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棕鼯鼠

产自福建、广东等地的啮齿动物

  • 中文名:棕鼯鼠
  • 拉丁学名:Petaurista petaurista
  • 别名:赤鼯鼠、大鼯鼠、大飞鼠
  • 分布区域:阿富汗、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
  • 棕鼯鼠介绍
    棕鼯鼠又叫赤鼯鼠、大鼯鼠,大飞鼠,红色巨飞鼠等,体长360~480毫米,尾长330~425毫米,后足长68~75毫米。体重约600克。分布在福建、广东、四川、贵州、西藏东南部和台湾,广西可能也有分布。主要以水果、坚果、嫩枝、嫩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及其幼虫。

    外形特征

    棕鼯鼠图册

    棕鼯鼠身体背面、皮翼、足和尾上面均呈闪亮赤褐色到暗栗红色;颈背及体背面中间部分毛色较深暗;体腹面带粉红色或橙红色,至皮翼边缘下面逐渐成为赤褐色,腹部两侧白色。耳壳后有少许黑色毛。眼周及颊部黑色,颏有1小褐斑。

    颅骨宽短,其宽约为长的66.6%。吻部很短。颅骨上面前部至中部从侧面看几乎平直,后都略呈弧形。眶间凹陷。鼻骨前端盟显比后端宽,其后端超出前颌骨后端,左右鼻骨外侧比内侧长,其后缘合成为弧形。眶上突前端有1凹刻。门齿孔狭短,长仅4毫米。腭后缘几乎平直,中间无小尖突。

    棕鼯鼠为体型较大的鼯鼠,尾长,一般呈圆柱形,有些较小种类的尾略扁。肢骨细长,有的肱骨远端有l明显内上髁孔,这种原始特征在啮齿类中是少见的。后肢腓骨甚为细长,但完整。前臂的骨也极其细长。腕部与小飞鼠之类一样,有1根软骨用以撑开滑翔皮翼前缘。颅骨构造似小飞鼠类,但较为粗大和结实。眶间凹陷明显。颅骨骨缝有较早愈合的趋向。额骨和顶骨中线均消失。顶间骨和顶骨之间的骨缝亦不存在。齿式与小型种类相似。但第一小的上前臼齿位于第二大上前臼齿的前缘中间,后者齿冠面大小与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相似。第三上臼齿是颊齿中最小者。而下颌最小的即是第一枚颊齿。3枚下臼齿大小均相似。上臼齿齿冠结构与小飞鼠类有所区别;每一上臼齿齿冠均有前后2个横嵴,而小飞鼠类最后臼齿仅有1前横嵴而已。乳头有3对。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0~2400米之间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中。

    分布范围

    棕鼯鼠分布图

    分布于阿富汗、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四川,云南)、印度(阿萨姆,比哈尔,喜马偕尔邦,查谟喀什米尔,梅加拉亚邦,旁遮普,北安查尔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印尼(加里曼丹,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沙巴,沙捞越)、缅甸尼泊尔、泰国。

    生活习性

    在树洞中营巢,一年四季均活动。昼间藏匿于树洞,或蜷缩在树上,一般离地面20米以上,夜晚利用皮翼滑翔于树间。觅食于针叶树阔叶树树冠下部的树枝间。

    生长繁殖

    每年2~4月为鼯鼠交配期。母鼠怀孕后约75天生仔,每胎生1~3只,1年1胎。小鼯鼠生下后,1个月睁眼,45天长全毛,3个月后自行觅食。在繁殖期间,母鼠可增喂用玉米煮成的浆糊,加少许白糖。小鼠自行寻食后,要与母鼠分开。成鼠的寿命约7~10年。要防止猫、黄鼠狼、老鹰等天敌伤害。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棕鼯鼠台湾亚种

    Petaurista petaurista grandis

    2.

    棕鼯鼠海南亚种

    Petaurista petaurista hainana

    3.

    棕鼯鼠泰国亚种

    Petaurista petaurista lylei

    4.

    棕鼯鼠越南亚种

    Petaurista petaurista miloni

    5.

    棕鼯鼠贡山亚种

    Petaurista petaurista nigra

    展开表格

    种群现状

    棕鼯鼠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广东天井山场境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野生棕鼯鼠,通过保护区和林场的共同保护,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受2008年冰灾影响,棕鼯鼠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它们的数量。

    保护级别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