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巴以冲突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双边冲突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称:巴以冲突 地点:中东地区 交战各方:巴勒斯坦,以色列 相关人物:阿拉法特 ,拉宾,沙龙 相关事件: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背景:宗教文化冲突
巴以冲突介绍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IsraeliPalestinian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巴以冲突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1]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有些支持两国方案;有些支持一国两族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世俗国家。

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19世纪末叶,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也因此兴起。1881年,俄罗斯籍犹太人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新著《犹太国》,完整阐述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排除了阿根廷、南非和乌干达等作为犹太复国的选择目标,最终把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回归故土的寻根之地。

1917年11月2日,英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声称“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加以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史料记载

巴勒斯坦地区曾是犹太人的故乡,而且文本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就以《圣经》为例,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不能从《圣经》中汲取太多的信息--这不是因为当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实它的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不过,由于大部分内容都被现今的犹太人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地了解故事的轮廓,因为今天的冲突以及耶路撒冷问题与宗教原因息息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远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国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以撒(Isaac)和孙子雅各(Jacob)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由于约瑟梦见在收获时,哥哥们的麦捆围着他的麦捆一圈,并且哥哥们的麦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麦捆。于是约瑟预示,哥哥们甚至父亲都会向他臣服。这使得11个哥哥们全非常憎恨他们的兄弟约瑟,认为他自命不凡,于是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不过约瑟有一个解梦的本领,深得埃及国王的喜爱,于是他被封作宰相。

后来雅各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并大量繁衍他们的后代,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称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为其斗争或者是与上帝作斗争)。埃及国王看到繁盛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除掉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怜的犹太人反抗了,于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诫,带领以色列人返回故乡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详叙。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而他们有两位出色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持其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鼎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这样就为巴以冲突的症结难解奠定了根源。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但这个观点并不为穆斯林认同,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

冲突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引发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以争端和巴以冲突。这期间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

首次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16日,在这前一天,以色列依据分治决议宣布立国。美国、前苏联相继宣布承认以色列。次日阿以战争爆发。埃及、伊拉克、黎巴嫩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宣布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虑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当时的美英两国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国家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中东国家,对以色列给予充分支持,通过苏联的"友邦"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提供军火等援助。战争持续到1949 年,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

此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又于1956年、1967年和1973年、1982年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不仅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宗教圣城耶路撒冷,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1982年全部归还埃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等大片阿拉伯领土。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流离失所。

著名人物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被尊称为“阿翁”,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生于耶路撒冷一逊尼派穆斯林家庭。

1948年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

1950年就读于开罗大学工学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毕业后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后在埃及陆军任尉官。1956年参加第二次中东战争,成为爆破专家。

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门工程师,并秘密筹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1964年组建“法塔赫”武装组织“暴风”突击队。

从 1965年1月起,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发动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1969年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次年任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同年11月,率巴解组织代表团出席第29届联合国大会,参加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讨论。

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会上重新当选为“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暴风”突击队总司令。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宣告: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国家总统。

同年12月,他又宣布接受联合国 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有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中生存的权利。

1991年10月,巴勒斯坦国派出代表,参加马德里中东和会。

1993年9月,宣布承认以色列,并与以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则宣言,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1994年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区,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

拉宾

拉宾,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

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这次行动导致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

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帐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

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 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年11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一一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

1994年10月, 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

1995年9月,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 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

1995年11月,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 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拉宾的死虽然会给中东和平带来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由拉宾等人开创的中东和平道路是无法阻挡的。

沙龙·阿里埃勒

沙龙·阿里埃勒(1928年2月26日-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外交部长。议会议员。

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曾在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学习。自幼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

1945-1950年历任教官、警察局教导员,“亚历山大旅”侦察连长、“戈兰旅”侦察队长。

1950-1952年任中部和北部军区情报官。

1953年负责组建和指挥专门越境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报复”行动的101部队(翌年,以色列伞兵编入这支部队)。

1956年任伞兵旅旅长,同年10月参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

1958-1966年先后任步兵学校校长、装甲旅旅长、北部军区参谋长和总参谋部军训部长等职。

1967年晋升为少将。

1967年“六·五”战争时,指挥一个师在西奈作战,战后重任军训部长。

1969年12月任南部军区司令。1973年7月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

1973年10月战争爆发后,任装甲师师长,率部突过苏伊士运河,战后退伍。

1974年12月应召入预备役,任“紧急部队”高级指挥官。1975年6月任总理安全事务顾问。

1976年4月自称与政府在防务政策上有分歧,辞去顾问职务。

1974年、1977年当选为议员。

1977年6月利库德集团执政后,任农业部长,兼任定居点委员会主席。1981年8月任国防部长。

1982年6月策划和指挥了与黎巴嫩的战争。

1983年3月因沙龙放纵基督教民兵制造了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

1984年9月任工商部长。

1990年6月-1992年7月任住房部长。

1996年7月被任命为国家基础设施部长。

1997年7月后续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 (minister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任期至1998年底。

1998年10月-1999年7月任以色列外交部长。

1999年9月正式当选利库德集团领导人。

沙龙是利库德集团中著名的右翼强硬派,反对以巴和谈,主张在被占领土上修建更多的犹太人定居点。

2000年9月28日他访问了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圣殿山从而引发了一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暴力冲突。

2001年2月,以利库德集团党魁领导人身份参加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

2002年11月28日,再次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3年1月28日,领导利库德集团在选举中获胜,使得利库德集团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他也成功连任总理一职。

2005年11月21日,离开当时执政的右翼利库德集团,成立以色列前进党,担任党魁。

2006年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宣布以色列总理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这意味着以色列政坛的沙龙时代正式结束。

2014年1月11日,因病去世。

武装组织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

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政治上,它主张恐怖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恐怖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攻击方式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袭击行动,制造了多起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抗击以色列过程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色列过程中一支最突出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亚辛说:“使用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的一种方式)是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权利。以色列人只懂得这种民主。”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 亚辛说:“这是我们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弹,他们会跪在我们面前求饶的,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恐惧,他们正在担心下一颗炸弹会在哪里爆炸。哈马斯终究会赢的。”

巴勒斯坦人之所以会使用人体炸弹,最深层的原因是恐怖主义的滋生。以色列有着健全的军事体系,而巴勒斯坦没有:以色列有着美国援助,就算阿拉伯国家也没有谁敢主动为巴勒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巴勒斯坦的极度弱小,使得他们无法拥有高科技武器,而简单的轻武器又无法击败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人本着对敌人制造精神层面的打击,以及为这国家民族献身的思想,开始使用人体炸弹。

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和平“路线图”计划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此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Roadmap Peace Plan),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挠,美国没有及时公布方案的具体内容。 

2003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并组成新内阁。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进程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尽管以色列此后根据自行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于2005年8月开始从加沙地带撤离,但单边行动计划与“路线图”计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国际调停

联合国安理会曾通过数十项要求阿以停火和停战的决议。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1967年通过的242号和1973年通过的338号决议,明确要求以色列从被占领的所有阿拉伯土地上撤军,撤至1967年6月5日战争爆发前的实际军事控制线。

但是,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无视联合国决议、而又不受任何制裁的国家。根本的原因是以色列受美国的袒护。为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美以已建立战略结盟关系。

影响因素

巴勒斯坦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联盟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被占领土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直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民众压力

在以色列军队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下一步将怎样发展?虽然还很难预料以军是否会在加沙展开大规模地面行动,但种种迹象表明,以政府和哈马斯都面临相互做出妥协、避免进行地面战的巨大压力,而且只有相互妥协才能使冲突地区重归平静。

伤亡人数

巴以冲突,以色列持续向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多次空袭,造成318人死亡、1400余人受伤。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大约300枚火箭弹。空袭发生后,哈马斯即向距加沙30公里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发射两枚长程“冰雹型”火箭炮,为历来哈马斯攻击的最远射程,已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7人受伤。

“够了,够了,血和泪已经够了,给和平一次机会吧”,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话语犹在耳边,但对陷入战争的人来说,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29日,以色列坦克在加沙边界集结,酝酿发起地面行动,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表示,他不排除对加沙扩大军事行动,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则对巴勒斯坦人说:“遍地染血、到处都是烈士。可能还会有更多人受伤、牺牲,但是加沙绝不会投降。”

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巴勒斯坦最血腥的一天,从犹太教安息日开始的空袭,到哈马斯声称三天哀悼日过后发起“第三次起义”,往来之间,是彼此不断累积的仇恨,无论使用最先进的战机导弹,还是最原始的人体炸弹攻击对方,流出的未尝不是自己的鲜血。和平这个人类伟大的否定性理想——任何时候都反对任何人对它做任何手脚——正成为某种肯定性的手段:哈马斯的火箭袭击绝非心血来潮,以色列经过1年的情报收集和精心部署的空袭也绝非“即兴之举”,哈马斯的背后站着伊朗和叙利亚,并要求打破对加沙的经济封锁,而以色列则要为来年二月的国内大选作准备,并对下一届美国政府施加影响与压力。

一直以来,以色列与欧盟以及美国都拒绝与其视之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对话。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带之后,第一要防范的就是哈马斯的接管,以色列第一要做的就是推翻哈马斯政府。以军撤离加沙前,中东政治强人沙龙悍然下令“定点清除”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及其继任者兰提西,目的就是要关闭哈马斯进入政治进程的大门,而哈马斯早已在难民营中获得了巴勒斯坦贫民的忠诚,当以色列在加沙地区进行经济制裁时,哈马斯又通过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走私接济民众而赢得了政治声望,以色列人大概忘了以“文明冲突论”闻名的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说过:“革命政权可能会被富裕搞垮,但它们不会因贫困而被推翻。”历史的吊诡是,恰恰在以色列空袭开始的日子,亨廷顿离开人世。

与阿拉法特相比,其继任者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控制不了的哈马斯,以色列与整个西方世界显然强调了哈马斯的军事一翼,而忽视了哈马斯的政治一翼,在哈马斯进行反抗的同时,他也确实代表部分巴勒斯坦民意。美英如今单方面指责哈马斯,认为其“应该对停火协议破裂以及加沙地区新一轮暴力事件负责”,但以色列血腥剧烈的军事行动,却只会进一步将哈马斯推上巴以冲突的舞台中心,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所主导的和谈前景将进一步暗淡。

在加沙地带拥有15000名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的哈马斯,并未在空袭中受到沉重打击,以色列的血与火,所洗礼出的也许是哈马斯对政治进程的彻底放弃,而战争不会结束战争,因为巴以双方不可能有完全的胜利者。

历次冲突伤亡人数

年份

人数

巴勒斯坦

以色列

2011

118(13)

11(5)

2010

81(9)

8(0)

2009

1034(314)

9(1)

2008

887(128)

35(4)

2007

385(52)

13(0)

2006

665(140)

23(1)

2005

190(49)

51(6)

2004

832(181)

108(8)

2003

588(119)

185(21)

2002

1032(160)

419(47)

2001

469(80)

192(36)

2000

282(86)

41(0)

1999

9(0)

4(0)

1998

28(3)

12(0)

1997

21(5)

29(3)

1996

74(11)

75(8)

1995

45(5)

46(0)

1994

152(24)

74(2)

1993

180(41)

61(0)

1992

138(23)

34(1)

1991

104(27)

19(0)

1990

145(25)

22(0)

1989

305(83)

31(1)

1988

310(50)

12(3)

1987

22(5)

0(0)

总和

7978(1620)

1503(142)

历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因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及储蓄大规模军队,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袭击。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 (原来的停火线)。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大卫营合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再次冲突

防务之柱

冲突状况

以色列于2012年11月14日发起的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回应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愈加频繁的火箭弹袭击,如今仅限于对加沙地带多处目标的远程攻击。以方向加沙派遣陆军,发动了“铸铅”行动曾导致10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命,而陆地战役阶段造成的损失最大。

巴以冲突于2012年11月17日进入第四天,以色列战机继续轰炸加沙地带多处目标,造成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0多人受伤。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7日说,位于加沙城的哈马斯政府大楼遭以色列炸毁。暂不清楚是否有人员伤亡。截至目前,此轮巴以冲突共造成4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至少10人为平民,另有至少300人受伤。[3] 

巴以冲突进入第五天。根据以色列方面消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已达成停火协议,不过法新社消息却显示以色列军队18日当天空袭加沙地区新闻大楼,停火协议的作用有待观察。 

巴勒斯坦医疗部门19日说,以军战机当天继续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目标实施空袭,造成至少3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至此,以军持续6天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加沙地带近千名巴勒斯坦人伤亡。

以军战机当天对加沙城区、拉法地区、贝特拉西亚地区一些目标以及位于加沙地带中部的一座难民营实施轰炸,造成至少36人死亡。连日来,以军军事行动已经造成1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870人受伤,逾半数伤亡者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以色列军方消息说,以军战机19日对加沙地带实施80轮轰炸,6天来累计实施1350轮轰炸。而巴勒斯坦两支抵抗力量——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连日来已经向以境内发射至少1700枚火箭弹。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与以色列的冲突20号进入第七天。在埃及的斡旋下,双方正就停火展开谈判。截至北京时间21日凌晨5点,冲突已经造成14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日抵达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潘基文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尽快实现停火。而内塔尼亚胡则表示,以色列不能忍受针对本国国民的袭击,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会采取任何措施保卫国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号晚上也抵达了以色列,立即与内塔尼亚胡等政府官员举行会谈。 

由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拒绝延长停火时间、持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以军2014年7月27日宣布对加沙地带重新发起“海陆空进攻”。眼看情势不妙,哈马斯赶紧表态接受新的24小时停火协议。

火箭弹对决铁穹

持续多天的巴以加沙冲突中,巴勒斯坦哈马斯的火箭弹与以色列国防军的“铁穹”拦截系统攻防大战吸引了外界的眼球。以色列共遭到了哈马斯武装分子发射的737枚火箭弹袭击,其中245枚被“铁穹”成功拦截,拦截率达33%。

以色列于2007年2月开始研制“铁穹”反火箭弹系统,2010年7月19日完成最终测试并开始部署。每套“铁穹”反火箭弹系统拥有6个发射台,每个发射台有20枚小型导弹,这些导] 弹可以拦截射程在5-70公里的火箭弹、迫击炮弹。以色列第一套“铁穹”反火箭弹系统于2010年3月底部署,已经部署了5套。

停火协定

双方19日继续交火。以军多次空袭,致巴方丧生总人数累计增加至91人。加沙武装人员以火箭弹还击,以色列多地响起警报。

巴勒斯坦官员当天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停火谈判进入“重要阶段”,双方互提条件,但达成停火的时间难以确定。

按照多名谈判知情人员的说法,以方提议签署有效期超过15年的停火协议,由埃及方面担保。其他要求包括,巴方武装停止发射火箭弹和袭击边境以军士兵,立即停止向加沙走私和运送武器,以方遇袭或收到情报后有权打击武装人员。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官员沙阿斯说,以方一度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遭拒绝。就以方是否寻求把加沙非军事化条款加入停火协议,以方政府发言人雷格夫拒绝回应,认定停火协议必须确保加沙人员停止火箭弹袭击。

哈马斯方面提出,停火协议条款包括以方解除对加沙地带的物资封锁。这一要求可能触发以方忧虑,担心解除封锁有助哈马斯更加容易地从外部获得武器。以方自哈马斯2007年控制加沙地带起对巴方这一区域实施物资封锁。哈马斯在停火谈判中还要求,由国际社会担保,停火协议必须确保以方停止越境打击、海岸攻击以及定点清除行动。

埃及总理希沙姆·甘迪勒19日说,在埃方主持的间接停火谈判中,以色列和哈马斯代表“接近达成”共识。同日,哈马斯领导人哈立德·迈沙阿勒说,哈马斯不希望战事升级,但将坚决回击以色列发动的任何攻击。 

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冲突进行了紧张的闭门磋商,磋商进行了近两个小时。但仍未打破僵局。与此同时,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字仍在上升。

巴勒斯坦消息人士说,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将于20日晚在开罗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不过以色列方面随后宣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武装人员尚未达成停火协议,双方的协商"仍在继续"。 

21日,埃及外长阿姆鲁在开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包括哈马斯)已达成停火协议,协议于加沙当地时间21日21时(北京时间22日凌晨3时)开始生效。

另据以色列消息来源称,以色列虽然同意停火,但不会结束对加沙的封锁。在

停火协议达成至生效后,以色列国内反应平静,加沙城内则开始了庆祝活动。 

伤亡数据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来,巴以新一轮冲突已持续多日。国际社会冀望的巴以停火协议20日未能如期达成,以色列21日对加沙地带发起新一轮袭击,摧毁了一批政府办公楼、警察局和一座大桥,其中包括加沙市中心的阿布·卡德拉政府机关办公地点和伊朗新闻社办公室。袭击导致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12年11月21日,以军空袭已造成14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加沙武装人员则向以色列境内发射数百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护刃行动

2014年7月11日以色列军方今天凌晨宣布,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的有限地面进攻已经开始。

2014年7月12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护刃行动”进入第五天,死亡人数升至135人,其中包括数十名儿童。约旦河西岸地区多地当日发生示威抗议活动,多人受伤。为促进加沙停火,英美法德四国外长将于13日晚些时候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当前局势。 

2014年7月14日埃及政府晚提出停火倡议,呼吁巴以双方自当地时间15日早晨9时起停止各种形式冲突,并在随后的48小时内,由国际调停者分别与巴以双方就停火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磋商。

2014年7月15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决定接受这一倡议,但由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

2014年7月16日,哈马斯宣布,已正式拒绝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议。

2014年7月17日晚,以军已经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进攻。

2014年7月18日,以色列正在以飞机空袭和地面以及海上舰艇炮击的方式攻击加沙。

2014年7月1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大幅度扩大”对加沙地带武装分子的地面进攻行动。 

2014年7月21日,哈马斯刚刚宣布抓获一名以色列士兵。士兵名叫绍尔-亚隆,由哈马斯旗下的卡桑旅抓获。以色列称正在调查,约旦河西岸有巴勒斯坦人为此鸣枪庆祝。 

2014年7月22日报道,以色列使用国际禁用武器白磷弹轰炸侵略加沙。加沙医院里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儿童、妇女和老人,以色列飞机对他们的住宅发动了疯狂的袭击。医生从一名在以色列轰炸中被击中的巴勒斯坦女孩体内取出20厘米长的碎片。  

2014年7月26日,在埃及,卡塔尔,美国等多国斡旋下,以色列同意接受12小时人道主义停火,但在此期间以军将继续摧毁哈马斯建造的地道,(此前以色列拒绝了美国国务卿克里提出的一周人道主义停火提议)。至此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数已逾千人,70%以上为平民,受伤人数已达6000,西岸地区另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死于示威活动;以色列方面只有两名平民死亡,另有42名士兵阵亡。哈马斯七月在加沙地区向以色列发射了大量火箭弹,但所有射向被保护区的火箭弹几乎尽数被以方的”铁顶“(Iron Dome)反导系统所拦截。 

2014年7月28日至昨天上午,以军已经有十名士兵死亡,这使得以军在这场冲突中的死亡人数上升至53人,是自2006年以军同黎巴嫩真主党爆发冲突以来最严重的伤亡。

2014年7月29日,有五名士兵被经由地道潜入以色列的哈马斯分子杀死。哈马斯分子向在纳哈勒奥兹(Nahal Oz)一个瞭望台驻守的士兵发射了一枚火箭推进榴弹,并试图将其中一名士兵的尸体拖进地道,但遭以军开火阻拦,有一名哈马斯分子被打死。 

2014年7月29日,冲突已造成超过12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超过7000人受伤,以色列方面则有56人死亡。 

2014年7月30日,已有8000余人死伤。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已导致超过25万加沙民众无家可归或被迫离开住所,其中近20万人聚集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开设的庇护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巴勒斯坦1359人死亡,单在30日一天就造成108人丧生,另有20具遗体从废墟中挖出。另有7200多人受伤。 

2014年8月12日,初步信息显示,此次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毁非常严重。有将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大约75%都是平民,其中包括459名儿童。这个数字比前两次加沙冲突造成的儿童死亡的总和还要多。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