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旋蒴苣苔

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属植物

  • 中文名:旋蒴苣苔
  • 别名:牛耳散血草散血草
  • 命名者及年代:(Bunge) R. Br.
  • 分布区域: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广东
  • 旋蒴苣苔介绍
    旋蒴苣苔(学名:Boea hygrometrica (Bunge) R. Br.)是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i。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无柄,叶片近圆形,圆卵形,卵形,边缘具牙齿或波状浅齿,叶脉不明显。聚伞花序伞状,每花序具花;苞片极小或不明显;花梗被短柔毛。花萼钟状,裂片稍不等,线伏披针形,外面被短柔毛,顶端钝,全缘。花冠淡蓝紫色,外面近无毛;筒长约5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裂片相等,长圆形,下唇裂片宽卵形或卵形,雄蕊花丝扁平,花药卵圆形,顶端连着,顶端汇合;无花盘。雌蕊不伸出花冠外,子房卵状长圆形,花柱无毛,柱头头状。蒴果长圆形;种子卵圆形,7-8月开花,9月结果。

    形态特征

    旋蒴苣苔[旋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莲座状,无柄,近圆形,圆卵形,卵形,长1.8-7厘米,宽1.2-5.5厘米,上面被白色贴伏长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贴伏长绒毛,顶端圆形,边缘具牙齿或波状浅齿,叶脉不明显。

    聚伞花序伞状,2-5条,每花序具2-5花;花序梗长10-18厘米,被淡褐色短柔毛和腺状柔毛;苞片2,极小或不明显;花梗长1-3厘米,被短柔毛。花萼钟状,5裂至近基部,裂片稍不等,上唇2枚略小,线伏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0.8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顶端钝,全缘。花冠淡蓝紫色,长8-13毫米,直径6-10毫米,外面近无毛;筒长约5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相等,长圆形,长约4毫米,比下唇裂片短而窄,下唇3裂,裂片相等,宽卵形或卵形,长5-6毫米,宽6-7毫米。雄蕊2,花丝扁平,长约1毫米,无毛,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毫米处,花药卵圆形,长约2.5毫米,顶端连着,药室2,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极小。无花盘。雌蕊长约8毫米,不伸出花冠外,子房卵状长圆形,长约4.5毫米,直径约1.2毫米,被短柔毛,花柱长约3.5毫米,无毛,柱头1,头状。

    蒴果长圆形;长3-3.5厘米,直径1.5-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状卷曲。种子卵圆形,长约0.6毫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四川及云南。生长在海拔200-1320米的山坡、路旁、岩石上。

    分布范围

    旋蒴苣苔

    产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四川及云南。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主要价值

    旋蒴苣苔

    全草药用,味甘,性温,治中耳炎、跌打损伤等。

    【土家药】打不死( da bu shi):全草治跌打损伤,肿痛,咳喘《土家药》。

    全草(牛耳草):苦、涩,平。散,止血,解毒。用于创伤出血,跌打损伤,吐泻,中耳炎,小儿疳积,食积,咳嗽痰喘。

    观赏:旋蒴苣苔叶色碧绿,株形优美,花朵玲珑可爱,尤其是能生在岩石上。可开发应用于园林假山、山石园的绿化。

    植物名录

    门拉丁名

    Angiosperms

    纲拉丁名

    Dicotyledons

    科拉丁名

    Gesneriaceae

    科号

    217

    种拉丁名

    Boea hygrometrica (Bge ) R Br

    引种地点

    陕西旬阳

    展开表格

    药理作用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止血,散血,消肿。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粉撒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繁殖方法

    可用种子繁殖。一月采收种子,采后即可播种。也可移栽,于春季采挖幼苗,栽于石面上的坑洼处。栽培时尽量栽在半阴处石壁上,石壁应有一定的坡度,避免积水,石面上还应有腐殖土或苔鲜类,以利根系附着。生长季节于旱时不必浇水,利用自然降水,旋蒴苣苔完全可以存活。家庭盆栽应用浅盆、腐殖土,置于通风良好、可见阳光的半阴处。旋朔首苔在自然环境下一般少有病害,在栽培环境中夏季闷热时易感染白粉病,应注意防治。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