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皱唇鲨

体侧有暗褐色横纹的小型鲨鱼

  • 中文名:皱唇鲨
  • 拉丁学名:Triakis scyllium
  • 别名:九道箍竹鲨九道三峰齿鲛
  • 分布区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 界:动物界
  • 皱唇鲨介绍
    皱唇鲨,学名:Triakis scyllium(Muller et Henle,1841),为皱唇鲨科、皱唇鲨属的一种鲨鱼。三齿尖型。唇褶发达。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体侧有暗褐色横纹约13条。温水性小型鲨鱼,栖息于近岸浅海一带。一般体长1米左右。卵胎生,每胎约20尾。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它以游泳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捕食蓝点马鲛、青鳞鱼、黄鲫、长蛸、日本枪乌贼、对虾、鹰爪虾、鲽科鱼、底栖多毛类和蟹类。皱唇鲨为卵胎生,7-8月成熟后体内受精,雄性性腺成熟明显表现出:鳍脚增大呈飞跃式的增大,产仔期为5-6月,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为9-10月,雌鲨怀胎最多为42尾,仔鱼的雌雄比例为1:1。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仔鱼后排出体外。

    形态特征

    皱唇鲨

    刚出生的幼鲨体长113毫米。成年体长可达150厘米。体颇延长,前部较粗大,后部细小。头宽扁,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背视弧形,前缘广圆,侧视钝尖。眼中大,椭圆形,瞬褶平横外露,外侧有一深沟,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稍近,眼径与鼻孔长约相等。鼻孔宽大,几横行,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许多,鼻间隔中宽,比鼻孔大1.3-1.6倍;前鼻瓣似袋盖状突出,几盖没出水孔,后鼻瓣无半环状薄膜。口宽大,浅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小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等于口宽的1/4-2/7;下颌较短,口闭时上颌齿露出,下颌齿在缝合处稍露。唇褶发达,上唇褶宽扁而长,外侧具一深沟,向前直延,褶长等于上颌长的1/2强;下唇褶比上唇褶稍短小,后侧亦具1深沟,褶长等于下颌长的1/2强。齿细小而多,紧密地排列,多行在使用,每齿具一中齿头,向后或向外弯斜,每侧具1-2小齿头。喷水孔小,长椭圆形,位于眼后,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鳃孔5个,中大,中间3个较宽,最后1个较狭,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3棘突,中间1棘突较长大,具2纵嵴,侧嵴短,纵嵴有时不完全。

    皱唇鲨

    背鳍2个;第一背鳍距腹鳍比距胸鳍稍近,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幼小者)或稍后,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上方;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同型而稍小,起点前于臀鳍起点,基底长约与距尾基的距离相等。尾鳍中长,约为全长的2/9,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稍圆形突出,中部颇宽而短,中部与后部间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圆钝,后缘斜直。臀鳍比第二背鳍小许多,起点几与第二背鳍基底中部相对,外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伸越第二背鳍下角。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小,近方形,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钝圆;鳍脚宽扁,后端钝尖。胸鳍比第一背鳍稍大,后缘稍凹,外角钝圆,里角广圆,鳍端伸达或伸越第一背鳍起点。

    体灰褐带紫色,具暗褐色横纹13条;吻上1条(有时不显明),两眼间隔处1条(有时也不显明),第一背鳍前方3条,第一背鳍基底下方2条,背鳍间隔处2条,第二背鳍基底下方2条,第二背鳍后方2条(最后1条有时不显明);暗色的横纹上具不规则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最大的斑点可与眼径等大。腹面白色。各鳍褐色,有时也具黑色斑点。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皱唇鲨

    双髻鲨

    外观

    体长

    约150厘米

    约0.9~6米

    分布区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域

    食性

    杂食性

    肉食性

    皱唇鲨科

    双髻鲨科

    展开表格

    栖地生态

    农业户

    皱唇鲨为温带大陆架和岛架近海底栖鳖,通常生活在近海浅水区,更喜欢在河口、港湾浅水域,特别是有底藻覆盖的砂泥地,能忍受低盐度。主食小鱼、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如食鳀、青鳞、黄鲫、蓝点鲅、梭鱼等鱼类。通常是孤独的,尽管有些可能聚集在底部的休息区。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由南西伯利亚至中国台湾。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域、南海偶见。   

    国家:中国(黑龙江、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日本(北海道、四国)、韩国、朝鲜、俄罗斯(南部)。

    繁殖方法

    皱唇鲨图册

    雄鲨性成熟时长99-108厘米。卵胎生,无卵黄囊胎盘,怀卵7-23粒,产仔期5-6月份。每产10-24仔。它们从春季到夏季出生,根据位置的不同,皱唇鲨通常聚集在多岩石的地方。

    繁殖方法共有三种:

    1.卵生受精卵外包卵壳产出,每次排卵数目极其有限。卵呈布袋状或螺旋状,通常产出后被固定于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缝中。

    2.卵胎生(非胎盘型胎生)受精卵于子宫中发育,胎仔以卵黄囊或卵巢所排入子宫的卵为营养,最后以胎仔形态产出。在子宫中并不形成胎盘。每胎产仔数目极其有限,除鲸鲨每胎产仔可达300尾以上之外,其余种类每胎顶多数十尾,最少的是狐鲛(长尾鲨)每胎只产下2尾。

    3.胎生(胎盘型胎生)受精卵于子宫中发育,胎仔成长所需的营养靠着胎盘及脐带直接出母体供应如哺乳类一般,每胎产仔顶多数十尾。

    经济价值

    主要以底拖网或延绳钓捕获。肉质不佳,一般皆以下杂鱼处理,或可烟熏食之。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 ver 3.1——无危(LC)。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