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的主要作用有:团结了秦晋地域的商人和众多的行业商,在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五个多世纪里,山陕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山陕商人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外蒙古、俄罗斯、朝鲜等邻近国家地区。山陕商人的贸易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把中国的商贸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把山陕两地经商的历史、经商的智慧、经商的艺术推向了极致,山陕商人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全国各地的诸多山陕会馆中,有的也称“西商会馆”,有的叫陕西会馆或西秦会馆。尤其在云贵川一带,由于明清时陕西商帮的经济在那里处于垄断地位,当地便保存了好多会馆,像成都、重庆等地的中心繁华街道,就是由于有会馆而命名为“陕西街”、“陕西路”。
会馆总揽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光年间曾改称“鼎元社”,1923年复称“山陕会馆”,是全国会馆中唯一得到慈禧御笔之宝的民间商会建筑。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副院长单士元曾赞叹其“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后社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会馆居于南阳市社旗县闹市中心,座北朝南,南对当年最繁华的瓷器街,北靠五魁场街,东邻永庆街,西伴绿布场街。主体建筑呈前窄后宽之势,东西最宽62米,南北长156米(现存),总占地面积12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两侧相陪建筑有木旗杆、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楼、东、西长廊、腰楼、药王殿、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于咸丰七年为捻军所焚,现存建筑152间。社旗山陕会馆系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因馆内敬奉关公,为此又名关公祠、山陕庙,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之时正处于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期。加之会馆这一建筑类型本身就是资本萌芽商业繁盛之产物,客居各地的富商大贾聚敛的大量钱财,为会馆建筑艺术之创造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据有关碑文记载,社旗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88788两。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源,加之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南阳市的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其建筑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
多位全国著名古建筑权威专家对社旗山陕会馆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及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均给予高度评价。原国家文物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己故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国家建设部顾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题词赞为:“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之绝对优势,社旗山陕会馆在全国现存80余座同类建筑中,首家于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业内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地址:社旗县赊店镇永庆街9号
建筑特色
一、琉璃照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的社旗山陕会馆
“照壁”亦称“影壁”,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独特样式。将照壁建得富丽堂皇,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功效,使整组建筑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照壁壁面的艺术构图多姿多彩,大致可归为两种类型:盒子式和海漫式。而社旗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为海漫式与盒子式和谐结合的独特艺术样式。其壁面之豪华,构图之巧妙,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琉璃照壁位于会馆整体建筑中轴线之最南端,南迎赊旗古镇最繁华之磁器街,北与会馆山门相对而立。壁高10.15米,宽10.60米,厚1.46米,青砖砌框。照壁之南面战乱中受到破坏,下部补以三个砖雕照壁盒子,中为“五龙捧圣”,左右分为“鸳鸯戏荷”与“凤戏牡丹”,画面清雅别致,不失为砖雕艺术之杰作。照壁北面为正面,以476块琉璃构件镶嵌而成。基部为青石须弥座,座高1.60米,宽大的束腰部位,浮雕变形“寿”字及各种造型的蝙蝠图案,取谐音“福”,寓“福寿双全”之意。上部整个壁面以双层竹节为框,最下部为金黄色仰覆莲,其上一字排开三组图案,亦称三个照壁盒子。正中图案为八边形,内雕“二龙戏珠”及“鲤鱼跳龙门”。龙门呈阁楼状,楼右为鱼尾,楼左现龙身,过龙门之鱼化为龙体,升腾而上,共戏一巨大之金黄色蜘蛛,谐音为珍珠之“珠”。此图暗喻人们应逆流向前,奋发向上,终会有飞黄腾达之日。“龙门”也是古代科举之门的代名词,表达了当时商人亦希望科举入仁光耀门庭的吉祥祝愿。图案之两下角饰以两个巨大的蝙蝠造型,寓“遍地是福”之意。
社旗山陕会馆琉璃照壁
东、西侧图案均为对称之长方形,西侧图案为“奇兽斗麒麟”,图案正中是威武雄壮的麒麟正与一头神兽盘旋相斗。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之兽,它不履生虫,不折生草,象征祥瑞。上部是青山绿水美景,其间有农夫牵牛、渔夫撒网、樵夫担柴,书生捧读,是为传统之装饰图案“渔樵耕读”图。仔细观察绿地和兽身之上尚有“渚川”、“陈沛”之字样,这是当时的工匠秘密留下的地址与姓名,他们也为自己的精湛工艺而自豪。东侧图案则是“四狮斗宝”图,四只雄狮上下盘旋而舞,威武中透着活泼,极富动感。上方高高的山崖上立一博袍之人,静静地观看着这人间盛景。整幅画面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意境十分隽美。照壁的设计者独具匠心,在三个图案之间及两侧,又精心地设置了两幅古铜色的隶书楹联,内联为“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外联为“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上方正中为“义冠古今”之题额。以上额、联均为对关公的赞颂之辞。会馆敬祀关公,又名关公祠,因此,这两幅楹联与题额既是对三幅图案巧妙地分隔装饰,又具有对会馆整体建筑立意的点题之功,可谓珠联璧合,构思奇巧。“义冠古今”楣额四周饰以缠枝牡丹为框,框之上方正中部置一观音像,两侧又饰以十二个“福”字,寓含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福的美好祝愿。楣额之上则嵌以獬豸造型,突出壁面,作向前俯视状,传说其为能辨曲直、惩恶扬善之神兽。主图案之间及两侧满布整个壁面的牡丹、莲花、各种变形团“寿”及“福”字图,也都是通过谐音暗示富贵荣华、福寿绵长之意。照壁之上部为仿木结构斗拱及檐部结构,顶部为琉璃硬山顶结构,以两狮为吻,正中脊刹为狮驮宝瓶,两侧分立楼阁及狎鱼、海马等神兽。正脊表面为高浮雕缠枝牡丹与行龙。寿桃形固瓦钉帽亦与照壁之装饰主题福寿吉祥相合。
综观整个照壁装饰内容丰富繁多,但主次分明,立意明确,设计巧妙,嵌接严密,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色彩艳丽。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古建筑照壁装饰的经典之作。
二、霄汉铁旗杆与双石狮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照壁与悬鉴楼后侧山门之间,原设有一对木旗杆和一对铁旗杆,分立于照壁与悬鉴楼、东西辕门之间十字通道交汇处四角。木旗杆已于民国二十四年为巨风所毁,现仅存旗杆原栽处孔址及一对夹杆石。夹杆石以巨型青方石相对而成,石高2.60米,合抱后边长0.74米,杆孔直径0.36米,足见旗杆原屹立时之雄恣。(一)霄汉铁旗杆
南阳社旗山陕会馆
铁旗杆位于山门前5.50米处,东西相距10.50米,通高17.60米,其下部为高1.20米、长1.30米、宽0.75米之青石须弥座,上、下枋雕仰覆莲,束腰分雕天马、麒麟、神牛等瑞兽。座上二铁狮,东雄西雌,体形硕健,昂首挺胸而立,方嘴巨目,双狮首内转45度,恰与游人目光相遇;其尾上竖后向北水平折转,形象奇特。铁旗杆下部直径24厘米,自铁狮背插入基座内,其直插云天之露明部分分为五段,据传为分节拥土法铸造而成,每段之结点铸莲花或云斗。自下而上,第一段原为悬挂铁楹联处,联文曰:“浩气千秋昭日月,英灵万古震纲常”,惜于“文革”中被毁。与此相应,东、西旗杆自下而上第四节分挂“大义”、“参天”之镂空铁幡,合而为楹联之楣额。楹联上部两段,分铸两条遒劲飞腾之蟠龙。为增强艺术效果,龙体变形细长,上下皆绕杆两匝,龙头、龙尾及两只龙爪相向内伸,龙体盘曲外张,呈腾飞之状,动感十分强烈。旗杆顶部,各立一凤,其态作展翅引颈高鸣之状。上四段杆身之间设云斗,下二云斗四侧镂“寿”字及梵文吉祥纹样,上云斗则镂作古钱形,称之谓“压胜钱”,表达商人希冀财源广进之意愿。云斗下挂风铎,上四角插铁旗,旗杆端部作关公所用之青龙偃月刀状。铁旗杆凌空直插云霄,故世人谓之“霄汉铁旗杆”,为会馆增添了庄严威武之气氛。且铁旗杆之铁狮荐褥两侧皆镂有铭文,详实地记录了铁旗杆的铸造时间、重量及铸造作坊与工匠,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二)双石狮
在一对铁旗杆之间,南距山门3.35米处,设两座大石狮,二狮东西相距5.35米,分立于会馆大门之前。石狮及基座通高2.60米,其下为须弥座,座高0.80米,长1.20米,宽87厘米,下枋入地,上枋雕饰以云纹,上、下枭雕仰覆莲。座之束腰为装饰重点,分别浮雕奔虎、麒麟、云龙、天马、神牛等瑞兽。座上石狮之造型,一反常见之威仪,东雄西雌踞坐,雄狮持绣球,雌狮背负、怀抱幼狮,含笑欠体而立,颇具人情味。游人立于狮前1.60米处,恰与双狮目光相遇,其设计匠心独运,为商家重阴阳交泰、和气生财思想的反映。
三、东、西辕门与马棚
(一)东、西辕门
南阳社旗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敬祀主神关公为武圣,是为武庙,故仿军营建筑布局,于会馆前院东西两侧设辕门两座以壮威仪。二门位于前院中部,东西相向而峙,是会馆的进出通道。拱形门道,青砖砌成,上层为城楼,四面以青砖垒就箭垛城堞,门洞上方前后各嵌门额及题匾,以云龙、花草等图案为外框。外门额分刻“东辕门”、“西辕门”,内额东刻“升自阶”,西雕“阅其履”,对仗工整。意为:看着关公一生走过的路,一步步走上万人敬仰的神圣之境。教化人们只要信仰关圣,象关圣那样“忠义”、“守诚”,就会步步高升。辕门之上棚为单檐歇山挑角起脊门楼及单檐歇山顶,以十二根木柱高高撑起,最外层高悬十二根垂花柱,连以透雕花板,斗拱耍头及悬挑构件所雕龙首形象有十一种之多。雀替透雕卷草图案。山面饰以圆形棂花窗。楼顶覆布瓦,绿琉璃剪边,翼角高挑,脊饰行龙,正中立麒麟驮宝瓶,两边陪狎鱼、海马、仙人、龙首大吻及垂脊。
(二)马棚
紧接东西辕门北墙有马棚两座,面阔三间5.20米,单檐硬山卷棚顶,墀头砖雕饰蝙蝠、宝相花图案。前为开敞形,内原塑马两匹,东为关羽坐骑“赤兔马”,西为刘备坐骑“的卢”白马,马前各立一马童。
辕门楼作为建筑单体,虽处于会馆建筑中轴线两侧之附属地位,但却是会馆整体组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其箭垛城堞之城楼状艺术外形,给人以先声夺人的艺术感觉,入其门即生一种肃然之气。马棚建筑虽小,装饰亦简,但车马相连,亦可谓艺术匠心别具。
四、悬鉴楼与钟、鼓楼
(一)悬鉴楼
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夜景
悬鉴楼又名“八卦楼”,系会馆类建筑必不可少的戏楼,系会馆前院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悬鉴”典出《新唐书》魏征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失,一鉴亡矣'。”这里把戏楼比做高悬之“鉴”,避直白而增雅意,比之它处同类建筑直曰“戏楼”,其艺术品味不可同日而语。悬鉴楼兴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竣工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25年,是会馆第一期建筑之珍贵遗存。楼高30米,为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5.70米,进深三间17.38米。面南为会馆之大门,俗称“山门”,檐廊宽敞,进深达3.68米;面北为戏台。这种一体两面之勾连搭结构设计巧妙,结合得体,颇具匠心。
悬鉴楼亦为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之“墙倒屋不塌”结构形式,以柱与柱础为主要支撑力点,全楼以二十四根巨柱高高撑起。其多种形态的高大柱础俱为上圆下方之复式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人文思想,亦尽展南方建筑文化柱础雕饰艺术之精华,为北方古建筑所罕见。其雕饰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人学士故事及吉祥植物、吉祥动物图案等,可谓是丰富多彩;其雕饰手法包括圆雕、高浮雕、平雕、线雕等,可谓是多种多样。特别是位于楼之中心部位的四座金柱柱础,更为高大华美。
社旗山山会馆夜景
装饰艺术尤以木雕、石雕、砖雕最具特色,可以称之为木、石、砖三雕艺术之长廊。而悬鉴楼面南山门一侧之木、石、砖雕饰艺术,就是这一艺术长廓的序幕。在四座檐柱柱础尽展艺术风华,以达先声夺人艺术效果之同时,设计者意犹未尽,又匠心别具地在山门两侧墙裙位置设计嵌置了四块人物故事精美石雕,与四座檐柱柱础相互呼应,相映生辉。四幅雕图之内容均为汉代及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分别为《杯羹之让》、《屺桥纳履》、《赵子龙大战长板坡》与《刘备马跃檀溪》。四图皆以“剔地起突”之高浮雕手法雕成,人物形象生动,山水场景具有极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而山门前檐之额枋、雀替亦皆以深透雕之木雕手法分别雕以《八仙庆寿》、《屺桥纳履》、《赵颜求寿》及缠枝牡丹等装饰图案,画面生动,极具美感;两山面墀头则以砖雕技法雕饰以花鸟、亭台及《杨香扼虎救父》、《武松打虎》等图案,亦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悬鉴楼面北为戏台,系该楼主要功能之所在,自然是建筑结构及装饰的重点。戏台台口高2.7米,下层与山门相通为敞开式通道,二层为戏台,面阔三间15.70米,进深5.20米,后部以木屏风相隔为化妆间。台口之周围以0.30米高之石栏,正面分别雕以《渔樵耕读》、《赵匡胤输华山》、《走马荐诸葛》、《商旅图》、《职贡图》等戏剧故事图案,两侧分雕天马、神牛、缠枝牡丹等图案,雕镂技法细腻,形象生动传神。”外联为:“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二联以演戏台为主题,写戏剧创作,写戏剧表演,论戏剧借古喻今之教化功能,把戏台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可称为戏楼之妙对。相传此联为清乾隆年间才子钱江正所书,行草字体,笔锋遒劲,点划有致,而雕工则恰到好处地雕出了笔意走势,稳健圆和。中二柱之上还以“软花活”技法,用麻刀灰堆塑精雕成“蚣蝮”神兽之头像,施以彩画,神态威武,俯视众生。二柱上部之间,高挑之飞檐之下,高悬一方巨匾,内书“悬鉴楼”三个大字,笔锋恣肆,潇洒遒劲,润燥兼收,可称书中珍品。额题:“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小阳月谷旦”,下落“浩生社立”及两方篆刻印章,字体刷金,衬以黑色底面,格外夺目。匾框透雕“暗八仙”及书匣、灵芝、银锭等杂宝图案,玲珑剔透,视可见底。此匾为此楼之眼,额书之雅,含义之深,雕饰之精,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据考,“悬鉴”二字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之墨宝,“楼”字为叶县举人许靖所补。三字粗观浑然一体,细品稍有区别,如此髓近神似,诚属不易。与之相应,戏台明间木屏风上方亦悬一同年浩生社所献之巨匾,上书“既和且平”四个大字。语出《诗经·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馨声。”借言戏剧演奏要谐和一致而巧点“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令人玩味。
戏台上方明、次间及东、西两侧之额枋、雀替皆以深透雕之技法分别雕以“二龙戏珠”、“缠枝牡丹”、“龙凤牡丹”、“鹿鹤同春”等图案,其牡丹、蟠龙之生动与春意盎然之美景跃然眼前。“悬鉴楼”巨匾之下平板枋则以连环画之形式浮雕《白蛇传》六折,画幅间以山水树木为隔断,构图精妙,雕镂细微。将此图置于此令人瞩目之位置,足见此剧其时已广为传唱。
悬鉴楼的整体艺术造型避凝重肃穆,重玲秀清奇,其屋顶琉璃装饰以神话人物为主,营造出天上人间的艺术氛围,与装饰主体功用和谐统一,达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二)钟、鼓楼
社旗山陕会馆夜景
钟、鼓楼位于悬鉴楼两侧,东曰钟楼,西曰鼓楼,对称同型。面阔、进深各9.30米,通高15.65米,各以十六根木柱擎起二层楼阁,柱础为北方式简洁雕饰之石础。钟楼之中高悬巨型铁钟,高近2米,重2500余斤,下部九角去一,传说钟受香火会飞去,故折一角;鼓楼内高悬巨鼓。钟、鼓为祭神及迎接神社之用,晨敲钟,暮击鼓,至今仍有“钟鸣闻全镇,鼓响震十里”的说法。而且巨型之钟、鼓在此柱式阁楼结构中又起到了力学重心的作用,可谓是独具匠心。二楼之顶部结构为重檐歇山顶,飞檐微跷,八角高挑,整体艺术造型空灵秀逸,具园林建筑之风格。重檐及楼顶以绿釉瓦饰檐,灰筒瓦为面,黄釉瓦组成菱形图案装饰中心,给人以古朴素雅之美感。钟、鼓楼建筑为大多数庙宇、会馆建筑所共有。而社旗山陕会馆之钟、鼓楼比之它处同类建筑却有两点特异之处:其一、它处庙宇和会馆建筑之钟、鼓楼多为砖体封闭式,而此山陕会馆之钟、鼓楼则为柱网开放式结构;其二、它处之钟、鼓楼多置于神殿之两侧,而此会馆之钟鼓楼则置于悬鉴楼即戏楼之两侧,恰似悬鉴楼之两翼。而综观悬鉴楼与钟、鼓楼之整体艺术组合,的确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风格和谐统一。三楼翼角交错,似分似连,相映相衬,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乐楼组群艺术整体。
五、万人庭院与东、西长廓
(一)万人庭院
中庭院为会馆核心庭院,亦为观众观戏之场所,因能容纳万人,故又称为“万人庭院”。庭院南北之悬鉴楼与大拜殿遥相呼应,两侧东、西廊房相对而立,形成一个阔大的空间。庭院地面按不同功用铺砌为四个单元。居中为甬道,由戏台下部明间直通大拜殿石牌坊前,道宽4.20米,侧边以青条石为装饰带,其间以一色白条石横排铺砌,中部略鼓,色彩青白分明。石牌坊前中部为遥祝区,由东、西台阶内侧垂带踏垛向南延伸,以东、西廊房北侧第二间檐柱边线为南边,形成一长方形小区,以青条石铺砌隔离带,中以青、白条石铺面,台面与甬道持平,略高于周围地面。台面正中立香炉,为焚香拜祭之地。甬道两侧至东、西廊房、东、西陪殿间为对等之二单元,地面宽阔,以青白条石横排铺设,整齐有致。甬道两侧各有圆形石洞六个,原为立木杆扯布棚而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看戏之观众亦需男左女右分地而坐,互不相见;至重大庆典时,此孔又作为插旗杆用;可谓设计周详,一举两用。整个庭院地面以青、白色条石为原料,耐磨利水,色调协调;单元划分鲜明,高低有致;使开阔的庭院更增庄严感,对四周建筑亦起到了较好的映衬作用。
(二)东、西廊房
东、西廓房位于中庭院两侧,是有身份之士绅观看戏楼演出的“包厢”。廓房面阔十三间、31.94米,上下两层,通高11.45米。其屋顶装饰单坡面以四条垂脊划分为三个单元,以绿琉璃剪边,灰筒瓦覆面,黄琉璃瓦组成菱形图案装饰每单元之中心,素朴庄重,匀称和谐,较好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视觉;彩色琉璃件的恰当设置,更突出了装饰效果。两山墀头之砖雕风格同于悬鉴楼墀头造型,图案各有变化。
东、西廓房装饰艺术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其额枋之木雕,全部用“减地平级”之平雕手法雕成,同一风格构图,每间额枋两侧均雕以二相向之龙头,身化博古架而满布整个额面,中部雕各式供桌、几案,案上置各类花瓶、供器、供物。其博古架造型各异;案几花架或高或低或方或圆达数十种之多;花瓶更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供果种类繁多,甚至有莲藕、红薯等;“八音图”乐器及各类“杂宝”更是林林总总;花卉、工艺品各具雅韵;钱串、算盘置于中间,突出崇商之主题。整个木雕构图巧妙,布局合理,疏密得当;龙首博古架的统一风格使十三间额枋装饰具有整体感。平雕技法虽不似透雕精美华丽,但亦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其雕刻内容更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六、月台与石牌坊
高台阶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可收到崇高庄严的艺术效果。会馆之主殿--大拜殿前出之月台,将主体建筑抬高2.63米,使其后之神殿更显巍峨。一中二配三座相连之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台前沿,面向万人庭院,与悬鉴楼遥相呼应,更增添了神殿区域之庄严气势。石牌坊为柱出头式结构,中坊为三间四柱,下部斜铺“九龙口”神道,并置八级台阶接于庭院地面。“神道”宽1.98米,长2.06米,以整块青石雕成,中心雕“三龙戏珠”,龙体盘曲,瞪目劲爪,体周祥云缭绕,身下波涛汹涌。边框周雕八龙,虽小巧而展雄恣。整幅雕面雕镂深,起伏大,立体感极强,构图重气氛,雕工细致入微。
“神道”之上牌坊四柱之下置硕大之须弥座。其枋、枭、束腰分雕龙、蝠、卷草等图案;四柱前后之抱鼓石面分雕《八受图》及梅、兰、竹、菊等吉祥花卉图案;抱鼓石之上分立圆雕之狮、虎、麒麟、英招等吉祥动物和神兽造型。须弥座上四柱高擎,其上部额枋均为双面五重雕饰,中枋明间额枋之上透雕“福禄寿”三星图,背面雕“五蝠(福)捧寿”图,两侧柱头透雕蟠龙望柱;二次间平板枋之上中部南面分雕“李白骑鲤”与“杜甫夜读”,背面分雕“赵匡胤输华山”与“赵颜求寿”。在如此道教活动之场所,而将“诗仙”、“诗圣”之形象置于如此瞩目之处,可谓是标新立异之作,文学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其下之多层枋面及雀替则分雕“八仙庆寿”、“雷震子下山”、“日月二仙”、“文王访贤”、“王羲之爱鹅”及“鹿鹤同春”、“麒凤呈祥”“大鹏展翅”“鲤鱼跳龙门”和各类吉祥花草、动物图案,其中“麒凤呈祥”之图案在盘旋而舞的麒、凤之间雕着一钱串,商人崇商祈愿发财之色彩由此可见一班。
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台前沿,与月台石栏连成一体,组成了一道参差起伏、完整独特的石雕艺术风景线。其总体造型之柱出头结构,增强了牌坊上部的灵秀感和透视性,立面效果简洁明朗,造型窈窕秀逸;而其下部的造型风格与上部截然相反,硕大雄壮的须弥座、抱柱石和实心栏板、寻杖,均给人以厚重浑实之感。石牌坊的雕饰艺术更是集多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雕、线雕,应有尽有,依据不同位置之艺术表现需求,合理组合,巧妙连接。正面及平板枋上瞩目位置多用透雕与高浮雕表现其立体与华丽的艺术效果;背面与须弥座则多用浅浮雕、平雕、线雕,尽展线条之流畅与图案装饰之美;圆雕之英招、麒麟、狮、虎造型各呈异态,排列整齐,虽体型小巧,但整体组合后极具气势。其雕饰内容与其它庙宇相比更具特色,李白、杜甫、八爱图、《封神演义》故事、历史典故,大都置于显著之位,文学色彩浓郁。而众多立意鲜明、对仗工整、书体各异的匾额、楹联更增强了牌坊的文化内涵。
七、大拜殿与大座殿
大拜殿与大座殿为前厅后殿相连的神殿组群。前厅为卷棚顶,系山陕商人聚会与祭拜关圣之地,称之谓“大拜殿”;后殿为关公神位所在之地,称之谓“关帝大座殿”。因地位的特殊性,自然成为装饰之重点。
(一)大拜殿
大拜殿高高立于月台之上石牌坊之北,面阔三间15.39米;进深九椽,9.60米,通高15.10米,台阶高于月台面36厘米,高出庭院地面3米;单檐绿琉璃歇山卷棚顶,形象庄严、宏阔。
大拜殿前最独特的装饰莫过于两侧之石雕八字墙。墙下为须弥座,高96厘米。座上立以整块青石雕成之巨幅石雕,宽1.10米,高1.90米,以高浮雕间以透雕技法雕成。东侧图为“十八学士登瀛州”,图之上方雕城堞,城门上方匾雕“瀛州”二字,以作点题,城上左右雕宝塔、亭阁,描绘“瀛州”仙景之美。十八学士各骑马上,攀行于盘曲山道之间,或半进城门,仅现马尾,或隐于山石之后,仅现马头。山溪曲折盘旋,溪上小桥座座,山峦叠翠,奇石相间,花草丛生,亭台隐现。其设计之妙,雕刻之精,难以尽述。西雕图为“渔樵耕读”图。图内一条山溪急湍而下,下部雕一天成之桥,桥下水面开阔,水波荡漾,一渔夫划小舟作打鱼状;一樵夫肩背柴捆行于桥上;山坡上一牧童骑于牛背;对岸房屋窗口露出读书人之形象。溪畔山石参差,树木花草丛生,山石之间雕以虎、羊、豹等动物。画面状绘山水之幽奇,将人物雕于山水之间,构图巧妙,自然和谐。综观二雕图,既有写意之风,又有工笔之精,实为绘画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研究价值。二石雕与石牌坊相映生辉,营造出集中展示石雕艺术的整体氛围。“渔樵耕读”图教化人们安身立命,各守本份,而将“读”图置于上又与“登瀛州”图意相联,宣扬知识为上,读书入仕方可登临仙境的尊儒崇文思想。
(二)大座殿
大座殿位于大拜殿之北,与大拜殿之间以勾连搭结构相连。台基高于大拜殿地面16厘米,其间设既可蓄排水又寓含“财源广进”之铜池,另于其东、西侧各设一垂花门与药王殿、马王殿相通。自月台、大拜殿、大座殿呈依次高升之状,突出了大座殿的主体地位。其装饰风格及规模亦与大拜殿有所不同,突出表现其庄重、肃穆、威严之气势。
大座殿面阔、进深俱三间,面阔15.39米,进深13.44米,另周设以回廊,廊深1.92米,两侧以二门通回廊。殿之通高24.94米,以二十四根巨柱撑起,重檐绿琉璃歇山顶,为会馆内现存最高大的建筑,其内设会馆主祀神关羽座像。
大座殿四周檐柱高5.60米,其间联以额枋,枋下辅以竖长三角形之雀替。额枋与雀替外侧面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及吉祥动物、植物画面。尤其是人物、神话故事为其主要装饰题材,其形象之生动,内容之丰富,为会馆木雕之最。其布局采用对称、呼应的手法,将众多画面串连为一有机整体,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卷。
大座殿前檐额枋、雀替雕刻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主。明间额枋雕“群仙会”,玉皇大帝端坐正中之殿内,两侧各路天神在群龙相伴下足踏祥云共赴盛会。其下二雀替各雕一盘旋向上之腾龙,将主殿装饰得更加庄严。东、西次间额枋中段分别雕刻鹿鹤同春、加官进禄及吉祥如意图案,两侧分别雕“八爱图”画面,其间以山石、云水、树木自然过度,毫无生硬之感。两次间雀替分别雕刻《西游记》中“太宗送行”、“西天取经”与《封神演义》之“申公豹割头换项”等故事。东梢间额枋雕“周文王渭水访贤”,两雀替雕“耕”、“读”画面。西梢间额枋则雕刘备“三顾茅庐”,二雀替分雕“八爱图”之“林和靖爱鹤”、“米元章爱石”图。所雕故事构图得宜,人物形体语言夸张生动,形象传神。
与前檐额枋、雀替内容相对应,大座殿北檐雕饰以“学而优则仕”等书卷气的内容为主。明间额枋为“十八学士登瀛州”画面,与大拜殿前同题材石雕构图及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迥异。两雀替分雕《三国演义》之“暗度陈仓”及神话“翁媪登云化龙图”。两次间额枋所雕是以“诗仙”李白所作《春夜宴桃李园序》之意境,结合十八学士和唐太宗所设文学馆的典故创作的“十八学士秉烛夜宴图”。图中明月高悬,纱灯盏盏,十八学士或宴饮畅论,或吟诗作画,或抚琴弈棋,一派“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其下雀替分雕“塾学图”及“米元章爱石”图等。西梢间额枋雕“渔”、“樵”图,雀替雕鹰、鹤图。东梢间额枋雕“耕”、“读”图,雀替分雕“王羲之作书”及唐诗《枫桥夜泊》意境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者用娴熟的构图技巧与绘画语言,将画面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观大座殿四周额枋、雀替之木雕装饰,其规模之大,雕图之多,涉猎内容之广,透雕技艺之精,均为会馆木雕装饰之冠,亦为国内古建筑木雕装饰之少见,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与研究价值。
大座殿之装饰值得重笔一书的还有其前檐东、西二山面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龙”、“虎”二字碑。碑宽0.42米,高0.80米,上圆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体御印章,内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左额亦题“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中刻草书“龙”“虎”二字一挥而就,字体潇洒,一气贯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间,落成于清光绪十八年,当时正是慈禧威权正盛之时,任何人岂敢伪托其御笔之宝公开置于此瞩目之处?由此足见此“龙”、“虎”二字确系慈禧御笔真迹无疑。
大座殿的殿顶琉璃装饰亦颇具特色。两层重檐,八角高挑。一层四坡坡面稍张,顶层前后坡坡面陡峭,与前部大拜殿舒缓之卷棚顶坡面形成对比。前观二殿殿顶连成一体,呈波浪起伏直达顶峰之状。正脊中立琉璃楼阁脊刹,一层四檐柱,阁下为绿琉璃莲台,台下基座中,最引人注目者为其北侧的和合二仙像,反映了“和气生财”的祈愿。楼顶立麒麟驮宝瓶,两侧配白象驮宝瓶,相间立八个骑马仙人。脊两端置龙头大吻。垂脊、戗脊上立狎鱼、海马,垂兽为雄狮,戗兽为龙头。四角各立武士造型,角饰套兽,下悬风铎。脊之两面分饰云龙、牡丹,龙体盘绕于牡丹丛中,黄绿相间,色彩斑斓,寓意富贵。
大拜殿与大座殿作为会馆的主体建筑,其殿顶琉璃装饰尽展华贵、富丽之风采。其整体造型及装饰追求庄重、肃穆之艺术效果,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是一座艺术完美的古建筑杰作。
八、药王殿、马王殿
药王殿与马王殿位于会馆主体建筑大拜殿之两侧,其间以高架过道相连,形成会馆之神殿区。史载,清代客居赊旗镇的山陕商贾中,以药材商居多且实力雄厚,又因商运陆行靠马帮车载,故集资于主殿区两翼建此二殿,殿内分别供奉唐代著名医药家--“药王”孙思邈及汉武帝之马监金日禅--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马王爷”。
药王殿、马王殿坐北朝南,自南至北由月台、拜殿、座殿组成。二殿之体量、结构均相同,唯细部装饰有别。
二殿之拜殿与座殿之间上方檐头置“天沟”,东、西各开一门洞,因药王殿东山为外街道,为求对称,仅做门头装饰。二门楣上方各嵌一石雕楣匾,药王殿分为:“宗黄”、“武歧”;马王殿分为:“仁民”、“爱物”。二殿中还各置一副楹联,颇堪玩味。药王殿之联为:
“药物素有灵苦无奇方医奇病;
王侯高不仁独操仁术救人危。”
马王殿之联为:
“骐骥飞驰千里顺至资启佑,
春秋驹旺四季平安仰灵威。”
二殿之座殿殿顶琉璃装饰亦别具一格,尤其是其北坡戗兽为一猫头、长颈、后带披毛之异形兽,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物所鲜见,可称“绝品”。
九、春秋楼遗址
“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当地人常用这句顺口溜形容春秋楼之高。
春秋楼为会馆主院最后一进建筑,其内供奉关羽夜读《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据馆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其楼乃山陕商贾募资创立今会馆时首建,是时为建此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寻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剧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楼巍峨壮观,碑文形容其“第见洛洛巩固,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照宇内,皆在远眺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极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据口碑相传,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层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块交错铺砌,前面分设左、中、右三踏道,阶周设雕花石栏板及蟠龙望柱。台基上建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顶,每层均设外悬之回廓供游人登临远眺。楼之各部雕饰、彩绘均极华丽,堪称巧夺天工,神州一绝。时有“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之谣。春秋楼前原建有拜殿,两侧为刀楼与印楼,并建有东、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悬鉴楼等建筑,可谓是完整的三重进院落。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过此,赊旗镇豪绅躲入春秋楼内顽抗,被捻军焚烧。据传,因其楼墙厚柱粗,用柴火无法烧着。后来有人提议:“要烧春秋楼,被子蘸桐油”。捻军用此法才把此楼烧着。大火直烧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阳府都能看到烟火。2005年,全县各界筹资170余万元在春秋楼遗址上重建了关公读春秋铜像。
十、道坊院
道坊院位于山陕会馆西北隅,西跨院之最北端,其东傍春秋楼遗址,西邻绿布场街,为管理会馆之道士起居兼接待往来官府显贵之所。因关羽被历代皇帝封“帝”,会馆主院为其宫殿,故道坊院又名曰“掖垣”。道坊院东西宽15.23米,南北深21.46米,总占地326.84平方米。自南至北由门楼、凉亭、东西厢房及接官厅组成。其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形象小巧典雅,室内外空间亲切宜人,兼收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园林及民居建筑之长,实为不可多得之小筑佳构,亦为研究会馆与官府之复杂关系的最好例证。
十个山陕会馆之最
简介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于中国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最后一个高潮期,加之寓居赊店的山、陕二省商贾“盖压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财力对会馆建筑倾力投入,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各展“绝活”,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同时,赊店地处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交冲要地,其建筑工艺兼收南北建筑文化之长,融北方古建筑雄浑壮观之气势和南方古建筑严谨柔美之风格于一体,成为一处风标独树的古建筑典范之作。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方面的独特之处,可称为“十之最”:
一、全国会馆之最
煌壮据有关资在全国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装饰工艺最为精湛,商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而于1988年元月,首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后相继被批准为国保单位的四川自贡西秦会馆与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其占地面积均各为3000余平方米,而社旗山陕会馆的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即达6000余平方米,远远高出以上二馆数倍之多。国家多位权威古建筑专家均对社旗山陕会馆给予高度赞誉与评价,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由此而确立了社旗山陕会馆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国多位著名专家一致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二、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规模最大,而是指其装饰工艺最为独特。照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装饰风格主要有两种:一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多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龙壁,山西大同之九龙壁等;二为“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为菱形,或为椭圆形,称之为盒子。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或其它民间古建筑中之照壁多为此种形式。而社旗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系将海漫式与盒子式两种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将各种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匾额与楹联、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画面,既有相对独立的“盒子”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为此可称为全国会馆类建筑照壁装饰艺术之最。
三、铁旗杆之最
铁旗杆是“武庙”即关帝庙建筑的特有装饰。社旗山陕会馆两株铁旗杆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五万余斤,高二十余米。据《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碑文载:当时会馆建成之时,“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于大门之左右。……山陕会馆遍天下,皆宏敞可观。第朱仙镇有铁杆今于赊旗镇再见。”由此可知,在全国各地众多的会馆类建筑中,当时仅有朱仙镇与赊旗镇山陕会馆建有此类铁旗杆。今朱仙镇铁旗杆已失,唯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独存。据有关古建筑专家称: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国同类建筑无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堪称全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
四、戏楼之最
全国现存古戏楼很多,建筑各有特色。但若论其建筑之宏伟、装饰之精美,首屈一指当推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悬鉴楼兴建于清嘉庆年间,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南为山门,檐廊宽敞,面北为戏台,这种勾连搭结构独具匠心,极富特色。戏台上方悬匾之上又出一飞檐,形成八角高挑、飘飘欲飞之势。楼之上下左右以技艺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风格独特的彩画艺术装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左右辅之以敞开式的钟、鼓二楼,一反它处古建筑多将封闭式的钟、鼓楼置于神殿两侧之常规,使之形成风格别具的乐楼组群,三楼翼角交错,似分似连,相映相衬,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已故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校长杨廷宝先生(中国古建筑界两大世界著名的学术泰斗之一,被称为“南杨北梁”,梁为梁启超之子、北京大学教授梁思成)对此楼情有独钟,亲带研究生对该楼进行详细测绘、拍照,称赞悬鉴楼为“华夏古戏楼的典范之作”。为此,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古戏楼之最”。
五、石雕艺术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础为代表的社旗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集中国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体,其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浮雕之素平、减地平级、压地稳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反复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内容包括圆雕狮、虎、麒麟、英召等动物和神兽造型,圆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类花鸟、植物及吉祥装饰图案等。特别是其人物故事雕图尽得我国历代绘画与雕刻艺术之神韵,充分发挥绘画与雕刻艺术之象征性、假定性、类型化之特征,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为众多国内古建筑专家交口赞“绝”,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六、木雕艺术之最
山陕会馆[河南省南阳市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雕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会馆建筑的额枋、雀替、垂花门楼、内檐装修之格扇、槛板、乃至穿插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头皆饰以木雕,几乎达到了无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最具木雕艺术表现力的深透雕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体建筑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之额枋、雀替全为透雕,雕镂深度达五层0.15米。其构图空间布局均匀,线条优美流畅,造型洗练;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图形象突出,鲜活生动,夸张传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纹皆精雕细镂。从而使山陕会馆的木雕艺术以透雕艺术之精而享誉国内古建筑界。将其雕刻装饰艺术与建筑业之祖师鲁班的匠艺相比美,足见评价之高,为此,称其为“全国木雕之最”当之无愧。七、慈禧太后御笔亲书
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更可称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主殿大座殿前檐两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龙”、“虎”二字碑。碑宽0.42米,中刻草书
“龙”“虎”二字一挥而就,字体潇洒刚劲,一气贯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间,由此足见此“龙”、“虎”二字确系慈禧御笔真迹无疑。
八、全国清代民间剌绣珍品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馆藏40余件清代剌绣珍品,其中5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保文物一级品,并征调两件远赴瑞士、丹麦等国作为国保珍品文物展出。为此称之谓“全国清代民间剌绣品之最”亦当之无愧。
九、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亦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之附属建筑道坊院又名掖园宫、接官厅,其建筑风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与南方民居与园林建筑风格与一体,系管理会馆的道士的平时居住之地,亦为接待联络官府人员的场所,是为会馆作为民间商会与官府斡旋功能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独此一家,堪称“全国之最”。
十、商业道德规则碑可称为全国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现存碑刻共计九块,其中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及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计七块,分别为:初刻于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于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过载行差务》碑、以及记述山陕会馆创建活动及捐资及开支财务公示的《创建春秋楼碑记》、《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前三块碑石对于研究清代赊店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的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其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对规范度量衡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公议杂货行规》碑则以倡导诚信精神为核心,对各种商业行为做出多达十八项的严格规定;《过载行差务碑》则对支应官府的席片数量作出分解公示。这三块碑石也是我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所存最早也最为全面的商业道德规则碑记,堪称为全国之最。
匾额楹联
(一)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槩
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原初,码头买卖行户原有数家,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其间即有改换等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庶乎校准均匀者,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同行有和气之雅,宾主无踈戾之情,公议之后不得暗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惟恐日后紊乱规则,同众禀明县主蔡老爷,发批钧谕,永除大弊。
山陕会馆[河南省南阳市山陕会馆]
大清雍正二年菊月大清同治元年九月初九日重刻
行头同立
按:此碑现存马王殿前,座已佚。碑高1.57米,宽62厘米,厚15.5厘米。
(二)公议货行规碑记
盖闻通商惠贾,自古训之,岂属在开张行店而可无定规欤?本镇之有杂货行由来已久,似无烦於再议矣。第以人心不古,规矩渐没,或翼重资弄巧而成拙,或头循私而害公,因是赔累莫支,以致倒塌之患者有矣。夫生意之盛衰,一视乎行家,行家生意之长盛乎?以故行客闻之而胆战,每每发货他处,铺家见之而心寒。如是之,其何能堪哉?爰是集我商行公议规程,历剔弊端,使勿二而勿三,斟酌尽善。夫而可行见,规矩画一,主客两便,利人利己不必衰多而益寡,是训□行自可,则所以惠商贾之道,不诚在是哉!左详条规,以示不配。云:
一、卖货不得包用,必要时落三分,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如有旧店换人名者,先打出官银叁拾两会行友,违者不得开行;
一、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不得合外分夥计,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卖表辛不得抄红码,必须过秤,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银期不得过期,如违者按生意多寡出月利;
一、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让者罚银伍拾两;
一、不得在人家店中抅引客买货,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卖货破烂水湿必要依时价公除;
一、不得栈房门口竖立招牌,只写某店栈房,如违者罚银伍拾两;
一、平色有公议砝一副,足纹银九七八六为则;
一、每年正月十五日演戏敬神,各家俱要齐备,如故违者不许开行;
一、有新开行者,必先打出官银伍拾两;
一、客到店中吃饭俱要饭钱。
大清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九月十七日
阖镇杂货行仝立
按:此碑现存西廓房北隅,身首一石刻成,碑总高2.09米,其中座高28厘米,身首高1.81米,宽66.5厘米,厚17厘米。
(三)过载行差务碑
盖闻礼有定制,事有成规,即我等过载行先辈,原有议定章程,虽历久而不容紊乱。奈世远人湮,前定者百无一二;即支官席片,屡经加增,日复一日,以一倍十,总倾业办公,毫无已时。兹于道光二十三年,解义和首充行头,因差务繁紊,赔苦不堪。呈词藩台案下蒙批,仰南阳府确查究详。今蒙府宪恩结,着应支差事,照旧办理,毋容浮派。至于席片,始有定额:每年,府、县署凉棚茶席二千三二百条,宛博林三驿每壹百条,府考八百条,院考六百条,县考三百条,教场、院府考五四百条,至有贡差换仓,以及摭抚宪阅兵,另酌办理。恐历久加增,后不复前,故立琐珉,以为千古流传云尔,是为序。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二日
赊旗镇过载行仝立
按:此碑现存马王殿前,座已佚。碑高1.34米,宽57厘米,厚15厘米。
商丘馆
胡襄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胡襄镇胡襄村,是清代中叶建筑。原占地20亩,现存东、西厢房、山门各三间,与原大殿(已破坏)构成四合院。建筑结构新颖别致,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山西、陕西等地商人在河南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停留、住宿的场所。也是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洽谈、交流商业信息的场所。据考证,柘城胡襄山陕会馆是陕西、山西两地商人在商丘至淮阳路段所设立的唯一会馆,当年在东西邻省乃至全国商品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时豫东一带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乾隆二十五年(1970),始建胡襄山陕会馆。会馆原建成四合院落,有正房,东西厢房,门庭组成,与门庭相对并建有戏楼,该会馆于清嘉庆年间重修,历经修葺,于解放后大殿被毁,现仅存东西厢房及门庭,共13间,建筑面积218平方米。东、西厢房对称各面阔三间,单间进深,南北长8.7米,东西深6.3米,硬山顶,前有厦,檐下明柱,内为三架梁,檩椽结构,八砖覆顶,青色布瓦覆面,青色布瓦饰大脊、山脊;南侧又各跨耳房两间,均为外砖内坯墙体,硬山顶,青色布瓦覆面,有滴水;门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9.1米,南北深5.9米,硬山顶,内为三架梁结构。此外,遗址上现遗存有山陕会馆使用过的水井一口、石碑两通。即“柘城县胡襄集南头山陕会馆重修戏楼碑记”及“山陕会馆地庙碑记”(残)碑刻各一通。记载了山陕会馆的建设经过。
解放后,胡襄山陕会馆被小学使用,柘城县政府重视文物遗址的保护,将房顶进行修缮。
2010年,柘城县政府在胡襄山陕会馆主房处建三层办公楼1幢,现改为育龙社区办公处。
2011年4月,胡襄山陕会馆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老城南关马市街九都路南侧。亦名西会馆。是清代时山西、陕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的地方。建于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后屡经修葺。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现存琉璃照壁,高12米,宽13.2米,正中用彩釉琉璃方砖砌成二龙戏珠图案及人物、花鸟等。山门面阔3间,进深1间,为歇山式。舞楼面阔、进深各3间,歇山式。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殿前有石狮1对。院内另有石狮1对,高3.8米。拜殿为两层楼悬山式顶。另存碑碣数方。现在原址基础上建有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唐河馆
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省级保护单位。又称关帝庙,庙前院东西分竖铁旗杆各一尊,用生铁铸成,六棱柱形,高约75米,直插云端,底座有生铁铸狮子各一尊,背驮旗杆,昂首翘头虎视眈眈。中间有二人环抱旗杆相视默语,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铁旗杆两搂粗的典故。会馆坐落在今唐河第二高级中学院内,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进二院,面临大街,大门上有戏楼,下有甬道,二层台阁,明柱挑角翘沿大三间。大殿屋面七脊八兽飞沿挑角,大脊正中立1.5米高之绿琉璃楼阁庙宇,供姜太公神位。大殿东西建配殿。塔山处为登楼之阶,至今无损。配殿略低于大殿,亦为二层楼房,东配殿脊檩字迹清晰可辩:“大清道光二十四年...”。西配殿因脊漏木朽字迹剥落。屋面为灰色瓦桶砌成,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姿。现庙内仅剩大殿,东西配殿,东廊房和铁旗杆。1987年定为省级保护单位。
邓州馆
邓州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贾所建。位于邓州市㴔滩镇中学内。在清代湍河水深,㴔滩镇是邓州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陕西、山西大批商贾看中此地,就合资在此建馆。文革期间被毁,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山陕会馆[河南省南阳市山陕会馆]
襄阳馆
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樊城瓷器街西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始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新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庙。嘉庆六年(1801)重修山门和戏楼,又相继增建了花园、荷花池等,使这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殿阁楼堂100余间。是襄阳樊城历史上作为繁华商埠的缩影,也是体现樊城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现存建筑仅门楼、拜殿、正殿,均为琉璃瓦覆顶,雕花门窗。梁、枋及檐下隔板上多线雕或浮雕、透雕人物故事及花鸟图案。
泰安馆
泰安山陕会馆位于泰安宁阳县东庄乡西部,建晋商人较多,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当时东庄为商业重镇,山西、陕西的加强联系,维护自身权益,便集资修建了山陕会馆,光绪《宁阳县乡土志》记载的“以财货贷晋商”一事,便是晋商经营典当业的例证。山西、陕西商人死后,尸体在此落棺,用2匹骆驼送回家乡。来不及送走的,埋在了东庄乡西。
定西馆
清乾隆初年,安定县商业渐趋兴盛,山西、陕西商人为联络乡谊及聚会,于南关崇福寺内建山陕会馆一处。乾隆十五年(1750)及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会馆分别铸有铁质醮炉供奉关公香火。其醮炉早已无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陕会馆曾为定西县商会办公地。现会馆遗址荡然无存。
聊城馆
简介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东关古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明清时代聊城地处南北要冲,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
内部布局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画栋雕梁,飞檐挑角,金碧辉煌,系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开放时间
夏季:8:00-18:00冬季:8:00-17:30
门票价格
门票40元/人,半价票20元/人。
(1)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持本人有效证件免收门票。
(2)视力、智力残疾人和一级二级肢体残疾人的一名陪护人员免收门票。
(3)全日制在校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票,1.4米以下儿童免收门票。
(4)持有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记者证凭有效证件免收门票。
(5)持导游证带团的导游、带团的一名司机免收门票。
建议游玩
建议2-3小时
最佳季节
四季皆可
交通
从南阳汽车站乘坐直达社旗的班车,下车步行10分钟可达。
[1] 洛阳山陕会馆 · 洛阳网[引用日期2016-03-20]
全部
162次播放08:50
凤凰网专题报道:《辉煌壮丽 天下第一!社旗山陕会馆,美在哪里
会馆总揽
1362次播放03:05
山陕会馆:清代聊聊城“八大会馆”之首
合集
更多视频
2个视频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