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送子鸟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中文名送子鸟拉丁学名:Ciconia ciconia
  • 别名:亚洲鹳、西伯利亚鹳、黑袖鹳、修女鹳、白灵鸡
  • 分布区域: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
  • 送子鸟介绍
    白鹳,鹳科,鹳属,在欧洲,人们这种鸟称为送子鸟。相传,送子鸟落到谁家屋顶造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幸福美满。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约有2500~3000只。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易于驯养,体态优美,有观赏价值,数量稀少哦,比较珍贵。

    图集

    鸟种简介

    送子鸟

    白鹳身高100-125厘米,两翼展开宽155-200厘米,体重2.3-4.5千克。除了翅膀外,全身羽毛均为白色,喙部和腿部为红色,幼鸟则为黑色。一般在地面上缓慢而稳重地行走。飞行时将脖子伸展。

    已知共有两个亚种:

    指名亚种Ciconia ciconia ciconia Linnaeus,1758.

    中西亚亚种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Severtsov,1873.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过去也被认为是白鹳的一个亚种,2010年之后独立为一种。

    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在传说中,白鹳会将婴儿送到家中,所以称之为送子鸟。我国东部的白鹳与我国西部以及欧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不是红色,被称为东方白鹳。东方白鹳照样可能把巢筑在屋顶。

    外形特征

    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它的体长为110—128厘米,体重3.9—4.5千克。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栖息环境

    每年春天,白鹳都从遥远的非洲南部越冬地飞回北方繁殖。它们非常喜欢接近人类居住区,把巢建在居民的屋顶,特别是烟囱口,因为那里温度较高。

    生活习性

    送子鸟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在地面上起飞时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初级飞羽散开,上下交错,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它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通过用上下嘴急速啪打,发出“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且伴随着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动作,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

    在东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还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平时也常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觅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时和下午4—6时活动最为频繁,中午在树上休息或在领地的上空盘旋滑翔。繁殖期觅食活动的范围大约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时也常飞到1—2公里,甚至5—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觅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单独或成对觅食,秋季和冬季则大多组成小群觅食。在地面上寻觅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常常伸长颈部,低垂着头,一边大步而缓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边四处寻觅,发现食物后急速向前,迅猛的进行啄食。在水中觅食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的浅水处,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地向前行走,一边不时地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钟将嘴插入水中的次数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钟就能捕获到1—1.5个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达65.5%。

    性温和而警觉,飞行缓慢,常在高空中翱翔。休息时常以一足站立。受惊时常弹嘴,发出“哒”声。

    白鹳夜宿集中在湖面辽阔、干扰较少的湖中,开始站在水深20~30m处,然后逐渐移到40cm的深水中。夜宿时,鹳一脚站立,另一脚缩在腹部羽毛内,头颈插在背部羽毛中,如同大棉花球插在水中,支撑的长脚站得很稳。约10只鹳中,有一哨鹳,引颈四顾,负责警戒。哨鹳轮流换岗,不断呜叫报告平安。白鹳在分散觅食时有部分觅食的白鹳仍然回到大湖池过夜。

    分布范围

    白鹳在中国主要是迁徙途经和越冬分布,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主要的迁徙途经地是在嫩江,来自俄罗斯的白鹤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后,沿嫩江而下,途经黑龙江省扎龙、林甸,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辽河迁飞到辽宁省辽河口及河北省北戴河地区,然后过海南下,经山东、河南省到达安徽升金湖再迁至江西省阳湖,有极少数群体到湖南东洞庭湖一带越冬。山东青岛(1990年1月10日见2只)、江苏盐城(1991年1月8日见2只)、东台(1991年11月21日见1只)、辽宁瓦房店(1992年12月10日见1只)也有少数个体的越冬分布记录。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伊朗和印度。

    繁殖方式

    送子鸟

    白鹳的迁徙和繁殖很有规律。

    繁殖期在4-6月,营巢在距沼泽较近的树上,以树枝垒巢,内垫以茅草。有的鸟利用旧巢。巢距地面6.1m,巢高136.8cm、深37cm、外径137cm、内径73.6cm。窝产卵4枚,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77.5 X 59mm,重145-152g。雌雄鸟共同孵卵,孵化期32天。

    饲养管理

    送子鸟

    白鹳比较喜欢到巢附近的农田取食,它们啄食小鱼、蛙、昆虫等,有时他们也捕食田鼠,所以一直被人当作农业益鸟。据记载,1849年6月初,苏联基辅芝吉林省发生了蝗灾。这时,大群的白鹳聚集到蝗虫密集的农田附近,它们像一队队围歼顽敌的白衣士兵,每天歼灭大量的蝗虫。到了7月初,蝗灾便被控制住了。类似的事情曾多次发生过,从16世纪开始就有白鹳灭蝗的记载。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白鹳的数量大力减少。这种曾给人类带来幸福吉祥的鸟,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白鹳可以成对笼养,也可成群饲养,一般用铁丝网笼或散放饲养,铁丝网笼空间以50立方米为宜,笼过小不利于繁殖。笼内的食、水具宜深大、坚固,以防被啄坏。野外散养可倚水搭一凉棚,食、水用具规格一般为50厘米×100厘米,深30厘米左右。饲料以鱼为主,幼鸟期每天三次集中喂养,以泥鳅虎鱼弹涂鱼鲫鱼为主。在野外,常食小鱼、水生昆虫、鼠、蛙、蛇等。2日龄时将鱼剪成小段,让它们自行吞食,15日龄后可整条吞食,日饲喂量在300-400克之间。它们觅食时,将鱼叼起,调整好方向,鱼头先入口,即可吞食。每次喂食均任它们随意采食,直至食管充盈成筒状。幼雏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相当迅速,只需2-3小时食道便空了,4-5小时后即发出似仔猪的蝉鸣声,显示出饥饿感。正常情况下,白鹳幼雏的生长发育异常迅速,3日龄即能嗑喙发声,6日龄长出正羽黑色羽芽,8日明显,10日龄初级、次级飞羽黑色羽芽排列显著,17日出现正羽,喙灰黄色,眼圈、下颌、喙基桔红色,肩羽、三级飞羽羽轴先端黑色,长20毫米,40日龄飞羽长出,65日龄开始试飞,70日龄则可自由飞翔。人工孵化白鹳较自然界野生幼雏飞翔时间约晚10天,其它生长指标均高于同日龄的自然雏鸟。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控制温差,不能时高时低,此外幼雏的卫生也是育雏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人工繁殖

    上海动物园1984年首次笼养繁殖成功,1987年合肥逍遥津动物园繁殖成功。此后,成都动物园哈尔滨动物园也繁殖成功。1992年中国有22个动物园共饲养方白鹳120只,其中雌雄各36只,性别不明者48只。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在中国主要越冬地的总数量约为2000-2500只,

    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只(1988-1989年为917只),沉湖等635只,鄱阳湖625只,升金湖1105,盐城1只(1993-1994年为68只),以上共为1775只。

    1984-1986年繁殖区统计有211只、25个巢。

    北戴河南迁东方白鹳的数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为2729只,

    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见848只。

    历史文化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2010年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

    天台籍著名散文家陆蠢写了一篇《鹤》,文中叙述他十七八岁时,邻哥儿在平头潭边捉到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开始,以为是一只鹤,抢回家里养,只见这只鸟“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象个“宰相步”、“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老是缩着头颈,有时站在左脚上,有时站在右脚上,有时站在两只脚上,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他们将这只鸟养了相当时日,有一天,他的舅父来了,才知道这是一只“长脚鹭”。陆蠢所描述的这只漂亮的鸟,实际上应叫“东方白鹳”,在始丰溪两岸的树林中,芦苇丛里栖居。《辞海》载:“鹳,乌纲……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夜宿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在中国分布较广的种类如黑鹳……另种白鹳较前种为大,头颈和背部均白色。都在我国北方繁殖,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由此可见,《辞海》上说的白鹳是一种候鸟。而天台特有的东方白鹳却是在当地繁殖,当地越冬的,因此是鹳类中一个珍稀的品种。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