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

  • 中文名:网络围观
  • 积极意义:对事件的监督作用
  • 专家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秀成
  • 定义:心理战的一种
  • 网络围观介绍
    用默然的眼神达到“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的结果。这是,也是一种表明态度的方式。而在网络的时代里,大家移动鼠标的手指就是无声的目光。网络围观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舆论监督的春天”也随之而来,因为从围观到监督权的落实,还有一道制度鸿沟。但亦不必悲观,虽然它前途未卜,但已经撞击了铁桶。网络围观,发生重大事件时网民集中关注、发贴、提供信息等的一种现象。有三点积极意义:1、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2、对正义方的声援作用;3、对非正义方警戒作用。

    简介

    “围观”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湖北石首市因为某酒店厨师的疑似自杀事件,导致了很多人去围观,事情虽然看起来最终得到了解决,但围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而这几天与围观有关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各地官员开始了某种程度的自律,抽烟要抽“裸体烟”了,也就是说尽量不让自己所抽之物的商标显现出来,怕的是重蹈抽“天价烟”的周久耕前局长之覆辙,这也是怕大家围观的一种。

    另一件是,有网友发现财政部网站上根据政务公开原则所公开的一些中标文 件,都是政府采购或者装修的费用。从2009年2月23日-6月24日4个月内,有28份国家财政拨款的中央国家机关装修工程中标了。其中有17个项目的中标金额在100万元以上,还有6个项目中标金额超过1000万。这也让过惯了拮据日子的人成群结队地去该网站围观。在下不才,按捺不住对于精致生活的向往,便也去围观了一次。

    观行为如果用原来的词语大概应该叫做“舆论监督”,但与传统舆论监督不同的是,并不是有人大声疾呼,而是默默地把一个消息传布开来。由于网络无远弗届、光速传播的特点,一个事件就像石子投入到水里一样,水波马上就会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最终到达池塘的每个角落。但水是无声的,只是上去证实了确实如此之后,再把信息传递开去,吸引更多的人过来默默地看一眼。这每人都上来看一眼之后的行动,倒是更像一次又一次正反馈,使得池塘里的水变得不那么平静。

    某人提出一个观点后大家通过网络各大论坛、贴吧进行抨击,提出自己观点

    作用

    网络围观

    不只是担心“官员变聪明”,一旦围观对象脸皮变厚,“眼神杀人”就失效了。围观的杀伤力来自聚焦,所以时间拉锯和曝光太多都是围观的天敌,前者消耗耐心,后者分散注 意力。最后还可能习以为常、审丑疲劳

    网民要饮下这杯网络监督的庆功酒尚为困难。应看到,由于周至尊事件的“举网狂欢”带给网络监督的巨大泡沫性,完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一种负面意义。不是吗,南京的一些官员吸取了“周至尊”的教训,由高调变低调,由频发评论到不说半言。显然,公权的这种“藏头遮尾”的做法,是往原本就脆弱的网络监督的伤口上撒盐,以后网民要“人肉”出一块值钱的手表与一包名贵香烟,以及听到他们的半句穿帮式评语,估计很难了。

    媒体描述

    媒体观察

    一些新闻媒体在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经常使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字眼,一些职能部门的政策文件和“官方”发言中,也频频出现这个字眼。在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好像出现越来越多的“不明真相的群众”。

    在群体性事件中,为何总是出现“不明真相的群众”?他们为什么要参与群体性事件?他们为什么“不明真相”?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从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大多数发生在相对贫困的县乡镇地区。

    在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事件总是开始于个别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介入不及时,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前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后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这两个方面,都与“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受到伤害的群众,与“不明真相的群众”或是三亲六戚,或是远乡近邻,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朋友有难相互帮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何况,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平时受到的伤害也不少,在教育、就业、看病、住房等方面多多少少都遭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由于正常诉求渠道的缺失,他们也在寻找发泄不满的机会。此外,基层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粗暴散漫的作风,对群众利益的不作为、乱作为,群众早已心怀痛恨。在个别落后的乡镇和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一些党员干部已经从“亲人”变成了群众的“敌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表达不平、发泄怒火的机会。

    原因分析

    群众之所以“不明真相”,原因恐怕有四:一是确实有少数不法分子,既有黑恶势力也有不法干部,企图利用群众闹事谋取不当利益,到处煽风点火,歪曲事实真相,希望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二是一些职能部门为了部门的特殊利益,一些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不惜隐瞒事实真相,比如瓮安事件中的执法部门;三是一些部门担心事情闹大,承担责任,或者工作作风散漫,没有及时向社会公众批露真实信息;四是少数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或者保护某些部门和某些人的利益,没有经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就作不实甚至虚假报道,误导公众。可以说,在每一次群体性事件中,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都在交叉发挥作用,使得大批应该明白真相的群众成为“不明真相”的人,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受害者。

    群众在群体性事件中成为“不明真相”的人,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然而无论哪一种因素,群众都是被动的,都是受害者。各级部门和公仆们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简单地抓几个不法分子、处理几个不作为干部了事,要更多地从干部队伍自身找原因,从工作的失职失误找原因,从对待群众的态度找原因。

    反省

    网上围观时,可能失去了普通的判断力

    “杨佳杀警”成为英雄,“邓玉娇事件”邓贵大成为网民公敌,在网上和现实中被骂得狗血喷头,甚至最后影响了司法判决。反省制度、反省公务员群体,同情弱势群体并没有错,但我们并不可以因此而肆意造谣、谩骂,或者盲目冠上英雄、烈女的称号,忽略另一面的问题而不知反省。

    围观最年轻市长,从他的家人到日常打伞照

    年轻,使周森锋引起“围观”。“周森锋啥背景?”官员选拔制度的漏洞,事前公示和调查工作的不全面虽然是官方的问题,但我们如此执着于“黑幕”,借此人肉搜索,骚扰他人,无疑是过界了……

    从“躲猫猫”到“压力差”,网络热词光速出现

    网民纷纷以玩世不恭、调侃、嘲讽等形式表达态度。固然有很多类似事件处理不当,政府公信力消退,但每一个急于创造流行词汇的人又岂不是在信任崩塌和社会沉沦中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网络围观为何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的网络力量从虚拟走向现实,从“打酱油”走向“围观”,并非首现,护卫奥运火炬、赴灾区当志愿者、调查“躲猫猫”等事件都属于这一类。事件本身没有偏向性,不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时就值得称赞,出现“群体性事件”时就必须批评,但事情的扩大和演化有着共同的原因。

    网络平台开放,现实信息封闭

    在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各种流言难以避免,网络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流言的传播,而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真相,其公信力就将大为降低。一些违背常理,有悖常识的信息不断发布,刺激着社会情绪,网民焦虑、无可奈何等情绪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展现…

    大家的参与之举非“上网”不能被重视

    “邓玉娇案的胜利是网络和民众的胜利!”——网民的欢呼和政府部门的妥协,其实是政府部门行为处事能力的悲哀,是对政府官员现实生活的“真强势”和网络世界的“真弱势”的讽刺。社会很多事件除非闹到“网上”,不然不会受到重视,于是有了“网络围观”…

    现实场合限制多,只好上网来发泄

    株洲高架桥坍塌、杭州飙车案、副校长抄袭等事件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潜藏于不当对待与处理背后的愤怒与不满,当人们在现实中找寻不到解决出路时,现实的境遇与网络事件一拍即合,在咒骂中,在虚拟的行侠中获得快感,同时也对现实的种种不得意也找寻到了发泄的出口…

    或“猎奇”或“从众”,围观心态从未消失

    一位网民坦言,随着网络力量的越来越大,会有许多人发布不实信息,通过夸张、编造等手段吊足大家的胃口,引发无数网友的关注。“石首事件”刚出来时,很多网民连死者的性别都没弄清楚就起哄。认同感、关注度的驱使下,一个人爆料,就会有大批人附和…

    网络是社会的缩影,“以德之名”的托词比比皆是

    杨佳不该杀人。这是一条起码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可惜有很多人只知道赞赏暴力反抗,而忽视人情与法律。网络哄客以道德正义的名义,无情地围剿各类大小人物。从章子怡式的电影明星,到铜须式的“第三者”,以及被推上审判台的农民周正龙,都已成为广大哄客的“公敌”……

    “围观”杀伤力巨大,必须遏制蔓延

    暴戾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的蔓延、玩世不恭的荒诞人生态度、人们心目中价值观、是非观的扭曲,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引起严重后果,连严肃的愤怒都不想表达,对真实的追求都不再希望,只剩下无厘头嬉笑的面具,这会是怎样的信任崩塌和社会沉沦。

    反对魔鬼,不要把自己异化成另一个魔鬼

    每个人都需要自律和自省,任何事件、任何个人的问题和错误,不能成为在网络上寻找替罪羊和宣泄工具的借口。在集体讨伐运动中扭曲了是非观,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到网络上,转移到别人身上…

    现实问题不解决,围观就总会发生

    网络的净化并不是“实名制”、“跨省追捕”等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就能够解决的。不可能一朝一夕解决,更不可能靠掩盖堵塞解决,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围观者才会自行散去…[1]

    参考资料

    [1] 文字资料来源[引用日期2019-07-11]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