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东坡读书楼

位于乐山市凌云山的宋代建筑

  • 中文名:东坡读书楼
  • 外文名:载酒堂
  • 景点类别:历史遗迹
  • 所属国家:中国
  • 建造时期:宋代
  • 东坡读书楼介绍
    史料记载,苏东坡生性好酒,酒又使他通达超然而风骨凛凛,因此,东坡读书楼修好之后,取名为“载酒堂”。而今天的东坡楼,只不过是对载酒堂的一种误读。

    简介

    东坡读书楼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坐落在大佛头部后的栖鸾峰上,为木质两重楼房,从东北向西南,它始建于宋,原名“载酒堂”。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

    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东海龙王知道后,让三太子求教于他,并借给他一块菜园地,约定五更时归还。而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所以,乐山城以前是不打五更的。大佛脚下现存有一石洞,与河水相通,传说就是龙王三太子求教于苏东坡时出入的通道。

    楼正面“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两侧的墙壁上,有清代道光年间所刻苏东坡画的梅菊四幅,以及苏东坡戴笠著屐的画像。楼底层正中有新塑东坡坐像一尊,气宇轩昂,雍容大度。

    东坡读书楼

    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楼前的洗墨池,相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乐山特产一种其色深浓的鲤鱼,传说是因食用了东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为“东坡墨鱼”。

    东坡楼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对丹山碧水,不免诗性大发,故诗文题刻极盛,其中尤以联最为胜出。如: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何绍基)

    嬉笑怒骂皆文章,问当年所读何书,笔底江山助磅礴;城郭人民几代谢,胜地此清游载酒,楼前风月自春秋。

    苏轼生平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政治地位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元年(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名大作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有关诗句

    苏轼原作

    东坡楼的确是一处读书之地,尤其是半夜人深夜静之时,人们总会看见东坡在青灯黄卷中或读书,或抄书。难怪东坡有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然而,读书不如抄书。东坡楼前有一墨池,是苏东坡抄书的见证。翻阅苏东坡文集,他在《海上与友人书》中写到:“到此(海南岛)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一部,便是乞丐暴富。”

    他人著作

    尽管后来苏东坡一生为官达40年,但他留下的却是诗文,是热爱读书的品质,是坚如磐石的心性,然而今天的东坡楼早已成了旅游圣地,今辈读书人无缘在此读书了。

    东坡读书的圣地原文

    作者:李跃平

    发表于《当代小说》2007年第八期

    朝拜乐山大佛,我必去东坡楼,那是苏东坡留给乐山的一块读书的圣地。

    我也算是个读书人,对东坡楼向来充满敬重,总是渴望以开放的心态,攀升一种史诗的境界。每次我来朝拜,总会感受到东坡诗文含醇量的绵厚与深沉。而此刻,我正肃立在东坡楼前。东坡楼坐东北向西南,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坐落在大佛头部后面的栖鸾峰上。尽管岁月的风霜早已爬上东坡楼的额头,但它仍摆出一副独领风骚的姿态。楼正面的“东坡楼”三字,是大书法家黄山谷的手书,将立体的苏东坡推到了今人的面前。

    今天,我又以同样的心态来朝拜东坡楼,而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庭院四周,空寂无人。落日的余辉穿过丛林,洒在东坡楼上,平添了几分庄重,恬静和肃穆,沉淀的历史有一种迷人的朦胧,真是块读书的好地方。

    仰望东坡楼,我也许禁不住会发出或长或短的惋叹,遥想当年,十七岁的苏东坡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深得其父苏老泉的精髓,早已闻名眉山,然而盛名之下,也无端生出许多烦恼,那种俗不可耐的阴影,在少年东坡的胸中无限膨胀,让他无法专心致志,这样便严重影响了苏东坡的读书和学习。苏东坡饱读诗书,恍然之余,深知昔有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苏东坡正当年少,何不择地读书。

    我们知道,苏东坡借地读书在北宋皇佑、至和年间,苏东坡辞别家人,踏遍嘉州山水,寻找读书之地。一天,他突然登上凌云寺,顿觉眼睛一亮。此地山清水秀,江天悠远,正是读书的好地方。于是,苏东坡请来工匠,筑庐造屋,然后开始没日没夜手不释卷的精研细读,正是有了这份自省,才有了日后沉甸甸的收获,为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东坡的词,我读过一些。宋词至苏东坡,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而且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作为词人的苏东坡太丰富、太思想、太文采,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特在栖鸾峰上修楼塑像。有关史料记载,苏东坡生性好酒,酒又使他通达超然而风骨凛凛,因此,读书楼修好之后,取名为“载酒堂”。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诗:“生不愿当万户侯,亦不愿识汉荆州,但愿生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而今天的东坡楼,只不过是对载洒堂的一种误读。

    那时的“载酒堂”远没有现代看上去体面和气派,只是茅屋几间,孤灯一盏。东坡楼之称谓始于明代,从载酒堂到东坡楼,苏东坡洗去了人生的喧哗,走了500年的时间。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苏东坡在布满尘埃的历史中显现出庄严和神圣。我向来不敢思索这类问题,因为它太繁琐、太复杂,不信你看,远去的苏东坡正返身向我走来。朦胧之中,我看见读书之余的苏东坡正在庭院漫步,听山风的踪迹穿过竹林传出寺庙的钟声,问三江的豪情化作拍岸惊涛留下轰鸣的回音,正是这片超脱于世的净土,让东坡的诗文流溢芳香,从宋朝扑鼻而来。

    相传东海龙王敖广之子敖郁系不学之徒,好读书不求甚解,难得心静,这可把敖广气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乌龟丞相告诉敖广,龙宫喧哗,非读书之地,而嘉州凌云寺有一读书处,且有东坡在此读书,何不送子前往。

    敖广心想,这倒是妙计,便将敖郁捆绑起来,送往东坡楼。一路上,贪玩成性的敖郁骂天骂地,一副逆子模样。然而,当敖广把儿子捆到东坡楼,却发现敖郁渐渐的沉静下来,换上了另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能在此读书,敖郁有福了。俗话说,天上人间,水中三日,地上三年,转眼间,敖郁学有所成。一天晚上,敖郁前来告别东坡,并为恩师送来文银二十两,叫东坡速速离去,三日之后,整个嘉州城必遭大难,将变成一片汪洋大海。这时,苏东坡才知晓敖郁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龙王的儿子。

    听完敖郁的话,苏东坡着急了,我苏东坡一生不求富贵,不求功名,只愿为人间留下一块清静的读书之地。,翠竹环绕,绿荫掩映,传承华夏文明。东坡曾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东坡的想法感动了龙王敖广,使之生出恻隐之心,决定借地给东坡。

    后来南宋邵搏亲临东坡楼,为这佳景所迷,于是思路泉涌,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特别是那“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南清音亭其最胜也,”一时,东坡楼名声大噪。我想今天的学子们,如能潜心读书、抄书,日后也必定文采风流。

    若能在此读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是东坡楼这片土地成就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使东坡楼得以存世,我想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尽管后来苏东坡一生为官达40 年,我辈读书人无缘在此读书了。

    夜幕,渐渐地降临了,我告别了东坡楼。就在我转身离去时,却发现苏东坡在我身后挥手送别。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