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丹道

人们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修持方式

  • 中文名:丹道
  • 外文名:Dan Avenue
  • 基础周易 道德经 列子 庄子起源:远古黄老列庄
  • 丹道介绍
    丹道修炼源自身国同治养生思想,是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悟下,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即是人的潜意识最深层处理性与感性的觉悟,对人命运的根本改变,由之长生久视是最终极的追求与向往。是宋代至现代主流的修行方式,主张内炼成丹(内丹),外用成法(雷法)。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自上古时代起,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就是导引术的前身,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这就是导引术的前身。

    起源

    远古即产生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而内丹是气功修炼的一种形式,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大多数门派的修炼步骤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其中的这个过程便是伴随着筑基炼己,明心见性的过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道理不明,身体不行,根本无法修得炼精化气,练气化神之阶段,更别说之后的炼神还虚,聚虚合道)。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内丹术。气功内丹术不是东汉道教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有的产物,是对我们民族养生的眷顾,由此产生的中医学皆是由此出。

    基础

    气功丹道修炼术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这两部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自然 丹道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相传自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开始,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 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气功及金丹大道的诀窍。

    中华道家的老子、列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老子很长寿。庄子在其著作之中 ,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养方法。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修养方法是后世真一内丹的渊源,后人并有所发展)《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在形式上增添了宗教仪式等内容,然其修炼主旨却始终贯穿,成为中华道家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华道家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进行人体生命的可贵探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气功修炼学,形成了完整的理法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

    「七窍相通」,是用来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见外 界事物。这种悟后的体验,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列子·黄帝篇》,叙述 列子学道九年后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无不同,与此经所说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 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 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 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又,《列子·仲尼篇》载亢仓子悟道后,也有类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与内丹修炼次第,有惊人的巧合,今录于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 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仓子所言之「体合于心,心合于气」,颇似内丹修炼之「炼精化气」阶段;「气合于神」,则似内丹家之「炼气化神」;「神合于无」,则为炼内丹所说之「炼神还虚」先秦时期的《列子》与唐宋后的内丹书,年代相隔悬远,而所述修道次第,则若合符 节。

    早期丹家

    东汉时为道教气功内丹学奠基的著作,当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开创出"丹道"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著。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参同契》用《易经》的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领。《参同契》的出世标志著内丹学的形成,也被认定为世界炼丹史上最古老的理论性著作。分上、中、下三篇,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性命双修而较重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

    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黄庭经》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气功功法。《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气功学奠基的经典著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必须诵习的珍籍。

    早期的气功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

    天师道

    第一、二、三、四代天师得太上老君道法亲授全部成仙。

    第五代张昭成119岁

    第六代张树100余岁

    第七代 不明

    第八代 张 迥 90岁

    第九代 张 符 93岁

    第十代 张子祥 120岁

    十一代 张通 97岁

    十二代 张 恒 98岁

    十三代张光104岁

    十四代张慈正100余岁

    十五代张高93岁

    十六代张应韶 不明

    十七代张顺87岁

    十八代张士元92岁

    十九代张修85岁

    二十代张谌100余岁

    二十一代张秉一92岁

    二十二代张善87岁

    二十三代张季文87岁

    二十四代张正随87岁

    二十五代张乾曜85岁

    二十六代张嗣宗81岁

    二十七代张象中 不明

    据张源先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是跟太上老君学道,得天独厚,道法高强。历代天师所学,当然比不上第1代天师。"而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了宋代道家养生功法改革,宋朝之前道教所修功法多是从黄老列庄道家诸子书中所体悟与发展,按教法说这是太上法脉嫡传。

    继承发展

    南北朝,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气功最著。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至南朝时,僧人大量引道入佛,如名僧昙鸾智顗、密宗等等。慧思“为护法故求长寿命”,称“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卷四六),内丹、外丹之名遂见于史籍。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教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南北隋初时期,《周易参同契》在社会上公开传布,促进了内丹学的发展。据《罗浮山志》载,青霞子苏元朗于隋开皇中 . 来居罗浮,归神丹于心炼,“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唐代丹家以张果司马承祯对内丹学之发展贡献最著。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然而不管哪种丹道,其基本特点都是不着相不落顽空,离四句,越百非,而超终究涅槃。在以此为基础,最终清虚无为,破迷明道。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道家的清静止水的思想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司马承祯将道、儒的炼养理论融入道家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筠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通玄先生《玄珠歌》、岳真子《玄珠心镜注》等,可知内丹学在唐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传唐时,钟离权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开宗立基。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陈朴著《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崔希范,著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著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吕洞宾著有《采金歌》,清代傅金铨作《济一子道书》,《采金歌》便为其中《道书五篇注》的一卷。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

    《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至陈抟而后,被张无梦陈景元、刘玄英(又名刘操,号海蟾子)所继承,将内丹学发展到高峰,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

    重要人物

    苏轼的道教养炼方式表中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1 )苏轼几乎涉及了道教发展数千年来所有的炼养方式。不论是丹鼎派还是符箓派,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不论是服食药物,还是炼养丹砂;不论是吞咽津液,还是屏闭呼吸;不论是按摩,还是饮食;亦或是修性修命,还是性命双修。苏轼都殷勤的探讨,小心的实践。而这些炼养方式绝不是哪一个道教门派一时所能够全部拥有的,也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教派之间互相交流传播的。这从苏轼获得这些方术的途径也可以得知,他的途径有三:读过全部《道藏》。( 事见《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读道藏》);以恳切的态度从道士那里获取,包括一些外丹的炼养、气息的搬运、津液的吞咽等等;从生活经历—— — 读百家书、膜拜求签、行医经验等处获取,包括性情的修养、签言的理解、医药保养以及生活的体悟等等。 (2 )用自己亲眼所见、卓有功效的按摩、搬运、胎息等进行养炼。不仅如此,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药学者,他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来的养生原则绝对而严格地控制着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并且不自私,不隐藏,毫无保留、热心地介绍给自己的朋友,甚至政敌。 (3 )苏轼重视对于生命的爱护,但更重视对于心性的修炼,也就是在执行性命双修的同时更服膺于“性”的修养。

    从他炼养的选择态度来看,他是一个道教徒的实用主义者。苏轼对于道教可谓终身迷恋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只说佛教的力量, “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其实道教也是功不可没,苏轼用道家的与世无争,清净无为来显示自己的置身事外,摆明一种姿态给当局者看。《送沈逵赴广南》 中言: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苏轼大多数的道教炼养方式也肇起于斯时, 《与刘宜翁使君书》 说: “轼齿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今远窜荒服,负罪至重,无复归望。杜门屏居,寝饭之外,更然一事,胸中廓然,更无荆棘。窃谓可以受先生之道。” ( 《苏轼文集 · 第四十九卷》 )在黄州时大量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翻开他的文集, 可以说不但道家的学说思想,而且道家人物、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俯拾可得。少年时有“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屈原塔》) 对于名声富贵的思考、有“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对于生命社会的慨叹。老年时有“吾生本无待, 俯仰了此世……下观生物息, 相吹等蚊蚋”对万物的洞察, 有“东坡信畸人 , 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归路, 罗浮岂徒来”(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十三》) 对归路于道家的诉说。对道家名词、人物、道场的运用就更多了,《王颐赴建州钱监求侍及草书》一诗中“丁宁劝学不死诀, 自言亲受方瞳翁 ……河车挽水灌脑黑, 丹砂伏火入颊红, 未能便乞勾漏令, 官曹似是锡与铜。 ”引用了方瞳翁这个人物、 “河东” 、“挽水” 、“灌脑”、“丹砂”这些道家名词,“勾漏”这个道家的三十六洞天; 道家人物还如“列子御风殊不恶, 犹被庄生讥数数”( 《张安道乐全堂》) 中的列子、庄子;“东坡之师抱扑老, 道华亦尝啖一枣”《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苏东坡谪居惠州,前后四年时间,但“杖履罗浮殆居其半”。他和儿子苏过在葛洪炼丹灶附近搭起一间“东坡山房”,并在山房附近炼丹。

    东坡希望象葛洪一样: “绝庆吊于乡党,弃当世荣华”,入名山以求长生之道。他崇尚葛洪说:“学道虽恨晚,愧比稚川翁。”在给他儿子苏过的一首诗中,称“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苏轼在梦中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他将之写成诗曰:“析尘妙质本来空,更积微阳一线功;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蒙蒙。养成丹灶无烟火,点尽人间有晕铜j寄语山灵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竟自认为前世是抱朴子之徒转世,今生依旧奉为老师。李零先生以 为“研 究 内 丹 术 的 起 源… …丹田 学 说 的 提 出 是 一 种 关 键”,而“丹 田”之 说 早 见 于 东 汉 桓 帝 时 的 《 老子铭 》 、 《 仙 人 王 子 乔 碑 》 和 《 抱 朴子地 真 》,据 此 他 认 为“它 们 应 是 内 丹术 形 成 之 真 正 标 志。 ②内丹思想是东坡着重发扬的,遵照“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的道学思想, “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默念着《黄庭经》,加功静观,进行气功吐纳。更以丹法隐喻作诗留了颇多内丹篇章,开启了内丹史浓墨重彩的一篇,对当时内丹从上至下的发展传播历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各派要旨

    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经中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

    大道渊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道人(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宗,又称龙门派。吕洞宾又传刘海蟾海蟾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陈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宏景隐居,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学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

    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此派经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闵小艮真人)刊行之《古书隐楼藏书》。

    世常称南五祖者,系由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为主,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真中,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上阳子)。至南宗始祖,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门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悟真篇》为圣经。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按陈撄宁曾言:“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认为白系清修证果。)

    道 教 内 丹 功 法 的 一 派,明 嘉 靖 时 陆 西 星 所 创。陆 字 潜 虚,青 年 时 偏 於 儒 家,後 转 向 内 丹,自 称 吕 洞 宾 曾 亲 临 其 北 海 草 堂 二 十 馀 天,密 传 丹 法,撰 著 《 方 壶 外 史 丛 书 》 ,辑 刊 《 吕 祖 全 书 》 ,大 阐 丹 道,遂 开 东 派 丹 功。上 达 於 道,不 流 於 邪,行 道 双 修,限 於 夫 妇 同 炼,要 点 在「凝 神 聚 气」 、 「道 归 自 然」。陆 西 星 虽 创 东 派,但 并 未 立 教,故 师 徒 传 授 系 统 记 载 不 详。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李为四川乐山人,自称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得丹法秘要·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成道·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于道统上自成一家·李整理 了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以东派陆西星后身自居,并沿袭其丹法。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将之与钟吕道法汇合,故与东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为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李涵虚著有《三车秘旨》,《道窍谈》,《九层炼心法》 , 《太上十三经》,《后天申述》,《文终经》等。

    其次,世又有三丰派丹法,为张三丰所开。盛行于世,此又称丹家之新派,以其介于文始与少阳之间也。由其《玄谭全集》与《大道指要》等可见其要旨,系主清静阴阳双修者。坊间流行之《张三丰全集》,复渗杂另一张三峰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来面目,惟明眼人,则一见可别真伪。

    至若世称中派者,则为尹真人师弟一派,有《性命圭旨》一书为其修持准绳,主三教合参。次如李道纯黄元吉,亦为此派翘楚,此二巨匠,类多以儒说道,(着毅一子之杨毅廷亦然)彻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实际,亦可归入北派之清静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

    复有伍柳派,系明万历时伍冲虚柳华阳师弟所创。理论以道佛为基,方法以修气修脉,锻炼精神为主。浅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极众。伍之《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柳之《金仙证论》与《慧命经》等书,几与北派经典,同等畅行。二人均系由禅转道者,实则二门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禅师而修丹法,伍祖则自幼好道,以禅作印证者。文中称二人于禅道二门均未得究竟,实非允论。盖伍柳二真,于禅虽未可说超佛胜祖,于道则功参化育,极证无上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议。)其法且极繁琐,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尤为奇谈。(按伍柳一脉丹法,纯以自力修行,实修实证,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简至易,至圣至神。“繁琐”二字,论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实为法诀之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实修实证之殊胜。)惟以其纯主清静修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则可列入北派之范畴。(按此段文字评论伍柳法脉,有失偏颇。)

    次如青城派,则系以南北双修为主,与三丰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创始者为青城丈人,继起者为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后再南参以宏其功,双证以张其用。旨奥而诀幽,法简而功速,正如东派陆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无穷逸乐之功。惟门法最严,向不轻传。方内散人之江西派,衡岳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书四种,湖湘派有《崆峒微传》、《文始秘要》等经籍,均系以南北两宗双修同运为主者。

    至若三峰派,乃朴阳子张三丰所创,属东派旁枝,世人常将其与张三丰混淆,实则非一人。其丹法则纯以泥水丹法为主,事阴阳采战,即世所谓左道旁门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故余常谓:左道,道也;旁门,门也。只要能心正意诚,并不止于入门,而复能升堂入室,则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

    迄乎清代,道学鼎盛。如刘悟元、朱云阳。尽群经微旨,拨迷归宗;彻诸家指要,循流达渠,故又均能以学术鸣于世。朱之《参同契阐幽》与〈悟真篇阐幽〉两著,会心别出直彻真源。刘之《道书十二种》,显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难参证》一书,尤可视为丹道指南。二真享誉极盛,历久不衰。

    迨黄元可出,则又综罗儒道,会归一致;独标正鹄,体用不遗,有如揭灯去暗,拨云见曰者。其《乐育堂语录》,与老子《道德经精义》二书,说理谈经,无不彻达上乘,极高明而达中庸,极博大而尽精微,实当之无愧。惟以其修炼授受,概主清静,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刘门,为刘止唐所创,又有罗门,为罗春浦所传,均为盛极一时者。

    丹道中千百门派,诀法实难尽述,口诀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经万卷,重在心传;天机口诀,须有师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门派之修炼要者,容后再为简述之。

    丹经

    综述

    历代丹经数量巨大,可称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阅读,是有志于丹道研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

    分门别类

    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充分。

    丹道有五派之说,包括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钟吕派、全真教等称法。应该说,这些分类方法,对研习丹经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产生很多混淆。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所谓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因为分类方法的不明晰,使许多入门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难言。其实只要不受俗成的分类影响,通过自身认真阅读、体会丹经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别宗派。当然,古文这一基本功,多少还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没有偷懒的余地的。

    丹经派别

    从大的方面看,北宋,特别是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经典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们只要关注那些理法比较系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进行分类,则丹经大致可分为丹道祖经、早期丹经、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后期丹经。

    1 、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2 、早期丹经我们可以把南宋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三国和东汉以前,这些年代产生的丹道经典称为早期丹经。比较著名的有《周易参同契》、《清静经》、《内观经》、《心印经》、《上清大洞真经》、《定观经》、《混元阳符经》、《九天生神章》、《吕公泌园春丹词》、《真人高象先金丹诗》、《玄珠歌》、《玄珠心镜注》以及《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集》诸经等,受早期影响的丹经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大丹直指》、《悟真篇》。北宋张伯端于1075年最后完成《悟真篇》,这是内丹史上的重大事件,《悟真篇》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受其影响的丹经比比皆是,难以枚举,其注疏更是续出不绝。如《悟真篇注释》、《金丹四百字》、《金液还丹印证图》、《悟真篇三注》、《仙佛同源》、《金丹大要》、《大道论》及《道书十二种》等等,皆重要丹经。

    3 、金丹南宗。该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创,白玉蟾与朱熹同时人。白玉蟾有取于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别之,独标玄关一窍之说及凝神气穴之法,最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经典较多,有《紫清指玄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还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先天金大道玄奥口诀》和《翠虚篇》等,本派丹经和受其影响的丹经也很多,如《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金丹大成集》、《中和集》和《周易参同契发挥》等,而后期丹经则大部分宗承其玄关一窍之说。

    4 、后期丹经陈致虚是丹道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经创造期的最大综合,也是宋元丹经创造期结束的标志。其后所产生的丹经,特别是明以后产生的丹经,我们统归于后期丹经。这一时期的丹经,大都承前人之说而扩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范围。全真心性修炼的工夫,自陈致虚大倡其说之后,逐渐在后期丹经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期丹经较重要的经典有《方壶外史》、《金丹正理大全》、《金丹真传》、《性命圭旨》、《张三丰先生全集》、《周易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道书十二种》、《天乐集》、《园峤内篇》、《证道秘书》和《乐育堂语录》等。

    以上挂一漏,简略勾述了丹经流派的大致情况。但要强调的是,丹经的分派,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更关注于从丹经本身的特质,包括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研习。

    5、近代20世纪出现了两位道家大师,一位是大陆的陈撄宁,创立了仙学;一位是海外的肃天石,创立了新道学,均为中华养生学之集大成者。

    女丹

    女性在丹道修炼中不仅占主体地位,而且表明女性在丹道修炼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清代贺龙骧所编的《女丹合编》则汇集了女丹功法的宝贵资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道教中妇女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修行方法。⑧

    其次,道教女丹在发展历程中同时也形成了众多流派。道教丹诀向来不肯轻易示人,它主要依靠代代的师徒口授相传,女丹更是如此。因而,人们要探究道教女子修炼的派别并非易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丹派别完全无从考察。例如,陈撄宁先生在研究过女子丹法之后,认为根据其源流可将道教女丹分为六派,即中条山老姆派、丹阳谌姆派、南岳魏华存夫人派、谢自然仙姑派、曹文逸真人派、孙不二元君派。④陈撄宁认为:“以上六派,将魏晋以来女功修炼法门,概括已尽。详解如下:

    (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樱宁《黄庭经讲义》。

    (2)谌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

    (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

    (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人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

    (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

    (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人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樱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

    若不是尊崇女性,道教女丹流派难以形成如此规模,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女丹书。从道教的女性崇拜现象和意识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道教中,女人绝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这一点贯穿在道教发展的始终,成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色。

    对数术的认识

    数术之学,也即所谓的阴阳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学问,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远超乎当今人们的想象。远至天道运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渗透着数术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数术之学的特点,在于用一个不是太复杂的框架,建立起了一个天地运行的动态模型。

    那么于丹道而言,数术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要领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数术实际是整个丹道的大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没有数术之学,也就没有丹道之学。而数术之学的精要,则在于《易》。

    在前面谈丹道祖经时,我们没有提到《周易》,并非轻视《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础。《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过十翼特别是系辞传(其它九翼同样重要)的发挥,是人们较为容易看到和参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处,则除部分专门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体见。

    对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过于《复》卦。《复》之初九,象征一阳初起,其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体现天地之心的,并非《复》卦本身,而是《坤》《复》之间!看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圆图中,下方标有天根,上方标有月窟的字样。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与《复》卦之间的地方。为什么前贤以《坤》《复》之间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于,易卦的阳爻,象征阳气,阳气主生。而《复》卦则是阳气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万物待发之象,所谓生意盎然就是指的这个景象。然而造化的奥秘,并非在此初生之阳气,而在于从阳气消隐,到阳气滋起的这段过程,这一段过程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睿智的圣人,却认识到此过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将之生动的表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复》卦之间的意象。 《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道”,《道德经》所说的“天地根”、“归根”、“复命”,《列子》所说的“机”,都是讲的这个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纯阳。

    《周易》先天之学,起创于北宋邵雍,尧夫先生在《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观物吟》,其中段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此诗虽非指示丹道修习,然而如能常诵此诗,体其精义妙动之处,绝胜于兀坐十年之功!

    数术的内容,有的精深,有的则刻板乃至迷信,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古代《日书》这样非常初级,且有些死板的数术应用,也反映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范围天地”、“把握阴阳”的数术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现。先人们这种质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如果朋友们确实有志于丹道,那就绝不能避难畏艰,因离坎阴阳、四象五行、龙虎铅汞这此术语而止步不前!

    阅读丹经

    理论上,我们应该阅读尽可能多的丹经,但广泛阅读必须与重点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经的关键内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鉴别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经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而重点阅读,则是要精研某些丹经,反复诵读,最好能烂熟于胸,以供修习之用。所以,所谓应该阅读哪些丹经的问题,实际是指应该重点阅读哪些丹经。

    选择丹经阅读,是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因为个人喜好不同,又或传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导至大家选择的结果不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方案,同时也会给出我们的理由。

    大体而论,除《周易参同契》外,丹经当以宋元为正(包括五代时期),明清为辅。宋元丹经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积淳,读来饶有意味,是我们最为推荐的,当然明清丹经也不应忽略。宋元丹经大都存于《道藏》之中,也有个别失收的,如赵友钦《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认为宋元丹经晦涩,我们的理解则不同。上一节我们提到说,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框架- 应用”模式。在一个框架下,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丹道与中医是类似的。实际上,二者同受数术之学的影响,“框架- 模型”的特点,正是禀承其质。既然是框架,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经,往往越不会直说其事,最明显的莫过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了。“参同”一词,不是很有些“框架- 应用”的味道吗?这些丹经的重点,在于传道,即丹道之框架。在这里,我们给研习丹道的朋友们一个建议,不要急于追求什么下手法,应该多参详丹理,领悟丹道之博大精深处(甚至不少丹经诗词,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为可观的),之后再寻法诀,自然得心应手。

    宋元以前的道书丹经,《道德经》和《周易参同契》是必须重要研读的。宋元丹经,我们推荐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金丹大要》(上药、妙用、须知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还源篇》《丹髓歌》《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示密论、修仙辨惑论、谢陈仙师寄书词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点) 《翠虚篇》(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着眼)《崔公入药镜》(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 《规中指南》《中和集》《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以上宜熟研,另外《吕公泌圆春丹词》、《破迷正道歌》、《周易参同契发挥》、《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参。

    明清丹经,可以先看如下几篇:大道论(《张三丰先生全集》)玄肤论(《方壶外史》)修真辨难(《道书十二种》)悟真直指(《道书十二种》)三车秘旨(《圆峤内篇》)《天乐集》这些都是丹经主流,历代都很重视,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还有很多丹经,各有其价值存在,可作为下一步研习的内容,以领略丹经的变化万端,于中寻见其宗,也是一大乐事。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备两本《道藏精华》、《中华道教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以便随时检索。

    丹道文献

    早期丹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著。

    冲虚真经》,又名《列子》,列御寇著。

    通玄真经》,又名《文子》,计然著。

    《南华真经》,又名《庄子》,庄周著。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著作。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

    《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

    胎息经》即《高上玉皇胎息经》,收录于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该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查考

    《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

    《龙虎经》即《古文龙虎上经》,又名《古文龙虎经》或《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收入明《正统道藏》太玄

    《玄珠歌》《玄珠心镜注》《入药镜》《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钟吕派主要著作)

    《悟真篇》,道教内丹学著名典籍,成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张伯端,后人奉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各家释名

    1、丹者一也。以纯阳为本,归一为用,修持内景功夫,内炼气脉,以结内丹者,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2、丹家朱也。以阳火为本,阴质为用,所炼丹药,属于纯阳,名曰外丹。炼外丹亦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世有称为丹灶家,盖从采炼外丹,立炉安鼎而言,曲解为丹灶家耳。

    可知修持“内景”以结内丹,以藉外丹为助,具有各种法门者,谓之丹道家。

    故丹道家以修持内景结自身内丹为主,炼外丹为辅,以医药度人间苦厄,则为修积外功,在次第上属次要者也。又,丹法属“有部”的“小乘法”。

    故各宗各派,不能离此传统次第。苟能超其次第者,在宗教界而论,则为地上菩萨,非丹道家小乘法所能望其项背矣。

    然因其立法属于“有部”,故具有物质基础,所谓祛病延年者,皆医药之用。

    3、丹道家各宗各派之内容及其讹传。丹道家自晋后至于唐时符节不能统一,派别纷起,其大者以五岳为代表,所知者,武当派及青城派二派,为金莲正宗,具备心法药法各种法门,较得丹道之全。

    武当派居位最尊,为五岳之首,其余各派于心法心药,性功和命功,各有所偏。其余小宗派中之修命功者,流而为武功,炼药物者,局限于治伤,虽有丹道之名,而无其实矣。

    4、武当派。命功与性功之修持,俱甚高明,其教下之证得成就者甚多,丹药中用于性功尸解坐化之大还丹在元婴未成之前,用于转世夺舍移居坐死关之固魄胶(无此胶之助,不能成就,相当于佛家所说之四果徒,惟四果徒中无坐死关一门),各宗派于需要时,皆往拜请。

    又用于命功中,武功治伤科之八步回生丹和铁扇散,亦著称于各宗派。

    5、青城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专修少阳脉为基本功夫,修持有得者,长年仅着单衣或夹衣一件寒暑不侵,教下之证得成就者极多。

    丹药以五行丹为各宗派所景仰的,外功上,用毒龙丹,有二十四候之传授,是为精到,其法是根据一百二十种病,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二十四候以统摄之,盖其作用,因人身之病,不能离天地阴阳气机的“升降开合”之作用,合乎其疾之气机者,必能有益无损。

    例如春生时,阳陷于阴者,其阳亦必因之有升,以升药从其性而治之,其效大彰,虽阴虚火炎者,投以此药,则从其性而发越之,亦可无害也。故其门下以之治病者,皆能有功。

    6、华山派。武当派传自华山,因邱祖故,符节之传,归于武当,故其内容及修炼法诀,与武当派完全相同,药物中以松针不老丹为最,非他派所能及,盖得地利与遍山皆松之利耳。炼气士之坐茅蓬者,皆往请为服饵,其次为各种花露,亦著称于各派。

    a.松针为初坐茅蓬者,辟谷时必要之服饵,于清明春分间炼之,共炼七次(一般只炼三次),法以初生松针,用水鼎配合桑柴灰炼之,先将松针内之血水炼出,再将余味炼尽,至秧黄甘淡为度。

    b.松针得木火之精,为纯阳之物,以阴中之阳为大用,又能耐寒,三冬不凋,色青中空,而炼出之汁其红如血,将此种阴质炼出后,方能以阴中之阳为用,在修炼上善伏三尸虫,可耐饥渴;治病用于内科,可通经活血;用于痹症,可外用内服;用于外伤,可止血生肌;用于服饵,可耐饥寒。白龙丹青菜汁能解之。

    7、峨嵋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和《清净经》的功法和劝理来炼修气修脉。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