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仙洞在县西六十里南安乡 洞山又名灵隐洞 高可十五丈 五丈中分二洞 一有水浅可玩 水声澎湃不绝 一无水洞上有石乳滴成如剑 山左有奇石灵秀 道光三年邑令吴墉题小飞来三字灵隐洞
徐霞客游灵隐洞:
《徐霞客游记》卷二《西南游日记一》
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初四日,徐霞客与友人迎福寿僧静闻禅师从临安出西关经夏禹桥,过干坞岭越过临(安)新(登)分界线上横跨在干坞水上的界桥,进入新城县境内的南新地区龙马古道。
徐霞客从唐家桥经过白石村,经三九山北麓的白粉墙过李王桥,来到灵隐洞,他详尽地记录了游灵隐洞的踪迹。着重描写了幽洞内的地貌形态景物,提示了岩洞的奥秘。他写道:“洞山者,自龙门龛(涧)迤逦东来,其石棱锐纹叠。东南山半开二洞……余遂同静闻西向蹑山……庵后危壁倚空,叠屏耸翠,屏之南即明洞也,如轩斯启。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连卷也。中有一柱,上不至檐;檐下一石,下不至柱;上下相对,所不接者不盈咫。柱旁有树高撑,至檐端辄逊而外曲。翠色指岩而上,黑石得之益彰。”
“再南即为幽洞。……洞口高悬,内若桥门之履空,得呼声辄传响不绝,盖其内空峒无底也。廿丈之内,忽一转而北,一转而南。北者为干洞,拾级而上,如登楼蹑阁。三十丈后,又转而南,辟一小阁,颇为幽异。南者为水洞,一转即仙田成畦,塍界层层。水满其中,不流不涸。人从塍上曲折而入,约廿丈,忽闻水声潺潺。透一小门而入,见一小溪自南来,至此破壑下坠,宛转无底,但闻其声。循溪而南,又过一峡。仍透小门而入,须从水中行。乃短衣去袜,溯水蹑流。又三十丈,中有石,俱倒垂若莲花,下卷若象鼻。平沙隘口,忽束忽敞。……再入,则石洞既尽,汇水一方。水不甚深,又不知汇者何来,坠者何去也。及出洞,半日之间,已若隔世。”
“所游二洞,以无意得之,岂不幸哉!”
在洞山脚吴氏宗祠吃罢饭,他来到太平桥。当晚,与桥西高氏和桥东吴氏谈了一会,并了解到太平桥吴氏和洞山脚吴氏同出一脉,这也是一种缘分,于是便留宿于太平桥吴姓宗祠。并向吴氏族人赠送一把鱼公画扇,此扇吴家世代珍藏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不知去向。
第二天早晨,徐霞客自太平桥出发,从马岭脚村登上了马岭
[1]
[1] 探秘徐霞客游万市灵隐洞 · 富阳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引用日期2015-08-24]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