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胎生蜥蜴

蜥蜴科有鳞目动物

  • 中文名:胎生蜥蜴
  • 拉丁学名:Lacerta vivipara
  • 别名:胎生蜥
  • 分布区域:分布于黑龙江、尚志、伊春、新疆、阿尔泰山林区
  • 界:动物界
  • 胎生蜥蜴介绍
    胎生蜥蜴(学名:Zootoca vivipara)是蜥蜴科、蜥蜴属的爬行动物。体形圆长而稍扁平。头略成方柱形,吻端圆钝,吻鳞五边形,邻接第一上唇鳞及前鼻鳞;鼻孔开口在前、后两鼻鳞间;左、右鼻上鳞在吻鳞后彼此相接;额鼻鳞单枚;前额鳞成对;额鳞1枚,盾形;额顶鳞形似前额鳞而大;顶间鳞单枚;顶鳞最大,略呈六边形。颊鳞2枚;眶上鳞4对,每侧的第一、第四枚甚小;眶前鳞2枚,眶后鳞3枚;颞鳞小而排列不齐。背面被圆鳞,隆突而无棱,腰背中段一横列鳞34枚;腹鳞近似方形。肛鳞1枚,形甚宽大。体背灰褐色,脊背中央至尾前部有一行棕斑或由此连成的长纹,两侧均有宽约3.5毫米的深色纵纹。腹鳞灰黑而镶有乳白色边缘,雄蜥腹面具黑斑,雌蜥色浅而无斑。仔蜥体背黑褐色并带闪光,斑纹不显;腹面青灰色;无股孔。胎生蜥蜴生活于北纬45度以北的山地。常栖于阴湿的针叶林带。胎生蜥蜴常活动于阳光充足的林缘旷地,也常出没于草甸和沼泽地。胎生蜥蜴以昆虫、蜘蛛、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分布于欧洲至亚洲北部。

    动物学史

    属名Zootoca来源于希腊语zoon(动物)和tokos(出生、孩子),种名vivipara是以拉丁语viva(活着)或vivum的名字命名,-i(生物),是指胎生繁殖方式。西班牙亚种名louislantzi以法国博物学家Louis A.Lantz(1886-1953)的名字命名。斯洛文尼亚亚种名carniolica是拉丁文的女性形容词,意为“属于卡尼安地区”(德语为“Krain”),即该新分类群似乎具有地理和历史中心的地区。

    分布范围

    存在: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国、荷兰、北马其顿、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栖息环境

    胎生蜥蜴生活于北纬45度以北的山地。常栖于阴湿的针叶林带,栖息地气候特点是气温低,年均温0℃左右;无霜期短,仅百日左右;降雨量较少,一般在600-700毫米,森林中有松、桦、杨等植物。

    体形特征

    胎生蜥蜴

    体长约18厘米,体色为棕色带有黑色斑点,通常雄性是红色背脊上着黑色斑点,而雌性是黄色背脊带黑色斑点。雄性尾的基部成对的交接器官。

    左、右鼻上鳞在吻鳞后彼此相接,外侧下垂成前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贴邻,其后缘接额鼻鳞及前颊鳞;额鼻鳞单枚;前额鳞成对,内侧互相连接,外缘邻接前后颊鳞及第一、第二枚眶上鳞;额鳞1枚,盾形;额顶鳞形似前额鳞而大;顶间鳞单枚,前端楔入前额鳞后缘相接的夹角内;顶鳞最大,略呈六边形,被居中的顶间鳞及紧接其后的枕鳞分隔于两则。颊鳞2枚;眶上鳞4对,每侧的第一、第四枚甚小,其外缘与5枚睫上鳞相连;眶前鳞2枚,眶后鳞3枚;颞鳞小而排列不齐。上唇鳞7枚,第五枚最大,上宽下窄;下唇鳞6枚;颏片6对,最前两对在中线邻接,第六颏片小。颈褶明显,由9枚扁而平滑的大鳞组成,后缘游离,分界清晰,自颏片至颈褶一纵列鳞20枚。耳孔为竖椭圆形。

    背面被圆鳞,隆突而无棱,腰背中段一横列鳞34枚;腹鳞近似方形,平滑无棱,排列纵横有序,通常在6行纵列的腹鳞中以中间2列鳞片形较狭小;体侧鳞比背鳞大而扁平。肛鳞1枚,形甚宽大,肛孔横裂,侧缘围有细鳞。前肢前伸到达眼眶前缘,上臂前背侧有1行平扁形大鳞;后肢前伸仅达中腰部,前、后肢贴体相向互不触遇,股、胫前侧也被有2-3行大鳞;指长序列为4、3、2、5、1,趾长序列为4、3、2、5、1,指、趾末端具钝爪。尾长超过头体长,尾鳞矩形,轮列成环,往后渐趋细狭,尾梢尖出;尾背之鳞起棱而腹面仅后部被棱鳞。

    体背灰褐色,究其原因似与幼龄及性未成熟有关,对照黑龙江尚志县捕获的胎生蜥蜴仔蜥标本,同样未见股孔。

    生活习性

    胎生蜥蜴常活动于阳光充足的林缘旷地,也常出没于草甸和沼泽地,喜水,性耐寒,能在10-12℃的气温条件下摄食。活动处多有倒木、树桩及大树根,以及啮齿类陈旧洞穴。这种环境便于隐蔽,同时也是胎生蜥蜴的良好越冬场所。也能沿着树干进行攀爬。胎生蜥蜴以昆虫、蜘蛛、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

    生态分布

    胎生蜥蜴

    在中国见于黑龙江省,国外分布很广,从欧洲乌拉山远端的英格兰和爱尔兰,往东通过西伯利亚到远离东海岸的库页岛等广大地区。

    繁殖方式

    4月末出蛰,5月进行交配繁殖,受精卵在母蜥体内发育约需3个月左右,仔蜥产出时体外包有膜状“外壳”,经短暂的时间后始破膜而出。卵胎生繁殖方式是对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特性,怀胎雌蜥常积极主动寻找阳光充足之处,以增进其胚胎发育的速度。胎生蜥蜴的怀仔数约2-13尾。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胎生蜥蜴指名亚种

    Zootoca vivipara vivipara

    Lichtenstein,1823

    胎生蜥蜴斯洛文尼亚亚种

    Zootoca vivipara carniolica

    Mayeret al.,2000

    胎生蜥蜴西班牙亚种

    Zootoca vivipara louislantzi

    Arribas,2009 

    保护措施

    胎生蜥蜴

    胎生蜥蜴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