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墨胸胡蜂

胡蜂科黑胸胡蜂属昆虫

  • 中文名:墨胸胡蜂
  • 拉丁学名:Vespa nigrithorax
  • 别名:黑胸胡蜂黄脚虎头蜂赤尾虎头蜂
  • 分布区域:中国、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
  • 界:动物界
  • 墨胸胡蜂介绍
    墨胸胡蜂(学名:Vespa velutina)是胡蜂科、胡蜂属节肢动物。因跗节明显的浅黄色,有黄脚虎头蜂及赤尾虎头蜂的别名。墨胸胡蜂毒素成分复杂、含量甚微,但毒性很强,毒素成分复杂、含量甚微。体长约20毫米,体被棕色毛;头胸黑色,被黑色毛;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前足胫节前缘内侧、跗节黄色,余呈黑色,中、后足胫节、跗节黄色,余呈黑色。雄蜂腹部7节。墨胸胡蜂的捕食范围非常广泛,属杂食性昆虫。墨胸胡蜂攻击性强,是袭人胡蜂的最常见危险种类之一。成年的墨胸胡蜂嗜食甜性物质,主要采食瓜果、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的蚊、蝇、虻、蜂小昆虫及其它农林业害虫经过咀嚼成肉泥,用以喂养自己的幼虫。墨胸胡蜂体大,飞翔力强,捕食凶狠。气温在10℃以上便可出巢寻食,春秋气温低时,出巢较晚,一般每天在8-16时出巢活动;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在6-8月繁殖盛期和食物缺乏时,刮风和小雨都要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每年11月底到翌年3月初越冬,一般在墙缝、树洞、灌术丛中,几十个数目不等地挤在一起不食渡过严寒的冬天。

    生活习性

    生活史

    墨胸胡蜂为全变态昆虫,一生需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在云南保山地区,该蜂以休眠形态进入越冬。自然条件下,创始蜂王于翌年3月末至4月初陆续开始出活动,约3天后开始选址营巢产卵。卵期4-6天,幼虫期9-12天,蛹期10-13天,4月末至5月上旬为第1批成虫羽化。随后蜂群进入繁殖盛期。9月下旬新蜂王和雄蜂羽化,雄蜂先于新蜂王1-2天羽化出巢,等待新蜂王出巢与之交配;观察发现在这一时期之前并未发现有交配行为。营巢期为7个月。交配后的新蜂王寻找越冬场所进入越冬。卵期4-6天,平均4.8天。幼虫期9-12天,平均10.3天。蛹期约10-13天,平均11.1天。墨胸胡蜂

    行为

    • 创始蜂王昼夜外出节律

    墨胸胡蜂创始蜂王的昼夜外出活动形式主要以取食和筑巢活动为主,其他也包括探索、守卫等活动形式,其中取食活动包括自身取食补充营养和饲喂幼虫等形式,且取食活动与筑巢活动次数之和占总进出巢频率的66%。3只创始蜂王间的外出活动能力在每日刚开始时均较弱,每小时外出频率约1-2次;而13:00-15:00期间为创始蜂王活动频繁阶段,其外出频率最高达每小时6-8次;之后,出巢次数又逐渐减少。3只创始蜂王最早在9:08出巢活动,而最晚在9:35才出巢活动,在时间上有5-27分钟的差异;外出活动最早停止时间19:27,最晚停止时间为20:07,在时间上3只创始蜂王间有24-40分钟的差异;另外,较捕食活动相比,3只创始蜂王的筑巢活动都较少,相差在19-25次之间。此外,观察中发现,创始蜂王晚间停止活动后,伏在蜂巢背面休息。

    • 工蜂昼夜活动规律

    观察发现,墨胸胡蜂工蜂每日进出活动一般从早上6:00左右开始,直至晚间20:30左右停止。墨胸胡蜂工蜂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活动情况不同。该蜂自上午11:00开始进出巢频率明显增加,12:00-14:00之间达到高峰期,14:00后开始明显下降。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对其工蜂的飞行能力影响极显著(P<0.01);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墨胸胡蜂的进出巢频率随雨量(由晴天至雨天)的增加而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减少,表明天气的变化对该蜂的飞行能力具有明显地制约,晴天时工蜂飞行活动最活跃,阴天次之,雨天最少。观察中未发现该蜂在雨天时有停止外出活动的现象。

    墨胸胡蜂工蜂日活动情况与气候因子有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每日8:00-13:00,工蜂的归巢个体数与温度(r=0.957,P<0.01)为高度正相关,表明在每日的8:00-13:00工蜂的归巢活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工蜂的归巢个体数与光照度(r=0.55,P<0.01)为中度正相关,表明工蜂每日的外出频率会随着温度和光照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每日的8:00-10:00,工蜂的归巢个体数与相对湿度(r=1.00,P<0.01)为正相关,表明工蜂在每日的上午外出活动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工蜂先从巢室内部移至巢口边沿后,展翅飞行出巢。观察中未发现工蜂有用足蹬踏借力的行为。工蜂的飞行具有向上性和喜光性。工蜂飞出后,会随着升高而逐渐偏向于阳光充足的一侧飞远。归巢时,工蜂一般会呈“蛇形”飞向巢口。观察发现,工蜂归巢时会受到附近目标物干扰,常会以“8”字形或半“8”字形飞行徘徊在目标物周围,经几次飞行后返巢。在雨天时,则很少出现此现象。

    食性

    墨胸胡蜂为捕食性天敌昆虫,以蛾类、蜻蜓、蝇类、蜜蜂、蝗虫等昆虫为猎物,也以大型动物生肉为食。该蜂工蜂会先用针刺入猎物,待确定其抵抗能力减弱时,用足抱住猎物,并用口器撕咬猎物将之揉成肉糜状带回蜂巢喂给幼虫。

    该蜂也为杂食性昆虫,会访问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蛛丝毛蓝耳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 B. Clarke)等植物的花朵和果实,取食花蜜或果实内汁液补充营养。该蜂会用口器取食在途经路线上的花蜜或水源,一般持续时间为2-4分钟。

    天敌

    墨胸胡蜂常会遭到同种胡蜂和双色胡蜂(Vespa bicolor)的创始蜂王以及鸟类、蜘蛛等动物的捕食;蚂蚁会以其尸体为食。该蜂幼虫也常会遭受病原菌侵染,造成虫体变黑、发臭。

    形态特征

    成体

    • 雌蜂

    头部:宽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形面隆起,棕色,额沟可见,两复眼内缘凹陷间呈暗棕色,其余额部及颅顶部均为黑色,刻点细浅,布有较长的黑色毛,颊部上部1/3黑色,余为棕色,刻点细浅,布有深色毛。触角支角突暗棕色,柄节背面黑色,腹面棕色,鞭节背面黑色,腹面锈色。唇基红棕色,刻点细浅,端部边缘略呈黑色,两侧各有1圆形齿状突起。上颚粗壮,红棕色,端部齿呈黑色,下半部3个齿,上半部刃状,最上有1短齿,上颚有浅刻点。

    胸部:骨片均呈黑色。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中部甚窄,两肩角明显,刻点极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中胸背板中央有纵隆线,端部两侧各有1纵向隆起线,达到盾片中部,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小盾片略隆起,中央有1纵沟,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后小盾片向下垂直,横带状,中央有1浅沟,端部中央突出呈角状,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并胸腹节向下垂直,背部平直,中央有1纵沟,几无刻点,覆较长的黑色毛。中胸侧板刻点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后胸侧板窄而较光滑。翅基片外缘略呈棕色。翅呈棕色,前翅前缘色略深。前足基节前缘内侧棕色,余呈黑色,转节黑色,但外侧端部略呈棕色,股节内侧除基部外略显棕色,余为黑色,胫节棕色,外侧有1黑纵斑,跗节棕色。中、后足基节、转节、腹节、胫节均呈黑色,仅转节端部边缘略呈棕色,胫节端部外侧略呈棕色,跗节均为棕色。各足爪无齿,爪端部黑色,基部棕色。

    腹部:第1至3节背板均为黑色,仅于端部边缘有1棕色窄边,有时第3节的棕色边较宽,第4节背板沿端部边缘为1中央有凹陷的棕色宽带,仅基部为黑色,第5、6节背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背板光滑,覆棕色毛。第1节腹板黑色,近三角形,第2、3节腹板黑色,沿端部边缘有1较宽的、中央略凹陷的棕色横带,第4至6节腹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腹板刻点几乎不见,覆棕色毛。

    体长:约18至23毫米。职蜂体较小。

    • 雄蜂

    体长在20.20-24.02毫米之间,平均(22.23±0.34)毫米(n=10)。体色与创始蜂王相似,唇基呈黄色,前、中足基节腹面黄色,触角鞭节末端呈钩状,13节。唇基端部无明显突起的两个齿。腹部7节。

    • 蜂王

    体长在23.40-28.20毫米之间,平均(25.29±0.55)毫米(n=10)。其主要鉴别特征为:头宽窄于胸部,颅顶部黑色或黄褐色。胸部前胸背板棕色,中胸背板有一棕色凹形纹,小盾片棕色,并胸腹节黑色。足跗节呈亮黄色。腹部第1-4节背板及2-3节腹板各有1条端带,其中第3、4节腹板两侧黄带宽;前胸背板侧腹面具横纹皱。腹部共6节,腹末螫针呈棕黄色。

    • 工蜂

    体长在18.24-23.20毫米之间,平均(20.68±0.40)毫米(n=10)。体色近似于创始蜂王,腹部共6节,螫针棕黑色。

    • 蜂王、工蜂与雄蜂差异

    蜂王、工蜂与雄蜂三者间在颜色和个体大小上差异不很明显,但肉眼俯视观三者间蜂王个体相对较大;而后两者间相比,雄蜂触角鞭节钩状弯曲明显,腹部末端平钝,而工蜂腹部末端尖锐。

    • 羽化

    幼蜂羽化时,先用上颚咬破巢室上部的茧并从其中伸出,随后通过不断撕咬扩大出口将触角从中伸出,优先集中咬破靠近巢脾中心一侧的茧,最后幼蜂从巢室中缓慢爬出。羽化时间一般持续15-20分钟。刚羽化的幼蜂体躯柔软、体色淡、翅皱缩。

    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中部乳白色,两端半透明,体软,表面光滑,朝向室口的一端稍大,长度一般在2.20-3.20毫米之间,平均(2.54±0.14)毫米(n=10),直径在1.08-1.20毫米之间,以1根小于1毫米长的白色丝状物与巢室基部相连,整个体躯贴在近外侧巢室壁上,顺着向巢室口方向伸展。

    幼虫

    幼虫类型为全头无足型,浅黄色,无单眼和复眼,触角微小呈乳突状,骨化的头壳呈浅黄褐色,体粗胖且柔软,光滑,弯曲近“C”形,共13节,胸部3节和腹部10节,气门10对,胸腹部间无明显区别,体躯中间部位膨大状明显。腹部末端背面有1对尾状的突起,两侧各节有凸起。幼虫体长在4.02-22.02毫米之间,平均(13.49±2.43)毫米(n=10)。经过约1-2天后,卵蜕皮孵化成初孵(1龄)幼虫,头部朝外且与卵的头向基本一致,与胸部连接处开始向内收缩;体色呈浅乳白色半透明,体躯覆有褶皱,中间部位膨大状稍明显,腹部末端不脱离卵壳。孵化为2-3龄幼虫时,头部发育较明显,颜色加深,可见一小的黑褐色的颚,用手捏其头部骨化特征明显,较硬;胸腹部间无明显区别,当有外部刺激时,体躯会突然前后左右地加速摆动;约2-4天后,明显可见虫体中间部位内有黑色废物,随虫体生长体内黑色废物开始向腹部转移;背部褶皱逐渐加深,两侧突起向外膨胀,腹部背面从之前的蜕皮和卵壳中退出,虫体末端的腹面不完全脱出,蜕皮仍与虫体相连。孵化为4龄幼虫时,虫体仍与巢室壁有部分粘连。但孵化为5龄幼虫时未见其有与巢室相连的黏性物质,用手敲击巢脾时会有掉落现象。

    老熟幼虫呈深黄色,粗胖,体表光滑,多褶皱。与体躯颜色相比,头部颜色较深,呈深黄褐色,骨化明显,与头部相连部位向内收缩成颈部形态特征明显。约8-10天后老熟幼虫进入吐丝阶段;其先从巢室口边缘逐渐向中心吐丝结茧,茧最后呈半圆形覆盖在巢室上方;初期结茧行为多从清晨开始,一般在10-12小时内可完成上部结茧;待巢室上方的茧完全覆盖后,其开始对内室壁进行吐丝。茧呈白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碎;用镊子触碰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蛹型为离蛹,其外部无与身体紧贴的硬膜或蛹壳,后期明显可见其翅芽和附肢与蛹体分离,腹节间可弯曲。在进入蛹期2天后,初化的蛹体形态与老熟幼虫相似,浅黄色,之后变为乳白色,随后逐渐变暗,经由浅黄色、乳白色、黑白相间直至黑黄相间;身体各部位颜色随化蛹时间延长而加深。复眼1对,单眼3只,后者位于颅顶两复眼中间,呈倒三角形排列。初期单、复眼透明,随后颜色逐渐加深,经由透明、浅粉色、浅棕色直至黑褐色。颈部、并胸腹节收缩形态特征明显。腹部背面可见一浅黑色纵带,随虫体生长而逐渐变黑。翅芽呈折叠状,半透明。后期可清晰分辨出成虫各虫态的外生殖器。虫体体长在21.6-24.2毫米之间,平均(22.83±0.32)毫米(n=10)。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西藏)、印度、印度尼西亚。后传入相邻的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地。

    繁殖方式

    • 筑巢

    创始蜂王出蛰后一般于4月初开始营巢。初期蜂巢营建由创始蜂王独自完成,随后由工蜂承担营建任务。该蜂常将巢建于距地面较近的树枝上,巢口向下;创始蜂王有缝隙偏好性,巢柄多选在树枝缝隙处且与树枝垂直。初期巢为一碗底状,随创始蜂王不断加筑后逐渐扩大,同时营建巢室。巢室呈六边形,巢壳3层,巢室、巢脾及巢壳呈灰褐色,外层呈不规则的波纹状排列。初期巢口会呈向内、向下凹的方向修建,随着不断加筑,巢口多会在向阳一侧修建。蜂巢材质是由桉树(Eucalyptus robustaSmith)植物纤维混合唾液而成,有一定韧性。观察发现:当原蜂巢被移除或二次破坏后,该蜂会在距原巢100-150米范围内的屋檐下、窗沿下、门框上方等处重新筑巢,在高度上会高于(n=4)或低于原蜂巢(n=4)。

    • 成虫交配行为

    新蜂王在羽化出巢后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翌日上午最高,4天后显著下降。晴天时,该蜂的交配高峰一般在上午的8:00-11:00之间最多,随后开始下降。新蜂王有向上性、向光性和缝隙偏好性,多会选择在高处的缝隙处聚集等待。雄蜂较活跃,会在飞行中寻找交配对象;一旦发现新蜂王,会迅速用足从上方抱住新蜂王,与之交尾。交尾时雄蜂会用触角反复拍打新蜂王头部,同时将腹部向下伸长弯曲,将生殖器外翻插入新蜂王的生殖器内。在交配初始新蜂王将腹部向下弯曲表示拒绝交尾;雄蜂一旦交尾失败,会迅速选择下一交配对象,而新蜂王会飞离原处;另外,雄蜂会舔舐新蜂王腹末外生殖器。交配时间在180-660秒之间,平均(448±51.70)秒。新蜂王可在进入越冬前进行多次交配。新蜂王约在18:00后停止活动,而雄蜂则在19:00、天完全黑后停止活动。雄蜂一般在交配后4-5天后死亡,新蜂王则在2天后进入越冬。同时观察中未见有新蜂王分群现象。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墨胸胡蜂喜马拉雅亚种

    Vespa velutina ardens

    Buysson,1905

    墨胸胡蜂西里伯斯亚种

    Vespa velutina celebensis

    Pérez,1910

    墨胸胡蜂岐异亚种

    Vespa velutina divergens

    Pérez,1910

    墨胸胡蜂中国台湾亚种

    Vespa velutina flavitarsus

    Sonan,1939

    墨胸胡蜂佛罗伦萨亚种

    Vespa velutina floresiana

    van der Vecht,1957

    展开表格

    主要价值

    墨胸胡蜂是野生药用植物的有效传粉昆虫及对农林作物有高效控害能力的天敌昆虫之一。同时,该蜂因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而又可作为一类营养保健类的膳食食品,其营养价值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肯定和推崇;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人工养殖、销售等产业对改善和提高中国国内西南部山区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新浪网 法国学者称遭中国马蜂入侵 引发民众恐慌2012年12月05日[引用日期2012-12-05]

    [2]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遭遇马蜂 教你五招2010年09月07[引用日期2012-11-10]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