大型梅州客家围龙屋—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仁厚温公祠》的介绍取出了一个备份送给了李亚娜。现在我就根据我在当地的见闻和这个介绍写了这篇文章,寄给李亚娜同志。我对“仁厚温公祠,梅州客家围龙屋”并无研究,当天时间也非常短,我们要赶去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叶剑英故居,因此,只能直接引用这个介绍了。(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仁厚温公祠之旅 于光远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