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姿娘

女人别称

  • 中文名:姿娘
  • 出处:《潮汕方言词考释》
  • 释义:女人
  • 反义词:男人
  • 方言:潮州话
  • 属于:女人别称
  • 姿娘介绍
    姿娘,潮州话称女人为“姿娘”。出自《潮汕方言词考释》。

    介绍

    潮州话称女人为“姿娘”。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下,解放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之前,韩江三角洲平原妇女绝大多数都是道地的“内人”,没有走出社会,不准“抛头露面” 。潮州姿娘,从小便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被视为是要嫁出的“别人家神”,“女人从夫”,“妇女理内,丈夫理外”。所以把女儿叫“走仔”。女人在小姑娘的时期,便要学些针工手艺,要帮助家庭劳动,嫁出之后,成为别家的家族成员,要遵守家规、族规、乡规,要奉事翁姑、丈夫,要干好家庭劳动,理好家庭杂务。每天,早上要比丈夫起得早,下厨煮饭。自己要赶紧梳妆,要打水给翁姑和丈夫洗脸,要备好早餐请翁姑及丈夫先吃,自己最后才吃。早餐后洗锅洗碗煮猪食,喂猪喂鸡,洗衣;如有孩子,又要喂孩子、管好孩子。有小姑、小叔的还要照顾小姑小叔,还要打扫收拾厅房。余闲就是缝缝补补,以至干一些针工手艺,或者是搬晒燃料,接着又是煮饭煮菜,备午餐。平原农村妇女从来没有午睡的习俗。除老妇女外,当媳妇的也不敢打盹。午后还要做针工或其他手艺。逢到晒谷子、做腌菜,以及农忙时家中的配合备耕备种或收获后的各种劳动,那就更忙个不了。下午过后要收好衣服,或其他晒物,又是备晚餐,喂牲畜……各种杂务干好后,自己修洗完毕,才能闲下来与邻居闲聊或唱听潮州歌册。如果逢到时年八节,还要备好拜神祭祖宗的供品,做米制品,煮肉蒸鱼。如果家人病了,煎药、护理,也落在媳妇身上。除了富家有婢女,少妇有多的空闲时间外,一般妇女为了得几个手艺工钱补充生活,有织布、绩麻的,更普遍的是干绣花、抽纱、织网等工艺活。扬名内外的潮州刺绣以及近百年来的潮州抽纱,是潮州妇女的家庭副业。姿娘

    口头传说

    在潮州地区,相信连三岁小孩都懂得女人叫“姿娘”,男人叫“打埠”,但你可知道这一称呼的由来?

    相传在古时候,人们都过着自做自给的生活,主张女主内男主外。这样一来,女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家中的一日三餐,煮好饭,做好菜。而男人,除了种好田,还经常要外出打打猎,打些山鸡野兔之类的回来,让一家老少补补身子。

    因为饭即粮,煮饭也即煮粮,所以男人打猎回家就经常对女人嚷:“煮粮人,猛猛物碗来食。”而打猎也即打补品,所以女人也常回应男人说:“打补人,爱食就来食,勿迭大声迫喉。”

    久而久之,女人就被称为“煮粮”,男人就被称为“打补”了。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姿娘”、“打埠”。

    实际由来

    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中,对此已作解释:“打埠”源自古汉语词“丈夫”,因语音流变而现成为“打埠”。古代便是用“丈夫”称呼男子。如《战国策·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再如《管子·地数》:“凡食盐之数……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均是“丈夫”与“妇人”相对,表示男子无疑。

    “姿娘”:“”姿娘“本为”珠娘“,南朝任昉的《述异记》记载:“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宋代周亮工《闽小记·珠娘》称“福州呼妇人曰珠娘。”《辞海·语词分册》也说“古时闽越一带称女孩儿为珠娘。”潮州话属闽方言,其语言相承,均以”珠娘“表示女人。

    原因包括

    能补的不一定非要是打来的,“煮粮”也可以补,圈养的猪以及老得不能耕田的牛牛,也可以补。也就是说,如果非要“补”,那不一定是男子的专职,女子、老人甚至儿童也可以实现“补”、称为“补”。

    更多的是对出外海港的称呼。出外海港,要么从商,要么从渔。但商与渔,两种均需要一个关键前提,即有过硬的航海技术。而这一关键技术,对于早年的潮州来讲,确实缺乏的。 A、早期的潮州文明,是一支外来、落户、并逐渐同化与被通化之后才慢慢形成的文明,相对保守、对周边本土文明保持较强的警惕心理,甚至还有敌对与战争,比如和闽南畲族的长久战乱。这是外来户得意生息的必要传统。而相对封闭的特点,在保证了繁衍的同时,也将部分外界走在前面的文明与技术拒之门外。番禺南越古国一带的造船技术、潮州本根中原地带和江浙吴越国的航海技术,纷纷与潮州文明失之交臂,无法顺利传入。这一方面,断绝了航海技术外来的途径。 B、一项技术,除了外来,当然也可以自发产生和研制。但对潮州文明来讲,与其要他们向海外发展,还不如说他们更倾向于击败周边敌对势力,将周边通化掉,之后与老根源的中原地带取得联系、认祖归宗、通商发展。也就是说,如果讲到通商,早年的潮州人可能更多地会想到找中原与北方——那样即可发展本族群,又能认根本,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取巧也是潮州文明性格特点之一。基于这个因素,又让航海技术自主研发的可能性抹灭。 C、当然,最后潮州还是有“埠”的,而且汕头在18世纪中后期,还是远东重要的通商港口,但此时“埠”已经远远在“捕”确立统称地位之后的很多年了,经营着“埠”的潮州从商男子,早就已经约定俗成地被诸多貌美姿娘们称为“打捕”了。

    地理因素

    潮州地区濒海,但更多的是凭借冲击平原、滩涂地带肥沃的田地,进行农业耕作;同时在丘陵和破地猎打野味。对于栖息地的选择,迁徙前的中土固话思想,让潮州文明更倾向于陆地而非大洋。但陆地,也存在“捕”,而且可能是大量的“捕”——除了海边(含近海)可以捕鱼捕虾蟹之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捕,不一定靠海!潮汕,就算没有了海,也从不缺水,韩江榕江等大小河流,滚滚着贯穿了整个平原;还有更多的散落在各县镇乡村的大量的池塘,这些都是“捕”的场所,而且是不许航行技术的“捕”的场所!一讲到“捕”就联想着出海,是一种美丽的错觉。

    4、“捕”相比起“埠”“补”等,虽然更为精确,但“捕”来的,也确实可以补养身子、补给体力;开了“埠”,商业所得也可以补贴家用。后来的“捕”“埠”“补”不分、通用,也倒可以理解。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